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基本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1-10-23 11:25:52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基本途径研究

曹艳群

(阜阳市汇文中学,安徽阜阳 236001

[摘要]本文依据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教学经验,阐述了如何努力为学生创设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借鉴国内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研究情况,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自学能力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比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意识需加强。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地理教学在实行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师生目前素质与大纲要求存在差距、教学中对德育及美育渗透不够、创新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培养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活动欠缺),得出,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主要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质;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育目标;重视德育、智育和美育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方法、活化教学过程;积极开展课外教育和课外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较好,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6个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基本途径

引言

在中国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使人才发展失去了全面和平衡,这种不和谐使学生出现越来越多的缺点,使之在人才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境地。21世纪是一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新世纪,人类需要借助新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等观测地球、开发资源、改善环境。因此 21世纪人们需要更多的地理知识,掌握更先进的地理技术手段。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日益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防止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要求人们接受高水平的地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合素质教育涵义和特征

1.1 涵义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地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地理素质。那么,何谓地理综合素质?地理综合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它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知识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生产、交际所必备的地理常识。地理品德素质是个人对团体、社会所具有的品德,及对全球资源环境具有的责任心。地理行为素质是人类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体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及行为选择能力。

1.2 特征

1.2.1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素质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所以,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

1.2.2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关系。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就个体而言,是指“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是指“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要把合格率与优秀率结合起来,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

1.2.3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离开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主动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了素质教育质量的水平。

1.2.4 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个性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的个性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统一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素质教育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教育,它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存在差异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不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就谈不上素质教育。

1.2.5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它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就要为人的发展打好基础。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还包括道德修养、健康审美情趣、现代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态度、价值观、方法等基础。通过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谐发展,健康个性充分发展。这些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在校期间能充分学习和发展提供条件,也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后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国内外地理素质教育研究

1995年上海恢复地理高考后 ,浙江、吉林、江苏、山西四省也于2000年恢复地理高考。之后随着恢复地理高考城市增多,地理学科地位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地理知识是学习其他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跟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密切联系。地理知识的传授是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重要源泉。为了使地理教学不断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素质教育。

2.1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为止,关于中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在我国已全面展开。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把各类学校,无论是一流学校还是二、三流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卷了进来。这种现象,与其说反映了研究者们的热情和对问题的高度共识,倒不如说是由高度统一的高教体制催化出来的表面一致性。 因为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层面,对国家政策认同的层面,现实需要的层面,以及中学地理教育自身培养方面的缺陷的层面,有一致的共识。共识大都来源于这些政策和实用层面,但从学科特性上探讨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多,共识更少。到底素质是什么东西,教学中如何实施及评判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等很难达成共识。

另外,有关学生素质培养及学生素质教育的论文已铺天盖地,由此导出的各种措施、办法也很多。培养学生素质方法多样,但是受应试教育、学校教学资源、学生知识水平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学校无法实施。柳斌先生说,素质教育“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1。显然,目前还只是一场口水革命,要成为实体的革命还需要一段时间。

2.2 研究成果

虽然素质教育实施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但是通过多方面对地理素质教育的研究,素质教育得以实现。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地理知识素质培养得以实现----新教材知识点较多,其间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新教材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现在老师上课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能够联系学生生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经验,并渗透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知识;同时通过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过程等;还能够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扩充课堂知识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另一方面: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地图能力、组织能力、应用能力等)地理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德育及对美的欣赏能力。

在进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实践中,借助于一个在国家政策层面被认可和赞成的观念和主张,尽管未必是成熟的思想或观念,也有助于探讨和分析当下我国中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素质教育实现的同时还可以较清楚地看到现实的教育离教育方针中规定的全面发展目标有多远,离现实要求又有多远,从而从目标审视的角度反思现在的地理素质教育。

2.3国外研究

当前,国际社会对地理教育的目的、意义也有了共识。认为地理教育是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的学科,意识到地理在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例如,美国在90年代已将地理列为基础教育五个核心课程之一;英国在其国家课程委员会公布的关于国家地理课程的教师文件中,规定516岁的学生都要学习地理,课时占总课时的10%;日本将地理知识按不同要求分别列入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而当前我国地理课时为一周三节,虽然课时不多,但已逐渐受到学校和学生重视,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会实现的。

