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大赛报告整理稿 doc

发布时间:2020-05-26 09:19:09

节水型农田灌排设施调查报告

一、导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是重中之重,我国坚持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农村基础设施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然而,一个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即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完善的高水平的农田水利灌排设施将会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提高了对农田水利灌排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了投入,仅20062009年已落实的中央水利投资已达1762亿元(不含南水北调工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农田水利灌排设施建设中仍存在着重大缺憾。一方面,粗放型的灌溉措施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区域间、季节间的分配不平衡,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造成严重损害特别是2010年末的北方大旱,更是给我们敲了警钟——发展绿色、节约、环保的高效农业生产灌溉措施刻不容缓。我们团队所进行的这次调研的主要目的便是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通过对团队成员所在家乡地区农业灌排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于农业用水这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探究其深层原因,并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并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和总结,能够为建设节水型农田灌排设施尽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点应有的责任。

二、方法

此次调研,我们的团队成员分成两组,分赴赴江苏、河南两省。综合采用了实地考察,村庄走访,乡村干部询问,举行座谈会等调研方法,获得了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现状的客观了解和认识,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研究,我们提出了关于完善农田水利灌排设施发展和改进的一些建议。

三、我国农田水利灌排设施的建设现状

3.1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发展和成果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古已有之,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漳水渠、郑国渠到盛唐时期的完善的政府农田水利政府机构的建立使古代中国成为农业文明的渊薮和翘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重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成立了专门的黄河管理委员会,1949年——1976年全国建成大型水库302座,中型水库2110座,小型水库82000多座,总库容4000亿立方。国家持续稳定的农田水利投入,保证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稳定。虽然近些年我国农田水利灌排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果,但同时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河南又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我们就以实际调查的情况来表现两省的农田水利发展状况,以期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作为我们调研方向的指导和总结

3.2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2.1区域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农业自身条件不同造成了区域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并且呈现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的漯河市,根据2008年数据显示,其有效灌溉面积为147.31千公顷,并且全为机电灌溉;旱涝保收面积有124.46千公顷,拥有机电井48843当年实灌面积有103.76千公顷。而与漯河市相邻的驻马店市的有效灌溉面积有518.24千公顷,机电灌溉面积有441.96千公顷,而旱涝保收面积却只有450千公顷,拥有机电井29427眼。表面上看驻马店市的数据似乎更喜人,但是通过认真比较就会发现漯河市的农田水利资源更为丰富,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一些,农业在驻马店市的重要程度远比漯河市高,但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却远逊于漯河,从这一小处着眼就可发现区域间水利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性。

另就大的区域方位上看以河南和江苏为例,其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不平衡似乎更为明显由于两省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侧重点不同,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能力也差距甚大河南省在2011年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田水利支出的资金有90亿;而江苏省在2010年的财政支出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就达到180余亿,是河南省的近两倍。而庞大的资金将是农田水利乃至节水农业快速壮大并长期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基础,河南省资金的短缺也就意味着其他农田水利先天的不足。另外江苏省发达的工业支撑更带来交通,科技,人才,机械等方面的优越,为农田设施建设和节水农业发展提供必备用件。还有江苏省沿海的地理位置优越,其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为农田水利设施的网状布局建设提供便利。这些更加凸显了两省之间的水利发展不平衡性。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我国广泛的存在着这些问题。东部与中西部,南部与北方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经济水平和农业投入差异所带来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加剧,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2.2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

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包括建设资金投入、技术和管理投入、宣传指导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和社会改革方面的投入。虽然大部分政府领导都认识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因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点多,面广,投资巨大,且经济效益较低的特点,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有较高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上,已获得较高的GDP增长率和业绩水平;其次,政府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管理和技术服务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不便,同时经济水平和工资待遇也不高,使得具有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很少有愿意到基层工作,这就使得农村相关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各种水利设施无人监管和维护,出现损坏问题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修理,造成农田水利设施难以发挥的作用,节水农业的发展大受限制;再次,国家对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和借谁的宣传不够,只有形式而实践不足。再者,农村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通较低,受传统意识影响,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看天收庄稼”,没有节水农业的概念,缺乏节水意识,在生产生活上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我们走访的河南,江苏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大部分乡镇一级是为农田水利设施根本没有专门人才来进行管理和维护,在节水意识宣传上也十分缺乏。如我们走访的江苏徐州沛县的龙固镇中心三村,有机电井近百个,但却是出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并且根据当地的村民介绍,当地抽水资源灌溉,无需支付水费,全部费用由村支部承担,水资源随便使用。此外当地村民还介绍说,所谓的节水宣传页只是印一些文件,散发给村民,每年一次,有的村庄几年一次或者根本就没有节水宣传。发展节水农业,节约水资源的实践严重滞后于市县各级政府的宣传和动员。

