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2-02 01:21:10

第11卷第1期 郑'I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NDUSTRY(Soc Scince) Vol_l1 No.1 Feb.2010 2010年2月 [文章编号]1009—3729(2010)O1—0022—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 运行的基本规律 王浩斌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是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相互驱动的必然结果,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盈亏、正负动力、动力变异以及增量动力等 各种变数,而每种情况都有着其独特的演变及发展规律。要遵循这些规律,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史进程,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坚 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推进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础上推进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时代化和民族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盈亏;正负动力;动力变异;增量动力 [中图分类号]A81;B17 [文献标志码]A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进 程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盈余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某些特殊历史时期,呈 原因就在于存在驱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 会实践、传统文化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动力构造要 素及其机制。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机制,这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力量之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进程新的历史性飞跃,形成新的中国化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就必须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中 现出动力盈余的态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进程中,我们事实上一直在积极寻求并充分利用一 切有效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构造要素,以 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在推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之初,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强示范效应,而中 国革命正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历史紧要关头, 再加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对于中国的革命实践具有较为广泛的指导意义, 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够跨越语言的、文化的阻碍甚至 国化尤其是其动力机制运行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盈亏 及其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力量是很不均匀的, 有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呈现出盈余的状 况,而有的时候则出现动力不足甚至动力亏损的状 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有时呈现出历史 性飞跃而有时却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收稿日期]2009—1l一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08Czx002) 反动势力的破坏,顺利开启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 就是动力盈余的体现。历史表明,在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启动阶段,动力盈余是必要的,它是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生长点、破除传统文化对 外来文化本能抵触的必由之路。然而,随着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深入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逐 步生成,如还将马克思主义当成“宗教”来指导社会 [作者简介]王浩斌(1976一),男,湖南省双峰县人,河南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第1期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运行的基本规律 实践,势必会将马克思主义引入歧途,犯教条主义和 本本主义的错误。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亏损 地开始亏损,甚至呈现出加速亏损的趋势——当然 动力盈余与动力亏损不是一种纯粹的正相关关系, 
也不是一种负相关关系,而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因为 
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盈亏的因素是不一样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也存在动 
力亏损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马克思主义 本身方面的原因,譬如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随着实 践的发展而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有中国社 会实践方面的原因,譬如中国社会实践对于马克思 的,有的是内在因素如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有的 是外在因素如时代主题的变迁等。其三,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之所以会出现动力亏损,其根本原因就在 于我们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始终坚 主义个别理论的需求出现饱和的状态;还有中国社 会历史主体方面的原因,譬如由于中国社会历史主 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本本式的理解而导致 动力亏损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亏损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形式化,即把 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展示给上级或别人看的形 式来对待。二是将马克思主义极左化。这种表现实 质上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只不过这种体现给人的感 觉是特别坚决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向,甚至 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都附加到马克思主义的 名义下予以坚持,好像“越左越革命”。1992年,邓 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 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 ‘左’的东西……‘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 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就被他搞掉了。右 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 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Ew7三是认为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针对这种悲观主义论调,邓 小平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 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 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 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 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 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 事!”… 昭’马克思主义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发展。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盈亏的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动力盈亏现象是有 其演变规律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盈余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性飞跃而出现的,但它本身不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历史性飞跃发生的必要条件,往往是每一次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实现都伴随着一次重 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思想解放往往在很大程度上 就是针对这种动力盈余而出现的。其二,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动力盈余阶段也同时意味着其动力迅速 持一切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没有促进马克思主义 立场、观点及方法与中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其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盈亏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它使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以历史性飞跃的方式实现其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盈亏及其 演变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 和社会建设中,要有效缓解那种有时动力盈余而有 时动力亏损的状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的 具体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实现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负动力 及其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并非都是促动力或有 效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的动力,而是既 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向动力,也存在着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负向动力,且都有着其独特的演变 规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向动力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向动力,指的是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方向一致的动力,这种动力 直是我们深入探讨并加以充分利用的动力。