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发布时间:2012-05-27 17:42:53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景点,一方面可使自然景点和生态景点得到必要的保护,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使潜在的景点变为现实的资源,增强景点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景点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合作,促进青海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青海省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重点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2.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交通等方面分析了构建青海省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背景。

3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及分级、应用GIS软件,对青海省各县的主要旅游资源的密度分别进行分析,探讨了青海省不同级别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也对青海全省的旅游景点定量分析,探讨了青海总体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

关键词:青海旅游景点、密度、空间结构

引言

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悠久,不仅是旅游者的天堂,更是探索者们的圣地。虽然区内气候稍寒,空气相对稀薄,交通条件较差,目前发展滞后,但是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保护甚好;受污染程度小,外来干扰少,大部分旅游区()仍保留着原始美。

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其总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良、功能之全、组合之优、均居于全国前列。目前已被国家评为4A级的旅游区有:青海湖旅游区、格尔木昆仑文化旅游区、互助土族风情旅游区及塔尔寺藏传佛教旅游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海湖鸟岛、可可西里、循化孟达天池和玉树隆宝滩;另外瞿坛寺、马场垣遗址、西海郡古城、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等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位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它的不断崛起与变化对全球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巍巍昆仑是我国独特而重要的自然母体,中华山脉、地脉的双重源头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它的神秘、神奇与神圣令人陶醉和想往。分布于青海的大河、大湖、大山、大草原、大峡谷、大冰川、大盐湖以及巨大的动物乐园、森林景观、地热温泉和独特的气候环境值得人们去观光和享受。例如:每当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之时,这里却是阳光明媚,干爽宜人,平均气温20℃左右,被人们誉为华夏的第一避暑天堂。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山、昆仑山、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都是国内外知名的造山带,它们是探讨青藏高原和特提斯的形成及演化的窗口,是打开地学奥秘的钥匙,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外地质学者所青睐。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1.1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泛指凡经过开发能够吸引游客的客体与劳务。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构成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要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

1.2旅游资源的特点

1)价值上的观赏性。(独特性)它主要是用来看或观赏的。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

2)空间上的地域性。 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

3)时间上的季节性。(变异性) 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

4)使用上的永续性。 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

5)构景上的综合性或多样性。指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

1.3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分类

学术界大都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1.3.1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即是天然形成的。如青海湖(鸟岛)、黄河源、隆宝滩自然保护区、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 、日月山、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巴颜喀拉山、察尔汗盐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孟达自然保护区、万丈盐桥、倒淌河、金银滩草原、天池等。

1.3.2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如文成公主庙、北禅寺、南禅寺、瞿昙寺、赞普林卡、隆务寺、阿琼南宗寺、赛宗寺、塔尔寺、郭么日佛塔、 东关清真大寺、人民公园、马场恒遗址等。

二、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

青海是我国西北的一个省份,从全国的地理位置看,大致处在全国中心稍偏西北。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为邻,东南部接四川省,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地理坐标:纬度为北纬3103939019南北宽约800公里;经度为东经89035’一103004’,东西长1200公里。全省面积722万平方千米,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湖泊一一青海湖,青海省名由此而来1

2.1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

1 海拔高, 地势高差悬殊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均海拔3500m 以上, 总体上南部高, 北部低, 最高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m, 最低点民和县下川口黄河出省处海拔1650m, 高差达5200m。全省约有60%的面积海拔在4000m 以上, 30004000m 的面积占25%, 海拔3000m 以下的面积只占15%。高海拔成为青海省自然地理环境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本省自然地理发育全过程的主要控制因子, 在这一地域上发育的各种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无一不烙上高海拔的印迹, 表现出与低海拔环境迥然不同的地域特性。

2 高寒缺氧, 高原气候特征明显

由于海拔高, 青海省气温普遍偏低, 年均温-5.6 ( 五道梁) 8.9 ( 循化县) , 低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 且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 地区差异显著; 全省年太阳辐射总量56827411MJ/m2, 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高, 仅次于西藏; 全省年均降水量17.6 ( 冷湖) 764.4mm ( 久治) , 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在200mm以下, 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全省空气密度大都在0.721.2kg/m3, 仅为海平面的56%80%; 含氧量在0.1740.233kg/m3, 比海平面低20%40%

3 地貌多样, 生物景观丰富

由于地势高差大, 青海省更多地表现出鲜明的垂直地带性, 游客在很小的时空范围内可体验东部谷盆相间的河谷地貌— —西北部柴达木盆地荒漠景观—— 青南地区地球“第三级”的独特风貌等截然不同的地学景观和生物景观, 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

