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现代渔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1-09-17 00:30:00

河南省现代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农业厅水产局

〇〇九年六月五



编制单位:河南省农业厅水产局

草:冯建新 杨兴丽 胡志华 王旭晨

问:王玉堂

核:姬广闻 王立海 王新岭

人:王旭晨

联系电话:0371-********



一、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 1

主要成效 1

㈡突出问题 4

二、市场需求分析 6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9

㈠基本原则 9

㈡发展思路 10

1.实施种养结合,改变农村经济结构 10

2.实施水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调整养殖结构。 12

3.发挥渔业对水域的生态修复功能,科学发展水库渔业。 13

4.以“种苗工程”为基础,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5

5.实施重点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负责任捕捞管理,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15

6.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加大智力开发投入 16

7.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开拓渔业发展空间;大力扶持和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7

8.加强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健全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 18

9.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强水产品市场流通及信息化建设 19

10.转变观念,延伸渔业产业链,发展多功能渔业 19

㈢发展目标 20

渔业经济 20

外向型渔业 21

水产品质量安全 21

科技与推广 21

四、发展任务和发展重点 23

()发展任务 23

()区域布局 24

1.沿黄河两岸无公害黄河鲤产业区 25

2.豫南青虾、黄河中华鳖、黄鳝产业区 25

3.豫西南银鱼、金鱼产业区 25

4.沿淇河绿色淇河鲫产业区 26

5.豫北黄河泥鳅产业区 26

6.黄淮河蟹产业开发区 26

()发展重点 26

1.稻田种养新技术示范工程 27

2.现代渔业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工程 27

3.水库生态渔业建设工程 28

4.水产良种工程 30

5.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环境生态修复工程 31

6.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32

7.水产加工增效工程 33

8.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33

9.水产物流及信息体系建设工程 34

10.现代都市渔业示范工程 35

()重点工程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36

五、保障措施 37

()科技支撑 37

()政策保障 38

()依法治渔 39

()投入保障 40

附图1. 河南省特色水产品区域布局图 43

附表一:河南省现代渔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及投资规模汇总表(20092020 44

附表二:河南省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2年重点工程及投资规模表 47

附表三:河南省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13年~2015年重点工程及投资规模表 50

附表四:河南省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重点工程及投资规模表 53





根据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为加快我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渔业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认真总结河南省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等相关规划,编制河南省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

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

我省自北向南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有水域面积700多万亩,其中可养鱼面积450多万亩,可种植水生经济植物面积150多万亩。在可养鱼面积中有池塘堰坝40多万口、210万亩,水库2355座、200多万亩,湖泊111个,6万亩。随着燕山水库、西霞院水库、盘石头水库等相继建成蓄水、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项目的实施等,可增加养鱼水面约60万亩。另外,还有宜渔稻田400多万亩,背河洼地、煤矿塌陷区、高速公路取土废弃地等500多万亩可供渔业开发利用。

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省渔业产业规模发展较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贡献不断提高,产业特色更加突出,正处在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时期,渔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1.渔业经济发展较快。2008全省水产养殖面积373.5万亩,比2005年增加 28.6万亩,增长8.6% 水产品总产量85.7万吨,比2005年增加34.9万吨,年均增长率19.0%,水产品总产量在全国内陆省份排名由2000年的第十五位升至第六位;全省水产行业总产值133.8亿元,比2005年增加57.0亿元,年均增长率20.3%。产值增速超过了产量增速。水产行业总产值约占农业产值的1.4 %;渔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2005年增加2030元,年均增长率15.8%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00多元。渔业已成为大农业中最具生机、最富活力的产业之一

2.二三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二三产业产值56.8 亿元,比2005年增加22亿元,年均增长率17.7% 。全省水产品加工量4 万吨,年均增长率20.0%;外贸出口0.8万吨,出口额5000多万美元,全省渔业一、二、三产业年产值的比例为10.20.5渔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全省各类休闲渔业企业3000多家,经营利用水面70多万亩,就业人员5万多人,年接待游客1600多万人次,休闲渔业年产值13亿元,休闲渔业已成为现代渔业和渔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目前拥有省级龙头企业7个,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个,渔业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渔农民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省有渔用饲料生产企业100个、鱼药生产企业6个,水产品加工企业35个,水产品批发市场51个,渔需物资经营单位100多个,年产值和交易额100多亿元,渔业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

3.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全省有1个省级、4个市级水产科研院所;有三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水产专业,每年培养学生200余人;有省、市、县三级水产推广站79个。全省共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0余人,渔业科技体系较为完善,并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近年来,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取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豫选黄河鲤鱼、淇河鲫鱼、光山青虾等我省优良品种享誉全国;水库银鱼移植、集约化池塘养鱼、生态甲鱼养殖、鱼用配合饲料研发与生产、高产池塘病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0多项,促进了全省水产健康养殖发展,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和渔民的科技素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08年,全省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3%

