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1

发布时间:2023-12-30 21:02:29

30年代小说:京派与海派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而这种对峙体现在文学中,就形成了京派和海派两种文学团体。京派和海派,在30年代分别活跃在京津和上海,它们介于左翼和国民党文化之间,持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京派和海派的对峙和冲突,是3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19341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无意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蕴含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从而折射出了古老的农业中国,在向现代文明转换过程中的丰富景观。名称由来:30年代发生在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直接相关。1933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批评那些主要在上海的新派作家,指责他们对创作缺乏严肃性。稍后又写了《论海派》一文,对上海某些文人作风提出更为尖锐的批评。指责他们是“名士才情”加上“商业竞买”,命名他们为“海派”,而对背景等北方城市的作家则标榜为“诚实和质朴”。苏汶写了《文人在上海》进行反击。鲁迅曾写了《“京派”和“海派”》一文,说“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着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这实质上指出了两排的弊病。京派小说定义: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的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又称北方作家群。他们在文化观和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
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既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该派的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强大的刊物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国闻报》《文学月刊》《水星》《骆驼草》等。京派作家群: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丛书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化作家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京派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既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方面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文学观念:京派小说家们的文学观念和主张主要体现在:首先,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其次,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地位: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的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京派作家:主要的京派小说家:

现代文学史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