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卿倾家荡产析

发布时间:2019-01-23 03:14:37

杜少卿倾家荡产析

66杜少卿倾家荡产析

摘要:《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至第四十八回涵盖了杜少卿这一故事人物的生活状态及其悲惨结局。尤以第三十一回至第三十四回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杜少卿倾家荡产的全过程,其表现在:门庭若市、交友不当、受人跪拜、鬼迷心窍、变卖祖业、典当财物、平居豪举、家道败落、许愿负债、穷途末路、卖文为生、乞求他门。对于生活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社会空间的人们,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审视分析研究杜少卿的倾家荡产根源,以减少或避免或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平居豪举;变卖祖业;典当财物;卖文为生;乞求他门

中图分类号:1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20200204-0046-03

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中杜少卿的堂兄杜慎卿向戏班师父鲍延玺透露:“赣州府的儿子是我第二十五个兄弟,他名叫做仪,号叫做少卿,只小得我两岁,也是一个秀才。我那伯父是个清官(江西赣州府知府),家里还是祖宗丢下的田地。伯父去世之后,他不上一万银子家私,他是个呆子,自己就像几十万的。纹银九七(银子成色)他都认不得,又最好做大老官(当大款、充大腕),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从这段话中可见杜少卿不是一个创业者,而是一个宦官富豪人家的守业者,虽已取得举业,但“儒者爱身,遇高官而不受。”[1]正如第三十四回中杜少卿自白的那样:“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月地花天、萧管声声、歌词诗赋、言诗作对、寻欢作乐、逍遥自在、安然自得、慈悲为怀、大行豪举,在行善积德过程中,的确有一些贫民、贱夫、弱者需要人去献爱心、搞施舍、行赈济。但也有一些人的确是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巧取豪夺、骗取他人钱财的不法之徒。笔者认为行善积德献爱心应讲究一个度,这个度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靠自己节衣缩食,勤劳致富,创造财富去行善积德、献爱心、 赈济贫民、灾民,象雷峰、吴天祥就属于这一类,值得提倡颂扬。二是将个人的财富和祖上的遗产变卖的收入去进行行善积德、广济豪举,至于这类行为不值得提倡,也不值得颂扬与学习。应该把祖业与财产作为本金,作为投资,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利润,按增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一定的慈善基金再去献爱心、手拉手、广济民等慈善活动,不要杀鸡取卵。那么作为万贯家财的杜少卿而言又是怎样走上“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年少何人,肥马轻裘笑我贫!”[1]的道路?究其根本原因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交友不当,家财精光

在《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中,江苏省六合县的翰林院待读高老先生向众人介绍道:杜少卿“他家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到了他家殿元公,发达了去,虽做了几十年官(清官),却不会寻一个钱来家(赚钱)。到他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江西赣州府知府)——已经是个呆子了(不会巴结上司),……他这儿子(指杜少卿)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都拉着相与(往来),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两)银子弄(败)的精光,(在安徽省)天长县站不住,(就)搬到南京里(秦淮河畔利涉桥河房),日日携着乃眷(家属)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这少卿是他杜家第一个败类。”从这个介绍情况来看,杜少卿的交友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值得探讨:在人际交往上,荀子曰:“人生不能无群”!这个“群”应该是正常人的群,是正经人的群,非敌对性质的群,在这个“群”当中,人与人之间应讲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的礼让、仁爱、信义、忠诚、谦敬的优良传统与品德素养。小说中的正经与不正经是以人的社会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为标准而进行划分的。认为豪门富贾、乡绅、秀才中的举人、进士、贡生、监生是正经人,认为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是不正经的人,这种划分带有偏见。笔者认为“正经”与“不正经”是个道德标准,凡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就是正经人;凡道德品质恶劣的人就是不正经人;凡勤劳勇敢、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自食其力、任劳任怨、忠于职守、艰苦创业、平易近人、平等待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有借有还、恪守诺言的人,不论从事何种工作或社会地位高低、财富多寡都是正经人;凡阿谀逢迎、拍马溜须、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花天酒地、强取豪夺、寄生祖荫、下跪作揖、丧失人格之人,不论社会地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大,都是不正经的人。正因为杜少卿吃了这些不正经人的“弹子”,所以导致倾家荡产。

二、喜欢奉承,当大哥大

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中杜少卿的堂兄为了转嫁戏班师父鲍延玺借钱的要求,向鲍师傅透露了一个不该透露的关于杜少卿的为人处世观,慎卿说少卿有以下四个毛病:

其一:“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

其二:“他不喜欢人叫他老爷,你只叫他少爷。”

其三:“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别)人做官,说(别)人有钱……总说天下只有他一个人是大老官,肯照顾人。”

其四:“他若是问你可认得我,你也说不认得(不相识)。”