4.支撑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相继建成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1个,苗种自给率达60 %,良种覆盖率达62 %,极大缓解了苗种供给压力,确保渔业生产需要。另外,还批准建立了2 个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 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成了河南省渔业检测中心和市级、县级水产品质量检测站各1个;建成了15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在全省54个县布设了118个水产病害测报点,基本形成水产病害检测预报网络;开办了河南水产信息网和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网等信息网络系统;成立了省市县渔业船舶检验机构 10个;全省共有渔政监督管理机构50个,配备有渔政执法船3艘,执法快艇11艘,执法车17辆。支撑我省现代渔业发展的水产良种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渔政监督管理体系等已基本形成,并有力支撑了现代渔业发展。

㈡突出问题

1.渔业安全存在较大隐患。一是生态安全问题。目前我省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尚没有根本扭转,酷鱼滥捕事件时有发生,水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水产养殖病害逐年加剧。这不仅严重制约渔业经济发展,也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二是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一样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药物残留问题已成为影响水产品流通和出口的重要因素,是我省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三是渔业生产安全问题。渔业是高风险产业,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大。水产养殖易遭受洪涝干旱和疾病等自然灾害,捕捞船舶易受风雾冰雪等天气影响,渔业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2.产业化水平不高。渔业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偏低,仅占43%,低于全国48%平均水平。水产品加工与外向型渔业仍然是我省渔业发展中的“短板”,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组织较少,产业链较短。渔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行业自律有限,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3.渔业公益性、基础性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手段落后,科技成果储备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渔业原良种体系、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水生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等尚不健全,渔业管理的配套制度尚不完善。

二、市场需求分析

1.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2008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已达85.7万吨,但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8.6公斤,约为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36公斤的1/4,如果到2020年,我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全国目前水平,水产品总产量将需达到360万吨以上;再加上目前我省每年向西北和东北地区供应鲤鱼、鲶鱼、鲢鳙鱼、武昌鱼等大宗优质鲜活鱼40万吨,加工企业每年加工消耗初级水产品10万吨,除去每年从省外流入海淡水产品约30万吨,2020年水产品总需求量约为380万吨。但规划到2020年的水产品总产量目标为180万吨,主要是依据我省渔业资源状况、发展水平、生产潜力和投入状态等而制定,尚不能按预测需求量规划。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和城镇化趋势的加快,水产品消费量将稳步增长。据预测,我国水产品总需求量将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如我省仅按照全国平均需求量增长速度计算,我省的实际水产品需求量将更大,渔业发展空间巨大。

2.外向型渔业发展极具潜力。世界水产品需求和贸易均呈逐年增长态势。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将达到1921公斤。由于世界范围内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未来国际水产品消费市场的缺口将主要依赖养殖产品补充,而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和水产养殖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水产品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6%,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近70%。我省渔业具有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和品种资源较为丰富、养殖生产规模较大、设备先进及劳动力充裕等优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外向型渔业潜力巨大。

3.第三产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更大变化,除大众鱼外,小康鱼、创汇鱼和饵料鱼的需求会逐年上升。观赏渔业和休闲渔业将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集旅游、观光、餐饮、垂钓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增长强劲,有效拓展了渔业的发展空间,将带动渔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活跃渔业经济,发展渔业文化,为我省渔业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4.品种结构需求分析。我省现有水产养殖品种 40余种,大宗品种有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鯿鲂、青鱼,产量占养殖总产量的93%,名优品种主要有黄河鲤鱼、淇河鲫鱼、中华鳖、鱼、泥鳅、黄鳝、鲶鱼、乌鳢、罗非鱼、银鱼、 鳜鱼、青虾、小龙虾、中华绒螯蟹等约20种,占养殖总产量的22%;每年从外省流入的水产品约为我省总产量的25%,流出到省外和出口到国外的水产品种主要为黄河鲤鱼、小龙虾、银鱼、泥鳅、鲫鱼、鱼、田螺等,约占总产量的3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名优水产品的需求量将逐年加大,要求我们不断增加名优品种的比例。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基本原则

⑴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健康渔业,提高渔业的效益水平。建立健全渔(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渔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渔民增收;加快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建设,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⑵坚持质量安全第一,保障有效供给。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健全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大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濒危物种保护、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全面推进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事业。

⑷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实施科教兴渔战略,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代渔业;以科技成果集成和转化推动现代渔业建设,提升渔业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转移机制和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渔业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促进渔业技术、经营、管理全面升级,实现渔业发展的新跨越。

发展思路

以党的 “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保障水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管理为保障,切实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水产健康养殖业,做大做强水产加工业和休闲渔业,健全水产流通体系,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全省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1.实施种养结合,改变农村经济结构

以“稻田种养新技术”作为生态养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重点发展稻田小龙虾养殖兼养泥鳅、黄鳝和田螺(单养),将水产养殖引进种植区。理由如下:

