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发布时间:2020-03-15 02:14:09

1、行为:是指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应。

2、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情境中的人:就是研究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社会如何让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人如何让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和应对社会压力。

4、呼吁者:为案主的利益和权利而呼吁的社会角色。

5、自恋人格:人和客体相处,把它当作自体的一部分或该客体对自体起着非常重要、生死攸关的功能。

6、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或成人。

7、同一性危机: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从而再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8、自律: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9、社会交换:指个人为了获得回报,而又真正得到汇报的自愿性活动。

10、高峰体验: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状态时感受或体验到的最完美的心理境界,是对灵性最特殊的体验。

11、灵性:作为人体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深入的层面,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他人关系及其他关系的交流,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2、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13、头尾原则:即婴幼儿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由上至下的原则。

14、松果体:在人体的功能就是分泌褪黑激素,监视着体内各种腺体、器官的运作,指挥各种荷尔蒙维持在正常的浓度,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睡眠品质,调节生物钟,缓解时差效应,能提高免疫能力。

15、生长陡增:身体外形方面的急剧变化。

16、亚健康: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的改变。

17、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到无生育能力的年龄之间的过渡阶段。

18、产翁习俗:主要是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历到的症状,如腹部肿胀、恶心呕吐、焦虑不安,以及牙痛、头痛等。

19、生态视角:对个人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的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20、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它由一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

1、丁克家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①对传统家庭的冲击:丁克家庭追求的是自身的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在这种思想下,传统家庭生育和抚育后代的职能被取消了,赡养、娱乐等职能也相应弱化了,从而大大降低了离婚及人口流动的成本,也就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②对妇女的影响:丁克家庭使妇女从固化的生育工具的地位解脱出来,由于少了亲子关系的牵绊,家务劳动大大减少,妇女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这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

③对人口发展的影响:首先是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本身少生的人口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的生育观念对其他人的影响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少生的目标。其次,对人口质量的影响。因为大多数丁克家庭是知识层次较高、物质条件较好的家庭,他们更有条件培养高质量的子女。最后,是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丁克家庭队伍的不断扩大会加剧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养老的压力。

2、了解成年礼。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脱离了亲人的养育、监护,承担起了所在集团和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人们要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来纪念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

3、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

①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互动的产物,理论的焦点集中于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

②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后果而学来的,特别强调模式对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

③注意到了三种强化因素(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尤其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

4、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桑代克的“联结说”和三条基本学习规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减少,正确反应就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联结。桑代克还提出了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②毕生的“黑箱”观点:他摒弃意识、意象等太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

③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把任何刺激反应单元都看作反射,而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他把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强调的是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④新行为主义:以赫尔等人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认为,刺激与人表现出的外显反应之间有中介体,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它们是行动的实际决定因子。而另一派以斯金纳为代表,强调强化的作用。

5、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基本假设: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意识是多维的,人的内在生命是智慧之源,生活是有意义的,精神之路是多样的。②格罗夫认为意识状态是有层次的,提出全息意识状态是一种超越正常意识范畴的心理活动状态,它指向人类存在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世界。他提出人类的意识状态应从出生前后、出生后、超个人三个层面去考虑。③塔尔特主张以科学家的立场对精神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反对唯科学主义。提倡针对不同的意识状态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他认为理想的精神追求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职能,对自己的感知、需要、反应等进行自我监督,但同时又能理智地对待无法把握的世界。④维尔伯将意识分为心灵层、存在层、自我层和阴影层,将意识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前个人水平阶段、个人水平阶段、超个人水平阶段。他认为人的全部意识发展过程就是栋下意识向自我意识发展,进而向超越意识发展,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识谱。

6、帕森斯是如何利用AGIL框架对社会进行结构分析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从功能分化的角度,将社会结构概念发展成一种庞大的旨在解释一切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在其最具代表性的着作《社会体系》一书中,所谓社会结构,在他看来,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包含执行“目的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项基本功能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体系被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同时,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的动态的均衡秩序。帕森斯始终认为,总体社会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功能,其关键在于社会拥有那些将其成员整合在一起的共同的价值体系。在帕森斯的笔下,三种结构概念的面向被独立地铺陈出来,又被自然地串揉成一体:结构由功能体现;结构是互动关系模式;结构乃规范。同时,这三者是依靠中介变量“地位—角色”作串接的。2、