高中地理教学在实行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地理在国民素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其价值仍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漠视。高中地理教学中,高一的学生普遍受传统思想观念(地理是副科)的影响,对地理不重视。高二高三(文科班),学生对地理足够重视,但由于地理学科的难度性及高考压力下时间的紧迫性,使得高中地理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中出现一些问题。

3.1 新“课标”的要求与师生目前的素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

  《纲要》明确规定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强调“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 ,师生的素质还与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1.1 教师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客观的差距

第一、教师资源不足,大部分地理教师课时负担较重,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学习时间较少,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或者让学生将书本上易出现考试的内容画一下,课后多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这种教学方法,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创新。

第二 教师的思想观念还与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的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要的工作精力上。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第三 在教学资源上看,很多教师手头的资料五花八门,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处理资料,课外阅读内容少,同样课堂上要用一部分时间处理资料,学生进行交流和探究性学习就很少甚至没有。

3.1.2 学生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虽然城市获取信息手段多样,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自身掌握的地理知识很少。很多学生基础很差,自我学习的觉悟又不够,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很多学生的知识来源是来自课本老师的教学。

   对于课本,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删减、降低教学要求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虽然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编,对知识的要求程度和知识量,减轻很多,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例如,新教材对知识的介绍,对于某些问题,教材只告诉结果,而过程和原因,则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学习和探究而获得。靠课堂上45分钟,教学效果不佳。课本上的阅读、课后思考、探究及问题研究也不可能全解决,从而制约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2 教学中对德育、美育培养不足

阜阳市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文科学生基础差而理科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地理只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上课不用心。加上多数学生觉得地理晦涩难懂,又是副科,上课提不起兴趣,,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情绪,使得老师上课也没激情,只一味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提升,地理课堂的美感更是无从谈起。对于高二(文科)、高三学生,地理等于从头再学,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加上学科本身的难度,使得教学任务繁重,师生压力大。由于高考导向,教师更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比如传授地理知识、学习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等。忽视了对德育及美育的渗透,大多数高中生追求的目标只是考个好大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及美育素质培养,对他们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3创新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培养不足

高中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二、高三地理教学)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做题,及教师提问引发的思考在这些发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为了使学生分析问题全面,有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会总结结构性知识,引导学生如何思考。比如分析某地气候形成原因要从大气环流、纬度、地形、洋流等因素考虑。在教学中,很多思维方法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对学生启发不够,并且容易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足。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高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中,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推行素质教育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3。然而在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意识,自学方法上的指导欠缺。教学中仍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足够的培养和发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其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自学的习惯、自学的能力。终身学习,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理念。

3.4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活动欠缺

高中地理教学很少进行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仍然比较传统。高一地理教学,教师还会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而高二高三很少有老师会采用。适当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活动欠缺也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一大弊端。一方面,学校及教师不予以重视,另外出于校外实地考察等安全因素的顾虑地理教学中很少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参观气象站、举办地理知识讲座、地理墙报、地理宣传栏等,开展各种地理课题研究性学习等。地理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本校的现有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也可让学生受到不同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高中地理教学在实行综合素质教育策略

2009年是安徽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首次高考。本次高考是对新课程实施的现状,以及在“一标多本”形势下教学效益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评价。影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有:教材的选取与使用,学习内容的时间安排,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学情调研,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实施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呼唤“创新型”的教师,“教育家”型的教师4

4.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承担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领路人,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新课程实施的成效,为了落实新课标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4.1.1 提高自身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板图技能等要素。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时期,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地理教学投入深厚情感,精心敬业,努力提高自身的敏锐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苦练教学基本功 ,提高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发挥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1.2 实现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重知识讲述,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思维的控制者和操作者。新课程观要求教师实现以下几个转变:①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②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学习者;③教师要成为教学的合作者,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④教师要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师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4.2 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育目标

