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5篇(教育)

发布时间:2019-01-15 00:45:18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5篇(教育)

当学习有了幸福感——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教育发展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上而下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制度更替到生产方式转变再到思想开放,中国对外的大门越开越大,日常生活也越来越接近国际化。

我很幸运,我出生在率先改革开放的沿海地区**省南通市。作为90后,我的童年正是在改革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中度过的,我目睹了南通的街道从窄小破落变得宽敞大方,商铺从简朴单一变得华丽多样,房屋建筑从矮小简单变得高大气派。南通从一个普通的小镇一跃而成了如今繁华的二线城市,我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惊叹改革开放带来的积极影响。

除了睁眼即见的建筑物和日益便捷的生活方式,我最能切身体会到的就是教育。从1986年颁布《中华人名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受教育不再只是一种选择,或者说是一部分人的出路,而是成为了全体适龄青少年应尽的义务,这部法律影响了千千万万户家庭,“用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当时的流行语。孩子们渴望得到教育,而上一代饱受贫苦折磨的父母盼望子女有好的学历,可以跳出田地,走出乡村,在想象中遥远而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一席之地,带领全家人脱贫致富。一时间,发展教育成为了全体国人的共识,国家下达,国民拥护,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的发展。

政策从下达到落实总有一段过程,地区的差异也决定了受方针影响的程度。**因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经济状态,在教育方面一直走在行列的前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走过二十年的光景,我一直在不断地接受教育给我带来的新面貌,让我从懵懂无知的稚子养成了如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大学生。在南财的课堂倾听专业教授讲课,在图书馆阅读先贤名著,历史告诉我们这一切来得有多不容易,教育的长河并不总是风平浪静,且行且珍惜。

追求卓越,打造新生活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课堂不再是原先的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印象中,应是**年,我的小学引入了投影仪等设备,开始试行新媒体教学,成为当时最先使用新媒体教学的学校。新设备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所授知识也更加广泛,同学们不再只盯着课本看,而是关注教师前的大屏幕,PPT、动画、视频被引入课堂,同学们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对上课充满了新奇与期待。老师们备课也越发认真和全面,有了投影之后,再也不会担心板书不够写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的情况。步入中学,学校的物理和化学实验室总是能够吸引我的好奇心,亲自动手,一些难以想象的实验成果变得直观而易懂。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年左右新媒体教学就已经在**省内全面运用,省内几十万学子获益,这些变化都离不开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向国际先进技术和思想学习的成果。教育,不仅授人知识,也启示我们不断提升自我的方法。

因材施教,传授有幸福感的专业知识

步入大学,就意味着不再跟着大集体学习相同的知识,而是确定好自己的工作方向,选择个人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财经类院校,所授知识多与经济挂钩,这也是我选择来这里学习的理由。1956年建校至今,岁月把南财大磨砺得愈发深沉而有底蕴,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学校设置的专业和课程的种类在逐年增加,使用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同学们用实践检验原理,又用原理去武装生活。开放的政策给了我们开放的平台和思维,各项与国外合作的项目,国内外交换生的设定,还有与各类企业合力开展的竞赛、培训。包容的教育方式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更大的提升空间、更强的应对水平。学在南财,我喜欢在图书馆翻阅各类中外名著,我喜欢在教室专注于老师对于专业理论的讲解,经济生活的见解,我喜欢在报告厅倾听各个教授学者的讲座,我喜欢参加各式各样具有挑战性的比赛……因为这样的学习是有幸福感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到底改变了我们多少?很多很多,有实体的,当然还有我们看不见的思想,薪火相传的教育,每当我们去回顾这一段教育发展的岁月,总是充满敬意。教育的过去,可钦,未来,可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初夏时节,我在金、云两村漫步流连。望着一幢幢教学大楼,一排排参天大树,一波波荡漾碧水,我不由得从内心深处发出一声感叹: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雨露的长沙理工大学,经过四十年的顽强拼搏,一跃而为全国瞩目的知名高校,实在是太令人震撼了。

