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一中高中语文《扬州慢》学案(共3课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发布时间:2020-04-06 00:12:18

扬州慢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自主学习指导

1、诗人介绍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2、背景简介: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学习任务

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姜夔为何要说“冷月无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数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5.词前小序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能够贯穿全篇的“词眼”,并说说表现在哪些景物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

A.暮霭(ǎi)  凝噎(yē)  夜雪初霁(jì) 戍角(shù)

B.荠麦(jì) 豆蔻(kòu) 怆然(chuànɡ) 弥望(mí)

C.姜夔(kuí) 萧条(xiāo) 留恋(liàn) 窥江(kuī)

D.那堪(kān) 芍药(sháo) 俊赏(shǎnɡ) 黍离(sù)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荠麦弥望 弥:满 B.自度此曲 度:构思

C.杜郎俊赏 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

D.难赋深情 赋:写作解析: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下列对文学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个曲子。

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乐府”“曲子词”等别名。

D.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所以后人的创作一般都是按调填词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5.名句名篇默写。 (1)____________,尽荠麦青青。 (2)渐黄昏、清角吹寒,____________。 (3)杜郎俊赏,____________。 (4)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

五、小结

扬州慢学案(二)

案编号:29 编写人:王佩林 审核人:贾立恩 张广胜

一、 学习目标

1、明确怀古诗的类别及意义。

2、掌握怀古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考点讲解

1、 什么是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2、怀古诗的类别

就史事论史事

㈡借史事说今事

㈢以史事言情志

( 一)、就史事论史事

作者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并不置身其中,但在对历史和古人的评价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个人取向和感性认识。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可是对项羽战败自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杜牧在诗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自刎表现出无限惋惜;而王安石却从项羽穷兵黩武的行径入笔,道出“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借史事说今事

这是咏史怀古诗创作的主流。将史实与现实巧妙联系,采取一种婉曲的方式,或抒写对国事的忧虑,或唤醒和警策当朝统治集团。

借古讽今和借(怀)古伤今是这一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借古讽今:以历史教训告诫统治者不应荒淫无度,以免重蹈覆辙。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劝喻南宋当政者应该像项羽那样宁死也不要逃到江东,收复国土,恢复中原。

  2.借(怀)古伤今:通过今昔对比,感叹昔盛今衰。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鸟儿空啼,不解世事;台柳无情,依旧笼堤。作者凭吊古迹,借景抒情:六朝兴亡,犹如一梦;用以感伤唐王朝的衰微。

(三)、以史事言情志

作者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寄托于历史人物,借以抒情明志。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周郎的得志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怀古伤己)。

  3.常用史料

历代帝王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英雄豪杰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贤相佐臣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隐士名流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嫔妃美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扬州慢学案(三)

案编号:30 编写人:王佩林 审核人:贾立恩 张广胜

学习任务: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释】 三闾庙:即屈原祠。屈原事楚仪王,曾任三闾大夫。

(1)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请结合诗句说说在一、二两句中作者是怎样将所咏之情形象化的。

答:

(2)有些鉴赏家认为此诗的妙处在于以景语结尾,如李镁《诗法易简录》云: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二) 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从整首曲子来看,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答:

2.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该如何理解?

答:

(三)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这首诗首句连用两个字,试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

⑵本诗第三四句是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

(3)杜牧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四)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本诗第一句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为全诗奠定下什么样的基调?

答:

(2)作者笔下的鸟儿、台柳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3)作者用意何在?

答:

(五)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这首曲子上片意在咏史,从整首曲子来看,作者咏史有什么作用?

答:

2.从下片内容看,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追求?

答:

扬州慢 答案

第一课时

1.答案:“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2.答案: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

3.. 答案:姜夔借助“通感”手法,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4.答案:这数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

5. 答案:交代写作背景;点出题旨;概括全词的内容。

6.答案:贯穿全篇的“词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具体表现在:“淮左名都”“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独生”。这些虚实描写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7.答案:运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手法,放在全篇的层面来理解,它又是委婉的抒情。借花写人,言近意远,令人深思。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反衬的表现手法。作者把花人格化,红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反衬了物是人非、感时伤乱的情怀,悲怆心情又达到一个高潮。

四、课堂练习

1. 解析:选D。“黍”应读shǔ。

2. 选B。度:创作。

3.解析:选D。年年/知为/谁生?

4. 解析:选A。根据词的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 答案:(1)过春风十里 (2)都在空城 (3)算而今重到须惊 (4)年年知为谁生

第三课时

1.(1)诗以沅湘开篇,运用比喻,化虚为实:沅水湘江流不尽,有如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何深二字写出了怨恨的绵长深重。这样就把抽象的怨恨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2)三四句不直接写屈子之怨,而是寓情于景。深秋日暮,落日斜照下的枫林在溺溺秋风里萧箫低吟,仿佛为屈原传。这样以景传情,情随景生,更让人觉得幽怨不尽。景中自然带出诗人追慕流连之情。

2.(1).对比。通过这种鲜明的物境反差,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憎恶情绪,也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2).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含蓄朦胧地表达出对王朝覆灭、物是人非的无尽感慨,也包含着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批判。

3(1)连用两个字,突出了水边夜色迷蒙冷寂,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2)第三。四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但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掌权的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受。<3)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4⑴细雨蒙蒙,绿草萋萋,如烟如雾,如梦如幻,为全诗奠定了阴暗凄迷的基调。(2)鸟儿空啼,不解世事;台柳无情,依旧笼堤。以此衬托作者的感伤之情。⑶作者凭吊古迹,借景抒情:六朝兴亡,犹如一梦;用以暗伤唐王朝的衰微。

5..(1).一方面,揭示古往今来的王朝兴衰、个人得失都成过眼云烟、一场梦幻,即使曾经尊贵、繁华都会最终成空;另一方面,为下片抒情言志作铺垫。

(2).表达了作者隐居山野、诗酒自娱、悠闲宁静、淡泊无为的人生追求。

河北省南宫一中高中语文《扬州慢》学案(共3课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