行中学地理教材经过多次修订,教学适用性和灵活性大大加强了,但仍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区域描述性知识,识记难度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除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外,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取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反映当代地理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发展,如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以及数字地球等知识,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激活”地理课程。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力求贴近学科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环境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同时,内容要更加注重应用性,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发现问题、学以致用,通过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来增长才干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教材内容的选取,敢于打破知识框架和学科界限,结合教材以外的知识和材料来安排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利用利比亚战争、奥运会、亚运会等有关热点时事材料,学习相关区域地理知识及国际政治、经济等有关知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4.3 地理教学中重视德、智、美素质培养

4.3.1德育素质的培养

4.3.1.1 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资源”。很多章节都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讲解这些章节时,注重语言的感染力,与学生情感共鸣。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一定会深深影响学生。比如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多姿多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既有庐山、黄山、泰山、喜马拉雅山等名山,又有长江、黄河等名川;既有长城、故宫、苏州园林等胜迹,又有桂林山水、三峡等美景。通过对景色的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描述,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还可运用实事材料,如青藏铁路竣工播放修建青藏铁路相关视频材料,使学生明白建设者们是如何在面对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狂风扰乱工作等众多世界性难题下不畏艰险,艰苦的奋斗,以非凡的智慧攻克罕见的科技难题,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修建了这条有着众多世界之最的高原天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4.3.1.2 增强忧患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国情材料,以协调人地关系为主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国的基本国情和乡情,既充分讲述有利条件,也要说明不利因素。例如讲到“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先在黑板上写一组数字让学生了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1)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 (2)我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是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还不到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 (3)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然后通过举例分析,说明了中国地大但物并不“博”,而且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这样讲解既可增加讲解的可信度,又可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而忧患意识的激励作用,是民族振兴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事实证明,学生对乡情、国情的认识越深,爱国之情就越浓从而产生爱国之心、报国之行,树立时代使命感5

4.3.2 智育素质培养

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提高智力、形成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4.3.2.1.注重观察能力培养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应用各种直观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再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方式,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地图、模型、图表等教具,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进行实地考察,在培养观察能力促进思考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研究周围地理环境的技能。

4.3.2.2巧妙运用地图,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概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

4.3.2.2.1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学生进行地图描述训练,比如在对地理事物进行位置描述和说明时,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如通过对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理范围以及各种相对位置的描述,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有清晰的印象。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了对地图上的直观印象进行各种位置的抽象概括。

4.3.2.2.2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通过多张地图的叠置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特别是在因果联系方面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板块构造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叠加对比阅读,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火山地震的分布及成因了。在进行区域教学时,每一份区域图都要通过对经纬度、海陆、邻近地区、地形、资源等诸多要素的阅读来了解这个区域的自然特征,然后由此分析该区域的人文经济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一两个区域图之后,其它的区域图就可以让学生“依次类推”的进行读图分析,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4.3.2.2.3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综合能力在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很少能运用。但却是最重要也最难掌握的一种能力。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是综合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读气温降水分布图时,我们要求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等来进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的分析。结合这个分析结果以及地图册上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高低、流经的洋流性质等众多要素去理解分布规律的成因。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学生轻松理解了抽象的理论,也为他们在以后类似的学习中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去理解地图和成因的联系奠定基础。

4.3.3美育素质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采用各种方法,真正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素质培养,增强其美学艺术修养,使学生的性情、心灵得到陶冶,思想道德情操得到升华,精神得到净化,从而成为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才。

4.3.3.1用语言美感染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美的语言,不仅给学生诗一般的享受,能培养其情感,陶冶情操,更有助于发散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6

4.3.3.2用形式美启发学生

知识的展示方式很多,文字、图形、表格、声音、影像等,特别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知识的展示方式更加多元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尤其要注意这些方式的合理运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教师徒手画中国地图,再画主要铁路干线及沿线重要城市,长江黄河及主要支流与沿线城市,进行分析讲解。学生一定会被教师的徒手绘图能力所折服,教师此时可以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地理绘图能力。

4.3.3.3用精神美激励学生

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中渗透了自强不息,创新图强的民族精神教育。比如祖国建设的成就、一些人文地理景观都真实记载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如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水利工程、新疆坎儿井、三峡水利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和青藏铁路等,这些地理事物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历史,展示了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7同时教育学生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始终保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创新图强的精神。

