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6

发布时间:2015-09-10 18:43:33

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陕西彬县底店镇中心小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番全新的面貌。本文从信息技术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作者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有机整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抽象性、逻辑性强的重要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信息技术加入之后,它可以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使学生变得乐学、善学。而通过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接下来本人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作初步的探讨。

一、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

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1设计趣味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不少学生感觉数学内容过于严肃、枯燥,学习起来平淡无味。如果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利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侧面剪开成长方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这样教师省去许多板书、画图、出示习题时间,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上。为激活学生思维,可设问:除课本上展开的形状外,圆柱体的侧面还可以按什么图形展开?指导学生再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探索。在学生热烈讨论中,设问:展开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简单,最易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大了课堂训练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可能性》时,开课伊始,教师先请学生们观看《阿凡提的故事》电影片段:阿凡提给财主家做工,发工钱时财主刁难他:如果你把这袋金币抛向空中,落地后全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袋金币就归你所有,否则,你就得赔我一袋金币。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说说看,阿凡提能得到这袋金币吗?”课堂一下炸开了锅,众说纷纭:有的说阿凡提不可能赢,因为金币太多;有的说阿凡提不一定能赢,要看运气;有的说阿凡提一定能赢,因为阿凡提很聪明,一定能想出办法;也有的说阿凡提不能接受这个挑战,因为比赛不公正……教师由此归纳出“不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几种可能的结果,导出课题,并再次提出问题,设下悬念:“教师要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你们谁能帮阿凡提出主意,赢得这袋金币呢?”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在关键处展示课件,设疑释疑,犹如雪中送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挖掘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

网络的广泛使用促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研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方式。

如教学《统计表与统计图》时,引导学生上网收集近五年、十三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每百人中电话、手机拥有量等数据,绘制统计表与统计图,学生不仅学到了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体会到数学来自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道理。通过生动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同时也使教师拓宽了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教学三年级《生日快乐》时,课件资源非常丰富,除了课堂上学习的闰年常识、公历农历知识,还有一块栏目是课外资源。上完课,教师将课件链接在了自己的博客上,鼓励学生继续关注“生日快乐”网站,并给出了一些思考题,请有兴趣的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课外交流。

二、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中,主要的形式有竞争式协作学习形式、辩论式协作学习形式、协同式协作学习形式、伙伴式协作学习形式、角色扮演式协作学习形式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形式。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教师以网页的形式设计如下的学习计划:①播放一十字路口的交通场景,启思:你用什么方法能概括出这个路口各种汽车经过的状况呢?②页面显示:划“正”字统计或列表统计(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统计任务)。③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项统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④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尽情地汲取知识,而且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成果甚是丰硕。

三、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优化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虽提供了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且费力费时。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一个圆分成很多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启发学生想象,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育效率。

在教学三年级《搭配衣服》时,教师利用先进的“互动工具”软件进行教学,该软件把游戏、生活与知识融为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学生、机器三者的互动交流。由于操作简单方便,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己设置问题难度,根据信息提示获得帮助,进行个性化学习,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与合作伙伴,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搭配衣服》上课一开始,教师边展示课件边给出游戏规则:“今天小熊要去表演节目,需要穿漂亮些,可是柜子里的衣服太多了,到底怎样搭配穿才最靓呢?今天老师请你们做小熊的穿衣顾问好不好?老师还特意请来了一个小帮手,这个小帮手很神奇,老师先介绍一下。”教师分别示范了1件上衣、1条裤子,1件上衣、2种颜色裤子的设置与搭配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操作方法,接着教师就设置问题:“现在衣柜里有黄、红2件上衣,黑、蓝2条裤子,下面请你们帮小熊思考一共可以搭配出几种穿法,哪种最靓?”随着问题逐渐深入,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过关测验等环节,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游戏活动中得出了“先穿衣服再搭配裤子”或“先穿裤子再搭配衣服”的分类、分步思想,得到了m件衣服、n条裤子可以有m×n种不同的搭配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多种视角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举一反三,完成了常规教学难以企及的教学效果。

四、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多样化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法有机整合,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在课堂练习中,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使学生很快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了学习体验。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探究的概念以及各种特性提供了一种做数学实验的理想环境。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用画板几分钟就能动态地测量圆的半径线段的长度,通过拖动鼠标可轻而易举地改变图形的形状,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圆的半径与圆的面积之间的数学关系与空间关系。在填写实验单后,学生可顺利地分析出有关圆的各种特性。这样,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课堂上,教师完全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五、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知识后,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出示三条等长的线段,动画演示一条围成长方形、一条围成正方形、一条围成圆。如果长方形的长2,宽1.2,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小?学生面对这样新颖有趣的题目都会为之振奋,开动脑筋,通过独立计算、小组讨论证明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最大。这样,沟通了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明白了茶杯、水桶等物体底面为什么做成圆的,也使学生们懂得了今后在实际生活中要用最少的材料做一个容量最大的物体必须用圆的知识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课的开始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媒体出示三种不同车轮的汽车正要进行赛车比赛,它们分别是方形的、椭圆的、以及圆形的车轮。首先让学生猜猜哪个车轮将会获胜,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在一年级中学生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经验,因此他们都认为是圆形车轮的汽车会获胜。然后运用媒体直观地演示出来,多方面地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时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就能获胜?车轴又为什么安在车轮的中心位置呢?生动有趣的画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求新知的学习活动中去,并始终保持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的兴趣,为掌握圆的特征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总之,我们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实现《课标》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李镇西

3、《创新教育,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杨志强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