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整理笔记(初级)

发布时间:2016-04-16 23:10:10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领域

1,社会工作的含义: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

2,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2006 10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3,社会工作的特点:职业助人活动(注:一个队伍,而不是一个人)、注重专业价值、强调专业方法、注重实践、双方合作、多方协同

所谓专业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时所遵循的理念、指导思想和伦理。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它既是社会工作专业遵循的原则,又是社会工作专业努力的目标。同时又强调要帮助服务对象实现个人价值,实现平等与正义。

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4,社会工作的目标: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5,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社会工作在物质帮助、心理社会支持方面提供的援助是具体的)、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目标是建立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一方面要提高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改善匀境,调动环境中的资源,排除环境中的障碍。

6,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7,社会工作的要素: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助人方法、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指直接接受服务和帮助的个人群体分为基本对象和扩大的对象。基本对象主要指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包括:第一,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第二,精神病患者。第三,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扩大的对象表现在:从帮助物质生活上最困难的人扩展到所有基本生活遇到困难而需要帮助的人,从贫困的个体和家庭有问题、欠发展的社区,困难民众一般公众。比如:一些成员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某些在学业上遭遇困境的学生,那些受到虐待的妇女,因为退休而陷入孤独的老人以及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精神障碍的人士,这些非“生活困难”的人群也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即以帮助他人、服务于他人、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为自己行动的目标。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通过专业教育形成的,是在服务实践中养成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科学的助人方法是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8,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也叫公共救助是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对物质生活面临危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9,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提供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助人自助)、倡导者[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原则是“案主自决”])、间接服务角色(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人、研究者)

10,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政策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相关知识。)

11,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理论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在专业或职业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对人、对事和对专业等的总体判断与核心理念,它对树立专业使命、规范专业行为和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专业实践的规范和功效的保障。

2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也推动了慈善活动的发展,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法案。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并直接参与社会救助活动、确立了助人自助观念、救助人员的专门化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3,社会工作价值观(国际认同):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真诚和守信、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4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注重个别化原则、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自决权原则)强调为服务对象保密(除非在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有关信息时,社会工作者应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有限度公开隐私信息的必要性及采取相关保护措施。如果在紧急情形下,必须打破保密原则而来不及提出报告时,社会工作者事后应当原证据并补办手续,已记录必要的工作程序。

5,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容: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来指导和支撑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实践的理念和判断,受到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一种系统的、成熟的、引领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实践的指南,同时它也是内化于社会工作者专业实践的精神标准。专业价值观的建立与履行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标志。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2) 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实践的看法;3)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看法;4) 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要坚持效率与平等兼顾,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服务效果,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5)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

6,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2)注重和谐、促进发展;3)平等待人、注重参与;4)道德与责任并举;5)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7,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p38-43

社会工作者的准则:(1)履行专业行为的一般规定。(2) 以受助者利益考虑第一,任何时候者不能剥削受助者的利益。(3) 不得夸大专业资格和能力,不得效用组织的名义。(4) 在有关受助者个人的信息使用和处理上,要知会受助者并获得其同意,同时要严格发行保密原则,确保受助者的隐私不受侵犯,以及保护受助者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损害。(5) 严格专业标准,避免渎职和失职的行为。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主要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包括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私和保密等

(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等。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专业的完整性,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

(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等方面要求

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基本处理原则:1.保密问题;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4.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5.自我决定原则和家长制。

8,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守则P43-46

1)尊重受助者利益。2)严守受助者秘密。3)公平服务大众。4)重视同僚工作。5)恪守公私界限。6)维护社会正义。7)信守机构政策。8 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9)促进专业发展。10)约束不当行为。11)增进公共福利。12)共同执行守则。

8-1,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应包含1)以人为本,服务社会。2)协助政府,为民排忧解难。3)依法行政,公正无私。4)坚持普遍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倾听沟通,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6)工作中同事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7)坚持政策与管理的理性原则,注重服务中的人情味。8)平衡个人利益,满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异。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分三类: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3,莫瑞的需要理论,分两大类: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等几种需要;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其中包括两小类,一类是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另一类是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

4,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物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与性质;

2)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需要的对象

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

5,人类行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行为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狭义:仅指外显的行为。

6,人类行为的类型:

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人类的起源)

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

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行为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

划分正常异常行为的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适应性标准。(怎样判断异常?)

7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

8,影响人类行为的三种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9,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主要构成要素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10,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定性、变化性。

1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类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行为能改变社会坏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但力度并不是对等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多些

社会工作者要正确把握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不仅要评估服务对象行为方面的情况,还要评估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评估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帮助服务对象要改变个人、环境,同时也要改变个人和其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状况,恢复和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

12人类发展的七个阶段,每阶段的主要特征都包含(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

1)婴幼儿(从出生到3岁左右)

家庭是婴幼儿成长最关键的社会单位。

生理发展:动作发展最为迅速,在此期间逐步掌握了独立行走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

心理发展:记忆主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 (6个月)单纯社会反应阶段、感情联结建立阶段、(23周岁)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主要问题:婴幼儿的遗传机制和心理发育不健全,照顾者没有给予婴幼儿充分的照料等因素将会影响婴幼儿的发展,并导致行为出现偏差。这些偏差行为主要有拒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和心理自闭等

2)学龄前(从36岁)

生理发展智力发展迅速,儿童活动范围扩大

心理发展:能正确掌握全部本土语言、词汇发展迅速、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口语表达能力日益增强、开始形成内部语言、开始掌握书面语言。

