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6-05-19 12:30:04

绍兴博物馆

导游内容:概况远古的绍兴生动的传说原始聚落越国会稽郡水利丰碑新兴的制镜业成熟瓷的诞生名流荟萃越州类冰似玉越窑青瓷绚丽华美的唐代铜镜绍兴府水乡石迹——人才辈出——多彩的生活用瓷——近代绍兴——辛亥革命在绍兴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参观浏览的是绍兴博物馆。

[概况]

稽山毓秀,鉴水流芳,是我们陈列的总标题。水乡绍兴是一座闻名 迩的古城,是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作为历史阶的见证,它是文化的载体,在我们的博物馆一共陈列了253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根据历史的发展,以绍兴历代建制变更为依据,一共分为六大部分展示给大家,系统地介绍了五千年前远古的绍兴到1911亥革命时期的绍兴。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篇前言,是已故的著名作家柯灵老先先生为弘扬家乡历史文化所撰写的,文中写到绍兴史迹辉煌,风土衍沃,山川灵秀丽,河网如织,资源非常丰富,由于地理和生态环境的优越,这里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根据我们对绍兴县马鞍镇仙人山、凤凰墩等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在5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舜避丹朱和禹会诸候生动传说,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绍兴历史的久远。

[生动的传说]

尧、舜、禹是我国传说中远古时代的神明圣君,而“古有三圣,越兼其二”,在绍兴保留有许多关于舜和禹的遗址和遗迹,并且流传着舜种嘉谷和禹治洪水的生动传说。

舜,相传他出生在上虞的姚丘,并且在此播种嘉谷,教民同化。相传大禹曾经两次来到绍兴,第一次,他是为治水而来,并且在涂山村娶了一位名叫女娇的女子为妻,大禹第二次来绍兴,是在他做了部落首领之后,到绍兴来巡狩,并会大会诸侯,记功行赏,这一次他病死于此,葬在今天的大禹陵下。

[原始聚落]

绍兴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根据绍兴县马鞍镇凤凰墩、仙人山等地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距今5000年至3500年之间,该地区的原始文明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展柜当中的这些石制生产工具,是当时绍兴先民生产劳动的工具,从石犁、破土器、石锛等连续性翻译土农具的出现,充分说明当时的稻作农业已进入“犁耕阶段”。

陶器是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应用于炊煮、饮食、盛贮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鱼鳍形足陶鼎足具有明晰那的江南水乡特色,可以看出绍兴先民对鱼类情有独钟。

在稳固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制陶、制玉的手工业更趋于专业化,在这些精美的玉器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爱美的意识以及玉器加工水平,同时它又是一种财富的象征。随随着经济的繁荣,政治文化也日趋成熟,出现了光洁如玉的石铖等礼器。石铖,本来是一种砍伐的工具和兵器,但后来成为一种寓意深刻的礼器,也是权力的标志。我们可以看到,展柜当中的这件石铖,明显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应属于仪仗用品。

[越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群雄争霸,绍兴位于越部落的活动中心,在公元前5世纪,君允常开始在这块土地上拓疆称王,国力逐渐增强,他的儿子句践继位之后,建都绍兴,并以此为基地,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当时向邻的吴越两过为了兼并对方,互相之间经常地发生战争,在一场夫椒之战中,名践被吴所败,入吴为奴,为复国雪耻,他在范蠡、文种等人的鼎力辅佐下,发愤图强,重振国力,经过十生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兴邦复国,一举灭吴,并且逐鹿中原,迁都琅琊。