可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水稻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低(500600/亩),农民种粮积极性差。而水产业经济效益高,将水产养殖引进种植区(一茬油菜、一茬水稻),又引出一个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可谓:水稻+水产=1+1=6。即:

水稻+水产=粮食安全+油料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这是名副其实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食品安全型产业。

水稻田的效益翻一番以上。大面积发展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泥鳅等,水稻不仅不减产,而且稻谷品质改善,生产的是有机稻。据大面积平均产量计算:稻田可增产小龙虾100公斤/亩,可增收1000/亩左右。

小龙虾市场空间十分宽广,小龙虾加工、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巨大。

小龙虾苗种容易获得,饵料容易解决养殖成本低。

稻田饲养小龙虾,技术容易掌握。广大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推广速度快,湖北潜江实施4年,现在已经推广了20万亩,武汉新洲区2006年前只有60亩稻田养小龙虾试验田,2008年已推广了3万多亩,今年推广面积更大。

规模效应极为明显全省可养稻田达400多万亩,相当于全省池塘和水库的面积。而稻田种养新技术河南省还刚刚开始,这方面发展潜力极大。

发展池塘+稻田“接力式”养殖,推动了池塘小龙虾、泥鳅、黄鳝等名优水产品的苗种养殖。

2.实施水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调整养殖结构

实践证明,养殖水体水质优劣已成为维持渔业生存的首要条件,治理养殖水域富营养化已成为本省渔业的重要任务。当前,渔业以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发展生态养殖、保持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已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生物修复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将渔业的生产管理扩大为水环境保护。

将实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标准化,作为传统水产养殖业向现代化水产养殖业的突破口与切入点,作为贯彻《负责任水产养殖行为准则》的重要措施。

在未来的5年内必须全面实施,10年内巩固提高。

调整养殖结构,实现保产增效。

我省的水产养殖产业可划分四个生产体系:

当家产品生产体系——继续发展鲢、鳙、鲤、草鱼等 “当家鱼”,稳住市场供应,为国民提供廉价鱼、大众鱼。

小康产品生产体系——积极推广鲈鱼、鳜鱼、河蟹、黄鳝等“小康鱼”,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专用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叉尾鮰、小龙虾、青虾、银鱼等“创汇鱼”,以水产品加工带动创汇渔业的发展。

休闲产品生产体系——不断发展锦鲤、金鱼等 “文化鱼”,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国民精神生活要求。

按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要求,构建“科、养、加、销、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根据当地条件,选几个模块,有机构建)。

树立“一条鱼,就是一个大产业”的观念,优化空间布局。

树立“一条鱼,就是一个大产业”的观念,做大、做强一鱼(或虾、蟹)根据全省渔业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以某特种水产品为载体,给予重点支持,形成产业区,完善基地的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环境保护良好、产加销功能齐全、产业特色明显的渔业经济运行新格局。

3.发挥渔业对水域的生态修复功能,科学发展水库渔业。

根据我省水库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水库渔业生产发展以保证水库防洪、灌溉、水质、船舶航行安全为前提,在国家及省整体规划的框架要求下发展,坚持渔业发展与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坚持渔业发展与库区经济和移民安置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区域、合理布局,采取增养殖并举方针,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发展水库渔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科学地发展库区渔业生产模式,可以净化水库水质。从水中每捕捞1公斤鱼或在不投饲料的情况下生产1公斤鱼,就可从水中转化出约2535克氮和39克磷。我国的污水处理厂只是一级和二级处理,一般处理不了溶解性的磷、氮等无机物,而通过渔业净化可使水库生态系统达到一个更理想的生态平衡。

二是水库渔业投入少、效益高。水库主要是养殖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依靠天然饵料,投入产出比可达135,而池塘养鱼一般只有11.21.5

三是发展水库渔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种群发展。在水库科学地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完善和平衡食物链,改善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能扩大种群数量,恢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挽救濒危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促进生态种群良性平衡。

四是发展水库渔业有利于带动库区渔业经济。发展水库渔业可以直接发展增养殖业,同时带动水库周边池塘、堰坝、河沟等养殖业的发展,带动渔用饲料、渔船、渔网、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库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水库渔业有利于移民就业、加快渔民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水库蓄水减少了耕地面积,扩大了水域面积,为发展渔业带来了机会,也为增加移民就业、提高移民收入创造了条件。在水库适度发展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可以解决部分移民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六是发展水库渔业有利于促进渔业结构调整。水库饵料资源丰富,通过增殖移植银鱼等名优水产品种,发展网箱养鱼和网拦、网围养殖,可以增加名优水产品的比重,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养殖经济效益,推动渔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

4.以“种苗工程”为基础,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品种问题。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优良品种可增产2030%。因此,水产种苗工程是源头渔业的科技支撑。目前河南必须加快河南特有的养殖鱼类(如黄河鲤、淇河鲫等品种)的苗种繁育体系建设,夯实产业提升的基础。

5.实施重点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负责任捕捞管理,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的水生生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水产品市场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趋势,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也日益严重。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6.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加大智力开发投入