社会性发展:学龄前期儿童已经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

主要问题:口吃、攻击以及沉迷于电视等。

3)学龄期重点

生理发展: 6 12

心理发展: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的发展上。

社会性发展:学龄期儿童的社会交对象仍然是父母、同伴和老师,但儿童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问题:学龄儿童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学习困难等问题。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具体表现为儿童多云症、焦虑症、强迫症和学习障碍等。

4)青少年(1218,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被称为“成长期”“混沌期”“危险期”)

生理发展:性成熟,生长迅速,出现第二性征并开始具有生殖能力。青春期的起始一般以女性初潮与男性梦遗为主要标志。(

心理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一是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是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二是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青少年阶段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比较丰富和强烈,出现两极性发展特征。情绪发展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使青少年经常出现反抗情绪,需要加强情绪的自我调节。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的性心理有了相应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性意识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由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决定的,青少年社会化的核心任务是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自我意识继续发展,并努力寻求自我的身份,在某些时候会出现个人的认同危机。如果认同失败,个体则会陷入角色混乱之中。一般而言,越轨少年多出现在家庭管教不当的家庭。

5)青年(1835岁,也称青春后期)

生理发展:已成熟并呈现出稳定的状态。

心理发展:青年人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均达到成熟水平,并进入最佳时期。心智活动的效率达到最高水平。青年的认知发展表现为能力发展,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发展两个方面。一般能力由思维感知、观察、记忆、想象、语言和操作技能组成,主要表现为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殊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

社会性发展:更为成熟,主要表现在人生观、友谊和爱情、心理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发展。人生观的稳定和成熟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的发展和成熟上。青年人在思想或行动上做自我调整,借以保持自身与环境间的和谐关系的过程,就是心理适应。青年期个体适应主要表现在对婚姻、职业和子女的适应上

主要问题:学角色转换与冲突;在工作上遭遇到的歧视问题;婚姻家庭的调试问题。

6)中年(35-60)

生理发展:个体各种生理机能发生不断变化的时期。女性在50岁左右经历更年期,男性晚一些。

心理发展个体的认知发展错综复杂。能熟练处理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

社会性发展:开始真正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体现出符合其身份的社会行为。这一阶段,工作养家、教育子女成为重要责任,与朋友、亲戚、同事维持和谐关系。

主要问题:度过更年期;适应婚姻关系变化;处理好养育子女和赡养父母间的关系;处理好工作当中的问题。

7)老年(60岁以上)

生理发展:个体各种生理功能发生较大退

化。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渐依赖他人

心理发展智力衰退是事实,但是,到7080岁以后才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

社会性发展:社会角色逐渐消退。

主要问题无用感、孤独感、恐惧感、疾病。

第四章个案工作法

1,个案工作: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基础),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原则),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对象)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内容),改善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目标)

2,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1930汉金斯 “心里社会”;1937 汉密尔顿 首次系统阐述;20世纪60年代 霍利斯 发扬光大危机介入模式1946林德曼与卡普蓝 “危机调适”;1974美国正式列入服务项目并推广行为治疗模式巴普洛夫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反射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杜拉 创立社会学习理论;史华哲 1975进行总结和概括人本治疗模式美国心理学家 卡尔·罗杰斯

3心理治疗模式

内容理论假设的核心主要包括方面: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成长的早期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解决而形成的压力;二是当前社会环境的压力,导致成长早期形成的问题出来,三是对外部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而导致无法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要求。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坚持认为每个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待开发的潜能。

治疗技巧直接治疗非反思性技巧、反思性技巧),间接治疗通过辅导第三者或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

心里社会治疗模式各技巧之间的关系

特点: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4危机介入模式

内容: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而开展的调适和治疗的工作方法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一般分成长危机和情景危机),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危机应对、解决危机、恢复期)。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的影响),因而危机介入模式注重不同服务介入技巧的综合运用。

危机介入基本原则(要按原则处理问题):及时处理、②限定目标[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③输入希望、④提供支持、⑤恢复自尊⑥培养自主能力[增强自主能力面对和客服危机的过程]

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5,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三种学习理论都强调: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探讨行为习得、改变的规律;以学习作为核心,研究行为学习的具体机制和条件;注重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治疗技术: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厌恶疗法、模仿。

特点:注重服务对象行为评估、关注服务对象行为修正、侧重修正行为效果的评估。

6,人本治疗模式的内容:对人性的基本看法,自我概念,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治疗策略:⑴能够准确领悟周围的人和食物,具有基本的安全感,是理性的人。⑵能够充分把握每一时刻,珍惜和享受生活,适应力强。⑶能够依据自己的真实愿望选择生活方式,并勇于承担行为的责任,忠于自己。⑷面临众多的选择时能够体会到心理上的极大自由。⑸积极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具有丰富的创造力。

特点: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强调个案辅导关系(表里如一、不评价、同感、无条件接受、无条件的爱、保持独立性),关注个案辅导过程。

7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结合时间服务内容两个标准,可将个案工作程序化分为接案或转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和追踪 等不同的阶段。

⑴接案或转介

接案:工作者与求助对象初步接触评估其问题,并根据机构的功能与求助者商讨是否可以提供服务,使求助者成为案主的过程。

接案的工作重点包括:了解求助者的求助愿望,促使有需要的求助者成为服务对象,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

