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13-08-01 20:20:09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要:鲁迅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许多迥异的女性形象:“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五四”时期觉醒的女性、走上社会反抗的女性。可她们最终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本文试图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并探讨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而由此解读鲁迅先生的女性观问题。

关键词:鲁迅 悲剧女性形象 女性观

现代“妇女解放”的呼声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的声浪震得无人不知。鲁迅是最关心妇女问题和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提及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自然地就会想到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形象,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提出控诉,发出呐喊。仔细分析这些女性的生存状况、斗争方式,就能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鲁迅在“五四”及其退潮时期对女性寄予了深刻的关注,创作了一些以妇女生存状态与命运为内容的小说,这些女性尽管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然而她们却有着同样悲剧性的命运。

(一)“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

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被囚居在传统的“铁屋子”里,她们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命运的。从社会到家庭直到个人,从精神到物质,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独立性。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1]的确,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女性,她是个连想做“奴隶”也不得的寡妇。祥林嫂虽然进行了拼死的反抗,仍然没有摆脱再嫁的命运。再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已经被所有的人认为是“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所讲的有关阿毛的悲惨故事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消遣,连她头上拼死抵抗留下的伤疤也成了人们寻开心的话题。在这种要生不能,要死不敢的尴尬境地的煎熬中,祥林嫂开始“疑惑”了,她受尽一切苦难,丧夫失子,逆来顺受,为了赎罪,用尽了所有的积蓄,在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跨,以赎去一生的罪恶。结果还是只得到一个悲惨的结局。她终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而“我”的回答“也许有吧”使她陷入更深的灵魂煎熬之中。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