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总结

发布时间:2016-04-19 00:46:20

外国文学史(下)

三大板块,众多流派

20世纪上半叶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20世纪下半叶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现实主义(Realism)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20世纪现实主义主要流派:

长河小说——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

心理小说——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虹》。

2、现代主义文学

modernism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美文坛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一般认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的酝酿期;

1910年至1930年:现代主义的高峰期;

19301950年:现代主义的衰落期;

1)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关注人性和人的生存状况,尖锐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的荒谬性及其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我的对立。),着重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现代主义文学实现了写作主题从世界向人、从客观向主观、从外向内的转变,人、主体、自我、内心成了现代文学的中心。

2)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A.象征性。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B.荒诞性。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

C.意识流。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挖掘人的潜意识,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3)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

意象主义——庞德《在地铁车站》

后期象征主义——艾略特《荒原》;

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意识流小说——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3、后现代主义文学

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1)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点:

A.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B.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c.历史感消失。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D.距离消失。现代主义艺术中,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由于主体的消失,后现代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刺激人的感官,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2)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

A.多元化;B.破坏性;C.平面化、冷漠性;D.零度写作;E.不确定性。

(3)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

存在主义文学——萨特《禁闭》;

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垮掉的一代——金斯堡《嚎叫》;

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新小说——罗伯·格里耶《橡皮》。

三、20世纪文学的主要特点

1、非理性主义:以非理性反对现代文明,对抗宗教理性、科学理性、政治理性和经济理性,把传统的理性主义原则和人道主义思想送上非理性主义的断头台。

2、反传统倾向:反对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信仰。

3、内倾倾向: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作形而上的探索,挖掘人的潜意识、原始本能、性本能等非理性的一面。

4、危机意识:异化感、荒诞感、孤独感。

5、创新意识:重视叙述技巧的形式主义,运用象征隐喻、神话结构等。

6、悲观意识:是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20世纪作家对非理性世界的探索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极少的作家将非理性支配下的混乱无序的世界作为人生理想去追求。其悲观主义和危机意识蕴藏着对人类处境及命运的理性思考,有着对更高意义上的理性追求,对于更深刻的人道与人性的回归。如艾略特对基督教信仰的皈依,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西绪福斯式的行动,荒诞派的等待戈多”等。

第一章 20世纪现实主义

第一节 概述

文学特点

20世纪现实主义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作家们接受了前辈大师的批判精神,又吸收了现代主义各种文学思潮的新手法。比起现代主义的蓬勃发展,有衰落之势。

相对于19世纪现实主义,20世纪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和揭露性有所减弱。人道主义思想依然是作家们批判社会的有力武器。

创造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化、主观化的倾向。淡化情节故事和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描写,转向主观内心的探索。有些作家既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作家,又被认为是现代主义作家。

长篇小说繁荣,出现了史诗性的多卷本长河小说。以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为线索,广泛地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盛衰荣枯的变迁,内容宏大,具有史诗气魄。如《约翰·克里斯多夫》《卢贡-马卡尔家族》《布登勃洛克一家》《蒂博一家》《静静的顿河》。

许多作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创作了大量反映无产阶级生活及其斗争的作品,尤其在前苏联,殴美也出现了红色的30年代,一些作家倾向于或同情社会主义。

战争文学和反法西斯文学也成为重要的题材,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平主义思想是重要的主题。

第三节 劳伦斯

作者简介

劳伦斯(D.H.Lawrence,1885-1930)1885911,劳伦斯出生在英国中部诺丁汉郡伊斯伍德镇的一个矿工家庭,父亲文化水平低,朴实直率,性情暴躁,酗酒。母亲受过较好的教育,爱好文艺,对自己的婚姻不满。由于夫妻感情长时期不和,母亲将全部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特别是小劳伦斯,成了母亲感情的主要维系,母亲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爱。

早期:《白孔雀》(1911)《逾矩者》(1912)《儿子与情人》(1913)。

中期:《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迷失的少女》(1920)。

晚期:《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

代表作品

《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故事内容取材于劳伦斯的早年生活),被誉为第一部弗洛伊德式的英语小说。莫瑞尔太太婚姻不幸,把全部的爱转移到自己的小儿子保罗身上。保罗在母亲那里获得了自己的恋人米丽安和克拉拉无法给与的感情需求。只有当母亲死后,他的心灵才获得真正的解脱。这种产生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特殊感情关系是所谓的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

小说揭示了一个畸形的家庭关系:丈夫不是妻子的情人,父子间互为情敌,而母与子则互为情人;通过保罗一家人的生活企图说明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恶性循环的事实:男人毁了女人,女人又毁了儿子们,儿子们重又毁了自己的女人。在这个恶性循环的事实背后,隐含了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的矛盾冲突。小说集中探究了人性的变异与心灵的扭曲,以此来批判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天性的摧残,在心理探索的过程中,表现了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的思想。

