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控制霉菌生长

发布时间:2015-11-29 20:18:23

题目 如何控制食物的霉菌生长

作者姓名:张文涛

全安平

制作单位:平昌界牌小学

要: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许多食物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搁置后容易变质,发霉,甚至腐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食物的以上变化,我们做了以下的一些对比试验来一探究竟。

关键词:食物 霉菌 控制生长 对比实验

  

如何控制食物的霉菌生长

一、问题的提出

一些食物十分容易发霉,像面包、蛋糕、月饼、桔子等。食物在发霉后,就有很多细菌,不能吃了,得扔掉,非常可惜。如果我们有办法让霉菌不生长,或霉菌生长的速度慢一点,买过来的食物一时吃不了,就可以 过几天吃。那我们该如何抑制这些食物霉菌的生长呢?我对此进行了研究。

月饼发霉            桔子发霉

    

二、实验的准备

1、到超市买了两袋无馅面包。

2、准备了塑料袋、水、胶布、牙签、滴管、白纸等实验工具。

3、拍摄工具:数码照像机。

三、实验的过程

   实验一:与储藏地方有关的实验

  我把四块面包分别用滴管滴上水放在干净的白纸上,然后放在桌子、冰箱、卫生间、阳台四个地方,观察他们的发霉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桌子上

没有发霉

有一点发霉

有很大一

部分发霉

冰箱里

没有发霉

没有发霉

没有发霉

卫生间

没有发霉

有一部分发霉

有很大一

部分发霉

阳台上

没有发霉

有一点发霉

有一部分发霉

 

  第一天情况         第二天情况   

   

第三天情况

 

  实验一的情况分析:通过以上实验,我发现冰箱里的面包三天了都没有发霉,桌子上、卫生间和阳台上的面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霉。我猜测,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可能和水分、温度、阳光、空气有关。于是我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二:与水有关的实验 

我用牙签划一些已经发霉面包上的霉菌在一小 块新的面包里,再用滴管滴上十滴水,放入塑料袋, 用胶布密封,然后放在桌子上。另一块也一样,但它不滴水,也把它放在桌子上,一起观察。  

 

实验条件

第一天情况

第二天情况

第三天情况

与水分有关

温度、

空气、

阳光等

水分

滴水

没有发霉

有一部分

发霉

有很大

一部分发霉

不滴

没有发霉

没有发霉

有一点点

发霉

 

 

 

第一天情况           第二天情况  

     

 第三天情况:  

 

  实验二的情况分析:滴了水的面包三天后有很大一部分发霉,没滴水的面包三天后只有一点点发霉,看起来食物霉菌生长与水分有关,潮湿的食物霉菌生长的快。

实验三:与温度有关的实验

  接着,我做了关于温度的实验。我分别用牙签划一些霉菌嵌在两块面包里,再分别在两块面包上用滴管滴十滴水放入塑料袋,都用胶布密封,一个放在桌子上,一个放在冰箱里。

实验条件

现象

第一天情况

第二天情况

第三天情况

温度有关

水分

空气

阳光等

冰箱里

没有发霉

没有发霉

没有发霉

桌子上

没有发霉

有一点点

发霉

有一点点发霉

第三天后的情况:

 

  实验三的情况分析冰箱里的面包三天后没有发霉,桌子上的面包三天后有一点点发霉,看起来食物霉菌生长与温度有关,

温度低的情况下食物霉菌生长的慢。

实验四:与空气有关的实验

然后,我又做了关于空气

是否有关的实验。我又分别用

牙签划一些霉菌嵌在两块面包

里,再分别在两块面包上用滴

管滴十滴水,一个放入塑料袋挤出空气用胶布密封,一个不装在塑料袋里。

实验条件

不变

改变

第一天情况

第二天情况

第三天情况

与空气有关

水分、

阳光、温度等

空气

密封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变化不明显

没有发霉

有一点点

发霉

有一些发霉

第三天后的情况:

 

实验四的情况分析:密封塑料袋子里的面包三天后变化不明显,桌子上的面包三天后有一些发霉,看起来食物霉菌生长与空气也有关系,如果真空的情况下食物霉菌生长的会慢些。

实验五:与阳光有关的实验

  最后,我做了是否与阳光有关的实验。我又分别用牙签划一些霉菌嵌在两块面包里,再分别在两块面包上用滴管滴十滴水放入塑料袋,都用胶布密封,一个放在房间里的桌子上不被阳光直射到,一个放在阳台上雨水淋不到的地方。

实验条件

现象

不变

改变

第一天情况

第二天情况

第三天情况

阳光有关

水分、

空气、

温度、等

阳光

阳台上

没有发霉

没有发霉

变化不明显

桌子上

没有发霉

变化不明显

有一点点发霉

第三天后的情况: 

 

  实验五的情况分析:阳台上的面包三天后,感觉上有点发霉,但变化不是很明显,桌子上的面包三天后有一点点发霉。看起来

食物霉菌生长与阳光可能有关系,但关系不是很大。

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探究,我们认为食物霉菌和水分、温度、空气有关。在温暖、潮湿、有空气的地方霉菌容易生长,而且生长的速度快。在寒冷、干燥、密封的环境里霉菌难以生长。

四、资料链接:                  

青霉菌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跟各种霉菌打交道。有的霉菌给人带来好处,比如米曲霉、毛霉、青霉和根霉等等。有小部分霉菌能够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比如某些霉菌能使人长头癣、脚癣以及番茄腐烂等等。