转介:即针对一些非本机构或者个人所能提供服务的个案,经过必要的程序,介绍到其他机构或者个人,使求助者能够得到适当的服务。转介服务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工作者判断求助者所需解决的问题不属于本机构服务的范围;二是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的服务区域之外,例如机构只为芙蓉区的老人提供服务,那么对于天心区的求助老人就要实行转介。

⑵收集资料:包括两方面工作重点

①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资料包括个人资料社会环境资料),

②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包括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服务对象曾经作出的努力

⑶制定计划。服务计划的基本内容:①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服务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等情况。

②服务对象希望解决的问题,包括主要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

③工作计划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每一阶段的子目标

④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各阶段需要发掘和运用的资源。

⑤服务开展的期限,包括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和总的时间期限。

⑥联系方式,包括直接见面和不直接见面的联系方式。

制定一个完备的服务工作计划,要求社会工作者做到以下五点:

①准确分析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②明确服务工作的目标、阶段和方法③熟悉服务机构提供的具体服务

④清晰认识社会工作者具备的能力⑤了解服务对象拥有的资源

⑷签订协议(书面或口头)内容包括:一是服务目标;二是服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三是服务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四是服务的地点、时间、期限和次数;五是服务双方签字。

⑸开展服务(工作者需扮演的角色):使能者[即社会工作者运用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调动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发挥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有效改变]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治疗者。【P83 案例4-2

⑹结案是指工作者为结束与案主的专业关系所作的一切准备工作。

可以结案的情况①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认为工作目标已达到;②虽然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服务对象已经具备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不和谐,希望结束服务;④服务对象出现了一些新的要求和问题,需要其化社会工作者或者服务机构解决;⑤因为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需要结束服务。

结案前的准备工作:①预先告知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对结案做好准备;②巩固服务对象在以前服务工作中获得的改变和进步;③帮助服务对象进一步探讨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为结案之后独立面对问题做好准备;④鼓励服务对象表达结案时的情绪,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结案后的跟进服务。

结案的形式:①直接告诉案主;②延长服务间隔的时间;③变化联系的方式

⑺评估:指对个案工作的服务效果和效率进行评定

评估的内容:①服务对象的改变情况;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服务介入工作的人力、物力和其它资源的投入

评估的方法:①由服务对象评估服务工作的开展状况以及对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由社会工作同行评估服务工作的开展状况;由服务机构评估服务工作者的服务工作开展状况。

⑻追踪:

结案并不意味着完全终止服务,工作者还需根据案主的情况安排追踪(又称跟进)

追踪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任务:①根据服务对象的状况安排一些结案后的联系,巩固服务对象已经取得的进步,增强服务对象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②调动服务对象的周围资源,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③持续评估服务工作的效果。

8,个案工作的技巧:会谈、建立关系、收集资料、方案策划和评估

个案会谈技巧包括:①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②引领性技巧(澄清、对焦、摘要)、③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批露、建议、忠告、对质。

建立关系的的技巧:①感同身受、②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③制造气氛、④积极主动。

收集资料的技巧:①会谈的运用、

②调查表的运用、③观察的运用、

④现有资料的运用。

方案策划的技巧:目标清晰且现实、服务对象范围明确、策略合理。

评估的技巧:正确运用评估类型、合理运用评估的方法、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坦诚保密。

第五章 小组工作方法

1,小组工作旨在以人际间的依存互动关系为基础,通过专业的小组活动过程来恢复和增强个人的、团体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

2,小组工作四要素①小组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②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带领和引导的一个过程;③小组组员在小组过程中面对面的互动,互相影响,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④小组以组员之间经验的相互影响和分享为手段,从而达到改善案主的社会功能、促进个人或群体的健康成长的社会目标。

3,小组工作的类型:依据小组的目标的角度,重点介绍四种小组工作:

教育小组——广泛应用于社区、学校、医院等场所,目的在于通过培训、示范和讨论的方式帮助成员掌握新知识和技巧,促使改变对问题的不正确认识或解决方式,实现发展。先,认识自我问题;再,确立新观念,改变看问题角度;后,开展干预服务,改变自我。如青少年性知识培训小组、时事讨论小组。

成长小组——鼓励和支持成员的健康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小组的焦点在于个人的成长和正向改变。典型是近年来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而开展的“体验小组”,如青少年的野外拓展训练营。

支持小组——由具有某一共同性问题的小组组员组成,通过彼此间提供的信息、建议、鼓励和感情上的支持,达到解决某一问题和成员改变的效果。在支持小组中,最重要的是小组组员的关系构建、相互交流和相互支持。社工的任务是指导和协调小组组员讨论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表达经历这些事件时的情绪感受,建立起能够互相理解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社工在小组形成以后一般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扮演的只是推动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在我国,如“单亲家庭自强小组”、“癌症患者小组”、针对吸毒人员的“同伴治疗小组”

治疗小组——最早的小组。依托心理学,达到心理、精神康复和行为矫治的目的,对社工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如第三福利院的老年康复小组、戒烟小组、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的“星星点灯小组”、针对家暴受害者开展的治疗小组等等。

4,小组工作的特点:①小组组员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②强调小组组员的民主参与;③注重团体的动力。

5,小组工作的功能: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境;创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路。

6,小组工作模式有: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

7,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层面,核心的理论概念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通过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良知和社会意识。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系统论