3.2.3缺乏统筹全局的系统规划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未形成规模效应,而地方政府的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直接决定了水利建设的各个方面,其重点为中小型水库和地下水抽取建设、动力源和线路建设、水渠通道建设等部分。而我们走访的河南省的部分县市或注重水源而忽视动力源,或重视水源而忽视水污染,像驻马店市的正阳县中拥有沿河水电站40余座,机电井10000余眼,同时动力源像电网建设也相对完善,但沟渠通道建设严重滞后于水源和动力源建设,正阳县南部铜钟镇、大林镇、陡沟镇、波店乡等乡镇地下防渗输水管道几乎没有,近70%的是露天的由田间水沟、池塘构成的沟渠体系与现有的其他设施不相匹配。这种畸形发展的灌溉方式给节水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其次,地方政府资金投入盲目,出于政绩需要或者建设面子工程等原因,资金主要分成小额拨出,主要用于出现严重水利设施问题的地区的设施修补和重置,而不是规模的划定区域,集中有效资金进行集中建设上,这也导致了资金的浪费,而又无显著成效,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3.2.4缺乏明确畅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监督和保障机制的缺失,给节水农田发展带来巨大阻碍。监督机制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水利设施资金的使用和工程建设上,资金使用不透明、水利工程暗箱操作、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等诸多方面。保障机制的缺失则主要体现在水利设施后期的维修维护上。政府的职能仅止于水利设施的建设,而割裂了其与建设之后保障的关系,把保障维护工作交给农民,而农民又不得不考虑维护水利设施,从事农村生产的成本与效益,对需要花费金钱与时间的维护工作自然会产生懈怠情绪,自然也就阻碍了水利设施的保障工作,缩短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3.2.5农村灌溉设施和灌排方式的严重滞后

农村灌溉设施和灌排方式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我国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首先,从设施上看,在我走访的河南江苏两省各县市地区的发现情况可知,大部分水利设施陈旧。以河南省正阳县大林乡的一寸为例,该村名为蔡庄村,临近淮河,拥有一万余口人,该村主要农业供水点是以淮河为水源的水站。该水站有近30年的历史,各种抽水供电设备已十分陈旧,经过多次翻新。渠道也是漏洞百出,渗漏严重,每逢抽水季节,具有一个涵洞节点的小陶庄便满路泥泞,难以出行。并且作为水源的淮河经过几十年自然地改道,水道改到对岸,想要灌溉必须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开挖河沙,引道通水,这种陈旧落后的灌溉设施是难以承担节水农业发展要求的。其次,从方式上看,江苏河南两省农业区都是以大水漫灌为主,蒸发渗透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极低,浪费严重。例如江苏省溧阳海门、镇江、淮安、扬州等地因为河网密布,水源丰富而忽视了节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粗放地利用淡水资源,像喷灌、小畦灌、波涌灌、膜上灌等节水方式在农村农业中极少使用。十一五规划以来,江苏省人民政府响应国家对三农的号召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在淹没河道、修建堤坝、整顿沟渠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解决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但是节水灌溉方式的推广和建设仍然滞后,水资源的利用率仍然较低,大水漫灌的粗放方式并未且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也是我们此次调研所发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这些缺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多项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进行节能减排、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资源。而目前农业所面临的粗放型农业灌排设施的现状造成资源极大浪费,欠缺全局性的建设规划,造成资金的重复投入,各种设施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建设材料。同时落后粗放的灌溉方式也造成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水源大量浪费。面对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和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增产困难、生产成本增加等诸多问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的缺陷使得我们所面临的形势雪上加霜。另外落后的灌溉方式和水利设施也导致我国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洪涝灾害影响巨大,生产持续性不强。2010年冬至2011年春,我国北方出现大旱天气,河北、山东、河南和江苏北部地区出现特大旱情,在我们走访的江苏北部地区均是塘沟干涸,农作物干枯。据河南省正阳县的一农民介绍,自秋收一直到腊月近五个月的时间,滴水未下,今年小麦一定会大幅减产。面对这种情况,各省的水利设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在水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采用大水漫灌等粗放的灌溉方式,限制了水源的有效灌溉面和降低了减灾力度,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理论上可实行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

