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12 03:28:13

鉴赏诗歌鉴赏技巧点拨一、读懂诗歌“说什么”鉴赏诗歌切入点1、从题目切入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2002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题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中“闻笛”,笛声“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又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的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其他诸如:《约客》,题目交待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待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在未读诗句时,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2、从注释切入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或注释词语,降低难度。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向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注]窦巩,中唐诗人,越王台,相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登临之处。注释中的“越王台”,那是暗示你用典;“中唐”暗示的是此时唐朝在逐渐走向衰落。结合诗题、诗文,便可得知,诗人是在吊古伤今,表达了对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沉重叹惋之情。3、从意象切入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1/7
2、金陵晚望金陵图高蟾韦庄曾伴浮云归晚翠,谁谓伤心画不成?犹陪落日泛秋声。画人心逐世人情。世间无限丹青手,君看六幅南朝事,一片伤心画不成。老木寒云满古城。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典型的凄凉之景,高诗是“浮云”“晚翠”“落日”“秋声”,韦诗则是“老木”“寒云”“古城”,却表达了相同的情感: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古诗词中许多物象都被赋予特定的意义。如:柳——送别留恋月亮——思乡怀人鸿雁——书信送情、羁旅伤感————————芭蕉——孤独忧愁——鸿——怀——蝉鸣——凄楚哀婉猿啼——悲伤长亭——送别冰雪——忠贞高洁浮云——漂泊在外的游子、比喻奸邪小人——————沙鸥——漂泊羌笛、胡笳——凄切丹橘——坚贞落花——惜春伤怀野草——衰败、荒僻草——离愁思乡流水——韶关易逝南山——归隐蝉——品行高洁秋水——急切盼望东篱——远离尘俗、洁身自好南冠——囚犯碧血——为正义事业而流血登高、凭栏——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寂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舟、湖、桥——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之情镜、灯(烛蜡、炬)——多传达孤寂落魄和愁若之情4、从语言切入首先是巧用试题信息,利用储备,读懂诗词。古人创作诗词特别重视语言的锤炼,不少诗歌都因为一个或几个字词运用精当而使整首诗生动耐读而意兴盎然。22004年高考全国卷之二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縠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参考答案:春天景色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木,波面生纹,如细绉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2/7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