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稿)桂林华侨农场更新与保护策略探索

发布时间:2012-01-06 23:45:53

桂林市华侨农场更新与保护策略探索

刘云峰 薛娟萍

摘要坐落于桂林市的华侨农场,可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印记和人文价值,成为桂林市旅游资源开发的首选,若予以适当的更新与保护,将大大增强桂林市旅游市场竞争力,扭转当前桂林市旅游业发展不利的局面,为桂林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时代记忆、更新与保护、调整或衰退的临界、华侨集结地、经济增长点

一、前言

桂林市华侨农场只是福建、广东、广西众多华侨农场中的一个,与其他所有的华侨农场一样,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见证了华侨农场兴衰变化的风雨历程,也记录了归国侨民几十年来的的辛劳和苦乐。与此同时,它也有与其他华侨农场相比非常特殊的地方,因为它坐落于国际旅游城市——桂林。

面对二十一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潮流,桂林渐渐走过了旅游发展的成熟期,步入了要么调整要么衰退的临界点。因此,承载着那一段特殊历史的桂林华侨农场,必然在扭转桂林市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局面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华侨农场的由来与概况

“自从1960年代印尼军人执政开始,印尼政权便开始大规模地排华。他们以清共为名,屠杀了50多万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遂与其断交。到1998年,印尼排华骚乱又起,上千华人遇难,而爪哇岛上的华人往往首当其冲。”

这段文字是从“百度-百科”中介绍“爪哇岛(位于印度尼西亚境内)”的网页中复制过来的,通过这几行字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桂林华侨农场新建时的情形,大批的华侨逃过死亡的魔爪,从印尼回到阔别多年或者是从未谋面的祖国,匆匆忙忙地营造了自己简陋的家园——华侨农场。

“华侨农场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国家为安置回国定居的归难侨设立的国有农业企业。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建立了84个华侨农场,分别在广东、广西、福建等7个省区,集中安置归难侨约24万人。”

“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全国84个华侨农场共拖欠归难侨职工工资、退休金、医药费和社保缴费7.15亿元;有危房170万平方米亟待改造;华侨农场土地目前已确权188万亩,尚有300万亩未确权;华侨农场资产负债高达56.8亿元,目前已处置金融机构历史债务16亿元,尚有各种非金融机构债务。”(图1仍有部分侨民生活在桂林华侨农场。)

“华侨农场具体有自己特点,一是归侨侨眷集中,他们来自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社会制度生活体验;二是绝大多数归侨是被迫离开异国的,在原居留地还有亲戚、朋友,他们与海外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华侨农场由于政策性、社会性负担较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快;四是广大归侨的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他们迫切希望加快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

三、 桂林市华侨农场更新与保护策略

()通过影视创作传承华侨农场的人文价值

1950年代的萌发、兴起一直走到今天,桂林华侨农场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华侨农场,早已失去了当年的生机和风采,只留下破败的断壁残垣。但那一段别样的往事,始终牢牢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从惊魂未定的归国定居,到人心惶惶的十年动荡,到意气风发的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的大国崛起,这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充斥了华侨们两三代人的记忆。可以通过走访广东、福建及广西各华侨农场的侨民,以这一段历史背景为题材,创作影视作品,记录这一时期华侨们的心路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中华民族在前进和斗争中经历的苦难和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宽容、智慧和凝聚力。

在该作品中还可以穿插展示桂林市经济建设和城市风貌的变迁,让游人更深刻细致的了解桂林。

(2)通过筹建“时代记忆”展览馆蓄积华侨农场的人文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迈进,二十世纪中后期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而那一时代人们所使用过的生产工具、日常用品、服装服饰以至某些习俗和传统礼仪,都悄悄的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华侨农场从兴建到衰落的过程,正好见证了这一历史变迁的每一个脚步。

可以以华侨农场现有的部分废旧房屋为馆舍,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基础上修缮加固,布置成能够反映华侨农场当时生活情境的展览厅。适当考虑增建馆舍,收集、展示来自二十世纪中后期全国各地的各种生产工具、日常用品、服装服饰等。为使场景形象逼真,可考虑采用人物蜡像模拟生活情境,在这种模拟中同时反映当时的某些习俗好传统礼仪。(图2部分旧房具有保留价值,改造后可用作展览场馆。)

(3)筹建华人华侨历史博物馆,追溯华人向全球移居的历程,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纪念华人华侨为祖国建设所作出的奋斗和努力。

桂林以“甲天下”的秀美山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主要旅游城市,有着相当辉煌的旅游历史,年游客接待人次超过1000万。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其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受到迅速崛起的沿海地区和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挑战和冲击从旅游发展的阶段来看,以漓江风光为龙头的桂林旅游产品基本停留在观光游览层次,桂林走过旅游发展成熟期。面对二十一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参与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的需求已经成为新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桂林旅游发展步入了要么调整要么衰退的临界点。

因此,期望以桂林市华侨农场为载体,通过开发华人华侨历史博物馆这一产品重塑桂林旅游形象,可扭转桂林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局面。

(4)通过完善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文化娱乐、商务会议、生态观光、购物餐饮等配套服务强化华侨农场的吸引力。

可以说,立足桂林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从更高的角度,运用更大的手笔,规划建设新的旅游增长极,带动旅游产品的全面升级,已成为桂林避免旅游衰退、重整雄风的关键。桂林市全面考虑,决定推出华侨旅游经济区,将其打造成为桂林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图3秀丽的风景为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等项目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四、 实施策略的途径

(1)关于更新与保护的管治

1.由政府、投资商和私人三方共同管治;

2.聘请作家、学者及相关专家创作影视剧本,并投资制作成作品;

3.广泛收集二十世纪中后期人们使用过的生产工具、日常用品、服装服饰,筹建“时代记忆”展览馆;

4.拓展旅游配套服务强化吸引力。

(2)关于影视创作

1.第一种创作结果: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题材,反映中华民族在前进和斗争中经历的苦难和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宽容、智慧和凝聚力。

2.第二种创作结果: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题材,反映人类社会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付出的代价,及人们在时代大潮的动荡中为求生存的痛苦挣扎及在此过程表现出来的私欲与美德。

3.借鉴《庐山恋》的经营模式,制作出来的影视作仅限于桂林华侨农场播放

(3)关于资金来源的策划

1.成立桂林华侨农场更新与保护运营公司,向广大华人华侨以参股的方式集资;

2.政府投资一部分,相关单位和个人承担一部分,都以参股的方式参与运营;

3.以参股的形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运营。

五、对桂林旅游经济良性发展的助益

1.丰富桂林的旅游资源,填补人文旅游资源欠缺的不足。

2.增强东南亚乃至全球华人华侨的凝聚力,把桂林建设成为全球华人华侨翘首向往的集结地。

3.建设新的旅游增长极,带动旅游产品的全面升级。

作者简介:

刘云峰,(1981-),男(汉),柳州市,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任教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桂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与设计专业就读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镇规划与设计。联系方式:广西柳州市柳北区君武路168号园林系 邮编:545004 电话:136********134********

参考文献

[1]城市更新社会成本研究》,白友涛、 陈赟畅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04出版)

[2]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李玺、李娟文科学出版社(2008-06出版)

[3]文化街区与城市更新》,王伟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2出版)

[4]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林拓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04出版)

[5]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保继刚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01出版)

[6]桂林市华侨旅游经济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终稿)桂林华侨农场更新与保护策略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