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岳麓版必修二)

发布时间:2018-09-08 21:47:24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15课】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大萧条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新政的内容、特点和作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评价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材料、视频等方式创造问题情境,将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现象,新政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课程标准】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执教理念】

从师生定位上:教师做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内容上,依据课标,整合教材,大胆取舍,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萧条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意义。

难点: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实质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导入,引导学生去感知和探究80年前的那场经济大危机。

二、互动学习

(一)感知危机:

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去感知那个时代,认识危机的表现和特点。(特点让学生自己得出)

(二)剖析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危机爆发的原因,并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1)导火线:股票投机过度引起股市崩溃

2)主要原因:供需矛盾

3)根本原因: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

2、经济危机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以下两点:

1)经济危机引发了关税战,各国货币贬值,国际关系恶化;

2)经济危机又引发了政治危机,人们对民主制度产生怀疑,政局动荡,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

(三)应对危机

本目的设计思路是把应对危机的措施分为实践上应对和理论上应对两部分。实践上应对包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上台等。重点是罗斯福新政,德日的法西斯上台不属于本课重点内容,在此可简单提及;理论上的应对就是凯恩斯主义。

1、美国罗斯福新政

1)背景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失败(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危机,引导学生思考);

1933年,主张 “新政”的罗斯福上台。

2)内容

先看视频,然后师生一起看教材,分析探究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然后总结特点、实质、影响、局限性。

整顿财政金融(首要措施)。

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

调节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特点:【新】采取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

4)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5)影响:

直接影响: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

间接影响: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6)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2、凯恩斯主义(此内容课本涉及到了,但课标未作要求,简单了解即可。)

1)背景:自由放任的政策无法摆脱危机。

2)基本思想:国家(“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推动了经济发展。

(四)以史为鉴

展示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应对措施(和当前时事结合起来)。

三、课堂小结:

展示本课的知识体系和课标要求,明确本课的重点内容。

四、巩固练习和课后讨论探究题

【板书设计】

1、感受危机

经济危机的表现和特点

2、剖析危机

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3、应对危机

实践上: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特点、作用)

法西斯上台

理论上:凯恩斯主义

4、以史为鉴

【教案说明】

1、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属了解内容。知识结构设计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完全按教材的知识板块,即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第二种: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将大萧条作为新政的背景,然后补充凯恩斯主义;第三种:以经济危机为中心,将新政作为实践上的反危机措施,将凯恩斯主义作为理论上的反危机措施。三种设计各有利弊。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其它诸因素,我采取了第三种方式。

2、依据课标,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大胆取舍,充分体现“课标是主导,教材是辅助”的理念。

3、从金融危机导入,最后落实到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突出了历史的实用性,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4、将课标要求放在最后课堂小结时展示,学生就会明白本课的重点内容,也会起到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的作用,享受成功的快乐。

 

【知识链接】

1美国的计划与苏联30年代的计划经济有什么区别?

美国的计划是指导性计划,并不改变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苏联的计划经济是指令性计划,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相配套,是否定市场经济的存在的。

2、美国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和德国国家控制经济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美国是在民主政治的保障下进行的,没有破坏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传统,而德国等国是实现独裁的法西斯专政。

3 “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凯恩斯主义是“新政”的理论根源。但八十年代后有学者认为,“新政”出台是在罗斯福上任的1933年,甚至在其担任州长的1930年左右就开始提出并实施了,而标志凯恩斯主义形成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1936年才出版的。虽然凯恩斯在1933年出版的《走向繁荣》一书中提到把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解决失业投资效果联系起来考虑的想法,但其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在此书中并未成形,因此许多人不承认“新政”是受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是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产物,《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就是为了找出危机的根源和应付危机的对策,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政”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都是实事造就,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4、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节选)

如果说“罗斯福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困境的话,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防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供了“魔方”:以国家总资本家的身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政治(国家政权)干预经济,不时调节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纷纷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根杠杆,并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带进了“黄金时期”。必须指出的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弊端不断显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小,它并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资料参考】

新华网:/

中国历史课程网http://hist.cersp.com/

历史风云网:/index.html

岳麓书社历史教材网http://www.ylss.cn/ylnew/index.htm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

历史: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岳麓版必修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