社会目标模式的实施原则:①致力于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②致力于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和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订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8,治疗模式:也称小组的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旨在治疗、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理论基础源于精神医学、心理治疗和咨询理论与技术,尤其以行为修正理论、社会化理论、学习理论为重;基本假设是个人的社会关系与适应方面的问题能够通过小组的方式得到治疗。

实施原则:综合性原则,建构型原则,个别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

9,互动模式:亦称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

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

实施原则:开放性的互动(运用催化、刺激、示范、提供咨询、反应、质疑和开放讨论等方法和技巧);平等性的互动;“面对面”的互动。

10,小组工作的过程一般划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转折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

11,准备阶段:属于制定计划的阶段,社会工作者必须精心遴选小组组员,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及真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

⑴组员的招募及遴选(主要分三步):招募组员,遴选和评估,确定组员

⑵确定工作目标,需遵守5个原则:①目标清楚,可以测量和评估。②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定,以便小组组员清楚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目标。③目标要适合小组组员的实际能力。④具体目标之间的相容性,不能相互冲突。⑤目标的表述尽量使用正面的肯定性语言或词汇,以便小组组员明确知道他们做的事情,而非强调不该做什么事情。

⑶制定工作计划【P101表格内容】

⑷申报并协调资源:向所属的服务机构提出申请,递交工作方案,争取批准和资源支持。向社会赞助机构、企业申请时需注意某些影响和限制。

⑸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规模与人数相关(影响因素:小组目标、小组类型、探讨问题的性质、组员的成熟度、工作者的经验、有无协同领导者等)。工作时间(4个方面内容:工作的持续时间,小组聚会的频率,每次活动时间的长短,小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⑹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和安排:一是活动场地的选择;二是活动所需的座位安排;三是准备活动所需的其他设施和辅助材料,譬如张贴画、奖品等。此外,要充分估计意外情况,做好完善的应急预案。

12,工作开始阶段:这一阶段是小组组员之间、社会工作者与小组组员之间关系建构的阶段,是小组组员对小组产生认同的阶段,也是小组规范化的阶段,所以特别重要。

⑴开始阶段组员的一般特点:1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2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3沉默而被动。4对社会工作者的依赖性。

⑵社会工作者的任务:1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2帮助小组组员理清对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3讨论保密原则建立契约4制定小组规范(秩序性规范、角色规范、文化规范)5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主动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创造机会表达想法、产生信任;寻找并强调组员之间的相似性;澄清可能误解)6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沟通结构,接纳结构,权利结构,领导结构,角色结构)

⑶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和角色:分领导者、鼓励者、组织者的责任和角色。

13,中期转折阶段: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辅导、协调和处理组员之间的竞争及各种可能的冲突,促进小组内部的良性竞争与和谐,推动小组关系走向紧密化。

⑴小组常见特征:a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b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c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⑵社会工作者的任务:a处理抗拒行为。b协调和处理冲突。c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d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e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

⑶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和角色:协助者和引导者。在处理冲突中为工作者、辅导者、调解人、支持者。

14,后期成熟阶段:表现为小组的关系结构稳定,小组活动运作状态良好,组员之间更愿意了解和被了解,更愿意接纳他人,更愿意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肯定,提出的建议或计划也更加实现。

⑴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

a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b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

c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d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

⑵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a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

b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

c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

d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

⑶社会工作的责任和角色:

a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链接者。

b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

c小组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15,结束阶段:达到预期目标。

⑴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a浓重的离别情绪。b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

⑵社会工作者的任务:a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b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

⑶做好小组评估:社会工作者自评(小组目标是否达到、工作中技巧的运用、互动过程),组员自评(参与小组的目标是否达到,参加小组过程的感受如何,小组的效能如何),观察人员或督导的评估(对组员的观察和评估,对小组效能的评估)

⑷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和角色:引导者、领导者的角色。

16,小组工作技巧:重点介绍3

⑴沟通与互动的技巧

A.与组员沟通的技巧:①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②专注与倾听。③积极回应。④适当自我表露。⑤对信息进行磋商。⑥适当帮助梳理。⑦及时进行小结。

B.促进组员沟通的技巧:①提醒组员相互倾听。②鼓励组员相互表达。③帮助组员相互理解。④促进组员相互回馈。⑤示范引导。

⑵小组讨论的技巧

A、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①选择合适的主题。②注意讨论主题的措辞。③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④安排活动的环境。⑤挑选合适的参与者。⑥准备好讨论草案。

B、主持小组讨论:

①开场的技巧。介绍讨论的背景、意义与目标,别外介绍讨论的规则及要求

②了解的技巧。随时观察和感觉组员的语言、认知、情绪、行为、适时给予支持和鼓励;随时注意小组组员动力的动作,适时将自己对小组的感觉与思考反馈给组员;要给予组员安全的小组气氛,使每一位小组组员没有戒备地表露真实的自我,并勇于接受讨论中有因证据不足的挫折

③提问的技巧。通常有种提问类型:一.封闭式的提问如“是不是”。.深究回答型的提问,如用“描述“告诉”“解释”等词提问。.重新定向型的提问,如“刚刚小李提到了这个问题,其他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四.反馈和阐述型提问,如“我们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谁能总结一下么”。五.开放式的提问,如用“怎样”、“为什么”提问。④鼓励的技巧。⑤限制的技巧。当一些小组组员垄断小组讨论时,或当组员的发言太抽象时,或当小组讨论脱离主题范围时,要采取限制的手段来处理小组或小组组员的行为。如,及时切断话题,给予适时的打岔;也可以限定发言时间,或者调整发言的次序。⑥沉默的技巧,⑦中立的技巧,⑧摘述的技巧,⑨引导的技巧。两点需注意:一是注意把握小组讨论的程序。二是妥善处理讨论中发生的冲突。发生冲突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尽快、直接地处理,以谨慎、公平的方式探知真相,并加以协调。在冲突难以化解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民主表决。

