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三 古今词义的异同定 ppt.Convertor

发布时间:2011-04-18 13:22:48

★通論三:古今詞義的異同

一、詞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三種情況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

.詞義的確定方法

一、詞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三種情況

1、古用今廢詞:主要指在漢語曆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yǒu) 椭圆形的肚大口小、有盖有提梁的

酒器。

媵,陪嫁的女子。

笏,朝版。

古代表示等級的詞:

皂、隸、僚、僕

區分牲畜種類的詞:

(三月小豬)豝(二歲母豬)豜jian1(三歲豬);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

古代祭祀名稱:

ci2,春祭;礿yue4,夏、商兩代指春祭。周代夏祭;禪shan4,祭天;社,祭地。膢lǘ2:楚地二月對飲食神的祭祀。

反映古代酷刑的詞:

yi4、黥qiong2、刖yue4

其它:俑、笏、媵、耒耜、 hong1

3

造成這些詞語消亡的原因主要是★:

1)它們表示的曆史事物已經消亡。如“臘”(虞不臘矣)、“薦”(兽畜吃的草)。

2)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而消逝。如“祲”(古人認為是陰陽相侵產生的不祥之氣)。

3)被別的詞語所替代,也就是說舊詞所反映的事物、觀念等仍是後代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但後代改變了說法。如“倡優”現在用“藝人、演員”來代替。

4

2、古今義基本相同。

這些詞多為基本詞匯,是語言穩定性和繼承性的主要表現:

人、馬、牛、羊、川、丘、山、水、天、火、泉、雨、耳、刀、日、月、雲、桃、李、棗、兄、弟、父、母、女、衣(名)

出、入、起、坐、哭、笑、吐、罵(動)

大、小、輕、重、長、短、方、圓(形)

一、二、三、四、個、十、百、千(數)

1)完全不同。

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王逸注:“綢,縛束也。”今義為絲織品的名稱。

該:古代常用義為完備。《楚辭·招魂》:“招具該備,永嘯呼些。”王逸《注》:“該。亦備也。言撰設甘美招魂之具,靡不畢備,故長嘯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備、該,咸也。”現常用意義為“應當”。成語“言簡意賅”一詞中,“賅”與“該”義同而形異。

3、古今詞義有發展變化

景:《莊子·天下》:飛鳥之景未嘗動也。

(影子)

暫:《說文》:突,犬從穴中暫出也。

(突然)

搶:《戰國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跣,以頭搶地爾。(撞)

須:《後漢書· 班超傳》:可須夜鼓聲而發。

(等待)

羞:《楚辭·離騷》:折瓊枝以為羞,精糜瓊以為糧。(菜肴:肉食品)

行李:《左傳·僖公三十年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 害。(外交人員)

揭: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举)

勤:《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 (辛苦、辛劳)

烈士:曹操《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2)同中有異:

相同的部分是主要的,相異的部分是次要的。(量大。是古漢語詞彙中的難點)

【勸】:在“勸說”這一意義上古今相同,但古義側重勉勵、鼓勵,表示積極提倡。今義多指規勸、解說,表示消極制止。例如:

《左傳·成公二年》:赦之,以勸事君者。(勉勵)

《左傳·成公十四年》:懲惡而勸善。(獎勵)

也。”

【愛】: 在“喜愛”這一意義上古今相同,但是古義又有“吝惜”、“捨不得”的意思。例如:

《左傳·昭公二十年》:“臣不敢愛死。”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為愛。”

《左傳·隱西元年》:“愛共叔段,欲立之。”

【遷】:在“遷移”這一意義上古今相同,但是古義又有“升官”、“貶官降職”的意義。例如:

《後漢書·儒林傳》:(許慎)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xiao2)長。

《史記·屈原列傳》:頃襄王怒而遷之。

【斃】:《齊晉鞌之戰》:“射其右,斃於車中。”“斃”當“僕倒”講。現在作“暴死”講。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

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著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一)詞義範圍不同

詞義範圍主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

1)詞義範圍擴大(簡稱詞義擴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采取了全面擴張的方式,使古義成為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為詞義範圍擴大。(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成為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

①菜:

古義專指蔬菜,《說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禮記·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謂芹藻之屬。”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記載:仇泰然對一幕僚說:“某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這裏“菜”與“肉”分別畫然。到了吳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該書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來。”這裏的“菜”顯然指前面的“鴨子、雞、魚”等。

②睡:

古義指打盹。《說文·目部》:“坐寐也。”《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蘇秦列傳》:“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軾《秋聲賦》:“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以上幾例中“睡”均為“坐寐”義。後來“睡”由“坐寐”發展到各種方式的睡覺。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③糧:

古義指外出時隨身攜帶的(供旅行者吃的)幹糧。《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裏者,宿舂糧;適千裏者,三月聚糧。”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注》:“居家為食,行道曰糧。”後來泛指各種糧食。現在所說的“糧”也是幹濕生熟均可。