青铜冶炼业是越国手工业的支柱,根据史料记载,越国境内蕴藏铜锡等矿产资源,具有以工匠欧治子为代表的高超的冶炼技术,他们利用铜锡等矿产资源生产兵器和农具,我们大家知道,越王名践剑,这柄剑在湖北望山出土,该剑出土时还完好如新,锋利无比,这是由当时著名的工匠欧治子所冶炼的,它上面还有美丽的鸟篆文“越王句践自作用剑”八个字,剑身上还饰有菱形花纹,它代表了越国最高的铸剑水平。展柜中的青铜平脊,青铜嵌脊剑则各具特色,越国工匠利用高潮的铸剑技术,采用不同的合金配比在同一青铜剑中,既能保持脊的坚韧,又能使锷部锋利无比,制作非常精良。当时越国崇尚“耕战”,他们首先确保兵器的生产,同时又生产大量的青铜农具,生产工具十分配套,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中国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当时越地制作的乐器和礼器,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青铜礼器鸠仗,最早的时候它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是氏族部落首领使用的权杖,到东汉以后,它作为一处重孝敬老的证物。根据史料记载,每年的中秋,官府要给古稀老人颁发玉杖,耄耋老人加赐鸠杖,因为鸠鸟是一种不噎之鸟,把它饰于杖首,作为一种吉祥物,祝老人饮食顺畅,健康长寿。杖墩下的跪佣,真实地再现了越国古来而神气的“”断发文身”的习俗。它是研究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钩,是一种手持用槌敲击的打击乐器,用于祭祀和宴飨,是钲的别称,盛行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以长江下游吴越地区出土最多,“配儿”钩当中的配儿,是吴王夫差的兄弟,器身上还刻有铭文,对帮助我们判别器主以及墓葬的断代,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越国的青铜业虽然很发达,但产品仅仅满足于“战争和农耕”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用具主要是陶瓷器皿,展柜当中的这些原始瓷和印纹陶是南方所特有的,它表现拍印各种编制纹和几何纹,型制非常的规整,种类也十分的丰富,说明当时的制陶业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规模。

中国一向有厚葬之风,这是82年发掘的绍兴坡塘战国墓,是浙江省境风首次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大型贵族土坑墓,是浙江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大型贵族土坑墓,随葬器物至多,质量之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越地隆重的礼葬制度。这写展品就是坡塘战国墓中出土的随葬器物。

照片上的青铜屋模、玉耳金舟都已送浙江省博物馆展出。其中这个青铜屋模可以说是该墓众多出土文物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件瑰宝,整个场面表现了呤唱娱神的祭祀活动。

展柜里展出的有青铜、青铜炉、青铜小豆、青铜阳燧以及一些玉饰品。青铜,它有盛酒,盛水两种用途,并且在肩部还刻有铭文。青铜豆,它是用来盛放调味品的器具,但这样的小型青铜豆应该属于葬用品。青铜阳燧光作用。这些饰品不但起着装饰作用,而且还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从展品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主人的身份,在当时应该是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黑皮陶器,这是75年发掘的绍兴上蒋战国墓中出土的文物,它跟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陶器比较,风格有所不同,与楚器非常的相似。这种现象表明外来文化开始渗入越文化之中,在公元前333年,越王无疆兴兵伐楚,结果战败身死,从此,越国失去了王统地位,疆域又收缩到了原来范围,外地文化也逐 渗入进来,这些展品就是楚越文化交融的产物。

经过84年、85年两次发掘,在绍兴县袍谷乡里谷社的战国时期的村落遗址,出土的器物以本地常见的灰陶为主,陶鼎、甑,都是炊煮器和日常生活用具。

绍兴很早就有人从事捕鱼生活,象这个网坠就是渔网上的吊坠。

[会稽郡]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合吴越故地设置了会稽郡,并一直延续到西汉,东汉时吴会分治,直到南朝,经历了八百年的历史,绍兴当时称作山阴,一直是会稽郡治所在地,这段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兴筑了鉴湖,使山会平原约九千顷土地得到了灌溉,农业生产因此得以迅速发展,陶瓷业和铜镜业也迅速崛起,土地的大量被垦殖,为后来会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呈现出“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盛况。

李斯碑是秦代文明在绍兴的遗迹,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曾经五次东巡,其中上会稽,祭大禹,并命宰相李斯撰文刻碑,以歌颂秦始皇的德政,宣扬秦的法律,推行民族同化政策。