改革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孤立运行的旧模式,以渔业工程项目为平台,创建两个“三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新体系。即:在上层建筑,实行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在渔区基层,实行渔技推广服务单位、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三位一体”。解决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我省与湖北等渔业发达的省份的差距表面看是产量和纯收入的差距,实际上是技术和管理的差距,而根本的差距是人的智力差距。开发现代渔业项目,智力投入比财力、物力投入更为优先。只有首先开发当地的智力资源,企业的物力、财力才能有效地得到利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加大智力开发,是发展现代渔业的前提。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我们不仅要建立一支具创新意识的渔业科技和推广队伍,更重要的是要在渔业生产第一线建立起一大批懂科学、会养鱼的科技养殖户。

7.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开拓渔业发展空间大力扶持和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水产品是中国当前最大的食品出口行业之一。水产加工逐步成为中国渔业内部支柱产业的加工业,水产品加工总产值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总产量增加的幅度。省水产品加工量4 万吨,外贸出口0.8万吨,出口额5000万美元, 与全国内陆省份湖北相比差距很大(湖北年加工能力40万吨,出口额约1.5亿美元),水产品加工与外向型渔业仍然是我省渔业发展中的“短板”。

世界水产品消费量在未来30年内将进一步增加,水产品供给的增加将主要来自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我省渔业具有养殖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劳动力资源丰富、加工能力较强等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要将完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产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先发展营销合作社(初级社);再创造条件,通过“五个优先、五个统一”( 优先供应优质苗种、优先提供养殖技术、优先提供病害防治服务,优先提供产销信息,优先提供贷款资金;统一的苗种、统一标准的养殖技术、统一的供销渠道、统一的商标、统一的价格)的原则,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组建高级合作社和行业协会。

协会以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大户为核心,对为协会服务的苗种基地、外向型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动物蛋白研发基地、市场营销中心给予重点扶持,从而建立起一个集生产、加工和销售 “一条龙”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

8.加强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健全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

在水产品的数量问题解决以后,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增多,有的对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一样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影响水产品生产、销售和出口的重要因素,成为渔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进口水生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我国出口的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经常被拒收、扣留、退货、停止贸易,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因此,水生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摆在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保证我国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建立水生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9.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强水产品市场流通及信息化建设

要按照“配套、有效、及时”的要求,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强组织机构和重点服务设施建设,形成龙头企业与各相关部门及乡、村服务组织相结合,上下配套的社会服务网络,做到产前提供信息,产后统一收购、加工、贮运等,提高渔农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

按照“放开,搞活,扶持,引导”的方针,因势利导地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渔民和客商以各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形成贯通城乡的专业性批发市场,拓宽市场空间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10.转变观念,延伸渔业产业链,发展多功能渔业

渔业不仅仅是利用自然资源,提供未经加工产品的第一产业。渔业也可以是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多功能的产业,(食品产业、文化产业、生态、科技、装备、信息产业等)

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生活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吃饱穿好,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水风光和休闲放松的特色观光旅游,已越来越受民众的喜爱。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城市的民众,更喜爱能够朝至暮归的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而这也给养殖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带来了商机。所以,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的前景可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渔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效益渔业和生态渔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和主要水产品有效供给得到保障,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发挥;渔业灾害防控和生产安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抗灾防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渔业社会组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资源环保工作全面落实,渔业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进一步推进;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确保渔民收入持续增长。具体目标如下:

渔业经济

2012: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0万吨,年均增长8.8%;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2公斤;渔业总产值180亿元,年均增长7.7%;渔民人均收入8100元,年均增长9.2%

2015: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40万吨,年均增长5.3 %;渔业总产值230亿元,年均增长8.5%,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3.6%

2020: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80万吨,年均增长5.2 %;渔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8.8%;渔民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年均增长5.9%

外向型渔业

2012:年加工量达到8万吨、加工值11亿元水产品出口量1.2万吨、出口额0.9亿美元;

2015:年加工量达到14万吨、加工值20亿元水产品出口量1.8万吨、出口额1.4亿美元;

2020:年加工量达到40万吨、加工值60亿元水产品出口量4.0万吨、出口额3.0亿美元。出口加工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水产品质量安全

水产养殖重大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监管机制基本建立。到2020年,水产养殖产品主要药残指标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渔业病害发病率降低到6%以下。

科技与推广

建立和完善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解决渔业重大科技问题、支撑行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渔业科技为政府决策、管理及公众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渔业从业者的科技素质明显提高;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年递增1个百分点,到2020年分别达到65%60%以上。

2009-2020年渔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08

2012

2015

2020

年均增长率(%

2009-2012

2013-2015

2015-2020

2009-2020

水产品

总产量

万吨

85.7

120

140

180

8.8

5.3

5.2

6.4

水产行业

总产值

亿元

134

180

230

350

7.7

8.5

8.8

8.3

水产品

出口

出口量(万吨)

