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

发布时间:2019-04-14 18:50:47

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

  有经验的记者,应该善于把采访的成功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采访准备是指取得采访线索之后,在与采访对象见面之前,对采访的人或事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准备用什么途径、方式、工具才能与采访对象接触。这种工作,就是采访前的准备。

  今年八月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社长江作苏先生参与策划和编辑的《湖北日报》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以及其撰写的论文《责任造就公信力》获一等奖。2007127日下午,作为负责新闻教学的老师,笔者带领两位学生有幸采访到了这位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双奖得主。笔者以这一次的采访为基础,结合采访学的理论以及不同记者的采访经历,谈谈对采访的准备工作的认识。

  充分的采访准备是能够获得一次人物专访机会的重要前提,对这次采访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具体的关联,对采访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采访准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采访对象及相关知识的准备,采访问题的准备,以及记者采访的心理准备。

  

  一、采访对象及相关知识的准备

  

  采访准备的核心、准备的灵魂,是人,是了解与研究采访工作的对象。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斯诺夫人韦尔斯曾说过,要采访一个人,应尽可能先了解他,了解得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对采访对象的准备一般必须事先了解其主要经历、哪里人、年龄,不仅要熟悉本人,而且要熟悉这个人的社会环境。其次必须熟悉对象的主要成就、性格、爱好。这样,一采访就能找到共同话题。

  我们采访江作苏先生前,围绕采访对象做了大量的准备:从网上找到所有关于江作苏先生的资料,打印成一厚本,将其中的各种重要信息熟记于心。这使得我在湖北日报党委办公室等江总的时候,见到素未谋面的江总进来,可以一眼认出江总,并进一步争取采访机会;同时,通过湖北日报的其他员工,在访前了解到江总的方方面面;除了湖北日报采编人员的渠道,我们还在进入楚天传媒大厦时,在一楼的楼层分布图上大致了解到江总办公室可能所在的楼层,通过不断问询求证,确认了江总的办公室所在地;在传媒大厦等待江总开会的过程中,我们还通过一名清洁工之口,了解到江总的具体工作习惯。

  “隔行如隔山”,记者在采访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时,在采访前,必须尽快熟识题目,对涉及的专业知识抢学抢记,以求“速成”。“临阵磨枪”是记者采访前常用的一种战术,这不仅是为了尽可能成为采访对象的合格的对话者,更是获得采访机会的重要条件。

  在采访江总之前,我们围绕自己的报道目的,收集到了所有相关资料。《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一共有多少篇,每一篇都是哪位记者写的,我们从学校图书馆中找到湖北日报2006年八月份的所有报纸,将这些报道全部收集完整。并找到江总发表在《新闻前哨》的论文《责任造就公信力》,复印下来。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了解江总“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办报理念,及《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的报道角度和方式方法。在楚天传媒大厦等待的过程中,我在旁边的商务部又买了江总编写的书《严谨培育持久力》,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了江总的理念思想和具体工作方法。

  在采访的历史上,很多前辈都是我们年轻人的学习对象。美国记者利伯林采访骑手爱迪?阿卡罗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一般把左马蹬控制在比右马蹬长几个孔的位置上?”这个问题使这个骑手开始畅谈,采访经历了一个多小时。骑手对利伯林说:“我看得出,你曾和骑手打过很多交道。”利伯林说:“是的,不过是从我打算采访你的那个星期我才开始和他们打交道的。”利伯林在临访准备时了解到,大多数骑手在按反时针方向进行比赛的美国跑道上赛马时,用把左马蹬比右马蹬长一些的办法,来保持在马上的重量平衡,这样马奔跑时就不会偏离跑道,路程就是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利伯林一句漂亮适当的提问,缩短了记者与骑手之间的距离,使采访走上坦途。这句提问却是利伯林用了一周时间了解骑手的职业和骑手生活的心血。

  

  二、采访问题的准备

  

  提问是了解情况最直接、最简捷的方式,是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记者的很多采访准备到最后都落实到提问的准备上,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有成功的采访。提问必须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设计不同的提问方法。对于访问领导干部和社会名流,记者提问要简明扼要,用最简单的话语说明采访的目的要求,提出话题中心;对不善言谈的基层群众,记者要慢琢细磨,耐心启发,想方设法拉近与被访者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