  随着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节水农业成为当今具有世界意义的焦点问题之一,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发达国家的节水农业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为重点,十分强调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管理工作,普遍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使之与农业综合技术措施相结合,逐步以此代替传统的土渠输水和地面灌溉。这不仅达到了节水目的,使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0.9,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从用水角度看,灌溉就是通过给农田补充水分来满足作物需求,创造作物生长的良好环境条件,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从水源到形成作物产量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①通过渠道或管道将水从水源输送到田间,对应的技术称为输配水工程技术;②将引至田间的灌溉水,尽可能均匀地分配到指定的面积上转化为土壤水,对应的技术称为灌水技术(如喷灌、微灌、地面灌等技术);③作物吸收利用土壤水,以维持它的生理活动;④通过作物复杂的生理过程,形成经济产量。由此可见,后两个环节中,我们常采用灌溉模式来提高灌溉及降水的生产效率,通过调蓄土壤水分状况,创造作物根系土壤中水、肥、气、热的适宜环境,获得节水高产优质的效果。因此,凡能增加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包括径流调蓄与利用、集雨技术等)、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的措施、技术和方法均属农业节水范畴。前两个环节的节水潜力比较大,是当前节水的主要途径之一。后两个环节中节水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对提高水的生产率作用显着,是节水条件下增产的主攻方向。因此,农业节水技术是由水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技术措施组成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从学理的角度而言,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节水灌水技术、节水输水技术、节水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节水措施等四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节水灌水技术

节水输水技术

节水灌溉制度

田间辅助节水措施

地面灌溉节水技术

管道输水技术

不充分灌溉技术

耕作保墒技术

喷灌技术

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水预报技术

秸秆地膜覆盖保墒技术

滴灌技术

微喷灌(雾灌)技术

渠道防渗技术

灌区输配水的量测与自动监控技术

优选抗旱品种,调整种植结构

渗灌技术

水稻薄、浅、湿、晒灌技术

施用化学制剂节水技术

地下灌溉技术

(1)节水型地面灌溉 

地面灌溉在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中占主导地位,占灌溉面积的98%,节水潜力很大。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包括小畦灌、波涌灌(波涌沟灌比一般沟灌节水50%以上,灌水效率由50%~60%提高到70%~80%)、细流沟灌、膜上灌(与常规沟灌相比,节水40%~60%,增产5%~50%)、水平畦田灌等。

2)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近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较快,现有喷灌面积130多万hm2,占总灌溉面积的2.5%。与地面灌相比,可节水30%~50%。喷灌具有灌水均匀(可达80%~90%)、水的利用率高(达到60%~80%)、省水(20%~30%)、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

(3)微灌技术

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 由于具有省水节能、增产优质、适应性强,可充分利用小水源等特点,最适合雨水利用中采用微灌形式。下列具体介绍一下微灌方法。(1) 选择适宜的微灌形式:根据窖() 区地形、土质、作物等情况,选择适宜的灌水方式。对于菜园(包括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 ,适宜用滴灌。对于果园,适宜用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蒸发量大的地方,不宜用微喷灌。对于庭院种植的花卉、食用菌等,可考虑用微喷灌。对于粮、棉、瓜类作物,适宜用滴灌。(2) 选择微灌类形:为节省投资,有条件的地方,首先考虑自压方式,没有自压条件时,根据经济和电源状况,考虑用人工手压泵或微型电泵抽水。根据控制面积、作物种类选用固定式或移动式类型。果园、花卉、食用菌、瓜类等,因行距较宽或灌水次数较多,经济效益又高,一般采用固定式。对于大田粮、棉等密植作物或一些面积较小的庭院种植业,多采用移动式。目前有两种移动模式,即一套微灌系统,2 口窖,控制约0. 27hm2(4 ) ,首部用手压泵作动力;或一套微灌系统,4 口窖,控制约0. 53hm2 (8 ) ,首部用微型电泵作动力。移动时,一条毛管可横向移动数次,一组毛管可移到另一处。对电泵系统,为了不停泵,可备用一组毛管,当一组灌完后,先开备用的一组灌水,再等已停灌的一组毛管水放空后,移到另一处要灌的地方,如此反复移动,直到一口窖() 所控制的面积灌完后,再将整套微灌系统移到另一窖() 继续灌溉。微灌技术为我国发展农田小水利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4)瓦罐渗灌技术

