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译英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1-11-26 19:41:04

关于汉译英问题的几点思考

翻译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于非翻译专业的人来说难度更大。因为像其他任何一个学科一样,翻译也需要进行技能的培养和系统的训练。另外,做好翻译,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系统、文化背景及其使用者的思维模式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本人借对一些古文的翻译,浅谈一下本人对汉译英问题的一些认识。

汉译英问题首要考虑的是汉、英语各自的特点。总的来说,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过渡的语言。分析型语言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保证句子的完整性,而综合型则是靠语言内部词汇的形态变化来使句子完整。从句子结构上看,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句子的意思主要靠语言内部的逻辑联系来实现,整个句子显得简练明快。英语则是形合的语言,主要靠语法手段实现句子的意义,结构显得紧凑严密。以上这些是汉英语最根本最宏观的区别,也是在翻译到时候首要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到英语的语法体系,不能出现必要成分残缺,比如说主语和谓语。

在句子结构上,还有一些方面值得注意。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在一句话中可以出现多个动词,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这句话句子主干一共有两个动词“悖”和“入”。这种情况在英语中是少有的。英语是有形态标记的语言,英语句子主要采用的是主谓机制。同时,英语的句子主干中通常只能有一个动词,英语语言若要表达复杂的意思,就必须借助于名词和介词连用的形式。因此,在英语句子中介词和名词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从译文“The one who blames others unreasonably would get the same treatment from others”可以看出,整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get”,其他部分用介词、名词以及从句表示。

另外,在汉语中形容词可以作谓语,也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谓语句。古汉语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反别用了“和”与“同”两个形容词充当谓语。在英语中不存在这样的句子,英语句子里面的谓语只能是动词以及其形态变化。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形容词和动词的转换,本人将其译为“The superior man quests harmoniousness but not sameness, while the mean man goes after conformity but not harmoniousness”,用名词替换了形容词,同时加入了谓语动词。

在句子重心上,汉英语的区别也比较明显,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比如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汉语的语序是先“悖”后“出”,显然是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的句序,句子的重心在后面。然而在英语中,人们习惯于开门见山,按照主位+述位的顺序排列句子,通常是把重要的放在前面先说。因此翻译时,要注意这样的特点。这句话译为“the one who grabs substance illegally from others would lose what he has got likewise”就比较能体现英语中重心前置的特点。在翻译“君子素其位而行”时译为“The superior man dose what he should and what he can do according to his position and never goes beyond it”也是采取同样的处理方法。

汉英语在修饰词的位置的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言悖而出者”这句话里面“者”字是被修饰的内容,“言悖而出”作为修饰内容前置,这是符合汉语表达的一般习惯的。但是在英语中除了单词作为修饰词需要前置以外,一般的短语和从句作修饰语都要后置,因此在翻译时就要注意顺序。本人采用了定语从句作为修饰语来翻译“言悖而出者”,将其译为“the one who blames others unreasonably”,“货悖而入者”则译为“the one who grabs substance illegally from others”。

除了在句子的结构上需要注意汉英语言各自的特点,汉英语言中所包含的民族性思维也不可忽视。讲英语的西方人重个体思维,重形合,不求全面、周到,但求结构严谨;汉民族是一个重悟性重整体的民族,根据直觉和逻辑表达意思,形散而神聚。在这样的特点下,汉语句子经常省略第一人称,显得比较简约。比如在“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这句话里面,后面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就是直接省略了主语“君子”的表达。在英语这种重形合、讲求严谨的语言中,不能够随意省略主语。翻译时就要注意把省略的部分加上。本人做了这样的处理“no matter he is in a position of wealth and hornor or of poverty and poorness”,加上了主语“he”,使整个句子在英语的语法系统下显得结构完整。

在严复的翻译理论中,“信”、“达”和“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信”和“达”的基础上,还要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段,达到“雅”。翻译不能仅仅着眼于语言转换,还要了解源语言深层的文化涵义。因此译者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源语言的出处,语用环境等等。本人是在考察清楚这些之后所做的翻译,译文基本实现了“信”和“达”,但是“雅”还欠缺很多。从上面本人所提到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到汉语句子都非常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优美又不乏气势。因此,本人在翻译时,也力求能够译出比较工整,流畅的译文。从结构上看,本人的译文前后句能够对应,句型基本一致,行文比较流畅。但在修辞上,本人尚需要去进一步学习,以求以后可以做的更好。

综上可以看出,汉译英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考虑斟酌,即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本体知识,又要了解两种语言的语用环境,也就是文化背景。与此同时,对于两种语言的使用者的民族性和思维的差异也要有所研究。对于本人而言,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不断的扩大知识领域,巩固文化知识的基础,着力研究文化差异,培养自己两种语言的不同思维模式。

关于汉译英问题的几点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