7、网瘾是精神病吗?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内外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知觉、意识、情感、思维、行为和智能等障碍的一类疾病,特点是心理状态的异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精神症状。而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其判定标准有:1.行为和心理上的依赖感 2.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丧失 3.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4.身心健康受到较严重的损害。

8、论述成年早期社会角色的变化与适应。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成年早期处于20~22岁至40岁之间,此时个体各方面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体力、精力达到巅峰,智力与创造力趋于全盛。这段时期一般也是社会角色变化最频繁的时期,总体来说分为婚姻生活的角色变化与适应:夫妻之间社会角色的适应(情感方面、生活习惯方面、性生活方面、家庭管理与运作方、人际交流方面、价值观方面的调适),家庭内外社会角色的适应,成为父母后的角色适应和职业领域的角色变化与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影响职业发展与适应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和职业兴趣,教育、职业训练与职业能力,其他因素包括健康水平、家庭情况,个人经历),职业适应的评价 

9、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论证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各阶段的核心任务将发生哪些变化。

埃里克森将正常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分为8个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个人都面临不同的心理冲突,这些冲突主要是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每个阶段都建筑在成功完成较早的阶段任务的基础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阶段的挑战,则会在将来再次造成问题。

10、用标签理论分析大学生的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某一群体的共同规范的行为,而大学生越轨行为就是指与当前社会文化所限定的大学生行为规范相悖的行为,例如逃课、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都可以认定为大学生越轨行为。而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该理论主要研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原因。一个人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认为自己就是越轨者,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投身于越轨,从而做出更多的越轨行为来。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从标签理论得出的启示我们认识到,当大学生出现了越轨行为后,不能简简单单地加以叱责、教训、贴标签,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施以关怀,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理论并与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越轨行为。我们即使发现了某些人发生了某些越轨行为,也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因人而异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不要随意、鲁莽、草率的张贴标签,以免造成伤害。

11、如何理解和评价轲尔伯格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轲尔伯格任务,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六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具备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是从行动的结果以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分为两个阶段:①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的道德判断理由是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而不考虑其背后的道德准则。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首先考虑的是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服药,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好坏以自己的利益为准。

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上的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分为两个阶段:①人际关系的定向或好孩子定向阶段: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到饿了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

三、后习俗水平: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两个阶段: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识到法律、社会习俗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道德判断灵活了,能从法律上、道义上较辩证的看待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未成文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

评价,优:1、道德两难对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分辨是非善恶有积极意义。2、对传统道德教育中刻板灌输、强迫执行等方法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3、重视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作用。4、强调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作用。缺:1、仅仅强调道德判断能力,忽视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2、关于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关系的看法片面。3、过分强调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忽视了道德行为的训练。4、不重视习惯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1、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体系:孕前干预、产前干预、出生后干预

2、超个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格罗夫、维尔伯、苏蒂奇

3、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②多样性③动态性⑤可控性⑥发展性⑦整合性

4、人类行为的分类:①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②本能行为

习得行为③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④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5、死亡五阶段: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期。

6、同一性状态的类型:同一性涣散、同一性拒斥、同一性延缓、同一性确定

7、婴幼儿动作发展遵循规律:头尾原则、近远原则、整体到特殊原则

8、斯滕博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亲密、激情、承诺

9、学习动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10、青少年期的主要特征: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12、如何运用整合理论分析一位艾滋病案主并为他提供一套服务方案。

一、聚焦于个人的取向:1、生理层面:毕生发展理论,不仅关注器质性病变,还要关注并发症。2、社会关系层面:符号互动理论和角色理论,家庭成员会以更合适的方法来商讨角色的转变;社会学习和交换理论提醒我们应帮助案主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治疗关系;超个人理论,患者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其他患者,使其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获得超越。3心理层面: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帮助案主将焦虑当成一种应对压力的反应。二、聚焦于环境的取向:1、物质论层面:增权理论帮助案主获得更好的社会待遇(医疗保险、情感支持)生态视角:病房舒适和美观。2、宇宙论层面:生态学:去艺术馆,与亲友共度美好时光。符号互动论的标签理论,通过互动和支持来形塑案主积极的自我概念,避免负面词语。3、意识形态层面:冲突理论。4、本体论层面:超个人理论,集体——个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