瓦罐渗灌技术是中国民间特有的节水灌溉技术。瓦罐渗灌的灌水器是用不上釉的粗粘土烧制成,四周有微孔(也有在罐壁按一定间距钻<1mm 微孔的) ,灌水时需人工向罐内注水,水从罐四周微孔渗入,借助土壤毛细管的作用,水渗入到作物的根区。瓦灌埋深3040cm ,底面不打孔,罐壁厚46cm ,上口加盖,盖中心留一<10mm 的圆孔,供排气和向罐内注水用。渗水半径随土质不同可达3040cm。瓦罐制造工艺简单,可就地取材,造价便宜。适宜在株行距较宽的作物如果树、瓜类、玉米上进行抗旱保苗或关键水用,播种时随即埋上瓦罐,果树埋设在树冠半径的2/ 3 处即可。瓦罐渗灌技术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5注射灌溉技术

注射灌溉技术是采用特制的灌水器,直接向根区土壤注水(或水肥溶液) 的一种方法。目前宁夏是借用LYJ 型追肥枪,安装在农用喷雾器上,依靠喷雾器的打气压力,通过喷咀将水注入到作物根区。其特点之一是灌水、追肥、根区施药可以一次完成;二是适宜干旱地区的果树、瓜类、玉米等稀植作物灌关键水;三是可根据作物长势情况进行定量灌溉,苗期少灌、浅灌、旺盛期多灌、深灌。灌水定额仅23m3/ 0. 067hm2 (一亩) ,一般每株() 每次注水0. 51. 0kg。目前,注射灌溉技术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灌溉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6地膜集流穴灌技术

该技术是在抗旱坐水种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作业程序为盖膜;放风;放苗至地膜外;将播种坑扩大为30cm 直径的锅形集流坑穴;用砂子封闭播种坑;通过锅形集流坑穴的低洼集水作用收集降雨时降到其它部位地膜上的水,达到集流穴灌的目的。地膜集流穴灌技术已应用于我国寒冷干燥东北华北地区。

(7抗旱坐水种技术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在作物播种时期由于雨水少,土壤墒情差,往往造成出苗晚或缺苗断垅,甚至不出苗,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为了保证出全苗、出壮苗,采用一种称为坐水种的方法。作业程序是刨穴(或开沟) 、注水、点种、施肥、覆盖和镇压。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达到苗齐苗壮的目的,出苗率可达95 %以上,并能提高抗旱能力,提高肥效,促进早熟增产。据宁夏试验,玉米可增产16 %左右,保证了我国农业自给的宏观目标。

五、完善节水型农田水利灌设施的建议

在综合开展的调研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小组成员通过自身的调查走访,和身处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和相关干部、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发放问卷、进行必要的访问和座谈,并且记录了调研过程中的农田水利发展现状和问题(调研问卷样表、汇总表、座谈记录和灌溉形式示意图见附表)。在此后的调研报告形成过程中,大家对搜集到的调研资料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初步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思路,形成了完善节水型农田水利灌排设施的几点建议。

5.1 政府要加强对节水型农田水利灌排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5.1.1政府要形成长效投入机制

发展节水灌溉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国家要主动挑起大梁,形成长效的投入机制。我国农民收入较低,而节水型农业的主要效益体现在缓解用水压力上。对农民自身而言,是不愿意为此付出巨大成本的。政府的投入不仅仅在财政上,还有技术支撑、人才支援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大量的资金是节水型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中小型水库修建,电网等动力建设,管道沟渠等输水管道建设,都要以国家财政为支撑,而且这些设施的后期保养与维护更需要财政的长期投入。技术和人才的长期投入是节水型农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各种先进的富有成效的节水方式的发现,是专业性人才不断创新的结果。我国节水农业发展水平相对世界发达国家来说还较低,全国节水型农业灌溉面积不足全国灌溉总面积的20%,各种节水型灌排设施的发明与培养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愈加迫切。另外灌溉方式的不断创新是节水型农业健康的保障。以前的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已不适应节水农业的发展。节水农业具有灌排设施复杂、技术要求高啊、步骤多样的特点,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更为先进的理念以及行之有效的灌溉方式来指导农业生产。