198411月,在湘北某邑担任电大教学的我,冲着学校前身之一———交通学院在《光明日报》上刊登的招聘教师的启事,前来试教。翌年430日,我挈妇将雏,住进学校筒子楼中一间十来平米的小屋。52日,我便揣着笔写的讲义,急匆匆地走进学校唯一的一栋教学楼,开始了真正的大学教学生涯。学生是84级土木系本科学生。那时候的学校只有机械、土木、管理三个系,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加起来尚不足两千。随后,我又担任了85级、87级、89级的本科教师,而本科学生人数也开始不断提升。

学生学习时都十分认真,教师教学也很卖力,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每逢星期一、三、五的早晨,我便赶往新盖的综合教学大楼阶梯教室,组织学生晨读,然后匆匆回家吃早饭,再匆匆到教室上课。星期天晚上,我搬着学生的练习本到学生宿舍走访,给学生讲解练习中的问题。月工资不高,偶尔能得到一点点微薄的课时费补贴,我便高兴得不得了,工作劲头总是满满的。大约是86年,交通部组织了一次部属院校英语笔头竞赛,我校成绩名列前茅,居然将办学历史很久的武水远远甩在后面。87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正式启动,同学们首次应战,过级率颇为可观。记得当时有一位交通部的副部长来学校视察,与学校领导一起检查学生的晚自习,灯火辉煌中,她感慨到:“如今的长理与78年初建时相比,真还蛮像一所大学啊!”

92年春天,湖南省教育厅对学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两个教改项目进行了验收。作为外语教研室负责人之一,我和老师们积极准备,获得了来自国防科大、湖南师大、铁道学院等多名教授组成的专家组的充分肯定,非常顺利地通过了验收。当时,我们还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教学成果展览室,竟然引来了湖南师大外语系马寅初教授的参观访问。他观看之后,赞不绝口,认为一个教研室能够做到这种水准,确实不简单。

97年秋天,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育评估。学校师生员工在张志沛校长的带领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顺利地通过了评估,而学校办学水平也明显提高了好几个档次。评估中,学生英语水平作为一个考试项目,成绩十分理想。沛公对此感到极其高兴,不止一次地对外语教学提出表扬。

2003年,交通学院和电力学院合并,组建成长沙理工大学。从此,有过四十八年办学历史的两所学校再次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地开始谱写新的教育篇章。06年云塘校区拔地而起,为学校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如今的长沙理工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等多学科兼具的大学,本科专业由原来的10多个扩充到了60多个,其中不乏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工程教育专业等等。在校本科生人数也由原来的几千人增加到了三万余人。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四十年改革开放,弹指一挥间。国家由一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穷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沙理工大学和祖国一样,也有着日新月异的改观,由几所名声浅浅的学校,融合成一所排名紧随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的一本高校,面向全国各地乃至非欧美澳等洲招生。

云塘的水是如此的清澈,金岭的树是如此的青翠。行走在群楼间,穿梭在师生中,一股连一股的正能量,令人格外充实,令人格外惬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坚信祖国的前途,将无限美好;坚信长理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不忘初心 共筑美好明天

作为80末的一代,我初识改革开放的概念是在2000年跟家人一同去往深圳的探亲之旅中:邓小平总设计师的慈爱面容出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拉开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使我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发展、什么是现代化。

乘坐舒适的观光巴士在城市中穿行,在免费的海滩乐园中享受着阳光和微风。当时的深圳已经高楼林立,城市化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已趋向系统化、人性化。尽管如此,我亦深深的记得长辈们口中对“中英街”(深圳与香港分界线)另一头的称羡:香港对下一代教育的多元化以及因材施教的培养。听长辈们说,香港的孩子们上课只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课余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参加志愿活动,注重人格完善和独立性的培养,当时的我只是很生羡慕。