江: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 

  (孟子·滕文公下)長江  江河

治: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孟子·告子下)

   治水   治理

其他如:

理、嘴、臉、雌、雄、色、響、馳、焚、絕、解、狂、皮、涯、中國(一國首都-中原地區-國名)、河、醒

2)詞義範圍縮小(簡稱詞義縮小)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采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為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為詞義範圍縮小。例:

①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既有好聞的,也有難聞的;既有香氣,也有臭氣。《周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氣味象蘭草一樣芳香)。”在表示穢氣時在“臭”之前加“惡”,如《禮記·大學》:“如惡惡臭。”“惡臭”指難聞的氣味。後來專指穢氣。

②宮:

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說文·宀部》:“宮,室也。”《周易·困卦》:“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經典釋文·爾雅音義》:“宮,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為宮也。”先秦無論貴賤所住的地方皆稱宮,自秦始皇始專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宮”的意義範圍又進一步縮小,現在指一些群眾集會的地方,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宮”等。

③禽:

古義為飛禽走獸的總稱。《白虎通》:“禽者何?鳥獸之總名。”《周禮·天官·庖人》:“有六禽。”鄭玄《注》:“宜為羔、豚、犢、麛、雉、雁。”《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後來詞義範圍縮小專指鳥類,如《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者謂之禽,四足而毛者謂之獸。”

墳:登大墳以遠望兮。(屈原·哀郢)

  土堆    墳堆

親戚:富貴則親戚畏懼。(戰國策·秦策)

 古親屬,可包括父母;今因婚姻聯成的親屬

丈夫:生丈夫,二壺酒,一犬。(國語·越語)

  男人    已婚男人

子: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先進)

 子女的總稱    男孩

瓦:古:陶器總名;

今:房屋上覆蓋的瓦。

蟲:古:一切動物;

今:昆蟲

金:古:泛指金屬;

今:黃金

穀:古:各種糧食作物。

今:穀子。

3)詞義範圍轉移(詞義轉移)

詞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聯系。詞義範圍由某一事類轉移到另一事類,由甲範圍變為了乙範圍。如:

①羹: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古詩《十五從軍行》:“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後來指湯類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羹”“湯”同義連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

①羹:上古義指肉。中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古詩《十五從軍行》:“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後來指湯類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羹”“湯”同義連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

②涕:古義指眼淚。《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詩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亨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後來由眼淚變為鼻涕。上古漢語中一般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於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師表》:“臨表涕零。”

③寺:

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後漢書·劉般傳》:“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漢代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外賓的地方。東漢明帝年間,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應邀來洛陽,起先就住在鴻臚寺。不久,在洛陽西門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與安置經傳,並以馱運經卷的白馬命名,又襲用當時官署之稱,名曰“白馬寺”。隨著弘法運動的展開,寺院逐漸成為僧眾供佛和聚居修行場所的專稱,而其官署之義反而隱沒不見了。

④走:兔走觸株,折頸而死。(韓非子·五蠹)

  跑    走

⑤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

  傳·莊公十年)案件    監獄

⑥聞: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  記·大學) 耳聽   鼻嗅

⑦領: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引領而望之  矣。(孟子·梁惠王上) 脖子   衣領

⑧錢:命我眾人,庤乃錢鎛。(詩經·周頌·臣公) 農具   貨幣

⑨腳:互抱超馬腳不得行。(後漢書·班超傳)

小腿

走狗:狡兔死,走狗烹。(史記·淮陰侯列傳)

善跑的狗 壞人幫兇

樹: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孟子·滕文

公上) 種植 樹木

封:積土成堆;封閉

寫:傾注、傾吐;書寫、繪畫

誅:責求;殺

貨:財物;物品、商品

羹:帶汁的肉;湯類的食品

向:向北的窗子;面向、方向

詞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可能交替出現。如:

幣:古指贈帛; 又泛指饋贈的禮品(擴大)

又指貨幣(轉移)

(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

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為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以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但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

1)由褒義變為貶義

①複辟:古義指恢複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複辟。”感情色彩為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卷土重來。用作貶義。

②爪牙: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國語·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後來指壞人的幫凶。

下流:下流多谤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地位低下   品德恶劣

谣言: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干宝·搜神记)

   民谣中的话   无根据的话

2)由貶義變為褒義

①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後漢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為貶義。今義則用為褒義。

3)由中性變為褒義

①祥:古義指吉凶的征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預兆時為中性詞。後指吉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為褒義。

4)由中性變為貶義

①謗:古義指背後議論人。《左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杜預注:“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史記·夏本紀》:“女無面諛,退而謗予。”賈山《至言》:“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戰國策·齊策》:“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今義則指誹謗、誣陷人。

②侵: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後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