0.8

1.2

1.8

4

10.7

14.5

17.3

14.4

出口额(亿美元)

0.5

0.9

1.4

3

15.8

15.9

16.5

16.1

水产品

加工

加工量(万吨)

4

8

14

40

18.9

20.5

23.4

21.2

加工值(亿元)

5

11

20

60

21.8

22.1

24.6

23.0

渔民收入

/

5700

8100

9000

12000

9.2

3.6

5.9

6.4

质量安全

病害发病率(%

18

14

11

6

-6.1

-7.7

-11.4

-8.7

养殖产品药残抽检合格率(%

91

95

98

99

1.1

1.0

0.2

0.7

渔业科技

贡献率(%

53

57

60

65

1.8

1.7

1.6

1.7

成果转化率(%

48

52

55

60

2.0

1.9

1.8

1.9



四、发展任务和发展重点

()发展任务

1. 转变发展方式,推行渔业健康养殖模式,提高水产品质量

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良法示范为突破口,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高效、生态、健康、安全的水产养殖模式。加大养殖品种改良力度,提高我省水产优良苗种的供给能力。加强疫病防控,建立健全水生动物疫情和养殖病害预警预报体系和机制。提高配合饲料的普及率。充分发挥优势品种健康养殖示范场(区)、无公害养殖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现代渔业

2.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提高产品竞争力

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在渔业优势产区开展品牌建设,以黄河鲤、淇河鲫、中华鳖、南湾鱼、光山青虾等品牌为基础,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提升品牌价值。实施品牌整合战略,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渔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规范渔业生产行为,尽快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机制,引导和督促企业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产品安全质量水平。

3.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

培植壮大水产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进程,实现公司+渔户、公司+基地+渔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渔户的产业化运作,建立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利益联接机制。积极引导和扶持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开展增殖放流和生态修复,提高渔业生态安全水平

对江河湖库等大型水域,采取禁渔限渔措施,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保护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渔业自然资源,发展规模化生态渔业,控制和减少投入品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

()区域布局

根据我省渔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不同,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加强薄弱环节,促进产业集群,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则,确立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导向和发展重点。

1.沿黄河两岸无公害黄河鲤产业区

在沿黄9个省辖市建立无公害黄河鲤产业区。根据鲤鱼生产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利用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河鲤无公害集约化养殖综合技术研究” 已取得的成果、“豫选黄河鲤”的快速生长优势,通过建立规模化的快速繁育体系来保障无公害黄河鲤养殖的健康苗种的供应;示范应用维持水体微生态平衡的措施来消除某些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研制并使用绿色水产饲料和专用鱼药、使用有益微生物控制一些微生物病害和净化水质。示范应用适合我国北方的集约化黄河鲤无公害高效养殖技术体系,使鱼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的标准。

2.豫南青虾、黄河中华鳖、黄鳝产业区

在信阳市、南阳市、郑州市等地建立青虾、黄河中华鳖、黄鳝产业区。保护种质资源,建设养殖加工基地,扶持和发展水产品出口加工龙头企业,把名特优水产品的加工出口作为终端市场,大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豫西南银鱼、金鱼产业区

提升南阳市、平顶山市、洛阳市等地的银鱼产业生产基地,建立银鱼引种开发和加工出口基地。在南阳以鸭河口水库和丹江口水库为重点,带动20座中型水库,形成银鱼生产优势。

金鱼产业以镇平县侯集镇为中心辐射其它乡镇。以镇平县金鱼养殖基地为依托,向周边南召、内乡、邓州、卧龙等县区辐射,形成金鱼产业化生产带,产生规模化生产效应。

4.沿淇河绿色淇河鲫产业区

加强沿淇河绿色淇鲫产业带建设,建设淇河鲫鱼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苗种繁育基地,不断提高养殖规模和加工能力,恢复淇河鲫历史上的知名度,带动淇河鲫鱼产业化的形成。

5.豫北黄河泥鳅产业区

以濮阳、新乡2市为重点,建设沿黄黄河泥鳅产业区。建设泥鳅繁育养殖基地,增强流通和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出口水平。

6.黄淮河蟹产业开发区

在黄淮地区大型水域,建设河蟹产业区,发展河蟹生态养殖。创建我省优质河蟹品牌,提高我省名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重点

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出发,合理统筹各区域特色渔业发展,逐步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1.稻田种养新技术示范工程

遵循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益,发展生态养殖的原则,在豫南稻田种植区发展稻田养殖小龙虾,兼养黄鳝和田螺;在豫北沿黄稻田种植区,重点发展稻田养殖泥鳅,兼养黄鳝等。实施种养结合,将水产养殖引进种植区,实现增收增效。

主要建设内容:养殖基础设施、防逃设施、技术培训等。每年推广10万亩以上。

2.现代渔业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工程

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要求,在形成水产养殖规模化的地区,实施池塘生态修复、工厂化养鱼、循环水利用等新技术,发展安全、节能、节水、环保型、自动化渔业,提高我省渔业装备和工程技术的总体水平,推动高效、生态水产健康养殖方式的普及推广,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化进程。