时光挥洒而过,我经历了我们这一代大部分孩子经历的中考、高考,随后进入大学,走进了高等教育的“象牙塔”,我渐渐感受到了教育理念转变带给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选择了一个在当时还较为新兴的专业——工业工程。凭借着对专业的热情,以及学校提供的平台,每年暑假参加各类实践实习活动,深入企业、工厂、农村,广大的天地给了我们更大的舞台。在专业上,对接企业的IE学院,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在综合能力培养上,轮转于工厂各部门,熟悉各项工作对员工能力素养的不同要求;在人格养成上,“三下乡”活动给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农村的机会和桥梁,在互帮互助中成长、完善自我。7年前在心底隐隐的羡慕变成了现实,身处内陆城市的我们实实在在享受着教育现代化带给我们的红利,高校的沃土给了我们人生更广阔的发展道路以及专业上的个性化滋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已经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并通过“一带一路”引领着全球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也不仅仅是理念的开放性转变,更多地还有与世界的融合。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的走进来,在各大高校中能够越来越多地看到异国面孔,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也越发体现。另一方面,在国家教育留学基金的资助下,有更多地本硕博学生有机会走出去。从读研时期参加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到读博时期进行的为期一年的公派联合培养,我在这方面的感受颇深。

以在英国莱斯特一年的访学经历来说,我在异乡感受到了祖国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我所在的学校语言中心一共有两层,一层用于培养非英语母语的学生英文,另一层则是传授中文和文化的孔子学院。可见,孔子学院在学校语言培养上所占的分量和地位。孔子学院会在莱斯特当地市区广场、商业中心不时举办我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活动。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庆祝活动的氛围完全不亚于在国内,这是我去英国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在莱斯特的一年,经常会遇到在此进行对外汉语交流的老师,他们不仅仅来自于外语学院还有很多是研究中文和文化差异的,相信他们有更多角度和更广的维度进行文化传播。另一方面,在莱斯特留学的学生与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数量也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在这个规模不大的英国城市,随处可见的中国面孔,在学校越来越多的参与与表达来自中国的声音,更多地从事着中西方世界的对比研究,他们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构成了两种文化交流的桥梁,我国教育发展与世界的融合和渗透可见一斑。

现在,我作为教育工作战线的新兵,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下,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努力奋斗。扎实培养学生们面向工作应用型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们能更深入了解他们的课程;通过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和挑战的文化,让学生们可以更加充分探索自己的想法,以有机的方式学习,为学生们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就业支持和持续学习能力,在教育事业上创造出属于学生们和自己的美好明天。

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作了主题为“四个新”的大会报告,大会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启航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蓝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在伟大的教育事业上,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开创的伟大新时代再创辉煌新的长征!

改革开放教育行

不惑之龄,人生40年,我在肥西接受了小学、初中、高中的12年学校教育,大学毕业后又回到肥西从事中学教育8年。牵挂最紧密、感触最深刻的莫过于教育的改革开放发展,我是肥西教育改革开放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

1984年,我进了离家1公里的村小读书,村小坐落在206国道边。说是学校,其实就几间土墙茅草房横七竖八建在广阔的农田间,学校没有围墙,四面随意延伸的田间小路把周围的村庄与学校连接起来。两间没有屋顶的倒塌的土房子土墙围成简易的男女厕所。学校没有一个像样大门,只有一块破旧的一人高的木板钉在老师的办公室边,写着学校的名字,才让人知道这是一所学校。学校里只有三五个没有正式教师身份的临时代课教师,因为师资不够,一个老师往往跨年级跨学科上课,成了包办全科教师。因为教室不够,不同年级的学生合挤在一个班级里上课,成了多年级集成教室。学校只开设最基本的语文、数学、自然三门课程。1989年,我来到了离家3公里外的乡里初级中学就读。一个独立的班级挤着60多人,教室是红砖瓦顶的平房,学校有了一个像样的大门和壕沟围成的虚拟隔栏,也有了屋顶的男女厕所。学校的老师虽然都是公办在编教师,但收入很低,经常性回家务农,时而把学校的大龄学生叫回家帮忙干点插秧割稻的农活。就这样,我接受了半教半农的8年中小学教育,顺利进入县城就读高中。