⑩讨论结束的技巧。

⑶小组活动的设计技巧1紧扣小组目标;2考虑组员的特征及能力;3小组活动的基本要素:小组活动的目标,包括总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组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等;小组活动的规模;小组活动的时间分配;组员的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换;小组活动的环境设计;小组活动的资源供应与经费预算;小组活动的强度分布;小组活动的预期结果;防止和处理意外事件的预案;总结与奖励。4经验分享环节。

第六章社区工作方法

1、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

2、社区的特征:①是一个人群,住在相互邻近或衔接的地区;②具有多方面共同的利益;③具有许多共同的服务;④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⑤有多种共同的需要。

3、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

4、社区工作特点:分析问题的视角更加趋于结构趋向;介入问题的层面更加宏观;具有政治性;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5、罗斯曼社区工作目标分为两类

任务目标(指的是解决特定问题,完成具体工作,满足社区需要,增进社区福利)过程目标(指的是社区居民能力、信息和团结等方面的提升和增强

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一,推动社区居民参与;二,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三,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四,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6、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照顾三种。

7、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①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②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③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④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8、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①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②团结邻里;③社区教育;④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⑤社区参与。

9、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人工作者的角色: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

10、社会策划模式:是在了解社区问题的基础上,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化的分析,对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计划的工作模式。

11、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①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②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③体现的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改变;④控制和指导着社区未来。

12、社会策划模式的实施策略:①了解组织的使命和目标;②分析环境和形势;③自我评估;④界定和分析问题;⑤确定社区需要;⑥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⑦寻找、比较并选择好的方案;⑧测试方案;⑨执行方案;⑩评估结果。

--评估社区需要的主要方法:1.参与性方法,即由服务对象参与确定需要;2.社会指标方法,即用社会或专业所认可的指标数字来推断出需要;3.服务使用情况方法,即通过目前使用服务者的资料也可反映出需要的情况;4.社区调查方法,即通过问卷调查科学化地了解居民的需要。

--确定目标要遵行的原则:1)与同事共同讨论。(2)应以文字表达,且是具体及可量度的。(3)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并被同事、社会人士和服务对象理解、认同和支持。(4)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并强调对服务对象的改变。(5)有完成目标的时间限制,有清楚的先后次序和重点效果目标。(6)目标应与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资源和责任相适应。

13、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策划中的角色:技术专家、方案实施者。

14、社区照顾模式: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规支援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机构提供支援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过正常生活的活动。

15、社区照顾模式的特点:①协助服务对象正常地融入社区;②强调社区责任;③非正规照顾是重要因素;④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16、社区照顾模式的实施策略:在社区照顾;由社区照顾;对社区照顾。

17社工在社区照顾中的角色治疗者、辅导者和教育者、经纪人、倡议者、顾问。

18、社区工作可分为4个阶段: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巩固阶段评估阶段。(各阶段都需认真考虑行动趋向主要工作对象主要介入策略主要工作技巧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19、准备阶段

⑴了解社区状况与进行社区分析:社区基本情况分析(社区的地理环境;社区内的人口状况;社区内的资源;社区内的权力结构;社区的文化特色)社区需要分析(--类型:规范性、感觉性、表达性、比较性需要;--方法:访问法、社区普查)

⑵准备阶段的工作重点a定主要任务和行动方案b确定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c社会服务机构做好自己的准备,包括人员、资金、支持体系等。20、启动阶段

⑴行动方针和主要任务:

行动方针是发动资源、成立社区小组、训练社区居民带头人、巩固社区居民的参与。主要任务是寻找和发现社区居民中的带头人,并进行培训工作,提升其对参与社区事务意义的认识;确定工作目标的优先次序,增强社区中的互助合作气氛。

⑵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一是发掘资源和进行社区教育,二是开展互助合作,三是推动成立居民小组。

⑶阶段性工作目标:组成了小组,培养一批社区带头人,能够协助社区解决一些问题。

⑷注意事项:一是居民对社工的认同高,对居民带头人的依赖少,后者会产生挫折感,也可能给社会工作培养居民带头人带来困难。二是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也会有人事和权力的争夺,需要社会工作者谨慎处理。

21、巩固阶段

⑴行动方针和任务行动方针是成立或巩固居民组织,让社区工作系统化。任务是巩固居民组织,让居民支持社区居委会工作。

⑵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①互助合作,②社区教育,③用行动争取更多外来资源。

⑶阶段性工作目标:当居委会得到大部分居民的支持,社区小组的居民带头人能够健康地新陈代谢,组织工作系统化,并得到辖区有资源单位的支持。

⑷注意事项一是防止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少数居民带头人身上,忽略多数普通社区居民;二是不断提醒居民组织既提供服务,又考虑维持居民持续参与社区活动的问题

22、评估阶段

⑴主要任务:社会工作者要根据社区的变迁重新评估社区需要和问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决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要利用科学和客观的标准衡量社区居委会的独立办事能力,协助其界定未来的工作方向。