劳伦斯极力再现的是人的非理性心理——即人的无意识活动、人在现实中的苦闷的心理状态、不受传统道德束缚的性欲望以及不可抑制的本能。他对心理世界的探索一种文化创造,是对人的独特理解的方式。

劳伦斯在小说中大胆探索了有关性的心理问题,以及建立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具有更为明显的将现实批判与心理探索合而为一的特征。

艺术特点

1、充分运用象征、意象。人物、故事和物象都有某种象征寓意,有神话象征、景物象征、事件象征。用象征手法表现人的心理情绪,用自然物象和景致来暗示人的某种心灵隐秘,借以沟通物我之间的交流,表达人的心灵在自然力启迪下的某种顿悟、反响和心态、情绪与意识的细微变化。

劳伦斯用大量意象代替人物思想, 并且充分运用它们的表现作用。花、月亮、颜色、黑暗、自然景物等都是他赖以刻画人物晦涩难解、变幻莫测的情感的强有力的象征媒介。

2、运用大量的心理分析,内心独白。

心理分析小说可以视为一种概念,其内涵因认识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泛指以心理分析为特征的小说。这类小说人物不多,与以往现实主义那种注重写人物命运和故事不同,它主要刻画人物心理的戏剧性变化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客观外在叙述,而是转向了内在主观情感的展现,着墨于人物心理的情绪和感情流程。

劳伦斯是一个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点上的作家,其小说对生活的描写,一方面真实地再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外部生活和物质形态;另一方面又观照人性,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状态,努力展露在自然本能趋势下人物的心理与情绪状态,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技巧挖掘人物的潜意识与无意识心理,使行为背后隐蔽着的思想、情绪、激情以及本能欲望得以呈现 。其小说具有现代心理小说的探索性和内倾性特征。这既不是灵魂的虚化, 也不是对肉体的崇拜, 而是肉体紧紧抓住灵魂的衣角, 在文字中自由地安居。

劳伦斯在小说中大胆探索了有关性心理的问题。在他看来,性行为是男女之间心灵与感觉的强烈的体验与交流;强烈的情欲冲动,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是一种美。这种冲动往往是下意识的,心智对它们感觉,则又是模糊的。对此,劳伦斯描写男女性行为时,用的就是象征性、意象化、主观感悟性的语言,而非外在的客观描述性、记实性的语言,从而增加了审美的成分。因为这种描写主要并不着眼于性行为本身,而强调心灵与感觉的体验与交流,寻求建立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将现实批判与心理探索合而为一。他对心理世界的探索是对人的独特理解的方式,是一种文化创造。

3、非小说成分的增加,开放式结尾。

在叙述中加入大量的诗歌意象和论文式的分析,淡化了小说的情节,使传统的常规小说叙述悄悄地发生了改变,预示着现代主义小说的变化。

结尾是没有一个传统小说的封闭结局,而是走向一个未知的可能性,带有某种希望,但却不知道会如何。

第四节 海明威

作者简介

海明威的创作包括小说、戏剧和散文,但使之成为一位伟大作家的是长、短篇小说,如:

《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

《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38)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

一系列短篇小说,如《乞里马扎罗的雪》、《印第安营地》

迷惘的一代

1926年《太阳照样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 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作。这个用语来自美国女作家斯泰因1924年的一次谈话: 你们在战争中当过兵的人,是迷惘的一代。……你们不尊重一切,你们醉生梦死。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此书题词,它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专门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

如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ztsby,1925)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堕落。实际上,它既无组织,又无纲领,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曾经盛行过的文学流派,对当时的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如德国雷马克的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英国文坛出现的愤怒青年等。

代表作品

《太阳照样升起》

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青年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和思想道德危机,他们厌恶战争、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如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海明威式的典型人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了伤,失去性爱能力,战后旅居巴黎,为美国一家新闻机构当驻欧记者。肉体的创伤像阴影一样始终笼罩着他的心灵,也使他的精神遭到沉重的打击,生活失去了目标和理想,被一种毁灭感所吞噬。他爱上了英国女子勃莱特·阿施利夫人,但伤残使他对性爱可望而不可即,只好嗜酒如命,在麻醉中忘却自己的痛苦,又念念不忘对爱情的渴望。

女主人公勃莱特则是一个战后首批理短发、穿短裙、像男人一样抽烟喝酒、追求性解放的现代女性,她的心上人在战争中死去了。此后,她视婚姻爱情为儿戏,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还未离婚又找了未婚夫,同时还不断地与其他的男人来往。在战争期间与杰克相识,彼此之间的爱情心照不宣,但因为杰克的不幸也带给她情感上一种莫名的创伤