高中离家十几里地,只能住校就读,我也开始接收纯粹的学校教育。这里积聚了全县最好的学生和最好的老师,也有最好的教学设施,学校有一栋四层楼高的教学楼和一栋2层楼的综合实验楼,有一个400米草场,一方供学生读书的游园,教师也专业专心授课,不用忧虑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1996年后,我也是在复读一年后考入了省里一所师范大专院校,圆了大学梦。

1999年,我毕业进入肥西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任教,随后几年,因为乡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有乡财政承担,入不敷出的乡级财政捉襟见肘、青黄不接,拖欠教师工资、甚至不发部分工资的事经常发生,一直持续到2002年后,全县教育经费由县财政统一承担,拖欠工资状况才彻底改变。**年,教师收入得到大幅提高,医疗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尤其是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实施,我也放心地在县城首付了一套贷款商住房。自此之后,随着肥西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学校教育完全摆脱了经济制约,阔步改革开放,全县中小学在软硬件的改造、完善、提升都有了质的飞跃。

“十三五”以来,肥西实施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教育改革实现新突破,新建、改扩建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高标准建设农村中小学,实现全县“班班通”多媒体配备,为所有学校增配计算机,建设计算机教室,为教师增配电子备课用机,发放教师岗位绩效奖励、午餐补贴,新建教师公租房,提高教师幸福指数。肥西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突飞猛进,呈现喜人新局面。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肥西教育事业将和全县其他各项事业一起将改革进行到底!我这个改革开放同龄人也将继续与肥西教育改革开放一路同行,蓄势再出发,扬帆新启航。

育人,也曾沧桑如松,也曾繁华如梦

岁月如潮,四十年风雨兼程,改革的年华在悄然流逝。育人是一棵蓬勃发展的青松,这枝繁叶茂的青色诉说着静谧在时光中的变迁。它是水滴,折射出四十年改革幻象未来,我们在这场仿佛是盛世的美梦中静静观察,恍然初醒,醒来观看这场白马韶华的世界。置身于这大唐盛世一般的时代,翻看着过往的云烟,象牙塔的云端是天文望远镜,我们注视着它,也曾沧桑如松,也曾繁华如梦。

高考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幼时萦绕在耳边的是妈妈不断重复的话语“好好学习,参加高考”潜移默化之间,就会清晰地认识到“高考”很重要,重要到可以成为一个人地人生跳板,跳跃到某一个从前不能企及的高度。出生在小镇的孩子,就这样在周边所有的长辈的叮嘱下,每天踩着月光出门,踩着月光进门,拿着2B铅笔在作业本的反面不断地打着草稿,计算着二元一次方程。高考是一条怎样的路呀?我很好奇地问妈妈。妈妈说:“高考成功,你就可以变成大学生啦。成为大学生,你就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然后赚大钱,这样你就可以让你还有妈妈过上好日子啦!”“妈妈,什么是大学生呀?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城市里,在未来。”

封闭的乡镇里,正值青春的青年们,往往放弃高考去打工,于是大学生是稀有物种,存在于书本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 四十年前的乡镇里,刚刚恢复高考的制度下,对于高考的认知非常模糊,认为学习是只有书呆子才会做的事,不如中专出来当医生当老师来得更赚钱,有大把的时间去“荒废青春”学习,不如去大城市里闯荡,拼搏,打工赚钱然后回乡结婚生子。但是打工只是短暂的走出去,而知识的进步才是在大城市里扎根的资本。高考,是一条接受高等教育的道路,是在知识的殿堂探索研究的幸福道路,是一条去遇见更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道路,不够世俗的与金钱直接挂钩,但是更为优雅地实现大众教育的心理需求。这曾经沧桑如松的高考改革之路,四十年风雨兼程,如今也是繁华如梦。毕竟,哪怕是小小乡镇,也有了本科大学生过年归乡的盛世情形,大学生这一群体不再是稀世珍宝,而是高等教育普及的产物。

教室,是怎样褪去了“残垣断壁”的?