⑶阶段性工作目标:能够用客观方法总结以往的工作,并系统地规划未来。

⑷注意事项平衡运用定性和定量资料;总结工作要着眼于未来发展,不走形式。

社区工作各阶段的行动方针

p

< class=' _19'>

主要行动方针

p

< class=' _19'>

准备阶段

1.计划服务

2.社区联络

3.建立关系

申请经费,招募人力,员工训练,筹备办事处,联络社区团体,认识社区,与居民和辖区组织/单位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p

< class=' _19'>

启动阶段

1.挖掘资源

2.成立社区小组

3.训练和巩固

寻找和发现社区领袖和资源,确定工作目标的优先次序,组织社区小组,加强合作的社区氛围,社区教育,领袖训练

p

< class=' _19'>

巩固阶段

1.成立居民组织

2.工作系统化

3.稳定组织

建立有代表性的居民组织,巩固居民组织和基层支持,建立内部行政程序,组织经验交流,联盟和建立稳固的资源体系

p

< class=' _19'>

评估阶段

1.重新评估需求

2.总结

3.继续跟进或撤离

协助居民组织应对社区转变而制定新目标,社区工作发展队进行全面总结,决定未来的角色及方向,制定撤离或继续跟进的部署

23、社区工作的常用技巧

⑴与居民接触的技巧:事项准备;与居民的接触过程(介绍自己、展开话题、维持对话、结束对话)以招募为目的的居民接触技巧

⑵会议技巧:1会议过程(会议前→会议中→会议后→行动);2主持技巧:提问和邀请发言(鼓励和协助与会者发表意见)进一步说明和转述(意见不明确或者不完整时)聚焦(出现离题或者纠缠于枝节问题)摘要综合和总结、关注赞赏和鼓励(采用积极的态度和语言)

居民骨干培养技巧:鼓励参与;建立民主领导风格;培训工作技巧;增强管理能力

第七章社会工作行政

1、社会工作行政是社会工作间接的实务方法,强调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过程,包括目标、政策、人事、管理、服务和评估,而有效的行政则能使服务呈现不同的效应

基德尼夫:社会工作行政是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一是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服务;二是积累经验,以建议修订社会政策。

斯基德莫尔:社会工作行政是机构内的工作人员将机构政策转换成服务的行动过程。包括执行者、团队成员间的关系。最常用的方法为计划、组织、人事、指导、控制等活动。

2、社会工作行政的功能:a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行动;b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c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

3、社会服务: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通过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来实现社会政策。

4、社会服务策划:就是在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前所进行的计划工作,是把目前的情况与将来的理想联结起来,带领个人和组织向理想的方向前进。

5、策划工作可分为三大类:⑴管制性策划是以监管行为为主,目的在于减少偏差和统一的行动。⑵指导性策划是通过指导要求下属或执行部门发挥所长,是非强迫性的。⑶分配性策划的重点是根据计划的标准去分配资源。

6、社会服务策划形式:战略性策划、方案发展策划、问题解决策划、创新策划。

7、社会服务方案策划:是运用理性的方法,通过清除了解服务机构的工作理念、政策、资源和发展方向从而确立服务目标,并从多个服务工作方案中选取一个最理想的工作策略,然后根据社会需要分配和动员资源,在推行服务的过程中能结合实际情况修改服务的运作过程。服务的推行可分三部分:计划、执行和评估

8、社会服务方案策划分四个阶段:⑴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阶段:问题认识和分析(两种认识方法:一是“问题认识工作表”。方案策划者应认真考虑的几个问题: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在哪发生?谁受这个问题影响?这个问题何时发生?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感受程度如何?二是“分支法”。首先确定要解决的全面性问题,其次列明形成这个问题的“明确问题”,再次逐一列明造成这些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需要评估(界定危机人口、目标对象人口、求助者或受影响的人口)

⑵目标制定阶段:界定总目标和影响性目标、建立目标的优先次序

⑶方案安排阶段:制定各种可行性方案、选择理想的可行性方案(“筛选标准”:一是效率;二是效果;三是可行性;四是重要性;五是公平;六是附加结果)、决定资源需求和争取资源、制定行动计划

⑷考虑服务的评估: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

9、社会服务机构:通常是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的,通过社会福利从业人员,包括专业社会工作者、半专业的服务人员、辅助工作人员等,为特定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

10、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①非营利性②有明确和清晰的使命、宗旨、目标、服务重点和服务承诺、服务策略③主要功能是提供专业的福利服务。

11、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

A、一般类型(依据政府、政府和第三部门交叉、第三部门的标准):⑴政府主管社会保障事务的行政机构:①独立的社会福利行政主管机关,如澳大利亚家庭与社区服务部;②社会福利与卫生合并的行政主管机关,如美国的健康与人群服务部;③社会福利与劳工合并的行政机关,如德国;④社会福利、卫生、劳工合并的行政主管机关,如日本、法国;⑤社会福利与其他公共行政职能混合的行政主管机构,如我国的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⑵从事公共服务、公益服务的机构。

B、中国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政府群团组织(工青妇、老龄委、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公益一类:主要承担政府规定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任务,面向社会无偿提供公益服务,如儿童福利院、救助站;公益二类: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如普通高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公益三类: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社会化程度较高,与市场接轨,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类民间组织(政府支持的民间组织;纯民间组织;契约型社会工作服务组织)

在中国,事业单位分:行政支持类、社会公益类、经营开服务类 三种。

12、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结构类型:

⑴一般结构类型:①直线式②直线叁谋式③职能式。⑵团队式结构:①问题解决型团队②跨专业团队

13、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

授权①授权任务;②授予权力;③对所授权力进行明确的限制。协调程序性协调(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工作性协调(在服务进行过程中)沟通(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同事间协调、向公众交)

14、我国对志愿者的定义:志愿者是指那些没有报酬,到公立或志愿服务组织自由奉献的人们,他们从事各种类型的社会福利服务。(身份要素包括:①根据自由的意愿作选择②不计金钱财物的酬赏③以具体的行动参与、投入④所作所为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15、有效的志愿者管理应依循八个步骤:⑴需要评估与方案规划(志愿者评估/动机评估、机构本身评估[组织评估:利益、风险]、服务对象评估)、工作发展与工作设计(撰写“志愿服务工作说明书”,明确工作任务、技能和工作成果)⑶招募、⑷面谈与契约、⑸迎新说明与训(意义、技巧、信息)督导与激励、⑺奖励表扬、⑻评估(志愿者、机构)

16、社会服务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①政府资助②民间捐助③商业交易

17、社会服务机构筹资方式:①项目申请;②私人恳请与电话劝募;③特别事件筹资活动:重大灾害、记者会、研讨会、展览会

18社会工作督导的对象:①新进入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者②服务年限较短、经验不足的初级社会工作者③社会服务机构实习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④社会服务机构的非正式人员,主要是志愿者。督导类型:①师徒式②训练式③管理式④咨询式

19、督导的功能: ①行政②教育③支持

20、督导的内容:

⑴行政性督导的内容:①社会工作者的招募和选择;②安置和引导工作人员;③工作计划与分配;④工作授权、协调与沟通;⑤工作监督、总结和评估;⑥督导者扮演多种角色(缓冲器角色、倡导者角色、机构变迁推动者)。

⑵教育性督导的主要内容:①教导有关“服务对象群”的特殊知识;②教导“社会服务机构”的知识;③教导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④教导有关“工作过程”的知识;⑤教导有关“工作者本身”的知识;⑥提供专业性“建议和咨询”。

⑶支持性督导的内容:①协助被督导者适应和处理工作中带来的挫折、不满、失望、焦虑等情绪;②给予关怀和支持,使工作者在工作中有安全感,并愿意尝试新工作;③协助被督导者发现工作成效,并能自我欣赏;④给予被督导者从事专业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促进其对专业的认同。

第八章社会工作研究

1、社会工作研究基本含义:社会工作研究是发现事实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中,研究者依托专业伦理和研究伦理,使用社会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协助达到社会工作目标。

社会工作研究的特性:1以困难群体及其问题或需要为主要对象;2注重采用社会工作视角;3体现社会工作伦理;4研究目的在于促进实务及提升理论,从而推进民众福利;5研究者可以是资料的收集者、分析者和结果应用者。

2、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研究选题的伦理;社会工作的伦理;社会研究的伦理

3、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功能:优化实务过程;发展社会工作知识

4、社会工作研究方法:【P173-198

定量研究(实证主义方法论)问卷调查、实验研究——逻辑包含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定性研究(反实证):观察、访问

A、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特性相对的,两者的差异表现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定量:没关系;定性:关系深)、研究和理论的关系(定量:依托某些理论;定性:不依)、研究策略(定量:演绎性、精确性;定性:形式、计划、内容可随时)描述事实的手法资料特性(定量:量化资料、数字;定性:描述性、非数字)结果范围定量:普遍性、代表性及其普遍指导意义;定性:个别、特殊等方面

B、适用范围:定量研究适用于研究问题已有大量资料、资料收集相对容易、需要探讨变量关系、宏观层面的大规模的调查与预测等场合。定性研究适用于不熟悉的社会系统、无权威和不受控制的场境,它需要低度的观念概化和学术建构,需要发现案主的主观理念,需要定义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设,知用于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5、问卷调查方法——定量研究:

.类型:自填问卷、访问问卷

.问卷结构:⑴标题,即问卷名称位于问卷第一行居中位置,可以让被调查者准确理解调查的内容和目的。⑵封面信:旨在说明调查者的身份、研究目的和内容、对象选择方法、保密原则,署名研究机构的名称;⑶指导语:说明问题细节及回答要求;⑷问题和答案:问题是核心,有态度、行为和状态三种类型;按答案特征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5)编码,就是给每个问题及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其代码。如测量“性别”时,“1”作为“男性”的代码,“2”作为“女性”的代码。在设计编码时,需根据变量取值范围确定其编码的倍数。如“年龄”通常设计为两位;家庭子女数(个)一般只需设计为一位。⑹其他,如问卷编号、被访者联系电话、访问员签名、访问时间、结束感谢语等

.问卷设计:

⑴原则:①问卷要有可信度与效力;②考虑研究目的或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的问卷应多围绕基本问题展开,解释性研究的问卷要围绕研究假设展开)以回答者视角为主,用时长度恰当;考虑问卷调查的阻碍因素,如是否愿意、有无能力回答整合研究目的、内容、样本和资料处理方法等因素,保证调查的可行性。

⑵步骤:①进行探索性工作(文献回顾、实地考察)②设计问卷初稿(卡片法、框图法)③试用和修改(初稿发给专家及调查对<低于30>)④定稿和印刷

6、个案研究方法——定性研究

.含义从整体上对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组织、社区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寻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构理论、协助发展和提升绩效是个案研究的目标