为了从这种无聊而没有前途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主人公们去西班牙观看斗牛和钓鱼。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我们不知道下一步会往什么方向走。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有关丧失的小说,一个人的欲望、爱和生命的丧失。

小说中所有这些男男女女都是飘零子弟,脱离了故乡的土地,脱离了社会传统,把异国他乡当作永久的游乐场和漂泊地。

然而,也正是流亡的困境才使得寻找出路成为可能。寻找的漫漫路途是艰辛的、痛苦的,甚至是永无止境的,但也是值得的、充满悲剧感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们又表现出抗拒命运的硬汉性格,其迷惘并非彻底的虚无。他们并不愿意在寻欢作乐中彻底地浪费生命,恣意放纵,而是试图寻找和土地的联系

杰克和勃莱特最终在勇敢的斗牛士身上寻求到了敢于单身鏖战、视死如归的硬汉子精神——强悍、锤炼、坚毅、从绝望中站立起来,并感到这就是生活的真谛。他们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获得了彼此的谅解和宽容。

巴恩斯因为战争而丧失了性能力,勃莱特因为战争而丧失了初恋情人,虽然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已不会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但战争的后遗症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无法像真正的青年人那样朝气蓬勃的生活。海明威用案例法这样一个非常讨巧的办法来达到间接描写战争主题的目的,而且反映得同样深刻。迷茫和虚无是海明威所要描写的真正主题。面对着虚无和迷惘,我们该怎么办?此时的海明威还无法回答,直到《老人与海》才能够找到答案。

《太阳照样升起》采用了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的旅行和游荡为基本框架,开放式的结尾“虚无结尾the Nada ending)。我们不知道主人公们最终要到哪里去,最后归途又在何处。也许最好的答案是在永无止境的旅途中,在永不终结的空间里。但无论怎样,主人公们的姿态已不再是原先的消沉与隔阂,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勃莱特主动依偎在杰克的怀抱中,面对她的爱情渴望,杰克则坦然地答复道:这么想想不也很好吗? Yes, Isn’t it better to think so?)海明威用这句不带有丝毫情感的反问句结束小说,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真是画龙点睛,令人惊叹。

艺术特点

1海明威语体——冰山风格iceberg principle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要使用短小的句子,要使用短小的段落;简单和准确

2、零风格:一种新的清澈流畅、朴素无华的散文风格,坚硬、简练、含蓄、没有修饰,句子简单,爱用常用语和日常用语,电报式的对话。缺少形容词,剔除了语言的引申意义,只用直义,

3、客观叙述。一个描写的作家必须保持客观,不要试图去担当上帝的角色A descriptive writer must be objective and not try to play God the Father)。有时采用形象或比喻进行描述,有时通过关键词的不断重复展开叙述,有时又是运用戏剧对白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或主题。

4、硬汉风格:硬汉不动感情的、无情的、冷酷的、讽刺的、粗暴草率的、执拗的、不伤感

第二章 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概念界定

modernism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

它既被用来讨论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文坛崛起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如意象派、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 和标新立异的文学作品, 也被用来泛指从整体上表现现代与传统对立的各种违时绝俗、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如雕塑中的结构主义、绘画中的立体主义、音乐中的无调主义等)

现代主义运动的起始时间也有不同的划分, 有人认为始于本世纪初的意象派诗歌运动1910年左右,也有人声称始于1922年,以乔伊斯的小说《尤里西斯》和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为起点;有人认为它终于30年代中期,另一些人则认为它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总之,现代主义在大多数国家里是未来主义和虚无主义、革命和保守、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一种奇特的混合物。它既歌颂技术时代,又谴责技术时代;既兴奋地接受旧文化秩序已经结束的观点,同时面对着这种恐怖情景又深感绝望……我们惟一有把握的判断只能是:它们都是现代的。如果不过分苛求,作为一种勉强设置的标记,现代主义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个术语突出了现代(当代)感受。富有创造性的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深深地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与过去迥然不同的全新的时代里,他们自身的经验也是过去时代的人未曾有过的。

主要特点

1、它是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表述,是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

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

尼采提出过一个惊世骇俗的论断:上帝死了,上帝之死意味着一直作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基础的基督教信仰崩溃了,其后果就是一切绝对性的传统价值和道德规范都失去了原来约束人心的作用,真善美都因为丧失了合理性论证而变成相对的,生活也不再具有终极意义,一切都是允许的,这完全取决于个人自己的选择,而没有共同的信仰、没有公认的规范、没有统一的奋斗目标的社会也就变成了一个混乱、荒谬、残酷的世界。现代主义文学就是对这个混乱世界的一种艺术反应的结果。