4 多元的民族构成, 独特的人文环境

青海古代有羌人、突厥人、匈奴人、回人、吐蕃人、党项人、吐谷浑人等多个少数民族, 近代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40 多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以上, 不同民族信奉的宗教又各不相同, 因此, 青海境内既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种外来宗教, 又有道教等土生土长的宗教, 形成了青海高原独特的文化氛围, 成为青海省人文地理环境的最显著特征。

2.2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12万平方千米,人口551.6万人,其中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6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5%以上。其中藏族分布最广,全国90%的土族和撒拉族分布在本省,多民族独特的风俗形成了青海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河、大湖泊、大草原、大盆地、大盐湖,构成了青海壮美奇绝的自然景观。

从资源的品位度来看,气候生物类、水文类、地文类以及历史遗产类占有较高的比重。其中较为典型的有青海湖、江河源、高原风光和塔尔寺,是青海省独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

2007年,全省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据统计全省接待国内游客996.6万人次,较2006年增长了23%;国内旅游收入46.n亿元人民币,增长33.2%;接待入境游客5万人次,增长18.5%;旅游外汇收入1590.64万美元,增长20%。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1.6万人次,增长23%;实现旅游总收入47.38亿元人民币,增长32.8%[2]

重点旅游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西宁、海东、海北、海南、黄南等重点旅游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中收入的92.6%。游客主要集中在西宁、湟中、互助、循化、门源、贵德、尖扎等市县,重点旅游地区已成为带动全省旅游发展的龙头。高原自驾车游、乡村民俗游成为黄金突出亮点。经抽样调查,2007年进入我省自驾车约12.24万辆,旅游人次约36.73万人次。三个黄金周共接到海内外游客26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的10.38亿元,同比增长10.1% 18.1%

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国内旅游人均花费462.7元,比2006年增加35.7元,增幅为8.4%;入境游客人均花费318.2美元,增加2.7美元。在旅游消费中交通占28%,住宿占20.7%,餐饮占 17.4%,购物占15.6%,景区游览占8.2%,娱乐占3.3%,其他消费占6.8%

然而,由于青海省旅游景点分布不均匀、交通不便、旅游淡季漫长、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严重不足,旅游景点开发利用率还不到10%,旅游业的潜力和优势未能真正得到有效发挥。与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低起点、粗放式的经营状态,“行、游、住、吃、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发展极不完善,在旅游资源开发、景点建设、旅游设施配套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区。总体来说,青海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2.3交通和服务设施

青海省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为旅游资源构建了交通网络。

公路是青海运输网的主体。解放后的50年中,先后新建和修复了青藏、青新、青康、甘青、宁张、宁临等10多条干线,并以这些公路为主干,初步形成了全省公路网络格局,同时各州也通了油路,使公路现代化有了较大的提高。1978200120多年,青海的公路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藏、青新、青康、柳格、宁张、宁久等一批国省道干线公路改建工程相继竣工,亚洲海拔最高的达坂山隧道建成。形成了以省会西宁为中心,以5条国道、23条省道为骨架、340多条县乡道路、专用公路为支脉,辐射全省城镇、农牧区,外连毗邻省区的公路交通网,使青海省旅游景点的连接度加强[1]

青海省境内有兰青和青藏两条铁路线,200671日青藏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路正式开通运营,成为全省东西交通的大动脉。省内航空港有西宁机场和格尔木机场,促进了青海同国内外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国内外游客来青旅游的可进入性。

.青海省旅游景点格局分析

3.1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分级、分布

本文对青海省515个单体景点进行分级分析,依据旅游资源景观特征、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环境质量、独特性、可进人性和人们对其研究程度及现阶段的评价,可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世界级旅游资源,国家级旅游资源和一般级旅游资源三个等级,包括人文旅游景观和自然旅游景观。人文的旅游景点有417个,占全省旅游景点总数的81%,其中寺庙占得比中较大,占全省人文旅游景点总数的39﹪,自然旅游景点有98个,占全省旅游景点总数的19﹪。

