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建设探析[J]

发布时间:2014-02-18 20:26:47

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建设探析

胡邦曜

摘要: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如何才能保证持续、稳定、有效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涉及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面,但从高职院校内部来说,关键是加强内部机制建设。机制建设是内在的,也是自身的问题,先从自身做起,是推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是源泉和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结合得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宽广道路,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如何才能保证持续、稳定、有效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涉及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面,但从高职院校本身来说,关键是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部机制建设,充分调动部门、教师和学生参与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质量的提高,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任务,打造高职教育的特色、优势和独特竞争力。

1.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意义

1.1是高职教育特有规律的需要

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其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通过培养面向社会、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来实现的。高职教育的特色在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和培养规格的职业适应性,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与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需要

“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外部世界,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的影响较之其他教育类型要迅速的多、深刻的多,因而也剧烈的多”。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能及时对行业(企业)的职业演变、职业资格、职业能力等进行预测和判断,从而对专业开发(调整)及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才能使高职教育主动应对职业的变化,人才需求的变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通过行业(企业)了解、掌握职业异动、人才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是科学、合理设置(调整)专业的基础保障。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设置、高职人才目标和规格的研究,可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制订,可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行业(企业)合作落实实习项目和实习基地,可保证专业技能的实践性;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可保证师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应用的先进性;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顶岗实习和就业聘用工作,可保证高职教育的稳定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背景, 以行业(企业)作为所需职业技术人才的生产基地和培养空间,更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3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在其发展中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办学设施匮乏,师资水平不高,实训手段落后,教育质量不高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因素。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所强调的实践教学条件,如果完全靠学校自己来建设是很难实现的,特别对那些根据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新开发的专业来说,由于办学经费的不足,在短时间内投资建设功能齐全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即便在一些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可能存在与学生未来上岗工作的真实职业环境有一定差距的现象。况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不断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改造,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都将大大超过校内实验、实训设备更新完善的速度。依托行业或企业,与之合作办学,既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又可解决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问题,既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接触到生产一线正在使用的设备、采用的工艺,又改善和充实了学校(专业)办学条件,降低办学成本。

1.4是高职院校建设师资队伍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既要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又要符合职业岗位(群)对技术性人才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又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既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又要了解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既要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又要是学徒的技能师傅,是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双师型”教师。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可以让教师走向企业生产一线,向科技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学习,教师深入企业的过程就是教学的准备过程,可获取生产现场教学素材,收集高质量教学案例,了解生产技术与工艺,锻炼实践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实效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还包括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一方为广大教师提供科研课题,检验科研成果的场所和技术条件,以及必要的经费支持,为教师创造了通过科研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良好环境。企业所提供的科研课题直接来源于生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直接置身于工程技术环境中,让善于解决虚拟问题的教师置身于现实环境中,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使教师更自然地学会通过科研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多出科研成果。

1.5是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原则,将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加强同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将行业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导入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职业体验,获取学校所不能给予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职业氛围、职业经验,了解、熟悉并掌握生产规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技术,锻炼实践技能、积累职业经验等,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职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学校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开展“订单式”或“半订单式”教育,也为毕业生建立了稳定的就业渠道。除此之外,产学研究结合还有利于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由于学生有机会获得职业素质的实际训练,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时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就业工作开展的好,也就有利于学生的择业与就业,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问题。我国是一个具有长期“重脑力轻体力”、“重知识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文化传统的国家,受其惯性影响,高职教育中仍存在沿用学科本位体系,强调自身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堂教学内容空泛,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填鸭式满堂灌充斥课堂,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走不出课堂,迈不进企业;教师专业技能不强,不能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课程考核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素质不高,束缚了人的发展和高职院校自身功能的发挥。加上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或正处在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建设的转型时期,学校的导向政策和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对高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的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到位,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的思想还在延续,一些专业设置没有经过市场调研与论证,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脱离生产实际,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就业率或就业质量不高。

2.2高职院校自身实力有待提高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地发展。学校和企业是两个追求不同效益的实体,学校追求的是办学的社会效益,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材,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双赢”,只有“双赢”才能实现合作的真正目的,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还没有达到让企业主动寻求合作的程度,学校实验设备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服务企业的能力有限,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基本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为解决学生实习就业问题,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企业进行必要的选择,而主动寻求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停留在实习基地提供、教学设备捐助、接受少量的毕业生、员工培训项目等,合作深度不够。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