4.4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4.1 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加强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对于培养创新思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8

4.4.1.1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长期孤立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有南极大陆,但为什么南极大陆的特有动物却那么少?为什么澳大利亚四面环海,可气候却那么干旱,沙漠面积较大?通过学生的思考,加强他们的发散思维,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展示学生的创新本能。鼓励学生自由思考,提问质疑,甚至异想天开。

4.4..1.2 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了思维定向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因此,地理教学要加强逆向思维训练。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象性推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4.1.3 求异思维的培养

求异思维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9。正是哥白尼的求异思维,“日心说”才否定了“地心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鼓励创新。例如:学习地球运动意义时,提问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学习极地地区时为什么世界最冷的地方在南极地区,而不在北极地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4.4.2 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同时在教学中不能因为时间问题而忽视对学生自学习惯、自学能力的培养。

4.4.2.1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要让学生对自学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得让出时间,安排好自学环节,设计好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采用趣味性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的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

4.4.2.2 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10

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4.5优化教学方法、活化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地理课堂教学就多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之地理课考试任务少,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众多学生得不到合理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地理课上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建立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优化教学方法、活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提醒我们,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多少知识、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的自信、激励和鼓舞学生去思考、创造和发展。如,在介绍太阳系八大行星时,以前采用的都是先读一遍: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然后要求学生重复一遍,然后再看图记忆的方法,但效果不好,后来就采取让学生自己编故事记忆的形式来教学,一下子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都踊跃参加,编的故事短小精干,便于记忆。

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课后思考和活动题,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正文,但却和正文密切相关。教学时设计一些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活动课,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用身心去体验和享受地理学习的乐趣。如,在讲地球的自转的内容中,让学生用地球仪(或大皮球)和太阳光(或灯光)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变化情况,以及任意两地的昼夜差异。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演示,真正的理解了地球自转的结果---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也初步了解了各地(因经度不同)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也是自转的结果,为以后学习时区形成感性概念。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重新回顾一次所学知识,还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序的组合连贯,并加以运用,从而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

教师要依据学生间的差异性来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课堂教学方法应逐步向多样化、综合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与技能训练及学习策略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对于用语言描述学生难以理解的宏观和微观地理现象与事物,可利用幻灯片、投影仪、录象、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通过现代网络设备超越时空局限,把世界缩小到眼前,让学生认识欣赏生动直观的世界。

4.6积极开展课外教育和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教育和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地理学科有很多课外教育和课外活动的良好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地理课外教育可联系有关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电影、电视、展览,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野营活动或进行参观访问等等,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正大综艺”、“焦点访谈” “探索发现”、“天人”、“绿色空间”等节目中有很多内容极具地理教育意义,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可播放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如,有一期“焦点访谈”节目是《还三江源草丰水美》,主要内容为:青海省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地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严重,生态恶化。在学习“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时进行播放,让学生收看时考虑以下问题:1、该地区为什么生态会恶化?2、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是什么?3、怎么才能还三江源草丰水美。这样,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课外活动可根据学校实际,组织学生开展“气象观测”、“天象观测”、“资源调查”、“环境调查”、“人口调查”等等,既可提高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

结语

实现中学地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需要全体地理学者、地理教育者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抓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重大教育改革的契机,认清形势,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积极开展课外教育和课外活动,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目的。本文所提出的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中没有考虑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影响教学进度的同时,加深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难度。使一部分学生放弃对地理的学习。当学生失去兴趣时就缺乏主动型,素质教育又如何实施呢?所以对于教学中不足之处,需要大量地理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龚道贵.地理教育人格之求索[J].地理教育,2007(5)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6

3】陈澄、樊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4张圣-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现状, 教育教学 20-5版,20084 5】李冬萍.浅谈地理素质教育的实施[J].时代教育,20086

6】叶元玲-语言课堂、人格养成的主阵地,班主任之友第8期,20078

7】龚道贵.谈地理教育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9

8】窦春霞.浅析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学教育,20089

9】卜祥玉.求异思维创新的源泉,中文期刊,20064

10】冯贵香.浅析地理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0831期)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罗振老师的悉心指导,谨此鸣谢!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基本途径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