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感悟

发布时间:2013-01-08 21:24:34

从上海话和海派文化谈起

在中国北方,以京派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类型构成了北方文化。然而,在中国南方,文化风格与北方迥然不同,海派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近几年的春晚由于更多包含北方文化而被指北方农民春晚。北京人便多半是生活在美梦和史诗之中。这使他们虽然难免不切实际,但也确乎大气磅礴;虽然难免自以为是,但也确乎圆润浑成。上海人就两样了。他们的生活是世俗、实在的、精打细算和稳扎稳打的,是埋头做生计和精心过日子的在来上海之前,我对海派文化知之甚少,经过几月在上海的生活,我逐渐感悟到了海派文化独有的魅力。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海派文化给我的印象是细腻睿智以及开放多元,兼容并包。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

无论是别具特色的亭子间,还是文化气息浓郁的田子坊,或是热闹繁华的新天地,这些都代表着海派文化的精髓,它们或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或是传统老上海的传承,都散发海派文化特有的迷人气质。

我以为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独特的发展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的产物。其中孕育着率先沐欧风美雨的上海人代代积淀下来宽广的世界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条件使然),部分从国外(俗话说,没有上海人不敢去的外国...)留学归来的学子带回的先进思想,部分内地流传到上海的传统思想(比如一些守旧的风俗),同样还有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的部分上海人小家子气的精明和促狭......

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我认为是最可宝贵的一个特点(当然是不是包容洋泾浜的上海话是另外一回事),上海多元化发展的历史同样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多种文化在上海并不冲突而相安无事则是海派文化的一大幸事。

如果多加思考,我发现如此迷人的海派文化为何难以跨过长江,在中国南方海派清口这样的海派文化产品极为盛行,然而在中国北方却难以为大众所接受,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周立波虽然红遍上海滩,由他主持的若干栏目也都在卫视台播出,虽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他的“海派清口”至今没有在北京演出过,而郭德纲的相声、小沈阳的二人转则红遍大江南北,老少通吃。海派文化的地域局限性抑制着难以跨越长江这种文化差异。上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海派文化,因此海派文化难以在文化地理环境迥异的北方生存情有可原,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海派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我相信,海派文化必将被更多的人认可,因为它的兼容并包决定了海派文化不会孤独。

海派文化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