主要建设内容有:标准化池塘建设和改造、养殖机械配套、鱼池生态净水系统、自动监控系统、自动投饵系统、水处理设施系统、养殖管理及技术培训等。

⑴设施渔业建设。建设以池塘水循环处理利用、节水模式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0个;建成现代工厂化育苗基地2个。

⑵池塘生态修复。主要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实现养殖生态环境的改善。工程实施后,可大规模提高池塘优质、高效生产的能力,到2020年,全面通过无公害产地、产品双认证,创建10个特色水产品牌,生产能力提高10%

⑶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根据我省资源环境情况,围绕河南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12个特色水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3.水库生态渔业建设工程

我省的水库自然条件优越,天然饵料丰富,水质良好,水库渔业具有渔产品质量好、增产潜力大、开发方式灵活多样的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水库生态渔业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有:

⑴水库渔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建设

选择10座大型水库建设渔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进行苗种繁育及渔政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建设内容有:鱼类良种繁育设施、鱼池工程、仪器设备购置、管理用房、亲鱼引进更新及配套设施等,每个基地投资500万元,共计投资5000万元。建成后能充分利用水库渔业资源,提高名优及无公害水产品产量。

⑵渔港建设

渔港是渔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地,是水产品流通及信息交流的集散中心,也是渔区社会、经济活动中心,是渔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内陆渔港的建设不仅是确保渔船安全停泊、避风,建设牢固的防灾减灾防御体系,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也是加强渔政管理,培植港区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现有大、中型水库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12个内陆渔港,主要建设内容有:码头、渔需物资供给区、船舶检修区、水产品交易区及渔政执法综合管理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等,每个内陆渔港建设投资600万元,共需投资7200万元。

⑶渔政执法船、艇、车建设

对所有大型水库及重点中型水库配备渔政执法船、执法快艇和执法车,加强水库渔政管理,避免偷鱼、炸鱼和违法捕捞现象的发生。购置渔政船50艘,需投资7500万元;渔政执法快艇100艘,需投资2000万元;渔政执法车100辆,需投资2000万元;共计投资1.15亿元。执法设施配置后,将有效改善我省大中型水库的渔政执法设施,强化渔政执法手段,规范渔业生产秩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持我省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⑷渔船检验监督站建设

在大型水库和部分中型水库建设50个渔船检验监督站,主要建设内容有:管理房建设,船检仪器设备及办公设施购置等。建成后,可保障渔船规范作业和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

在主要河流上的大型水库建设5个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建设内容有:管理房建设,船检仪器设备及办公设施购置等,每个站投资100万元,共需投资500万元。

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

科学发展水库渔业和旅游业,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省水库休闲旅游渔业主要以观光休闲渔业、垂钓娱乐、渔产品风味餐饮、渔业科普宣传等为主要内容。选择10个中型、10个小型水库作为休闲渔业建设示范基地,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档次,促进全省休闲渔业的发展。主要建设内容有:餐饮设施,鱼池改造,道路建设,环境美化,渔文化宣传等,每个投资200万元,需投资4000万元。建成后,可提高水库渔业发展的内涵,增加水库渔业的经济效益。

工程实施后,渔业水域生产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渔业安全生产条件可得到极大改善,渔政执法能力得到增强,旅游业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水域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4.水产良种工程

围绕我省优势水产资源,完善水产良种生产保障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重点加强水产原良种场和苗种繁育场建设,加大水产原良种场的升级改造力度,提高我省水产优良苗种的供给能力,提升水产良种提纯复壮、优良新品种引进和示范、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2015年建成5个国家级原良种场,20个省级良种场,35个市、县级水产苗种繁育场,形成以国家水产原良种场为龙头、省级良种场为骨干,市县级苗种场为基础的良种体系。工程实施后,使我省水产养殖品种的遗传改良率和良种覆盖率每年分别提高1.0%2.0%,年繁育苗种达到70亿尾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主要建设内容有:孵化设施、池塘改造、仪器设备购置、亲鱼更新及配套设施等。

5.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环境生态修复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切实加强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我省黄河、淮河、淇河以及湖泊、大中型水库等渔业重要水域,坚持和完善禁渔制度,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增殖、恢复渔业资源。建设大鲵、黄缘闭壳龟、商城肥鲵等自然保护区;黄河鲤、淇河鲫、光山青虾、褶纹冠蚌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及驯养繁殖基地;加强外来物种监管,建设我省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区域性环境监测中心,强化对水域生态的监测预警;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对渔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补偿制度、健全水域污染查处制度,推广生态养殖,发展节水渔业等,强化水域生态保护,修复水域生态。