从以上四个毛病中可以看出杜少卿这个故事人物对他的长辈、祖辈、曾祖辈、高祖辈,相识、相逢、相知、相交、相遇之人都乐于帮助、施舍、搭救、广济、恩泽。另一个方面说明杜少卿这个人喜欢阿其所好,喜欢别人称他为“少爷”,以此说明他血气方刚、阳春二月、年轻有为、年富力强。再一方面说明了杜少卿爱称老大、举止豪放 ,处处要显示出高人一筹、财大气粗、大款形象、大腕形象、大哥大形象、巨星形象、霸星形象,真是光彩照人、火光四溢。正由于杜少卿这个故事人物所具有的特定的性格,才导致别人乘机而入、乘虚而入、财门洞开、倾家荡产。

三、鬼迷心窍,受人跪拜

杜少卿慷慨解囊、施人银两,“都苕倾”的动机大多败于别人的下跪、磕头、作揖、请吃和心软之上。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卖掉第一块田地的变价收入一千二百多两银子中,就有八笔支出,其中六笔豪举,两笔小费。

第一笔支出:从杜少卿把娄太爷的孙子叫到书房说:“我这里有一百两银子给你……你是寡妇母亲,你拿着银子回家去做小生意,养活着。”

第二笔支出:娄太爷孙子“次日辞回家去,娄太爷叫(杜少卿)只称三钱银子与他做盘缠,打发去了。”

第三笔支出:杜家太老爷昔日赠与乡邻黄大的房屋,现以倒塌需要修理费用,黄大下跪拜倒在杜少卿脚下,杜表态说:“你这房子既是我家太老爷买与你的,自然该是我修理……且拿五十两银子与你去,你用完了再来与我说。”

第四笔支出:同年人臧蓼斋作揖下跪向杜求得行贿补廪(举业),说:“把你前日的田价借三百与我打发了这件(事),我将来慢慢的还你,你方才已是依了。”“次早,叫王胡子送了这一箱银子去(三百两)。”

第五笔支出:给管家王胡子为臧蓼斋一箱银子“王胡子又讨了六两银子的赏钱。”

第六笔支出:后门口邻居张俊民的儿子冒籍(他乡籍贯)考试需要取得入籍(本地)资格而向学堂捐资,杜少卿收受了张俊民的酒席一桌,张与杜斟酒、作揖、下跪、磕头,张俊民道:“各位廪生先生听见少爷吩咐,都没的说,只要门下捐一百二十两银子修学(堂),门下那里捐的起?”杜少卿道:“这容易,我替你出,你就写一个愿捐修学宫求入籍的呈子来。臧三哥,你替他送到学里去,银子在我这里来取。”不几日“杜少卿留下臧蓼斋,取出一百二十两银子来递与他,叫他明日去做张家这件事。”

第七笔支出:给杜府戏班师父鲍延玺买行头,教班子,鲍以抹泪作哭、下跪作揖,杜少卿道:“几十两银子不济事,我竟给你一百两银子,你拿去教班子。用完了,你再来和我说。”

第八笔支出:娄焕文病危回乡购置棺木、衣服、器具费用,杜少卿“又拿出百十两银子来付与娄太爷的儿子回去办后事”,(估计一百一十两)。

以上六笔豪举二笔小费共开销杜少卿七百八十六两三钱银子,占第一次变价收入一千二百多两银子的三分之二,这种善举不得不使人感到惊讶、惊怪、惊奇。

四、不听劝告,玩火自焚

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变卖第一块田地时,杜少卿的管家王胡子这个人物的两面性暴露无遗,一方面与戏班鲍延玺相互勾结骗取杜少卿银两,但另一方面又劝告杜少卿,“小的还有一句话要禀少爷:卖了银子,少爷要做两件正经事;若是几千几百的白白的给人用,这产业卖了也可惜。”这句话是管家王胡子怕杜少卿倾家荡产,他不能继续在杜府作管家了。但在本章回小说末了,娄太爷在病危中也向杜少卿说了一些肺腑之言:

一劝杜少卿要教育好下一代“你生的小儿子,尤其不同,将来好好教训他成个正经人物。”

二劝杜少卿“你不会当家”,“不会相与(识别)朋友,这家业是断然保不住的了(倾家荡产)。”

三劝杜少卿“像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像你这样做法,都是被人骗处(去),没人报答你的;虽说施恩不望报,却也不可这般贤否不明。”

四劝杜少卿要会识别他人,“你相与臧三爷,张俊民都是没良心的人。”“近来又添了一个鲍延玺,他是做戏的,有什么好人,你也要照顾他?”“若管家王胡子,就更坏了。”

五劝杜少卿“你父子两人事事学你令先尊的德行,德行若好,就没有饭吃也不妨(怕)。”

六劝杜少卿“你眼里又没有官长(职位或特长),又没有本家(当官的后台)这本地方也难住,南京是个大邦(大城市),你的才情(才能)到那里去,或者还遇着个知己,做出些事业来。”