2、它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产物,是对传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反抗,抛弃了传统文学客观真实地模仿外部世界的方法,重视对内在主观世界的揭示,关注人的内宇宙,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3、在思想特征上,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其思想特征表现为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这种文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流派纷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很不一致,但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A.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比起传统现实主义的经济批判和社会批判更深刻得多。

B.表现异化的主题,包括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等四种基本关系。

4、在艺术特点上

A.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点。如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流手法,挖掘人的潜意识,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和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B.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感。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C.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

D.强调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4、未来主义

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同时对法、英、德等国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创始人马利奈蒂认为20世纪的飞速发展,使世界根本改观,机器与技术、速度与竞争成为时代主要特征,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力量;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具有明显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文学艺术的使命应是探索未知世界,面向未来,展示人的意识的冲动,寻求一种新的未来的美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力量

意大利:

俄国:

5、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从达达主义而来,使文艺创作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主张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梦幻记录法进行创作;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

法国:

6、意识流小说

20世纪20年代形成盛行,在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认为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它使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着力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人的意识流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

法国:

爱尔兰:

英国:

美国:

第二节 庞德/艾略特

3、后期象征主义:艾略特

一、作家简介

艾略特的诗歌展示20世纪前半叶世界大战及其战乱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描述了现代西方人苦闷、空虚和幻灭的社会心态。其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精神,是时代、社会、人生心理的真实描写,一方面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创伤与不幸,展现了动荡不安与文明堕落的社会环境,指出战争与情欲是造成世界病态与荒芜的主要根源。另一方面努力寻找人类社会的出路,最后把眼光投向基督教,指出只有信仰上帝,才是拯救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从而摆脱苦难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评论集:《圣林》

主要诗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小老头》《荒原》《空心人》《四个四重奏》

其主要诗剧包括:

《磬石》《大教堂谋杀案》《家庭团聚》《鸡尾酒会》《私人秘书》《政界元老》

二、创作阶段

1、第一阶段:1915-1922年。早期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表现现代人的苦闷。

2、第二阶段:1922-1929年。诗歌的技巧和内容趋向复杂化。

3、第三阶段:1929—去世。诗歌的宗教性越来越强。

三、诗学观念

1、传统观

传统是具有广泛得多的意义的东西。它不是继承得到的,你如果要得到它,你必须用很大的劳力。第一,它含有历史的意识,我们可以说这对于任何人想在二十五岁以上还要继续作诗人的差不多是不可缺少的;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的整个文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

2、非个性化理论

说诗等于宁静中回忆出来的感情是一个不精确的公式。因为诗不是感情, 也不是回忆, 也不是宁静。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 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 不是表现个性, 而是逃避个性。

3、客观对应物

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 换句话说, 是用一系列实物, 场景, 一联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 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

4、现代主义诗歌原则

我们的文明社会有高度的变化性和复杂性,能在一个高尚的敏感的人身上产生不同的复杂效果。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具涵容性、暗示性和间接性,以便强使——如果需要可以打乱——语言以适合自己的意思。

四、代表作品

1、《窗前晨景》(1917

2、《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

3、《荒原》(The Waste Land

《荒原》全诗434行,由五部分组成。广泛涉猎了古今大量的典故、引语、神话、传说、民间歌谣、小说、戏剧、诗歌、经文、回忆录等,使用了6种语言、35个作家、56部作品,后附录了诗人的注释。

《荒原》的象征寓意及意象,源自于魏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和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正如诗人在原注中所说:受魏女士有关圣杯传说一书的启发,据说古代某个地方的渔王因年老或受伤,失去了繁殖的能力,他的领土变成了荒原,于是需要一位英俊少年英雄,手持宝剑,历经种种艰难去寻找圣杯,以便医治渔王,使大地复苏。诗人用暗示象征手法,展示西方文明的崩溃和精神的荒芜,指明战乱的欧洲只有找到圣杯——宗教,信仰上帝,才能得到拯救,复苏荒原社会。  

第一部分死者葬仪。展示现代荒原的败落景象。

第二部分对弈。以荒淫无度的情欲和奸情象征社会的腐败,道德伦理的崩溃。

第三部分火诫。只有借助于佛陀净火的冶炼,戒绝情欲,进入涅槃 ,人类才能得到拯救。

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弗莱巴斯沉溺于情欲大海,终于进入旋涡,落入死亡深渊。

第五部分雷霆的话。大地缺水,岩石崩裂,世界成了岩石堆成的一片沙漠荒原。

4 空心人

四、艺术风格

1、神话结构、古今对照。

2、典故、反讽、模拟。

3、内心独白、拼贴重组。

4、多视角叙事。

各种艺术方式把不同时代或地点的声音、风格和戏剧衔接在一起,在严肃和嘲讽、神圣和亵渎、古代和现代、神话宗教感受与世俗世界之间形成了富有张力的联系,构造出一种崭新的现代主义诗歌风格。