  下面以青霉菌为例,了解一下简易的霉菌的培养方法。

把新鲜的桔子皮(如果是干桔子皮,先 用水泡软,晾至半干)放在20-25摄氏度的地方,最好是阴暗潮湿的地方。三五天后,你就可以发现桔子皮的内表面上长出许多小绒毛,这就是霉菌菌丝体。开始看到的是白色菌丝,过两天,这些白色菌丝的尖端变成了青绿色,这就是青霉菌,青绿色的粉末就是青霉菌的孢子。随着时间的延长,菌丝和孢子越来越多,整个 桔子皮的内表面都长满了青霉菌。有时候,你还可以在桔子皮上看到红色、黄色、粉色或黑色等不同颜色的斑点。这是因为感染了其他霉菌的缘故。如果你要培养比 较纯的青霉菌,就把第一次培养的桔子皮上的青霉菌,用一根牙签(或火柴棍)把它刮下来,抹到另一个新鲜的桔子皮上,进行第二次培养。这样经过两三次的纯化 培养以后,桔子皮上长出来的就基本上都是青霉菌了。

  微生物学工作者培养霉菌,常用液体培养基。什么是培养基呢?简单说,就是用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营养要求的混合物质。这个混合物质一般包括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矿物盐类和水等。现在,也顺便介绍一下液体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把马铃薯削去皮,切成小碎块,称出200克放在1000毫升水里,再煮半小时(煮开后用小火)。然后,用纱布把汤滤出来,再加进一些冷开水,使汤还变成1000毫升。最后在这1000毫升的马铃薯汤里加入20克白糖,这就做成了液体培养基。

  用培养基培养霉菌之前,对培养基还要进行灭菌。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把液体培养基分装到几个干净的烧瓶或试管里,瓶口用四层纱布包上,外面再包上一层牛皮纸,用线绳捆好。然后放在蒸锅里,蒸半小时。这样每天蒸一次,连续三天,进行灭菌。第三次蒸完后取出晾凉,备用。

  如果你想培养青霉菌的话,就把桔子皮上培养出来的青霉菌,用长铁丝刮下几块绿色菌落,接进瓶子里的马铃薯培养基里。瓶口立即用纱布包好(不要包牛皮纸了)。包好以后把瓶子放到25-30摄氏度的地方培养三五天。这时候你就可以看到液体里面会长出许多青霉菌了。

  讲起青霉,你一定会联想起常用药 物青霉素。是不是在你培养的青霉菌的培养液里就有青霉素呢?那可不一定。青霉菌的种类很多,常见的青霉往往生长在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和衣服鞋帽等上 面。不是每一种青霉都能产生青霉素的。比如,桔子皮上的青霉就不能产生青霉素。只有点青霉和黄青霉能够产生青霉素。

   不过,青霉素的发现却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九二八年,英国伦敦梅利医院的研究室里,一个小个子医生弗莱明正在培养各种细菌。

   九月的一天早晨,他正要把繁殖了葡萄球菌的培养基倒掉的时候,忽然发现在葡萄球菌的菌落之间,长出了一个青霉菌的菌落,跟年糕上的青霉非常相似。而且在这个青霉菌落的周围,葡萄球菌的菌落正在消失当中。看来,这个青霉正在消灭它周围的葡萄球菌。

  于是弗莱明对青霉菌进行了专门研究。在一个大瓶里,先放入少量的培养液,把青霉菌孢子放进去,在23摄氏度的恒温箱里培养了两天后,液体表面就生出了白色菌膜,并且逐渐变厚;七天左右,表面变成了青绿色,而液体变成了麦杆色。

他用吸管把培养液放进含有葡萄球菌的肉汤里。结果葡萄球菌没有繁殖,好象都死了。后来,他又用这种液体对许多细菌作实验,发现那

(图一) 些细菌都不生长繁殖了。

  弗莱明把这种培养液叫做青霉素。他想,如果青霉素对动物没有毒的话,不就可以作为药品抑制病菌了吗?于是,他把一毫升青霉素注入小白鼠的尾静脉里(体重20克)。结果,什么影响也没有,证明青霉素对动物无毒害。他又在家兔的眼睛里滴入这种液体,也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有一天,他的助手因为左手被玻璃划破而感染化脓了,来向他请假去看病。这时候弗莱明给他上了点青霉素。第二天,手果然消肿了。

  一九二九年,弗莱明向科学界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后来,有人认为青霉素的性质很不稳定,不值得深入研究,因而被搁下来了。

  一九三八年,英国学者弗洛里和钱恩在研究溶菌酶的时候,从文献中发现了弗莱明的文章,才引起了注意,并且重新研究青霉素。这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青霉素的第二次发现。

   直到一九四年,他们经过了许多次实验,终于证实了青霉素的活性很强,是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以后才组织了一批人对青霉素进行各方面的研究,成为当今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菌素了。

 

(图二)

(图一)图中央是青霉菌,周围是致病细菌。距青霉素最远的细菌个大、色浓,活力十足;距青霉菌较近的细菌个较小、色较浅,活力较差;而最接近青霉菌的细菌个最小、色发白,显然已经死亡.

(图二)澳大利亚病理学家霍华德.弗罗里因进行青霉素化学制剂的研究,而与弗莱明、钱恩同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参考文献

  [1]郝京华 路培崎 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

[2]《弗莱明与青霉素》

如何有效控制霉菌生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