5.1.2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第一,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促使工作顺利圆满完成的重要保障。农田水利灌排设施建设需要高效明晰的运行程序。首先由国家财政省财政拨发款到下级需要建设的地区,其次由个工程建设人投标获取权,最后才是工程建设,这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来,它可以保障财政拨款专项专用,避免财政拨款被侵占挪用贪污。二来它可以保障工程竞争的透明化,避免因金钱贿赂,利害关系而使得工程建设内定,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最后,监督工程的实际建设,防止因为牟取暴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而造成工程质量低,使用寿命低,从而保障资金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政府要加重视监督机制建设,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善的监督机制,保障由财政拨款到工程建设的透明化,并与司法等部门相挂钩,制定出专门的权责制度,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化。第二,完善长效的保障机制是节水型农田水利灌排设施继续利用,节水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存在与农村关于农田水利灌排设施利用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民不知道或不会或没有能力维护水里上。政府要建立完善有效的用后保障机制,引导农民发展作为水利设施的使用者和收益者积极性,自主的保护水利设施。另外,节水型农田水利灌排设施的检查维护与保障,必然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并且节水农业水利设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这就要求政府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不仅是资金的长期投入,更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服务。政府要将农田水利保障工作与各级主管水利的部门,水利工程承办者,农村发展相联系,组成一个多方的全面覆盖的保障网,才能在各方面给予节水农业最好的保障。

5.1.3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立水市场,形成补偿机制,加快水价改革

农田水利具有点散,面广,且具有使用季节性等特点,这给国家管理水利设施造成极大困难。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谁用谁管,以群众自身意见为主导,进行民主议事,一事一议,发挥农民的管理积极性,维护集体利益。这既弥补了政府管理力度不足的缺憾,也体现了走群众道路,维护人民利益的大政方针。加快农业用水水价改革,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农业用水量。目前,农村农业用水没有明确的价格制度,只是由村中干部自行商量决定谁家,一用电度数为标准进行水量分配。“只要掏钱,想抽多少抽多少”,在我们调查时,一个农民如是说。改革水价,进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一硬一软,以市场经济的杠杆来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以政府的政策控制来扼住用水总量的咽喉。同时还要注意度的把握,价格的制定和用水总量的要求要考虑的农民的承受能力,要既能让农民接受又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促进节水农业发展。另外还要形成农业水价分担和补偿机制,提高农民受益,提高其种粮积极性,并形成一种“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这才是节水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5.1.4加快新农村建设,扩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规模

目前,广泛存在于农村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农田是以家庭为单位,根据田地好坏呈块状分布,田垄遍布,既不利于机械化生产,也制约了水利设施的规模化建设。大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居住区与种植区范围,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鼓励农民或外地资产进行土地承包进行大规模,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将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规划提供重要基础,为水源的选取与分配,输水管道的铺设,灌溉方式的选定提供根据;将促进各项节水设施建设能整体规划,全面布局,高质高效,节省的进行水利建设,形成严密的网状结构。同时村与村相连,乡与乡相同,最终形成一个严密完善,遍布全国各地的水利网,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旱涝提供保障。

5.1.5强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创新并合理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对于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加大扶持力度,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提供充足优厚的条件。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对于节水灌溉设备而言,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低成本、使用环保材料、物美价廉的节水灌溉设备;要发展一批以节水灌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具备咨询、规划 、设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公司,营销与培训相结合的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节水灌溉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政府要加大引导力度,实现创新节水的良性循环。

5.2发挥农民作为节水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者和收益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民作为节水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必然要在其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以促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1.发挥其监督作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监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色的进行,防止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损坏工程质量,减少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2.发挥其维护作用,作为水利设施的使用者,农民是最接近水利设施的人,要注意保护水利设施免受有意损害,发现以外故障,要立刻上报进行维修,以免延误农时。3.农民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响应国家倡导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号召,并且节水型农田水利设施技术含量提高,操作复杂,需要农民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4.农民要树立节水意识,改变水资源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和节水用水的意识,积极的支持促进节水农民的发展。

六:结语

我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历史,几乎与我国近代灌溉的历史一样长。在早期的泾惠渠、渭惠渠和洛惠渠等老灌区,就已经在优化地面灌溉技术要素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5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进行了喷灌的研究和试点,到70年代喷灌技术受到普遍的重视,全国的喷灌面积达到290万亩。进入80年代,在喷灌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套设备和技术,为喷灌的大面积推广创造了条件。截止到1998年,我国的节水灌溉总面积共有2亿亩(其中喷灌面积1300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000万亩、微灌面积30万亩)。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在“三农”问题上予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粮食产量连续7年增加,在一些地区长期性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但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农业整体上还很落后,农业在节能减排上收效甚微,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仍很迟缓,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和对自然灾害的抗击能力脆弱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而一节水型农业为突破口,建设一整套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将为农业的新飞跃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节能减排大赛报告整理稿 do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