.特性①非模式化;② 手段和资料多样化;③详尽深入;④强调应用性研究,注重改变行为的模式

.评价:缺点(费时;不易补充数据;不具代表性,研究发现不能进行推论)

7、定量研究的主要过程研究准备、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总结提升个阶段

1)准备工作:确定研究问题;建立研究假设;进行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类型、进行研究操作化、制定研究方案)

2)资料收集: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人士担任调查员;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同步督导调查员的资料搜集工作;首日问卷的回收、审核与指导;

3)资料整理与分析:整理(进行编码;将完成编码的问卷资料输入电脑,并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检查)分析(描述单变量的集中和离中趋势;发现双变量间关联状况;探索多变量间的关系;如果研究是随机抽样调查,可以估计这些指标的总体参数值)

8、定性研究过程:研究准备、资料收集和整理与研究、研究总结等阶段

⑴准备工作:确定研究对象、确定分析单元、选择研究方法(观察和访问)⑵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深入现场调查⑶总结报告

9、报告撰写与成果应用

报告撰写原则:1)标题、内容呼应,体现出良好的内容效度;2)注意资料的逻辑性和完整性;3)观点与资料密切配合,论证有理有据;4)注意定量和定性资料的结合;5)语言朴实流畅,体现学术研究或者实务研究的朴素文风。

报告结构:①标题(单标题、双标题)②引论③研究问题、目标和意义④文献回顾⑤研究方法⑥研究发现⑦讨论和建议⑧附录⑨参考文献

第九章社会政策与法规

1、社会政策:政府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具有以下特征:社会性的目标;社会性的价值;基本需要原则;福利性的原则;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2社会政策的目标: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3社会政策的功能:社会功能(收入再分配、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社会控制);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积极性);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解各群体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

5、社会工作者作用在制定阶段--政策倡导者,在实施阶段--政策实施者。

6、我国特定人群的社会政策法规: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P208-223

7、我国特定领域的社会政策法规:婚姻家庭、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医疗保障。【P224-244

11996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家庭赡扶养(家庭赡扶养权利、住房权、婚姻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社会保障(生活保障权、健康权、文化教育权、享受生活照料权利)、参与社会发展三方面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方式规定:政府部门保护(2层含义:一是说当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老年人或其代理人有要求有关部门处理的权利;二是说有关部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职责。①对不履行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职责的部门或者组织,其上级主管部门要对其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②如果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致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其所在组织或者上级机关要责令改正,或者给予行政处分。③构成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司法保护社会组织保护

2、《妇女权益保障法》主要内容:

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

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利

妇女合法权益的保障方式:主管部门保护;司法保护;工青妇组织保护

320076月实施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内容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根据未成年人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

保障方式:家庭保护(4--监护和抚养、关爱与引导、教育培养、民主尊重)、学校保护(5--实施素质教育、关爱与尊重、开展成长教育、确保健康与安全、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实施专门教育)、社会保护(15--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维护受教育权、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提供方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预防网瘾、提供安全的消费和娱乐产品、净化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为未成年人实施特殊的劳动保护、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与生命安全、为特殊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社会救助、加强卫生保健与预防疾病、支持鼓励发展幼儿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与名誉权、对完成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未成年人提供职业教育)、司法保护(及时审理侵害案件;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保护其继承权和受遗赠权;强化监护人的监护与抚养责任;案件审理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42008实施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主要内容:康复权(康复总体方针[从实际出发,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优先开展残疾人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发展符合康复要求的科学技术,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康复机构建设;康复活动开展;康复人才培养;康复器械提供)、教育权(义务教育与特殊资助;以特性施教;残疾人教育机构建设;残疾人普通教育;残疾人特殊教育;残疾人成人教育;残疾人师资培训;残疾人教育辅助手段)、劳动权(就业方式、就业促进、就业保护、就业培训)、文化生活权、社会福利权(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三无残疾人供养、残疾人公共服务)、环境友好权(无障碍设施、信息交流无障碍、公共服务无障碍、政治参与无障碍) 。权益保障方式:加强立法;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执法监察;开展法律服务和援助。

52001年《婚姻法》规定,

⑴结婚:①必备条件双方自愿、法定婚龄(22、女20)禁止条件: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患有医学上认定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姻无效重婚;有禁止结婚亲属关系的;婚前患医学上不应当结婚疾病,婚后未治愈的;未达到法定婚龄)⑵婚姻关系⑶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节无效的,应准予离婚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

4、社会救助政策:我国分三个层次:一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救助政策法规;二是专项救助政策法规;三是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政策法规

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⑵医疗救助政策:①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低保对象中未参保城镇职工医保人员;已参保城镇职工医保但个人负担仍较重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包括: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家庭农民;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

⑶流浪乞讨人员救政策:①救助对象: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镇低保或农村五保,正在城市流浪乞讨的人员。②救助形式:县以上城市根据需要设立救助站。③救助内容:提供食物、提供住处、送医救治、帮助联系、提供乘车凭证、性别照顾、安全保障

5、劳动法:

工作时间:日不超8小时,平均周不超44小时

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超1小时;特殊原因下每日不超3小时,但每月不得超36小时。

在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方面,依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有下列哪种情形之一,就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重新就业的;应征服兵役的;移居境外的;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被判刑收监或劳动教养的;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民政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工作的;法律法规规定的。

2012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整理笔记(初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