【水利丰碑】

绍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背靠会稽山,北临杭州弯,中间是山会平原,橫截面呈现山、原、海的阶梯状,所以它不但会受到山洪的袭击,同时也会受到潮汐的侵害,为了解决山洪和海患,东汉的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兴修了鉴湖,筑堤涵闸,成功地起到了排涝和灌溉作用,把山会平原改造成为了一个河湖交错,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这个人工湖的作用至少持续了八个世纪之久,为会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到兴修鉴湖的会稽太守马臻,在鉴湖建成的一年之后,马臻却因为在建湖时触犯了一些地主豪强的利益,被人巫告致死,但是越人没有忘记这位水利功臣,在湖边建庙祀纪念他。这是马臻墓。

【新兴的制镜业】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玻璃镜子,在古代人们使用的是铜镜,古代的铜镜,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而且还是精美的工艺品,我国的铜镜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汉代是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当时形成了许多铜镜制造中心,当时的会稽就是江南铸镜业的中心。此地出产的神兽镜和画像镜,在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神兽镜的雕刻手法采用的是浮雕,镜子背面的纹饰主要是神象和龙虎,它的花纹布局有环绕式,对置式,以及重列式,这些在我们展柜里都有展出,内容以道教神仙故事为主题,神兽镜往往还带有铭文,注明了产地和纪年。

画像镜是会稽铜镜的另一种类,背面镜纹饰的主题丰富,手法使用高浮雕,镜子背面的纹饰主要是历史人物,神仙车马为主,一般采用四分法,布置成四组图案,讲究和谐对称。

汉代铜镜的铭文和纹饰主要有两个题材:一是以四神为主的奇禽异兽的动物世界,二就是以西王母为主的神仙世界,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扬名显爵,羽化神仙的愿望,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尤其是道教思想较强,也说明当时南方的道教十分盛行。汉代是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展柜中还展出了其他从外地流入的铜镜,形制工整,种类丰富。但无法与会稽出产的铜镜媲美。

【成熟瓷的诞生】

会稽的制瓷业历史悠久,是中国瓷器发样地之一,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到东汉时期各项指数都达到了成熟瓷的标准,从此,青瓷开始进入千家万户,这一时期青瓷的品种繁多、质地精良,会稽成为南方制瓷中心。这个展柜里展出的是秦汉时期的釉陶制品,它在吸水性和耐火性上还达不到成熟瓷的标准,但是器物表面已经施釉,器形规整,釉层增厚制作精细。

釉陶屋模、明器,是一件长方形的“干栏式”建筑,底为圆柱形矮足,使屋身与地面隔离不来,起到防潮的作用,具有浓郁的越地建筑风格。

釉陶屋模、明器,是一件长方形的“干栏式”建筑,底为圆柱四矮足,使屋身与地面隔离开来,起到防潮的作用,具有浓郁的越地建筑风格。

釉陶盘和耳杯是酒器,耳杯为仿汉代漆制羽觞,用釉盘承托。

瓷器不单单是泥土制作而成的,它还凝聚着文化、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这件釉陶五管瓶,这是一件明器,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褐釉的大罐上面堆塑着四个小罐,整个瓶体呈葫芦状,因葫芦藤生多子,在古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这是上虞小仙坛窑坛的青瓷标本,它的烧成温度达到了一千三百度,吸水率和抗弯强度等各项指数都已达到了成熟瓷的标准,东汉晚期以后,青瓷开始大量生产,展柜重点青瓷双系罐、六系罐,青瓷贴花铺首盆,都属于日常生活用品,青瓷虎子是卫生用具,它们的釉色淡雅,造型端庄优美,不但有实用价值,带有审美价值。这个集艺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青瓷羊尊是越窑青瓷中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但到它是以羊为原型所塑造的,在古代羊与祥谐音,寓吉祥如意之意。