凹凸不平的桌面上褪去了两三层树皮,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的是前辈们课堂上开小差留下的光辉“到此一游”。两条腿的长条板凳,一边的凳子腿豁了一个大口子,晃晃悠悠的像是板凳界的铁拐李,机智的学生拿着胶带绑着一坨卫生纸垫在下面以维持平衡。两边墙壁上绿色的沥青上面是斑驳掉落的水泥墙壁表面,顽皮的男生拿着蓝色的笔芯顺着掉落的墙壁块画出轮廓。被小棍子敲出凹痕的黑板前,老师拿着红色的粉笔头艰难地避过凹痕写出数字,狭小的教室里密密麻麻挤满了六十多个学生,彼此推搡着互相借着橡皮擦去廉价作业本上的黑块,用力过猛把纸擦破了,互相大叫。数学课终于结束后,刚放下粉笔的数学老师对着底下大叫的学生们喊道“我们出门上体育课啦!”推开了热得要命的教室的木门,学生们在数学老师也是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教室门前一块被磨秃了的草皮上彼此玩着砸沙包,开启了欢快的体育课模式。

这是我上小学时的场景,那已经是乡镇的**年,体育老师是真的可以当数学老师的,我的数学也的确的体育老师教的,但是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教室那个时候还是斑驳的,操场还是只有一小块草皮,是没有篮球场足球场的,黑板是饱经沧桑的,孩子们那时候也是知足的。但是当改革的风潮席卷到校园时,墙壁得到了粉刷,崭新得像是A4纸一样,晃晃悠悠的铁拐李终于退休了,摇身一变变成新木凳,凹陷的水泥地悄咪咪地铺上了瓷砖,不至于磕到某个少年的牙齿血流成河。身负重伤的黑板也与新黑板完成了交接工作,还附带上了白布与投影仪,上课实现了老师的双手解放。操场开始扩建,甚至体育馆,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网球场、足球场都粉墨登场,少年们开始在操场上狂欢奔跑,回到教室吃着棒冰吹着教室里的空调,好不舒服。校园环境的变化来得够快,幼年一代的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可以享受着足够优越的教育条件,也不至于被人开玩笑说“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教室就这样在改革的风光中快速发展褪去了“残垣断壁”的模样,现如今风华绝代。

国际交流的交流道路是怎样的?

封闭的农村乡镇中,每日彼此见面的都是熟悉的乡亲面庞,如果在这样一个狭小封闭的地方出现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绝对是成为整个乡镇的焦点,行走间都会带动所有人的目光。外教在以前是极其稀缺的资源,说着一口正宗的英式英语或者是美式英语是孩子们睁大眼睛感到好奇的事情。毕竟整日浸泡在英语老师带着方言味道的中式英语下,不得不对外教的出现感到新鲜至极。而改革开放至今,大学校园里外国留学生遍地,金发碧眼或者是穆斯林布条裹发的外教遍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至今,国际交流的道路上中国甚至都可以说是中文文化的主动传播者,帮助留学生学习中文,而不是当年那个对英语极度渴求的状态。

育人道路上,风风雨雨四十年,也曾沧桑如松,也曾繁华如梦。或许更应该说,现如今,繁华得乱了人的眼,并且在未来,教育的道路上会更加璀璨,带随着改革四十年的历史,让教育更普及,让国民素质更高,顺应新时代的中国蓝图。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5篇(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