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正向动力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 主义所指引的科学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符合社会发展 和进步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中国 化的历史性飞跃,关键就在于存在一系列有效驱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向动力。可以 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就 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不断发掘并充分利用各种 正向动力、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 跃、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促进中国社会良性运 行与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 向动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否则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就会陷入困境。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向动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革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命战争时期的各种正向动力如整风运动等;其二,改 革开放时期的各种正向动力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 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等;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跨世纪发展和全面推进时期的理论创新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负向动力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负向动力,指的是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方向不一致的动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负向动力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大体 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伴生 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所无法避免的 伴生现象。在认识上,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认识总是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认识 的低级阶段上升到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此过程中会 出现偏差甚至误解;在实践上,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事实上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 步”,既然是摸索和实验就会有挫折和失败,因为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既不能 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同时又无任何经验可言。其二, 有一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负向动力虽然可以最大 限度地减少,却是不可避免的,如教条主义、经验主 义等。其三,某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负向动力是 些别有用心的反动势力制造出来的,其根本目的 在于阻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此我们 必须坚决予以回击和制止。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负动力的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正负动力都有着独 特的演变规律。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负动 力可以相互抵消求合力,而这一合力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实际推动力量。恩格斯指出:“无论历史 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 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 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 的合力,就是历史。”l2l 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正负动力的方向可以呈现出发散性,并非只有向前 和向后两种方向,其合力只能按照恩格斯的平行四 边形求合力的方法予以确认,“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 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 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 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 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2_ 。其三,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正负动力有着一种负相关关系,当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向动力特别强大时,其负向动 力往往较为薄弱;反之亦然。 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 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必须 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前进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前进方向同中 国社会发展及进步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变异 及其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要素在构成之后并非 永远就是动力,而是存在着动力变异现象。动力变 异不同于动力异化,动力异化指的是动力的对象化, 其实质就是非动力化;而动力变异只不过是动力的 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但它始终还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动力。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变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变异指的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动力构造要素结构及功能的转变与变 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其动力构 造要素随着时代主题、实践主题以及现代化建设实 践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一是原有动力的结构发 生变化。譬如原先是依赖革命手段促进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后来则依靠改革手段来 促进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也强调:“现 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 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 二次革命。”¨_n" 二是原有动力的功能发生变化。 譬如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曾经是革命战争年代有效 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推动 力量,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革命战争的结 束,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相应的阶级 斗争和群众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起的推动 作用在功能上也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三是原有 动力逐步转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负向动力。譬 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像陈独秀等 少数早期党的领导人曾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中坚力量,但伴随着机会主义路线的逐步推行,陈 独秀抛出了“二次革命论”,遂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负向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变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 面的。其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本身的 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 展、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过程,它的推动 力量不可能一成不变,各种有效驱动马克思主义中 