天下黄酒出绍兴,在展柜中大、小不一的青瓷鸡头壶就是一种酒器,由于它把壹口作成鸡头首状而得名,造型非常优美。

青瓷古仓罐,是一件明器,它和前面看到的釉狍五管瓶的用途是一致的,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楼阁、汉阙、百戏等,寓意“五谷丰登”的喜庆场面。

【名流荟萃】

会稽物质生活的富庶使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时的会稽山水俊秀、人文荟萃,晋时,北方战乱,朝廷南迁,许多名流学士都慕名而来,这里一时俊逸咸集,人才济济形成了一个文化繁荣的局面。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人称书圣,他是山东琅琊人,曾做过会稽内史,辞官后定居会稽。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妍美流畅,代表作就是《兰亭序》,具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这篇文章成稿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每年三月初三举行一次名流集会,进行流觞活动。

同柜还展出了青瓷蹄足砚、多足砚蛙形水盂文具。水盂是古代人写书作画时的绳水容器,属于文房用品。这件蛙型水盂,肩部堆帖蛙首、蛙尾和四足,口作躯干,与盂身完美结合,把动与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到南朝已经相当兴盛了,维卫尊佛可谓我馆的镇馆之宝,他是佛教小佛教的七佛之首,保持了早期的佛教之理,注重个人的修行。它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确有纪年。“齐永明六年,太岁辰于吴郡敬造,维卫尊佛。”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他早于新昌大佛寺,在江南非常罕见,弥足珍贵。佛像面容慈祥,表面镏金随已剥落,但从面部到像身均完好无损,抗战期间,日本人曾出资12万银圆购买它,但最终因抗战胜利而得以保存至今。

【越州】

陏建越州,历经唐、五代、吴越国和北宋四代个朝代,约五百余年时间,其时山阴、会稽时分时合,始终作为越州之治所在地。在这一时期,鉴湖在灌溉方面仍发挥着良好的效益,北部海塘工程的完成,扼制了沿海海潮侵之患,平原的垦殖面积扩大,使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越窑青瓷产品誉满海内外,越纸、越罗、越茶等精品的人贡,表明了越州社会经济的繁荣。特别是越州城经过隋越国公杨素的大规模扩建,市井有序,俨然成为大都会,是绍兴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阶段。

【类冰似玉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在当时不但贡给朝廷,而且参加对外贸易,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曾有这样形容越瓷的美感;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五代是越窑空前繁荣的时期,窑匠们以其神奇的构思和炉火纯真的技艺,烧制出无数造型别致,装饰华丽、釉质青润的瓷器,在当时有“秘色瓷”的称谓。

青瓷玉壁碗,是一茶具,器身小而精巧,适用于饮茶,釉色青润,制作精良,是一件越窑中的秘色瓷器。

这件精致的青瓷凤首小壶,它是水注一类的文具。造型巧妙,把壶盖塑成凤首状,凤首壹唐初流行于北方,可能由于前朝的战乱北方的优秀工匠南来,并与当地的工匠和自然条件相结合,加以创新,象这件凤首小壶就是南北文化整合的产物。

这件青瓷刻花莲瓣罐,它的罐身由莲花瓣组织,雕刻精美,无论是器物造型,还是装饰艺术都堪称窑青瓷中的精品。

青瓷脉枕,脉枕顾名思义,它是医生治病,切脉之用的,他不仅是实用的医疗用具,也是雅致精美的艺术品。

【绚丽华美的唐代铜镜】

唐代的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唐代铜镜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图案上禽鸟俊美,花卉华丽,充满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形式上也突破了只有圆形的形式,而出了菱花镜、葵花镜等样式,在内容上,汉代铜镜主要反映扬名显爵,羽化升仙的内容,而唐代铜镜主要是赞美生活。飞鹤飞仙镜,他采用了四分法的布局,上下为飞仙,两侧为飞鹤,取吉祥如意的寓意,与敦煌高窟里的飞仙极为相似。