第三节 卡夫卡

作家简介

父母均为犹太血统,从小受到父亲的严厉管教,倍受压制。养成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

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现代人的疏离与寂寞、孤独与绝望,在困境中不断探求、寻索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与荒谬;人,发现自己处在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卡夫卡因此被推崇为存在主义的先驱。

卡夫卡创作

1、短篇小说:

《变形记》(1913);《在流放地》(1914);《乡村医生》(1919);《饥饿艺术家》(1922);《万里长城建造时》

2、长篇小说(三部均未完成):《美国》(1912-1914年写,1925年出);《诉讼》(又译《审判》,1914-1918年写,1926年出版);《城堡》(1922年写,1927年出版)

3、书信、日记与随笔:《格言集》《致父亲》《致未婚妻的情书》《致密伦娜的情书》

三《变形记》解读

1、故事情节:

《变形记》通过人变成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在异化的社会中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一天早晨,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不再复形。家人逐渐厌恶了他,最后他在绝望中死去。

2、内蕴解读:

1)人性异化:格里高尔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和凄苦孤独的心灵世界正是现代人无法沟通、冷漠无情的真实境遇,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异化状态;同时揭示了个人的孤独意识与负罪感。

2)父子冲突(代沟):控诉了暴君式的父亲对儿子的专制与压迫,也是卡夫卡个人经历的折射。儿子在受到伤害后依然未放弃精神的抗争,反抗命运,在恐惧与绝望中产生强烈的悲剧意识。

3)哲学思考: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现代人的疏离与寂寞、孤独与绝望,在困境中不断探求、寻索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与荒谬;人,发现自己处在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世界的本质是荒诞和不可知的,人痛苦地生活在其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却要孤独地承受这种折磨。卡夫卡营造出人类脱离上帝之后的失序、失灵,他急于说明远离上帝之现象的感觉,凸显人类一旦离开了那不可摧毁的,生活就只会剩下荒谬与虚无,丧失生存的意义。他被推崇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被冠上虚无主义、不可知论者,甚至无神论的头衔。

3、象征结构:

1)数字具有美学和逻辑的意义:故事分成三部分(三幅一联、三位一体)、格里高尔的房间有三个门、家庭包括其余三人,三个佣人、三个房客、三封信、三月等。

2)门的主题:贯穿故事的开门关门。

3)盛衰对比:萨姆沙家庭的兴旺与格里高尔的衰落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

卡夫卡风格

1、寓言性:使用隐喻性的象征方式。城堡既象征着帝国权力和官僚体制,也象征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或永不可及的神秘之地。

2、荒诞感:人变成甲虫,事件设定给人一种荒诞感和惊奇感。Kafka的名字演化为形容词kafkaesque,收入文学字典,成为荒诞、恐怖的代名词。

3、梦幻感:真实和梦幻的融合,现实与超现实的交错,荒诞、象征与现实的结合。 乡村医生 的故事给人一种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感觉。

4、神秘感:文本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现实往往被推向极端,深入宇宙人生最深奥处,给人一种奇特的、神秘莫测的慰藉与诗意。

5、客观叙述:不带情感的冷冰冰的语调,句式简明,往往漫不经心,超然物外,使得平庸的事件变得更加可怕,触目惊心。卡夫卡喜欢运用法律和科学方面的术语,给这些词汇以讽刺性的精确,而且从不介入作者个人的感情;这正是福楼拜的手法。

6、细腻的心理描写:摈弃传统的写景状物、注重故事的写作方式,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回忆等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

第四节 奥尼尔

一、作者简介

尤金奥尼尔,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他博览群书,深谙欧洲戏剧传统,且深受古希腊悲剧、易普生、斯特林堡、表现主义作家、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影响。提出生活是一出悲剧戏剧就是生活 的看法。

其剧作思想深邃,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语言精练,艺术技巧新颖,笔下的人物生动而切合于生活实际,不论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都有闪闪发光的性格,绝不悲观猥琐,甚至在死亡面前,同样能充满乐观情绪。他用象征的方法表现人类的问题,但并不解决问题。他认为在人类的生命后面,还有更伟大的力量——大自然。

代表作:《天边外》《琼斯皇》《毛猿》《榆树下的欲望》《大神布朗》《悲悼》《送冰人来了》《进入黑夜的漫长路程》

二、代表作品《毛猿》

《毛猿》副标题《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是用表现主义手法创作的一出象征戏。表现了一位一艘远洋轮上的司炉工、贱民杨克Yank,Yanker美国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发现自我、寻找归宿但最终毁灭的过程,探索的是人类的归属问题。

