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中不断创新

发布时间:2018-11-26 06:20:01

在坚持中不断创新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是由周来祥先生主编的,这就很容易让人拿来与他在80年代主编的《中国美学主潮》加以比较。事实上,从《中国美学主潮》到《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的确可以看出周先生对其美学思想的坚持和在学术研究中的不断创新。学术研究是一种累积式的推进,在《中华审美文化通史》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坚持与创新同在,如果要总结,大概有三点最为突出:一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二是进一步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特质;三是探讨和论证了审美文化的性质。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200多万字,如果说要寻找核心思想,那就应该是和谐的美学思想与和谐的艺术精神,周来祥先生讲,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和文化,就是和谐文化,“和”“中和”是核心的精神特质和审美趣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性质,周来祥先生在全书的绪论中作了集中概括,一是儒道释三教合流,文化互补;二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三是伦理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当然,这三点在全书中是一种核心思想的总体体现,是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阐释中的。比如儒道释三教合流,在史前到先秦部分,侧重描述的是从原始思维到理性思想的演变,着重于对儒道双璧文化结构形成的阐释。而到了宋元时期,用力更多的则是禅宗思想的影响。所以作为核心思想的体现,既有审美思潮的涌动,又有艺术探索的突破,还有生活风俗的积淀。再比如伦理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在对儒家思想的多阶段、多方面的描述中,对“仁”的概念论证,对礼乐思想的描述,对音乐思想的阐释,对风俗礼仪的讲解,无不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将思想表达审美化,艺术表达伦理化的独特性质。应该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性质与精神内涵,论证最全面、思想最突出、梳理最清晰、风格最鲜明是《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的最大特色。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还有一“最”,那就是讲述的历史最长,从史前一直到现当代,是真正的“通史”。以往的审美文化史大都截止到清末,也就是专指古典时代,这样事实上它就是第一部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当然作为通史讲好现当代很难,因为就文化语境而言,有中西文化的融合,有现代与传统的碰撞,有政治因素的干扰;就美学思想和学科发展而言,有理论形态的多样化,也有学科探索的艰难性。但是正因为如此,现当代的审美文化又以复杂性的结构、多元化的形态、加速性的变更,社会化的历程、理论化的思想,具有了不容忽视的文化研究价值和理论阐释价值。更重要是这一时期正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并中国化的阶段,在美学思想的表现上出现了现代新型的和谐美形态,对中华审美文化的发展日益起着主导的影响和作用。《中华审美文化通史》没有回避这些困难,而是努力去描绘出这一复杂的时代景观。

  对于“审美文化”,《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同样有着自己的见解,绪论中讲:审美文化“应包括一切体现了人类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从而具有审美性质,可供人们审美观照、情感体验及审美感悟,并可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种审美愉快的文化。”并认为审美文化有四大特征,一是具有自由的审美意识,二是理性文化与感性文化的相互融合渗透,三是文化心理因素和结构中,突出情感和想象的因素,具有意象特征,四是文化载体具有审美的素质,组合具有形式美的规律,体现内涵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同时进一步指出,可以从两方面界定审美文化,“从文化客体说,它是一种具有审美属性的文化;从主体说,是从审美的角度,以审美的态度,审美的方法,审美的观念所研究所阐释的文化。”可见,《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强调,“审美文化”应该是那些具有审美属性,提供审美观,带来审美愉快的文化。

  如果说在核心观点和主要研究方法上更多地体现了坚持的话,那么对审美文化的性质界定,对审美文化学和审美文化史的学科问题思考,特别是《中华审美文华通史》著作的实践,就更能表现出思想的创新。坚持和创新在学术研究中是时刻存在、相伴相随的,有坚持才能明白怎样创新,有创新才能更加坚持。在坚持中不断创新,正是《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创新的特点所在。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6卷)

  主编:周来祥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2

在坚持中不断创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