5)由貶義變中性。

《左傳·襄公三年》:“舉其偏,不為黨。”“黨”當“偏袒”講,有貶義,現代漢語“黨”指“集團”時,無貶義,所以也沒有“偏袒”義。

(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

①誅:古義為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後來詞義變重,成為“殺”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成語有“天誅地滅”。

②恨:古義指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洛陽伽藍記》:“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今義指痛恨,詞義程度明顯加重。

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

①怨:古義指痛恨。《史記·淮陰侯列傳》:“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記·袁盎列傳》:“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後指埋怨,《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②病:《齊晉鞌之戰》:“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病”只指“病重”,現代漢語指一般生病。

.詞義的確定方法

1.根據字形確定詞義:(主要根據《說文》)。在以形索義的時候,對純表意字(象形,指事,會意)可以直接看它的形體,對形聲字,只能從它的形符中確定詞的義類。

勸(勸):從力,意為勉力、努力

驚(驚):從馬,意為馬驚

币(幣):从巾,意为送人的织物

醒:從酉,意為酒醒

馳:從馬,意為馬賓士

弛:從弓,意為弓弦鬆馳

州:甲骨文、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島的象形 字。《說文》:“水中可屬曰州。”“水中陸地”便是州的本義。

及:古文表示一隻手抓著了前邊那個人的後身,即追趕上了之意,這是個會意字。《說文》:“及,逮也,從又從人。”成語“望塵莫及”中的“及”就是用的本義。

迷:這個詞有迷路、迷戀、迷惑等義,哪一個是本義呢?它的意符,表示腳在道路上行走之意,可見“迷路”是“迷”的本義,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陶潛《桃花源記》),用的正是本義。

咆、泡、飽、跑、庖、炮、袍等字聲符都是“包”,意符不同,它們的意義明顯不同,而所表意義同意符密切相關,這些意義一般應是它們的本義,如“咆”的意符是“口”,本義即是“動物口中發出的叫聲(咆哮)”;“飽”的意符是“食”,本義是“吃飽了”;“跑”的意符是“足”,本意是“走路”等等。

徑、莖、脛、頸……都從“巠”得聲,“彳”表明與行走、道路有關的事,“艸”表明與草類植物有關的事,“月(肉)”表明與人體有關的事,“頁”表明與人的頭項顏面有關的事。分別弄清它們的形旁所標示的義類和聲旁的讀音,就可以知其本義。

2.根據語境確定詞義:

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

傳·莊公十年)

睡:童子莫對,垂頭而睡。(歐陽修

《秋声赋》)

3、考察文獻資料,辨識本義

文獻資料,一是古代經史子集等歷史文獻,二是甲骨金文及新出土的文物研究資料,三是字典辭書《爾雅》、《廣雅》、《經籍籑詁》等。

行:從甲骨金文字形判定其意義是“路口”“道路”。

元:從甲骨金文字形判定其意義是“頭”,先秦文獻用例也作“頭”解。《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喪其元。”

4、根據連用的同義詞或反義詞來確定詞義

窮:窮則獨善天下,達則兼善天下(《孟

子》)達,通達;窮,不通達

下: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孫子·虛實》)

高, 高處;下,低處

進: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

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孫子·虛實)

退,後退;進,前進(非進入)

治: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

治而得亂。(墨子·尚賢上)

亂,混亂;治,不混亂(治理得好)

5、根據成語確定詞義

若即若離 哭天搶地 假公濟私

走馬觀花 揭竿而起 舉世無雙

趾高氣揚 感激涕零 顾影自憐

思考與練習

一、辨析下列語詞的古今變化:

去、輩、我、勤、勸、訂、秒、河、糖、睡、秋、子、禽、穀、瓦、聞、恨、乖、謗、諷、賄、誅、怨

二、怎樣掌握古今詞義的變化?

三、古今詞義變化都有哪些情況?

部分參考答案

輩:一百輛車。《說文》:“輩,若軍發車百輛為一輩。”

訂:評議,評定。(今)改正;修改;

《論衡·案書》:“兩刃相割,利鈍乃知;二論相訂,是非乃見。”

秒:禾芒。引申為細微。計算角度的單位名稱六十秒為一分,六十分為一度。——長度單位。一寸的萬分之一。容量單位。

糖:飴。用米、麥芽熬成的糖漿。

秋:穀物成熟。《禮記·月令》:“麥秋至。”

漢蔡邕《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

禽:古:鳥獸等動物;

今:鳥類。

穀:古:各種糧食作物。

今:穀子。

瓦:古:陶器總名;

今:房屋上覆蓋的瓦。

乖:古:背離,抵觸,不一致。

今:乖巧。

諷:古:背誦。

今:諷刺。

賄:古:財物。

今:賄賂。用財物收買。

誅:古:譴責,聲討。

通论三 古今词义的异同定 ppt.Converto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