3.1.1世界级旅游景点

世界级旅游资源应当是在全世界叫得响、有名气、能吸引国内外的众多游客的资源主体。

据统计,青海省515个单体景点中,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有8个,占全省旅游景点总数的1.6%,(由于数量少所以未作密度分析图)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就青海而言世界屋脊风光、三江源、昆仑山、可可西里、万丈盐桥、青海湖(鸟岛)等。像这些景点都是在世界有名气的,比如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候鸟种类众多,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湖泊,是青藏之旅的亮点。又如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有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交通的话,青藏铁路和公路都会从可可西里边缘横穿而过,游客可欣赏可可西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景观。

3.1.2 国家级旅游景点

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应当是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吸引国内众多和部分国外旅客的旅游景区()

国家级的旅游景点有76个,占全省旅游景点总数的14%,(详见图),从青海省国家级旅游景点密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旅游景点密集区在祁连、海晏、格尔木、玛多;祁连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玛多主要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格尔木和海晏县,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都有较多分布。较密集地区西宁、湟源、循化、互助、乐都、民和、刚察、同仁、尖扎、共和、都兰、治多、玉树等。这些县中唯有治多是以自然旅游景点为主,其余的西宁、湟源、循化、互助、民和、同仁、尖扎、共和、都兰、玉树都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西宁、互助、乐都、同仁、共和、玉树等县寺院广泛分布;稀疏地在平安、门源、泽库、湟中、贵德、德令哈、乌兰、玛沁、班玛、久治、杂多、曲嘛莱、称多、海西直辖等地,图中明显看出这些地区旅游景点寥寥无几,而且这些县都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其中门源、泽库、贵德、班玛、久治、称多等县寺院分布较密集;也可以看出如囊谦、达日、甘德、天峻、贵南、兴海、同德、河南、化隆、大通等地国家级旅游景点不复存在。

3.1.3 一般级旅游景点

一般级旅游景点是有一定知名度,规模比较小能够吸引省内及邻近地区游客的旅游资源,全省一般级的旅游景点较多有433个,占全省旅游景点总数的84%,(详见图)从青海省一般级旅游景点密度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一般级旅游景点密集的地区在西宁、湟源、大通、共和、化隆、互助、民和、门源、贵德、同仁等县。也就是分布在海东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分布密集的这10个县都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其中西宁、共和、化隆、互助、贵德、同仁这6个县寺院分布密集;次之分布比较密集区在循化、乐都、祁连、海晏、刚察、兴海、格尔木、德令哈、班玛、久治等县。每个县都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其中海晏和刚察的自然旅游景点相对其他县分布的较多;图中也明显看出旅游景点比较稀疏地区在乌兰、玛沁、泽库、同德、尖扎、玛多、称多、玉树、囊谦等县。其中玛多是以自然旅游景点为主,其他各县都是以人文旅游景点为主,寺院密集分布在泽库、称多、玉树、囊谦各县。稀疏区在海西直辖、治多、杂多、曲麻莱、都兰、达日、天峻、甘德、河南、贵南、平安等地区。其中治多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其余各县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甘德和达日寺院分布较多。

3.1.4青海省总体旅游景点

本文以县为单位,根据青海省515个具体的旅游景点,把主要的旅游景点在各县分布的密度进行统计和分析。(详见图)。

据青海省各县旅游景点密度分析图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青海省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西宁、湟源、民和、循化、化隆、尖扎、湟中、贵德、门源、同仁、海宴、大通、互助、祁连、刚察、共和、格尔木等县,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黄南州、海南州,格尔木市而其他地区分布极其稀疏。而且除少数两三个县以外其余的各县都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

结论

1)从青海省国家级旅游景点密度分布图、一般级旅游景点密度分布图、青海省总体旅游景点密度分布图中可以分析出:青海省的旅游资源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其中寺庙占相当大的比例。

2)从青海省旅游资源分级中可以看出,国家级的旅游景点分布密集区在祁连、海晏、格尔木、玛多;次之分布在西宁、湟源、循化、互助、乐都、民和、刚察、同仁、尖扎、共和、都兰、治多、玉树等县。一般级的旅游资源密集分不在西宁、湟源、大通、共和、化隆、互助、民和、门源、贵德、同仁等县,也就是分布在海东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

3)总体来看青海省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离省会城市较近,交通方便,经济条件相对好,人口密集而且少数民族聚居的各县(区)旅游景点密集(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为旅游景点提供了基础)。

4)青海省旅游景点属于密集分布特征,密集度最高在河湟谷地地区,柴达木盆地地区除格尔木市以外其他地区旅游景点很少,在青南高原地区的班玛县、久治县、玉树县及玛多县等县旅游景点较多,其他地区少。

参考文献

[1]张忠孝.青海地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10.

[2]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