第1期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运行的基本规律 国化的动力构造要素本身也事实上存在一个与时俱 进的问题。其二,这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错位的 必然结果。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 程实质上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逻辑互动的历史过程, 而任何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体现为一种理论一实 践一新的理论一新的实践的循环过程,总是存在一 定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实质上就决定了马克思主 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之间的某些错位,这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动力变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其三,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动力变异也是由中国社会 现代化实践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社会现代化 实践过程分两步走,即由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 主义革命、由革命的实践主题过渡到现代化建设的 实践主题。此外,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历时性和共 时性问题等,这些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要同这种 急剧变化的社会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必然存在着较 大的动力变异空间及其可能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变异的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动力构造要素尽管 处于不断变异的过程之中,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 的。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变异多伴随着中 国社会实践主题的历史性转变;其二,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动力变异往往有一个很长的酝酿期和量的积 累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往往看不到这一动力正在发 生变异;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变异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惯性的重要体现,譬如新中国成立后的 某段时期,革命的任务事实上已经完成,但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坚持“以阶级 斗争为纲”,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惯性作用 的结果;其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变异总是要 通过解放思想才能完成转换,譬如“文化大革命”后, 通过拨乱反正、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等思想解放运 动才实现了革命动力向改革动力的转换。 可见,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 程,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 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 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增量动力 及其演变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问题的研究中,还有 个较为重要但经常为大家所忽视的问题,即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增量动力问题。增量动力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 的关键性变量,其形成和发展也有着独特的演变 规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增量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形成了中国 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同经典马克思主义一 起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如果 说经典马克思主义需要实现中国化、本土化的历史 性飞跃以彰显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那么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事实上也面临着一个时代 化、大众化和民族化的问题,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 出的那样,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 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 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而中国 化马克思主义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 众化和民族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 说,实质上是一个重大的推动力量,我们将这种动力 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增量动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增量动力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实践品 格所决定的。历史表明,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增量 动力就事实上存在并一直在发生作用。譬如1981 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 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与分析,事实上形成 了许多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方法,如 反对个人崇拜、坚持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坚 持党的集体领导等,所有这些都成为我们此后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的重要经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量动力的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增量动力作为中国化马克 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和民族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动力量,有其独特的演 变规律。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增量动力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之前事实上 就已经形成。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之前尽管没有形成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但某些结论或较为重 大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已在形成过程中,因而也存在 着这些理论的当代化及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 程的推动问题。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增量动 力的发展呈现出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一方面,随 (下转第54页)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新面孔、新形象,展示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 戏曲是一门艺术,电视是一种媒介,戏曲与电视 之间存在着“体”“用”之辨,形式的创新与改进不能 过自己的舞台搭建了一个和谐交流的平台,不断开 拓创新,用生动可感、形式多样的戏曲艺术潜移默化 地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用和谐的社会元素让 受众切身感受社会的和谐,扩大了戏曲相对意义上 的影响力。在《梨园春》的带动下,河南的戏曲事业 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央视戏曲频道著名主 持人白燕升曾经说过:“在河南,你丝毫感受不到戏 曲的衰落。” 4 《梨园春》的贡献不仅是为河南卫视 脱离戏曲艺术本身。“娱乐为王”是目前为数不少 的选秀类电视栏目秉持的原则,但事实证明,单纯的 “娱乐为王”、“娱乐至死”只会在短时间内赢得较高 的收视率,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陈独秀曾在《论戏曲》中说:“戏园者,实普天下 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 也。”_ 戏曲对观众的宣教功能虽然是潜移默化的, 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获得了40余项国家级奖励, 培养、制造了大批戏曲明星,更为重要的是在河南营 造了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为中原戏曲文化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献] 但对观众思想情感的影响却是深远和巨大的。中原 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宣扬精忠报国、 舍生取义、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人为善、诚信待人 等优秀品质的传统剧目比比皆是。这些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具 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利益矛盾的 重要作用,亟待继承和弘扬。然而,在大众传媒日益 发达的今天,戏曲巨大的宣教功能却因传统戏曲的 逐渐式微而面临窘境,戏曲对于社会舆论影响的绝 对力量虽然大大增强,但相对力量却减小了。戏曲 [1] 蒋愈红.创新是《梨园春》永恒的追求[J].当代电视, 2004(8):29. 2] 焦福民.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论略[J].上海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6(3):74.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9:178. 4] 冯利红.《梨园春》:穿越中原的文化影响力[J].广告 大观(媒介版),2008(11):36. 影响力的增大,主要表现为借助于发达的传媒系统, 戏曲的传播更为迅速、更为广泛;力量的相对减小主 5] 周绍成.河南卫视名牌栏目的本土化实践与突破[J]. 中国电视,2009(1):18. 要是指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与众多媒体中 快捷的新闻消息、翔实的深度报道相比,戏曲的影响 [6] 邓小秋.陈独秀与《论戏曲》[J].'3代戏剧,2003 (4):11. 只能说是处于社会舆论的边沿地带。《梨园春》通 (上接第25页) 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就 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不断发生,各种 必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视域,在推进整体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相继形成,依发生时序 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当代中 的不同而开启了其当代化、大众化和民族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总的来说就是 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时代化和民族化。 [参献] 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革命是为建设 社,199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而改革 [1]开放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在建设中 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事实上都被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的各不同阶段的理论或思想,这是一 种共时性发展。 综上,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下,各种中国化马 [2]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4.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