2012年,基本完成我省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保护重要水产种质资源25个,黄缘闭壳龟、大鲵、商城肥鲵、黄河鲤、淇河鲫等濒危和重要水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至2015年,人工增殖放流量比2008年提高2倍以上,淮河、黄河等重要水域的渔业资源量开始增长。至2020年,使我省受保护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及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物种达到20种,占目前需要保护物种的60%以上;江河渔业资源量比2008年提高50%

主要建设内容有:实验室、围栏、储养池、仪器、界碑、界牌、观测站及配套工程。

6.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加大对渔业科技的稳定投入。优先开展水产优良品种培育、健康养殖、设施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等六项重大科技攻关。建设现代化研究中心和专业性科技试验站,引导建设一批渔业投入品和加工品创制中心。以推广渔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设渔业科技示范和渔业标准化示范区。不断提高我省渔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渔民对科技的吸纳能力。

工程实施后,示范县主要水产良种普及率、实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0%以上,养殖综合成本降低10%以上。示范户平均单产较上年增加10%左右,亩平均实现增收300元左右。

主要建设内容有:渔业重点企业及重点户补助,新品种引进与改良,购买种苗;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补助示范户购买渔业机械设备;渔业科技入户指导员及水产技术专家组办公费用。

7.水产加工增效工程

大幅度提高现有水产品加工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积极扩大出口加工,促进加工生产规模化、加工质量标准化、加工产品系列化。对带动渔(农)户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强的加工出口企业,在技术改造、工艺创新和新品种开发方面给与扶持。

工程实施后,到2012年全省水产加工总量达8万吨,加工值11亿元;2015年加工总量达14万吨,加工值达20亿元;2020年加工量达40万吨,加工值达60亿元。

主要建设内容有: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工艺创新等。2015年全省改扩建水产加工企业10个,重点扶持信阳宏润、广大、宝树等5个出口创汇加工企业。

8.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全面提高水生动物防疫能力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省级渔业检测中心建设为重点,兼顾重点区域、重点县检疫和质检机构建设,逐步建立起以省级检测中心为主体,县级快速检疫质检机构为基础和批发市场、企业产品自检为补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网络,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预报、市场分析和信息发布系统。

2012年前,重点建设省级疫病防控中心、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水产品质量快速检验中心。2012年至2015年,建设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水产品质量快速检验中心。至2020年,完成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网络,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预报、渔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渔业病害测报系统。工程实施后,能够对我省30个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100种疫病或重大病害进行全年监测,每年使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减少1个百分点,减少经济损失1亿元;渔业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控制。

主要建设内容:配备病害检测与诊断仪器设备、水环境监测设备、水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等。建设信息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交通与通讯等设备。

9.水产物流及信息体系建设工程

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信息化的水产品物流体系为目的,在渔业重点区域新建或改扩建水产品批发市场或水产品物流中心,配置信息处理设备和通讯设备,建设水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水产营销大户和企业。建设渔业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渔业管理信息化程度,为全面提高渔业宏观管理决策水平和综合服务管理提供支撑。

工程实施后,可实现渔业资源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产销对接问题。

主要建设内容有:市场信息平台和区域性水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产地批发市场改造等。

10.现代都市渔业示范工程

充分利用我省池塘、水库、湖泊等资源优势,并与旅游景区等服务业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开展垂钓、驾船、采捕、划艇、观光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大幅度提升渔业的增值空间和渔业传统服务功能。建设一批集养殖生产、水族馆、展示厅等于一体的观赏鱼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园区。瞄准观赏鱼国内外两个市场,引进国际名品、培育地方精品,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出口创汇,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做大做强观赏鱼产业。加强对休闲渔业的指导和扶持,完善功能,提高档次,提升效益,形成以城镇周边为中心的休闲渔业经济圈,促进自然景观与渔文化的有机结合,现代服务业与渔业的有机结合。

工程实施后,到2012年全省休闲渔业产值达20亿元;2015年全省休闲渔业产值达40亿元;2020年全省休闲渔业产值达80亿元。

主要建设内容有:垂钓园鱼池改扩建、环境美化、配套服务设施;游钓船建造或购买、船员培训、船上救生等安全设施配备、游钓船救护通讯设备;渔业技术、鱼文化、鱼类展示,实体水族馆和电子水族馆建设;观赏鱼示范养殖场鱼池建设及设施配套,名品引进、保种与选育。

()重点工程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我省建设现代渔业重点工程约需投资69.99亿元,其中需中央财政投入5.04亿元,省级财政投资14.49亿元,市县财政投入3.62亿元,社会融资46.84亿元。具体工程项目及投资规模详见附表。其中:

20092012年约需投资21.15亿元,其中需中央财政投入2.29亿元,省级财政投资4.48亿元,市县财政投入1.09亿元,社会融资13.29亿元。

2013年至2015年约需投资20.08亿元,其中需中央财政投入1.64亿元,省级财政投资4.36亿元,市县财政投入1.06亿元,社会融资15.02亿元。

2016年至2020年约需投资26.75亿元,其中需中央财政投入1.11亿元,省级财政投资5.65亿元,市县财政投入1.46亿元,社会融资18.53亿元。



五、保障措施

渔业具有社会、经济、生态功能,从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上来考量,渔业是一个为人类解决食品、发展经济和维护生态的社会事业。所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视渔业开发,切实做好渔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科技支撑