  采访时不怕问题多,就怕问的问题少。有经验的记者,采访前拟出的问题是十分多样、丰富、具体的。美国著名电视记者华莱士于1986年访问邓小平之前,他所做的准备包括,“我读了许许多多有关邓小平的书籍和剪报。此外,我还同一些见过邓小平的人交谈,了解邓的性格和特点。然后坐下来,苦思冥想,准备了50个问题。由于我们只有一个多小时采访时间,翻译就用去一半,许多问题我没有来得及问。邓小平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想再次采访他。”这位美国电视记者采访前所作的问题准备是十分出色的。他在谈经验时说:“我给自已定了一条规矩,至少在准备好3040个扎扎实实的问题以后才去采访。我通常的办法是,在黄色封画的白纸簿上先写出100个问题和所有经过研究琢磨以后我心中想到的一切。然后我开始把这些问题分类,如采访巴列维国王(注:伊朗前国王),我就把100个问题浓缩到50个,分成八、九类,如权力问题、贪污腐化问题和年龄问题等。等到我真刀真枪采访时,我可能只用50个问题中的1112个。”他说:“其实准备问题对我来说是一种训练。这样,我从掌握的大量材料中,对被采访者有更深的了解。如果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有材料,有内容,能把我们引向更有内容的方向,那就更好了,这就需要随机应变,临场再想一些问题。但如果事先没有充分准备,临时是很难提出好问题的。”

  

  三、记者采访的心理准备

  

  在采访前和采访过程中,记者自身要调整好心态,做好采访的心理准备。因为作为采访活动的主体,记者自身的心理状态怎样,直接制约着自己的言行与才智的发挥。首先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最基木的心理因素。其次要有坚强的意志。记者在走南闯北,四处奔波的采访活动中,不但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且由于记者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使得采访活动时常遇到更大的竞争和冒险。因此,记者在战胜采访困难的过程中,意志既能调节自己的行动,推动记者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去达到预定的目的,又能控制与制止和预定目标相矛盾的行动。

  在127日之前两周,我们的两位学生已经想方设法联系采访。她们到楚天传媒大厦,以省记协湖北传媒网实习记者的身份,再三地电话联系之后,得到的答复只有拒绝。127日,我们决定冒昧造访。我们下午两点半到达传媒大厦,在一楼,我们仔细看楼层分布图,了解到采访对象办公室的大体地址。在乘坐电梯时,我们和集团的一位记者搭上话,向他介绍我们湖北传媒网实习记者的身份,并冒昧问他江总办公室的具体位置。他说:“你们上到23楼,就会有一个女保安把你们拦着问你们找谁的。”后来我们在集团领导所在的几个楼层来来回回,问了多次,终于确定了江总办公室的位置。我们在江总办公室门口,看到门是锁的。连电子门卡都是第一次见的我,更加觉得前途未卜。我们继续打听江总的行踪,得知江总开会去了,我们就在江总门口等。在等待的过程中,走廊上来来回回的人问了几次我们的来意。党委办公室的同志认为我们一直站在走廊上影响不好,再三劝我们离开。他们告诉我们说,江总肯定是不会接受采访的,江总实在是太忙了。我们想尽各种理由,说服办公室的同志,党委办公室的同志终于同意我们在办公室等江总开完会了。终于到四点多钟,我看到一位中年男士进入党委办公室和其他的同志说话,凭借之前积累的资料,我知道这就是江总了。我迅速向江总介绍自己的来意,我左手拿着一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报纸复印件,右手拿着刚在楼下买的江总的著作《严谨培育持久力》,在我们的诚意打动之下,江总终于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到这时候,我们的采访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一代名记法拉奇曾这样说:“害怕,是我不能容许自己享受的一种奢侈”,“羞怯,是我无法承受的一种重负。”这种闻所未闻的“奢侈”和“重负”里,充满着酸楚和痛苦,更洋溢着坚韧和顽强。对于年轻记者,尤其是对于尚未真正踏上新闻职业道路的新闻专业学子来说,“害怕”和“羞怯”何尝只是法拉奇所无法承受的,它更是我们这些尚无建树的后辈们所无法承受的奢侈和重负。在新闻这条道路上,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克服“害怕”,抛弃“羞怯”,去迎接重重障碍,挑战一个个难题,我们才能迅速成长、成熟起来,从而实现心中的新闻理想。

  王梅,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闻传播系教师。

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