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28 10:52: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经济新常态

学号:

SX1603117

姓名:

牛娟

班级:

9班

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自2014年习近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这一观点已成为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介绍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以及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然后指出我们应当如何应当经济新常态,最后讲述了经济新常态带来机遇与挑战。

关键字:中国经济、 新常态、 机遇与挑战

一、 背景

经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观点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切把握发展规律、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已经开始探索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改革开放之前已经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发展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到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党的十五大把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所作出重大战略判断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该观点是引领中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占世界份额11.5%,年增速9.8%,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只有2.8%。近几年来,我国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特征。然而持续的增速并不能说明掩盖经济发展瓶颈。中国错过了最佳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时期,附加带来的各种负面特征如地方债务、通货膨胀、市场要素价格扭曲、生产率水平降低、整体竞争力减弱。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出经济新常态这一重要观点[2]

习近平:“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六个月后他在把“新常态”作为经济改革理论基础,在2014年11月9日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系统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所以,提质增效是新常态的本质。新常态的指向是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提升,就业稳,价格稳,民生保障更完善。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二、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就是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遵循规律,传统劳动力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经济增速放缓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按这个目标计算,保持每年7%以上的增速已足够。其次着眼长远。不搞强刺激,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如果非要通过传统的调控手段将速度刺激到9%,也是做得到的,但是不应该也没必要这么做。精准调控。从只盯增速转变为坚持区间调,调控更从容;从事后救急转变为保持底线思维,调控更前瞻;从“大水漫灌”转变为坚持“定向调控”,调控更有效[3]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一,要正确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机遇,建立起足够的信心。第二,要更加精心地应对社会矛盾。过去积累的一些矛盾,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会逐步显出来,而作为托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手段还相对比较滞后。第三,要勇于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成员。第四,要继续挖掘人口红利,创新利用人才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劳动参与率、逐步提高总和生育率等措施,拉长人口红利释放期,减小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有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如企业改革,人员流动和教育培训等,充分挖掘、培养和形成人才优势,开发和利用人口质量红利。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人口质量红利,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知识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驱动型的较高质量增长。第五,要以不断改善民生作为我们的政策目标。应对新常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重要前提是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是要保证在经济发展和推进体制改革时,能够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当然,福利的刚性又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我们,这种改善必须是渐进和持续的[4]

三、 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新常态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顽疾,其中中美两国的贸易与金融失衡又是全球失衡的核心。这种失衡结构虽然使中美两国获得了某些利益,维持了中国三高模式和美国高消费结构,但积累的矛盾也对世界经济长期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此密切相关。此时,中国提出了新常态战略,改变过去实行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高增长、低消费的模式,强调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基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这与美国提高储蓄好投资的战略相呼应,有助于中美两国经济失衡的调整,使世界经济摆脱过去的失衡结构,走上一条更为均衡的发展道路。其次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并以此带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传统世界经济结构下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客观上需要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其对象也只能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无疑将带动相关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大大有利于其经济起飞。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发展,如同我国国内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一样,无疑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5]

经济新常态在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中国的经济改革面临新的挑战。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量依然可观,但稳定经济增长任务繁重。经过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从经济总量看,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从发展速度看,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但客观讲,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挑战亦十分明显,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施策,使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但核心动力源正在培育中。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空间。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的统计公报显示,这一比例攀升至48.2%,这是非常好的经济结构优化迹象。但同时应看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较为落后,需求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这些因素在制约着中国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四是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但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一届政府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当头炮,目的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政策既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当前地方一些职能部门过度干预企业经营管理寻租腐败等现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挑战之一[6]

四、总结

从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是从中共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大历史时期。中国已经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确定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迈进。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十亿以上人口的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壮举。“习近平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领导中国向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进的经济战略构想,这一引领中国从世界经济大国向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迈进的“强国策”,正在快速改写世界经济版图。2012年12月,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贫困群众时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我相信只要我们和习近平主席一样充满信心、保持定力、科学筹划、奋力作为,中国经济一定会持续发展,精彩不断!

参考文献

[1]刘西曼.“新常态”下的2014中国经济预判[J].IT经理世界,2013(12):13-14. 

[2]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3]汤薇.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5(8):99-100.

[4]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42-44. 

[5]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91-98.

[6]杨雪星.新常态下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与策略应对[J].福州党校学报,2015(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