1.健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2007]78号)要求,重点建立健全市、县(市、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620人,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要有办公场所、设施,有检验监测设备、试验示范基地。

2.创新科研推广机制。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在渔用饲料、兽药、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新品种、水产品加工等关键领域筛选课题,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申请专项经费,组织有关院校、科研、推广和生产单位共同开展研究和推广工作。科研推广机构要结合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完善内部管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切实承担起水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和病害测报;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评估;水产技术规范制定、应用与推广;水产信息交流与服务;水产从业人员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职责,为全省现代渔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渔业生产单位、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和参加科研与推广工作。建立省级水产专家库,配套专项活动经费,每年进行两次以上的重点调研研讨活动。加大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力度,培训新型渔民,对重点渔区渔民技术员、水生动物防疫员进行培训、认定和补助。

()政策保障

1.落实惠渔政策。制定和落实石油价格改革渔业用油补贴、渔机补贴、水产良种补贴和标准池塘改造补贴等政策。制定禁渔区、禁渔期的渔民财政补贴政策,制定出台渔业船舶安全救生设备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水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渔业保险的补贴政策。对渔民专业合作组织、渔民技术员的扶持政策。

2.完善渔业管理制度。遵循《物权法》,继续推进和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使这一渔业基本制度成为渔业有序规范管理的基础,成为渔业生产者的“护身符”。加快建立和完善渔业船舶管理制度,填补渔业船舶和船员管理制度空白。建立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质量监督制度,从源头抓好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建立渔业官方兽医制度、执业兽医制度和渔用兽药处方制度,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纳入依法治理轨道。研究和落实水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保证水产品质量。研究制定适合省情的内陆捕捞许可配套制度,捕捞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相结合,维护水域合理的资源量,保持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依法治渔

1.建立健全渔政监督管理体系。水域总面积超过50000亩的县(市、区)要设立渔政站,人员编制816人,纳入公务员队伍管理,水域总面积小于50000亩的县(市、区)可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内设渔政科室,编制24人。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要切实承担起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产安全、渔业资源环境安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渔业行政执法等职责,保证全省现代渔业可待续健康发展。

2.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要围绕现代渔业这个核心加强水域滩涂渔业规划,强化规划指导。在水产养殖环节抓好水产苗种检疫和质量监督,抓好水产药物使用监督,做好水产养殖、用药和销售记录,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工程建设,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在捕捞销售环节,要加强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渔业经纪人队伍建设和管理。在经营贮运环节,要把水产品批发市场纳入农产品市场体系中进行建设管理,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和水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在水产品加工环节,要执行质量认证制度和养殖基地备案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在渔业船舶管理上,要加快船检机构的建设,完善渔业船舶管理的各种制度。在渔业资源环境管理上,要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和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要建立主要河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养护制度。在渔业行政执法上,要配套执法装备,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增强执法能力。在渔业安全问题上,要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值班和事故报告制度。

3.加强渔业宣传。加强对《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宣传渔业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功能,水产品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类的优质食物;要强调渔业资源出产率高和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特点;宣传渔业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

()投入保障

1.设立和争取渔业基本建设专项资金。河南省目前处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时期,要加快实现向现代渔业的推进,应拿出专项建设资金,用于水产原良种体系、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和病害测报体系、渔业资源与环境修复养护设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设施、渔业行政执法设备、渔船渔港设施、池塘改造与设施配套等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

2.增加渔业管理公共经费。近年来,渔业产业链条延伸,内涵拓展,外延扩大,而各级政府核定的水产公共经费虽略有增长,但远跟不上发展的需求,渔业主管和服务部门处于“缺钱养兵,打仗无钱”的窘迫状况。各级政府要把渔业船舶检验和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渔业环境养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渔业行政执法、渔业政策调研、渔业科研推广、渔民技术培训等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提高渔业管理服务水平。

3.增加渔业财政专项经费。目前我省财政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渔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渔业结构调整、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水产良种繁育、科技入户和出口创汇基地等方面,面对近年新增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业安全生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开发、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组织、休闲渔业示范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要将现有的渔业财政专项资金规模扩大,以满足全省渔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4.建立政府投入与市场融资联动的政策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示范性、引导性,运用市场经济,引导银行贷款、企业自筹、个人捐助、利用外资、国际援助等社会资金参与渔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新机制,扩大渔业发展的资金总量。



附图1. 河南省特色 水产品区域布局图

附表一:河南省现代渔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及投资规模汇总表(20092020

附表一(1)河南省现代渔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及投资规模汇总表(20092020

附表一(2)河南省现代渔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及投资规模汇总表(20092020

河南省现代渔业发展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