青铜豆、青铜盘、鎏金铜瓢均为食具,涂金铁塔,是佛教用品,束腰的四边居中开光,内浮雕一组佛像故事。

水府告文,又称“五代银投筒”,五代吴越国王钱,设坛祀神灵时投入江河所用,以祈求征战成功,保境安民,水府告文以西湖出土最多。所谓“建醮”、“投龙”、“投筒”是道教中向名山水府神仙祈祷的一套仪式。

柯岩大佛建于陏朝,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

【绍兴府】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宋高宗赵构避难越中,越州两次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部。1131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之名从沿袭至今,1132年赵构造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绍兴一度成为南宋的陪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仅次于首都临安的又一大都会。各行业在南宋时期迅速发展。

攒宫宋六陵,南宋从高宗孝宗起一直到光宗死后均埋葬在绍兴的宝山。攒宫里攒是临时的意思,当年南宋的都城为临安,也有临时的意思,意在收复中原后重回河南,但最终南宋复国无望,攒宫也就由此成为青冢。现在的宋六陵,只有一个个微微隆起的土墩,据说元朝进修,江南释教的统领扬链真加曾两次率大队入马盗掘宋六陵,窃取随葬珍宝不计其数,还打算将宋六陵的遗骸埋于杭州南宋皇宫遗址内,并筑塔其上,取名镇南塔,以示宋人永不翻身之意。

【水乡石迹】

绍兴不但是个水乡,还是一个著名的桥乡,自东汉马臻兴筑鉴湖以来,就逐渐形成风景如画的水沸 秀,经过唐宋元朝清几个朝代的发展,城市建设日臻完善。

水乡绍兴桥很多,大约有5000多座,享有桥乡的美誉,八字桥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处在三街三河的交叉点上,可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可以说是至今现存最早的古代立交桥。

绍兴的水利资源丰富,水利建设也比较完善,明朝绍兴知府戴琥制订并颁发了《水则碑》、《水利碑》,他把浙东地区水利水文的地理形势,江河源流的发展走向和自己十年治水的方法经验,以及还来不及实施的规划设想刻于碑上。我们大家知道,碑一般一石一碑,而水利、水则碑,则是一石两碑,地图与论文并刻的水利碑确属罕见。

现在人家所看到过组建筑群是明代礼部尚书的宅邸,俗称:吕府十三厅,这座规模宏大的宅邸,传说是吕本的十三个学生,相约每人建一厅堂老师,现在仅存永恩堂保存较为完整,它原为正厅。吕本死后改为祠堂是吕府的主要建筑,共分七间,在明代宫官位一至二吕的宫员,大厅可有七间,这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

自古名桥出绍兴,古纤道是绍兴水乡的一大特色,重要地段在柯桥至钱清一带,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古纤道最早是由土堤筑成到明朝的进修,改为青石板铺砌,它的美主要表现在整体上,路、桥、水、船浑为一体,风景如画。88后,它作为文化建筑史上的孤例,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石纤道上不但有路、还有桥,给当时的人们行舟拉纤,射避风浪带来了方便,象这个太平桥,就是古纤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是由一座拱桥和高低不平的石梁桥组成的多跨桥梁,大、小船只到这里可发分道通行,给当时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泗龙桥始建于清代,全长百余米,由三孔石拱桥和十七孔石梁桥组成俗称眼桥,该桥的造型独特,犹如蛟龙卧波,是典型的传统桥梁之一。

【人才辈出】

绍兴历代人才辈出,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了几位在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人物象陆游、徐渭、王守仁、陈洪绶、任柏华、赵之谦。说起来,他们当中的每一位都有资格建立一个纪念馆,而事实上绍兴也或多或少地保存着关于这些文化名人的遗迹、遗物,供人瞻仰。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他在20岁的时候就定了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但是由于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只计苟活,不计复国,致使诗人的报国壮志无法实现,陆游是我国现存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毕生勤于写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卓著。