扬克身上体现了原始人性与现代文明的不协调和冲突,他无法意识到现代机械文明已经把他变成了原始野兽,他不停地寻找自己的归宿,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毛猿成为被现代文明所异化的人的象征。剧中邮船象征现代社会,扬克象征不断要求前进的原始人类、必须经历艰苦斗争才能取得生存权利的民族或国家。他又代表一种原始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推动世界前进,也可以破坏那个世界。

“杨克的确是你,是我。他代表着每一个人,他试图寻找归宿,我们都在拼命寻找归属。”

大多数现代剧关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所关心的只是人与上帝的关系。

三、艺术特色

1灵魂的戏剧,主观性,表现人物自身及相互间情绪的矛盾、灵魂的黑暗部分和内心冲突与精神分裂。用最触目惊心的场景、最残酷的陷害、滔滔不绝的对白和强烈夸张的舞台背景来象征现代人可能面临的生活困境,这是对美国人曾经有的盲目乐观主义的挑战。

2、“面具戏”(Play of masks):把面具作为人物内心世界的象征,通过面具的戴卸或错置来揭示人物痛苦的自我和扭曲的心灵。“以最明晰、最经济的戏剧手段,表现出心理学的探索不断向我们揭示的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深刻矛盾。”

3、既有传统戏剧的成分,追求戏剧的故事情节,保持趣味性和观赏性。又有现代主义戏剧的特点,注重象征性。充分采用一切象征符号,如:颜色、服装、声响、面具、灯光、道具等。舞台效果:双重时空、角色面具、独白、旁白、分隔演区等。

第五节 乔伊斯/福克纳

一、意识流小说概述

1、意识流小说的理论来源:

意识流(stream of conciousness)一词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维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1890):用以描述处于觉醒状态的思想中连续不断的思维与意识流动的特点,把意识比喻为一股流水,指出意识的不间断性

2、意识流小说的界定:

侧重于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其目的是揭示人物的精神存在。

从现在情境中产生出对过去事件的飘忽不定的联想和回忆来展现人的精神世界。

意识流小说一般以一个或多个人物的意识为基本题材,把所描写的意识作为一块银幕,把小说的素材在它上面展现出来。它更多关注的是那些朦胧的、不能用理性语言表达的意识层次,即海面冰山下的庞大部分。传统的心理描写仍然是以叙述故事为主,即便是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其目的主要也是为了表现客观现实和人物的外在行为。注重表现人物精神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和自觉意识。而意识流文学则要求表现意识活动的一切领域,尤其强调发掘无意识领域,描写意识活动的非理性内容和变幻莫测的流程。

3、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它涉及的生活领域是心理上精神上的经验,以及这种经验的内容和方式,包括记忆、感觉、想象、概念和直觉;表达方式包括内心独白、感觉印象、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异地同台;象征结构、音乐结构、神话结构等等。

与传统的自由间接引语不同的是,自由直接引语(也称为内心独白)往往省略了我(他)想、我(他)认为等叙述中介,叙述句与人物的内心联想之间过渡直接,有的时候甚至分不清楚是叙述者的叙述句还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这类小说大大削弱了故事情节,关注的是人内心的精神本质而非外在行动。它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着力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 例如用破折号(——)取代引号(“”),甚至取消标点。

二、代表作家

(一)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二)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三)乔伊斯

在长达四十余年动荡不安的流浪岁月里,乔伊斯面对贫困、疾病和敌意,执着献身艺术探索。借主人公斯蒂芬之口,表达了自己一生的艺术理想:我不想去为我彻底不信的东西卖死力。无论它把自己叫作我的家、我的国或我的教堂都一样:我力图在某种生活方式中,或某种艺术形式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并以我可以容许的那些武器来自卫——那就是沉默、流亡和睿智。

诗集《室内乐》;剧本《流亡者》;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自传体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的觉醒》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乔伊斯的艺术创新对20世纪文学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力,有人将他视为现代主义小说的鼻祖和中流砥柱,也有人推崇他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

《尤利西斯》

1)时间地点人物的高度统一

三个主要人物:

斯蒂芬——大学刚毕业的历史教师,诗人

布卢姆——中年犹太人,广告推销员

摩莉——布卢姆的妻子,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歌手。 

小说写的是这三个人物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1904616日这一天从早晨八点到后半夜两点多的近十八个多小时的经历和心理活动。

2)神话结构:对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戏拟(parody)。

A.人物对应:青年艺术家斯蒂芬对应帖雷马科、中年犹太广告商布卢姆对应奥德赛、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对应潘奈洛佩。

