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发布时间:2020-10-08 17:45:52

人教版八上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文学常识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词语归类

(一)重点字词解释

1.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3.郭:外城

4.环:包围

5.池:护城河

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7.坚利:坚固锐利。利:锐利

8.委:抛弃

9.去:离开

10.故:所以

11.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2.以: 凭借

13.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14.固:使……巩固

15.国:国防

16.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17.威:威服,威慑

18.以:凭借,依靠之意

19.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20.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21.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22.寡:

23.之至:到达极点

24.畔:通“叛”,背叛

25.顺: 归顺,服从

2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27.有:要么,或者

(二)通假字

,背叛。

)词类活用

1.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古今异义

1.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2.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池

3.亲戚 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4.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5. 古义: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

6. 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

7.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8.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

1.

天时不如地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锐利

2.

三里城:的,助词

多助至:

天下顺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

三里之,七里之郭: 内城

非不高也: 城墙

4.

环而攻之不胜连词,表转折

去之连词,表顺承

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四、理解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五、文章主旨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六、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夫而攻之(包围) (2)革非不坚利也(兵器)

(3)而去之(放弃) (4)寡助之(极点)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固国不山溪之险 B.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我酌油知之 D.俭养德

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答案: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翻译下列句子。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案: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事例: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十四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14亿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6-10题。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桀、纣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注】 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2)亲戚(同“叛”背叛)

(3)勿施尔也[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4)兽之(跑)

7.【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写出这个句子并翻译。

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战则已如果作战就一定能取胜。

8.【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9.【乙】文中说到“桀、纣”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1-13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治县》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民不以封疆之界( ) (2)亲戚之(

(3)追者曰( (4)败魏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阿县“遂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限制 同“叛”,背叛 同“返”,返回 于是、就

1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凭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13.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子奇把粮仓打开救济贫穷的人,所以人人健康强壮;子奇把兵器改造成农具,当地农民用农具用习惯了,用起来得心应手;子奇赢得广大人民的心,大家都团结一致,热爱家园,打仗时必定舍身忘死,所以,魏师必败。

参考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白发老人。那么凭借老人的智慧,凭着年轻的人的决策,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富贵不能淫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有“亚圣”之称。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重点词语解释。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是焉得为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③安居而天下 (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④父(命:教导、训诲)

之女家 (往:去,到)

⑥必必戒 (敬:恭敬)

⑦无夫子 (违:违背)

⑧以(顺:顺从;正:准则、标准)

⑨与民(由:遵循)

⑩独 (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道路,文中喻指原则、准则)

4.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5.词类活用

①富贵不能 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②贫贱不能 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 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

6.一词多义。

①戒

之曰 告诫)

必敬必 谨慎)

②之

女家 动词,到)

妾妇 助词,的)

与民由 代词,指正道)

天下之广 (第一个:居住 (第二个:居所,住宅

是焉为大丈夫乎 (能够

(实现

行天下之大 (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妾妇之(原则,行为准则

7.古今异义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②父 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以顺为者 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8.重点句子翻译。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二、理解默写

1.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大丈夫的操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三、问题梳理

1.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答: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答: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人教版八上《〈孟子〉三章》知识点梳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