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阿瞒洗把脸(《三国演义》研究文章)

发布时间:2013-10-18 19:56:15

帮阿瞒洗把脸

三国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其中最伟大(考虑了半天,还是决定用这个词。虽与世俗之见不合,奈事实如此,“吾爱吾世,吾更爱真理”,故不惜与全世界为敌,也要为阿瞒讨回个公道。料阿瞒泉下有知,亦当含笑矣!)也是最委屈的当数曹操。

舞台上的曹操一直是个大白脸,背负了千古骂名。曹操之《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不见如何流传,可是一句小说家硬栽的言语却让他冤枉至今。现今人们谈到曹操大概没人不知道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吧?这一句话就把曹操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架。再难洗去奸臣的恶名,遭到亿万人的唾骂。但曹操其实是冤枉的。

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之事,陈寿《三国志》载:“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只是寥寥几笔就带过了,并没有提到。后世裴松之不满意,引了几段话加以补充。引文如下: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杀数人。(王沈《魏书》)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郭颁《世语》)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孙盛《杂记》)

至《三国演义》则变为曹操与中牟县令陈宫一起夜宿吕伯奢家。听其家磨刀声,以为要谋害自己,遂夜杀八人而去,途遇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操诱而杀之。遇陈宫责问,答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其实,即便王沈《魏书》有美化曹操之嫌,但郭颁和孙盛都是吴国人,《世语》和《杂记》也只是属于文人笔记之类,并非正史,本也不足为据。更何况二者本身就是曹操敌国之人呢。但即便曹操如二人所言一般,也不至于落到如今这般骂名。李贽曰:“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谁复能开此口乎?”对此言似乎还很赞赏。

话虽如此,但历史上的曹操,本不应该是这样的。

太尉桥玄评价曹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名士何颙见而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

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诚如他自己所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在当时的情况下,群雄逐鹿,东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了。各路诸侯谁人不是在为自己做打算。即如刘备所言欲匡复汉室云云,也不过就是如曹操之“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般找个合法的借口而已。

都说曹操篡汉,可是曹操不篡,还有别人来篡,只不过别人没有这个本事罢了。如果曹操和刘备互换一下位置,那结果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举刘备为例是因为他一直打着匡复汉室的大旗。具体论述,参见糊涂浪子《胡批三国》之《刘备篇》)

马植杰《三国史》中对此有很中肯的评价:“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

罗贯中《三国演义》有着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糊涂浪子《胡批三国》之《刘备篇》有所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但即便如此,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曹操其实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不得人心,否则,他也不会拥有强大的曹魏政权了。

曹操虽征讨陶谦时“所过多所残戮”,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加意爱护百姓的。《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写到曹操讨伐张绣时:“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便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后来,操马受惊,践坏麦田,召行军主簿议罪,援《春秋》“法不加于尊”之义,最后乃割发代首。

世人多议其伪,孰不知古人之割发并非如今人理发一般。《孝经》第一章载孔子对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第十八回写夏侯惇左眼中箭,拔箭时带出了眼珠,大叫“父母精血,不可弃也”,于是放到嘴里吃了下去。以一粗鲁武将,尚且如此,何况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曹操呢。所以这一举动才会使“三军悚然”。

第三十一回写到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后 ,“土人箪食壶浆以迎之”,其中还有“父老数人,须发尽白”。可见,当时曹操还是满得人心的。曹操取酒食绢帛赏赐后,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

三十三回“曹操追(袁谭)至南皮,时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操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操大怒,欲捕斩之。百姓闻得,乃亲往营中投首。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百姓皆垂泪而去。”

仓亭大胜后,曹操明知袁绍卧病在床,冀州城内空虚,但众人劝其进攻时却说“现今禾稼在田,恐废民业,姑待秋成后取之未晚。”

平定冀州后,又下令:“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

而曹操的屯田政策在保障了军需的同时也就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所以,蜀吴两国才争相效仿,在当时的乱世之中,这一措施对老百姓来说,可谓一大了不起的功劳。曹操对待下属其实也并非一般人所想的那般苛刻。(至于杀杨修等人那是政治因素,并非所谓妒忌云云--实际上杨修之才,未必及得上曹操。此是后话,以后再说。)吕思勉《秦汉史》曰:“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

好了,这些且不说,回到开头的这个问题来。

至于曹操是否杀了吕伯奢一家,这已经是一两千年以前的事了,我们不敢妄言。可是,据此就评判曹操阴险狡诈恶毒等等,却也未免太过武断了一点。郭颁《世语》只说道“手剑夜杀八人而去”,不知曹操本人的具体态度。

孙盛《杂记》所谓“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然则既曰“凄怆”,也就不至于如何阴险狡诈恶毒了。

到了《三国演义》中,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为曹操招来了历经千百年总也洗不清的骂名。然而,小说家言,如何能当得真?说到底,如果曹操真是阴险狡诈恶毒乃至狼心狗肺忘恩负义之徒,何不连陈宫也一并杀了,以致贻人口实,留下千载骂名?!

可知曹操白背了这么多年的骂名了。人们通常所说冤枉,有叫做天大的冤枉的,似乎已经达到了极至,那么,曹操的冤枉其实可就比天还要大了!

帮阿瞒洗把脸(《三国演义》研究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