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

发布时间:2011-04-01 00:05:0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

摘要:价值问题是同人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人的自我价值只有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要培养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必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关系,处理好义与利相统一的关系,还必须处理好义和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价值取向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概念及其价值观特征

1.价值的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是表示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功能之间的关系范畴,它表示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任何价值都是对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价值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指自然、他人和社会。因此,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其中人的价值最为重要,人有创造价值的价值。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类劳动的两种尺度的思想。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已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的两种尺度即是物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说明人的需要的尺度即价值尺度。由此可见,价值是由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两个要素构成的。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确立的对客体的肯定意向,它是价值观在德育优化灵魂过程导向作用的具体体现。价值取向的基础只能是社会实践。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价值观,都是以私有制为土壤,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都不承认或者任意贬低劳动人民的价值,具有虚伪的一面,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肩负着历史赋予的最终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推翻一切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伟大历史使命。在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斗争实践中,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无产阶级自身的历史责任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各种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其特征: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社会性。二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阶级性。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奉献性。四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进步性。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基本理论

1.人的价值只能是现实人的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劳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只有现实人才具有价值,抽象的人是无所谓价值的。因为,第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个人的理想、抱负、个人的自我设计,只有从现实的条件出发,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得以实现。第二,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规定着人的生活条件、活动范围、活动方向。因而,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说明人的价值。第三,人是活动的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人只有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2.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现实的人和人的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前提;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这就说明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没人个人就无所谓社会;人是不能孤立的,不能脱离社会,而社会又是个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有机整体。因此,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总体上是相向互补,共生、共长的关系,具体而言,社会的总体价值增长,一方面有赖于每一社会成员的价值创造和增值。另一方面,社会的生产目的并不是为生产而生产,为积累而积累,其根本价值目标在于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人应该为人类社会多作贡献,人的价值就在于为人类社会作贡献。如果一个人只依赖于社会生活而不为社会作贡献,那他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3.人的自我价值只有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表现出来

人的价值可以分为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两类。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有机统一的。一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互为前提。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必须是一个自尊、自强的人,而真正自尊、自强的人,必须同时是关注社会和关爱他人的人。另一方面,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价值。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才能有高度的成就感,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当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作贡献,但并不因此而否认人的自我价值。因为人只有经常不断地加强学习和锻练,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因此,说一个人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无非是说他为社会做贡献的潜能得到了发挥,满足了他人或社会的需要,实现了他人或社会的利益。

三、如何培养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

1.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我们现在提倡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目的在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力,缩小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现在有的人将个人利益与西方个人主义等同起来,认为两者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代名词,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我们提倡的个人利益并不完全等同于个人主义,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个人利益是以集体主义为导向,以集体利益为根本的正当个人利益。因此,我们所说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个人利益,是在集体主义框架中的个人利益。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利益需求,这是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重视实现个人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最终目标,我们提倡的个人利益之所以与个人主义所说的个人利益有完全不同。首先,它是以集体为核心,强调代表国家、社会、人民利益的集体利益,具有优先性,是在集体利益框架内的个人利益。其次,个人利益应当具有正当性,其正当性在于不以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为代价。而是应符合法律、道德规范。如果个人的道德修养更高,在利己的同时也应当利他。在此基础上的个人利益正是我们提倡的个人利益,因为与个人主义的个人利益有着本质的区别。

2.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关系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在追求自我价值时往往只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价值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人的志向要远大,并努力去为之奋斗;二是个人的志向要正确,要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并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他的自我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由它所支配的人生才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关系。

3.正确处理义与利相统一的关系

义和利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建立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在要求。作为道德价值是指人们在处理和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利害关系中所呈现的正或善的价值。既对社会和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肯定及维护;也是对正当的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尊重和维护;对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尊重和维护以及全社会范围内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作为物质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它包括社会整体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因此,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更要注重把义和利有机统一起来,做到见利思义。要正确处理和把握二者的关系,就是要求人们在各项活动中,必须把义放在首位,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3.

[3]《毛泽东选集》第1[M],人民出版社1991.

[4]邓欣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总后金盾出版社,200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