B.主题对应:这是一个有关现代奥德赛的故事,一个有关的寓言。

C.情节和结构对应:

第一部分寻求。与史诗中《忒勒马科斯》部分相应,叙述了斯蒂芬离开居住的塔楼,外出寻找精神上的父亲。引出 子寻父的情节线索。第二部分:漂泊。与尤利西斯漂泊的主线相呼应,记述了布卢姆和斯蒂芬一天之中在都柏林各处的奔波游荡。第三部分回归,与史诗中《回乡》部分相应,记述布卢姆与斯蒂芬一同回家的情景。荷马史诗中最精彩纷呈的场面和细节,由于乔伊斯出色地运用滑稽摹仿、夸张、幻象和梦境等手法而在小说中得到复现。

3)非人格化叙述,作家退出小说:艺术家的人格,最初不过表现为一声喊叫或一种节奏感或一种短暂的情绪,接着它却变成流动的闪烁的光辉的叙述,最后它更使自己升华而失去了存在,或者可以说,使自己非人格化了。

4)多样化的意识流手法:

描写人物意识活动的原始状态,意识流动飘忽不定,不受时间、空间和逻辑的制约,在跳跃性、随意性之中,处处显露人物的经历、教养和气质,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意识流风格。

(四)福克纳

第一阶段习作时期:《士兵的报酬》;《群蚊》

第二阶段鼎盛时期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以美国南方几个庄园主世家的荣辱兴衰为主线,时间上从19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二战后。表现了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南方社会的历史命运、社会变迁以及各阶层人物的起伏沉浮,写出了美国南方地区的典型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

第三阶段巩固和确认时期:

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镇》;《大宅》;《去吧,摩西》

《喧哗与骚动》

书名典故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讲述了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败史,描写家族各成员的精神状态。

第一章(192847日)班吉的部分,通过小弟弟(33岁却只有3岁的智力)的意识流写凯蒂的童年和康普生家的颓败。

第二章(191062日)昆丁的部分,描写哥哥昆丁自杀前的意识流。

第三章(192846日)杰生的部分,描写大弟弟恶棍的意识流。

第四章(192848日)迪尔西的部分,通过全知全能的角度叙述黑奴迪尔西的所见所闻。

1)多角度的叙述方式:31244个人物轮流出场,有限度叙述全知全能叙述结合,主人公凯蒂的命运成为焦点。

2)神话模式:19284-8日三天对应基督受难日;191062日对应基督圣体节的第8天。古今对比,反讽风格,日常故事上升为人类命运的寓言。

3)意识流手法:前3个人物的意识流各具特色。或混乱无序,或紧张哲思 ,或实际明白。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界定

Post-modernism 是二战后西方社会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有人认为它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也有人认为它是对现代主义的决裂和反叛。深受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包括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

总之: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现代主义: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关注作品形式的内在和谐与统一,具有统一关系系统的文本;作家退出作品,通过人物的意识和言行进行叙述;

后现代主义:关注语言试验与革新,以语言为中心;关注文本结构的无序性和混沌性,绝对的复合文本;作家不愿走出作品,沉溺于晦涩复杂的语言结构之中;

二、文学特点

1、多元化:没有中心,包容一切,维护差异,向统一整体性宣战。风格杂异多样。

2、破坏性:对传统文学的一切方面进行解构,无视任何既定规范,极度自由,是一种反小说反戏剧反诗歌反文学

3、平面化、冷漠性:不再赋予世界以终极意义,不再追求深度模式,非神圣化,拒绝孤独感、焦虑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否认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

4、零度写作:写作转向了中立性,转向了自身,是一种语言形式的表演和操作游戏。

5、不确定性:打破了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区别,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

6、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超越它,讲究文本的矛盾、交替、差异、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短路、反体裁、话语膨胀。

三、代表流派

1、存在主义文学: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法国:

美国:

2、荒诞派戏剧:二战产生于法国,流行于西方其他国家的戏剧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在舞台上的变体,力图使戏剧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荒诞化;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生存状态的荒诞性;突破了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

法国:

英国:

美国:

3、黑色幽默: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作家们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以一种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怖的故事,阴郁的、绞刑架下的幽默,主人公往往是性格怪僻的反英雄,故事情节具有非逻辑性、不可调和的矛盾。

4跨掉的一代:二战后出现在美国,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人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对社会公认的一切背道而驰,关注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抗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以颓废、堕落、犯罪来表现他们的脱俗;在艺术上,标板以全盘否认高雅文化,追求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结构无拘无束甚至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表现了年轻一代对社会的反抗及其焦灼、迷茫、痛苦、寻求的心态。