2.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部机制有待健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机制建设与机制上的突破非常关键,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涉及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考试方式、学籍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若没有灵活有效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很难办到的。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厘清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目的,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仍然把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教育模式下学生生产实习、校外实习场地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缺乏严谨的基地建设计划、实习安排和科学管理;与企业合作时,习惯将目光盯住大型企业或国营企业,忽视中小型企业或民办企业,事实上,中小企业由于人力资源缺乏、科研能力开发有限,更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机制也比较灵活,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更适于开展产学研合作;由于受传统教育管理机制的惯性影响,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还不够灵活,还不能完全适应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所涉及到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考试方式、学籍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制约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由于导向政策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部门和教职工参与产学研工作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等等。机制建设是内在的,也是自身的问题,先从自身做起,是推动产学研工作的基础,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源泉和动力,内因决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2.4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使的校企双方都不可能自己独立承担协调、组织、约束的重任。校企合作不仅关系企业界、学校,还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目前,国家支持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针是明确的,但与之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尤其是随着一些行业将职业院校交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直接有效的指导作用,很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为自发的民间活动,合作过程中责、权、利的规定不规范,双方建立的合作关系没有完善的机制保障,大多靠“人脉”或合作双方的态度,无法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国家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地位和性质作出原则上的规定,用法律规范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责、权、利。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它对校企合作具有直接的促进、保护和限制作用。从实践者的立场看,学校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已经作为前提包含在内外因关系中,内外因互动,才能推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3.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建设

31建立推动机制,从职责上促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和组织实施

高职院校建立由企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相关企业代表组成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或校企业合作联盟,强化专业设置的产业背景或行业定位,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宏观调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协调解决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提供咨询、指导与服务;建立由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学校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强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群)技术要求,提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及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标准、技能训练要求;根据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思想,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技能训练大纲、教材编写计划、知识与技能考核标准与方法、指导毕业设计,为本专业提供就业指导及职业继续发展教育等;学校所有单位应树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意识,尤其是宣传部门和窗口单位要抓住一切对外联络和接待的有利时机,宣传学校的产学研工作,收集企业信息提供给科研处和教学系部,充分挖掘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资源,为建立和完善学校产学研工作网络尽力,并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2 建立合作机制,从市场竞争中提高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率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的模式较多,但主要可归纳为三方面:(1)订单培养式: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2)互助合作式:学校与企业建立契约型的产学合作实体,引进行业职业标准,重新编制培养计划或课程置换;学校聘请合作企业的优秀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和实验、实训课指导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选拔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兼职或参与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与技术服务,根据企业要求帮助培训员工等;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设施与场地,为学生提供完整生产过程的学习机会,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共建等。(3)项目开发式: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科技、产品项目,或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发挥人力资源和专业优势进行产品开发,企业提供开发资金,学校与企业共同拥有知识产权和使用权,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3建立交流机制,从人力资源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优化配置

学校组织管理、技术团队进入企业,企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相互交流,双方共同组建产学研合作团队,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联系;学校参与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引进,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推动“企业出题目,学校做文章”活动,确立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高职科研目标,以中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重视中小型技术课题,探索市场导向型的科研开发模式,实现产学研紧密型的深层合作。校企双方人才交流的过程,也是双方文化与价值观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有利于培养锻炼“双师型”教师,有利于优化师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有利于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自身活力。

34建立激励机制,从管理制度上调动教职工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学校实行激励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诱导教职工的工作动机,使教职工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学校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管理学中,激励不等于奖励,激励有激发、鼓励、诱导、驱使之意,若只强调利益引导一个方面是不准确的,激励应包括激发和约束两层含义,奖励和惩罚是两种最基本的激励措施。学校要加强对产学研究结合的宣传,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教职工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改革学校教师工作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承接产学研课题、加速成果转化;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和挂职,开展技术服务与科技合作;鼓励教师不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车间里,更要鼓励在大地上、在车间里产生高质量的论文;鼓励教师不仅要把高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更要鼓励教师把新鲜、有用的知识带回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改革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人事分配制度,注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绩、科研成果和知识服务的实绩形成促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35建立评价机制,从工作绩效上检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落实与实效

学校制订专业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评价体系,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制定教职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评价体系,并纳入到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考评中。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考评可由学校考评、系部考评、教师成果考评三部分组成。(1)学校考评,可每学年进行一次,重点考评产学研工作组织与领导、专业指导委员会人员组成及职责履行情况、各专业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情况以及校企合作成果等;(2)教学系考评,可每学期考评一次,重点考评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校企合作人员交流、校企合作项目建设、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毕业生社会声誉等;(3)教师成果考评,可每年度进行一次,重点考评专兼职教师产学研成果的转化,产学研成果等。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7)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社会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戴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高专教育信息网,2008.9.

(原刊于《教育与职业》200910月)

高职院校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建设探析[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