作为一个在杜府干了三十年的老人,同时也是杜少卿父亲的知己朋友,病危之中劝导杜少卿与人打交道、交朋友的时候不要良莠不分、贤否不明,是朋友就交往,不是朋友就不要交往,尤其是在钱财上就更不能交往,真是善意佳言。

五、典当家财,花天酒地

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里:“杜少卿自送了娄太爷回家之后,自此就没有人劝他,越发放着胆子用银子,前项已完。”说明在三十二回中变卖的那一宗田地的变价收入一千二百多两银子已豪举消费干净,于是又“叫王胡子又去卖了一分(一片或一块)田来,二千多银,随手乱用。又将一百(两)银子把鲍延玺打发过江去了。”“杜少卿在家里又住了半年多,银子用的差不多了。”通过两次变卖田地,将变价收入挥金如土,消耗殆尽,在走途无路之时,杜少卿却“思量把自己住的房子并与(半卖半送)给本家(杜氏兄弟)。”“除还债赎当(外),还落了千把多银子。”于是就带着这一千多两银子迁居南京,在迁居途中和定居之后,杜少卿真可谓是“都苕请”。

1、管家王胡子在送杜少卿夫妇到南京时“王胡子在路(上)见不是事(不能成大事),拐了二十两银子走了,(而)杜少卿(则)付之一笑。”

2、当杜少卿在南京寻找住房时,遇见熟人季先生,季先生提出他的内人(妻子)可与杜的内人作伴,两家可作邻居,但季先生提出“这买河房的钱,就出在你”(身上)。而杜少卿则慷慨陈词“这个自然。”导致杜每月支付租钱八两银子,还要付一个月的押租,又是一个八两银子。

3、当杜少卿在南京安居的次日,“众人来贺”,于是杜少卿请来了戏班子在萧管声声中请客“共是四席”,折腾了半夜。

4、到南京后不久,杜少卿的娘子“要到外面去看看景致”,杜少卿说:“这个使得”,同意他妻子游山玩水的要求,于是请了几乘轿子,约了两三家人家的婆娘,还带着厨师(炊事员)挑着酒席,借清凉山处游山玩水。

5、在娄太爷去世时,杜少卿“在娄太爷柩前大哭了几次,拿出银子做了几天佛事,超度娄太爷生(升)天。”

6、当杜少卿安排了娄太爷的丧事回家时,“杜少卿又拿了几十两银子交与他的儿子、孙子,买地安葬娄太爷。”

7、当巡抚的差官送来文书要举荐杜少卿到京作官时,而杜少卿“留差官吃了酒饭,送他几两银子作盘缠,门斗(门卫)也给了他二两银子,打发先去了。”

当杜少卿从长县变卖房产所剩下的一千多两银子再次花销得一干二净时,于是“把那一只金杯当了三十两银子”作路费到安庆巡抚李大人那里走了一趟。由此可见,杜少卿的田地已变卖干净,房产和财物也变卖典当得一无所有,已走上了穷途末路。

六、穷途末路,许愿负债

当杜少卿把家财变卖得一干二净,已穷途末路之时,开始了负债生活的穷日子、苦日子,确还要硬着头皮去许空头愿。具体表现在(第三十三回)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杜少卿从安庆“叫了一只船回南京,船钱三两银子也欠着。”

二是体现在回南京到岸后,“又肚里饿了,吃了三个烧饼,到要六个钱,还走不出茶馆门。”

三是体现在友人迟衡山等人拟建“泰伯词”时,杜少卿却忘了自己分文未有的悲惨结局,接过手卷,放开写道:“天长杜仪捐银三百两”。在饥饿生死线上还要充当大哥大。

四是体现在第四十四回中,杜少卿的本兄余大先生来南京看望他时叹道:“老弟你这些上好的基业,可惜弃了。你一个做大老官的人而今卖文为活,怎么弄的惯!”而杜少卿答道:“……布衣蔬食,心里淡然。”竟然为表兄接风洗尘也“办不起,思量方要东西去当。”

最后一方面,就是杜少卿在走途无路时,去寻找他昔日的朋友,在浙江做官的虞博士去了,可见,杜少卿的整个生活以第四十八回“杜少卿寻他(虞博士)去了”而告终。

参考文献:

[1]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古籍了版社1984

[2]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说明:

1、初稿于20001021,共10稿,定稿于2001826

2、载于20025月出版《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季刊)2002年第2期第5458页“文学艺术”栏目。主办单位: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编辑出版:齐齐哈尔职业学院高教研究室。(内刊)

3、修改后载于200210月出版《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季刊)2002年第4期第4648页“文学艺术”栏目。主办单位: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编辑出版: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 1720,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77/G4。中国期刊网(光盘号)SOCI0301

杜少卿倾家荡产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