王守仁尝筑室绍兴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他曾按照道教的方法休身养性,希望能从中获得治国的真谛。王守仁确立了心学理论体系。他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说。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倡导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相统一,强调言行一致。而致良知就是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实践,他的思想是我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徐渭是我国明朝著名的书画家,是青藤画派的创始人,他的画喜欢用泼墨勾染,画面水墨淋漓,非常大气,给人以横空出世,开拓千古的印象。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他曾经得到崇祯皇帝的常识,进入皇宫,临摹历代名家书画,其擅长工笔、写真、仕女图。

刘宗周,明末理学家,人称蕺先生,著有《刘子全书》。

倪元璐,明朝礼部尚书,诗文超群,精于书画。

任颐,清末画家,是中国十大画家之一,擅书照花鸟,著名画家,海派领袖人物。

赵之谦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他的篆刻作品堪称中国篆刻史上的瑰宝,今收藏于各大博物馆。

【多彩的生活用瓷】

随着越窑制瓷业的衰落,龙泉和景德镇瓷业兴起,绍兴民间的生活用具大多从外地采购,其中为数不少的观赏器皿,制作规整精良,这表明了绍兴民间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绍兴商业贸易的发展,从收藏的角度来看,明清瓷器具有收藏价值。

瓷器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应用相当广泛,常见的碗、盘、碟这一类器物讲究实用,造型简朴大方。在这个展柜中的青瓷莲瓣碗、荷 叶盖罐以及青瓷印花盘,都是上等的青瓷器,在颜色上略有差异,有粉青、梅子青,光泽淡雅柔和,就象宜人的山水之色。元朝以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最负盛名,它开始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两代是彩瓷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这件青花菱口大盘是明·永乐年间的作品,绘有牡丹、石榴等花果16组,口沿外绘青花缠枝草叶纹一周,色泽沉浓丽,布局工整精致,是存世青花瓷中的精品。

青花梅瓶是一件陈设用瓷,上面绘有松、竹、梅“三友”和西王母骑鹤图。

青花天球发色淡雅生动,全身用青药缠枝莲纹绘制。

【近代绍兴】

在近代绍兴这部分我们主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在绍兴,以及辛亥革命在绍兴。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的序幕,从此中国开始沦为装封建殖民地社会,各地纷纷欣起反帝反清的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王朝封建势力,而辛亥革命则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

1861年,太平天国将领来王陆顺德攻克绍兴,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绍兴人民纷纷响应,其中以何文庆为首的诸暨莲蓬党,在与太平军一起开展的浙东反革命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珍醒和诲醒是太平天国的公函,写的是催促富绅何辑民报效天朝事。

太平天国执照,它是一种奖状,是发给左冲峰忠贞将军李天明的嘉奖他奋勇杀敌,忠贞不二的英雄行为。

太平天国比较重视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平等,合挥就是由太平天国颁发的结婚证书,上面写明男女双方的姓名、年龄和籍贯等,盖有太平天国的龙凤大印。是至今发现的唯一实物。

【辛亥革命在绍兴】

以绍兴籍人士为主的光复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革命团体,光复会成立于190411月,主要领导人有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他们创办大通学堂,培养革命骨干,联络江、浙各地会党,组织“光复军”积极策动皖浙武装起义,为推翻封建王朝统治作了不朽的贡献。

徐锡麟和秋瑾曾主持大通学堂,1907年春天,徐锡麟赴皖打入清政府内部,秋瑾接办大通学堂,他们分头积极筹划皖浙真心我,因计划暴露,徐锡麟在安庆提前起义,惨遭杀害,不久,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英勇就义。

秋瑾喜欢读书击剑,这巴倭刀是他从日本带回来的,展出手枪和血衣是徐锡麟在安庆起义时刺杀恩铭用的以及他就义 时所穿的衣服。为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无数先烈或奔走呼号,或慷慨捐躯,秋瑾和徐锡麟是其中二位杰出的代表。辛亥革命在绍兴还留下许多可以考证的史实,在这里我们只作简单的概述。

我们依靠文物和书籍来研究人类起源和社会的发展,并利用它们来诠释历史,绍兴因其文物古迹、传统街巷,民俗文化为国务院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名城之一。以其水乡、桥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著称世。

绍兴博物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