5、魔幻现实主义:30-40形成于拉丁美洲,70-80年代取得辉煌。作家们以印第安人的灵魂自命,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和拉丁美洲神奇的现实融为一炉,同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特点。

他们关注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作品题材基于现实社会,同时又引进各种超自然的力量,变现实为魔幻却又不失其真,使之具有深刻的寓意,把大众化与高雅化、世界化与本土化奇妙地结合起来。

哥伦比亚:

危地马拉:

古巴:

墨西哥:

6、新小说:50年代形成于法国,其成员没有统一的美学纲领,但都一致激烈地反对传统的小说模式,全面革新小说艺术。关注小说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而不关注小说的思想内容。取消人物的中心地位,打破井然有序的叙述结构,在人称、视点、语言等方面进行各种新颖的实验,把绘画原则运用到小说创作中。

四、历史评价

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整个思想和文化冲突及社会机制提出了尖刻的责难。在后现代作品表面的冷漠和玩世不恭后面,不难觉察出西方后现代人精神上的迷茫、紊乱和痛苦,引发人们深思后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一些作品存在着偏激的、广泛的文化否定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其破坏性不可同日而语,有些作品则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第二节 萨特

一、 作者简介

他是法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声名如此显赫而除了在中学执过教却从未进入高等学府正式任教的哲学家。萨特五十年代积极的政治活动使他赢得了世界良心的声誉,最终却没有得到学院派的承认。 1964因为他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索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领奖。

哲学论文:《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文字生涯》(1964

小说:《墙》(1937)、《恶心》(1938)、《自由之路》三部曲(1945-1949,《理智之年》、《延缓》、《心灵之死》)

戏剧:《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脏手》(1948)等。

在小说、戏剧中展示人们生活的处境,揭示存在的荒谬,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启迪人们思考。为战后一代保守战争创伤、处于焦虑彷徨的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出路。

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

1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2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3自由选择: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二、代表作品

1、《恶心》(1938):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或者照作者自己所说的哲学日记,是对存在主义的文学思考。

2、《禁闭》(1944):探讨他人的关系。在地狱中的三个鬼魂,生前都是心灵畸形的人:加尔散是在战争中背叛祖国、临阵脱逃、被枪毙的胆小鬼,伊内斯是心理变态的同性恋者,艾斯黛尔是溺死自己孩子的色情狂,相互之间残酷折磨,既成为别人的障碍,又陷入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他人就是地狱

3、《死无葬身之地》(1946

三、艺术特色

1情境剧(境遇剧):让主人公在最艰难的情境中,作出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道路。强调人物在自由选择的左右为难,是对人物的困境、人的意义的存在主义阐释。

2、象征手法:充分采用一切象征符号。如颜色、服装、声响、面具、灯光、道具等。

3、舞台效果:双重时空、角色面具、独白、旁白、分隔演区等。

第三节 贝克特

一、作者简介

代表作:

《等待戈多》《剧终》《啊,美好的日子》《克拉帕的最后一盘磁带》《戏剧》

二、荒诞派戏剧

Theatre of the absurd:来源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第一次概括这个剧种。

荒诞感是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苦闷忧虑,就是孤独感、异化感、陌生感、压抑感。

荒诞派戏剧是一种反戏剧玄学的戏剧;对某些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后的哲学概念的艺术吸收。这些概念主要涉及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的努力。这个世界之所以毫无意义,是因为人为自己的幻想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种种结构都已经崩溃了。

三、代表作品

《等待戈多》是20世纪戏剧史上的革命,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弹出了一个时代的事物之音,表达了一代人的内心焦虑

四、艺术特点

1、背离了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以荒诞的形式来反映荒诞感。既然世界不能够用理性来解释,以强度是混乱的,那么连贯的戏剧情节及其巧妙的安排也毫无意义。

2、抛弃了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情节和结构。缺乏紧张戏剧性结构”“戏剧性冲突,没有情节可言,是什麽也没发生的戏剧

3、没有鲜明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个性。充满着破碎的舞台形象,有的人是不断重复的、机械性对话的木偶有的人则是人类或某种力量的代表,具有抽象意义和永恒的含义。人物之间身份也没有太大差别。

4、戏剧语言是不断重复、毫无意义的语言或日常语言中的陈词滥调。显示出现代人生活的空虚、单调、机械和毫无意义,不可理喻,缺乏交流和理解。但也具有了一种语言的魅力,其对话具有某种节奏感和诗意,在语无伦次中散发着幽默滑稽讽刺、真理的狂言。

5、运用一切舞台手段来达到象征性、隐喻性的效果。荒诞剧都是人的生存状态的象征。灯光、布景、效果等呈现是非理性特征。

20世纪外国文学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