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4.3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发布时间:2019-10-23 11:58:11

烛之武退秦师

[素材思悟]

有志不在年高

烛之武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因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以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烛之武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但只要养精蓄锐,总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小我与大我

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不少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之内敛与怀才不遇之无奈。但是,官职卑微并怀拥悲愤与期待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仍可坚毅,张扬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包容

晋侯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一种镇定、仁义、以大局为重的风范,而这也是作为君王所应该具备的气概。或许在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世界里这样的气度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存在,更是一种大智大勇的担当,这样的人是最能使人叹服,心甘情愿为之所用的。结局并不是最重要的,历史的笔终会在颤抖中写下篇篇朝代更换、江山易变,而为君者此般风范,却能成为一种被永恒铭刻的碑文,被长久瞻仰的高度,被后人效仿的榜样。

[小试身手]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描写一段烛之武劝说秦伯的场面描写,注意详略得当,前后照应,不少于200字。

答: 

 

答案 (示例)“你是何人?营前将士拦住了烛之武的去路。

我是来见你家大王的,我是郑国的使者。烛之武紧紧盯着兵器上泛出的白光,从容地答道。

中军帐内,秦伯正独坐案前,将士们手按剑柄分列左右,空气压抑,四周鸦雀无声。

秦伯随意地看了烛之武一眼,然后沉默了片刻。你是敌国的使者,这不是你随便来的地方。他突然说。

烛之武说:我只说几句话,就会离开这里。难道您真的以为晋国是秦国的忠实伙伴吗?难道您真的以为晋文公是您的朋友吗?难道您真的以为灭掉了郑国就对秦国有好处吗?难道您……”秦伯突然打断了他的话,拖出去,斩了!”“执迷不悟!”“够了……你必须死!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拖出去!”“朝济而夕设版焉!哈哈哈哈!烛之武仰头大笑。秦伯一怔,慢!秦伯看了看毫无惧色的烛之武,突然笑了:好,我倒要看看你还有什么能耐!来人,松绑!

1[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何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答: 

 

答案 晋侯表面上讲了一番大道理,实际上秦郑联盟,晋难以取胜。具体地说,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分析。不武指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的退兵,说到底,是对的权衡。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晋文公头脑清晰,判断理智。

2[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答: 

 

答案 观点一: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观点二: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要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烛之武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3[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说他是一个勇士,有人说他是一个辩士。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观点一:他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义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观点二: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揭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观点三: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一、文言基础提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东

域民不以疆之界

B若不秦,将焉取之

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C夫人之力不及此

闻鼠有作作索索

D失其所与,不

其真不马邪

答案 B

解析 B项都是动词,使……削弱。A项,名词用作动词,使……为边界;动词,划定。C项,假如没有;暗暗地。D项,,明智的;懂得,了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cd56430bc20e0441e335d93c1b3732f1.png

B.5b3b43b81b2a49232b91b7233faf4a8d.png

C.ca71f3a652167251f16f92710d3ac49e.png

D.6e902189085723cc5a7ad62cabb7a295.png

答案 D

解析 D项,语气副词,表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代词,它。A项,介词,对;B项,均为连词,假如;C项,均为介词,用、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

A.越国以鄙远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答案 C

解析 C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A句中的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动用法,意为……当作边邑B句中的是名词作动词,驻军;D句中的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的,而《左传》则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的。

B寡人是古代君王、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秦始皇一人专用,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

C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D大夫是官职名。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也是一般任官职者之通称。

答案 B

解析 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错误。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的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答案 C

解析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分析不当,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6.根据句子的语境,补写出横线处的句子。

(1)《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请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这句话是:               

答案 (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二、拓展提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 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甘龙:秦孝公之臣。是《商君书》《史记》《战国策》均有记载的变法反对派,是秦国的世族名臣。杜挚:秦孝公之臣,破魏有功,官拜左司空,同时也是秦国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56年,与甘龙一起反对商鞅变法。左庶长:既是爵位,又是官职;为非王族大臣领政。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要理解句意,同时要注意句中的”“是以对断句的作用,还要注意几组对称句式的结构特征,如不可……而可……”“论至德者……成大功者……”“苟可以强国……苟可以利民……”等。ACD三项把这些对称的句式都拆散了,故选B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旧时也用于尊称帝王。

C三代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庶孽指庶子,妾所生之子。犹树之有孽生,故称。庶与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非嫡妻所生之子。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公叔座主动向魏惠王举荐了他。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的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便在公叔座的劝说下离开魏国错误,该信息与原文表述不符,文中说的是卒不去,应该是最终没有离开魏国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译文: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译文: 

 

答案 (1)我刚才以君为先以臣为后,因而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你,就该杀掉你。大王答应了我。你赶紧逃离吧,(否则)将被擒拿。

(2)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接着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1)句中的关键点:,刚刚,刚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因而;,如果;,代词,代商鞅;,答应;,赶紧,赶快,快速;,离开;见禽,表被动,,擒拿。第(2)句中的关键点:,反对;,指旧法;,动词,非难;,沿袭;,值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赞美,赞扬。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来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然小,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公孙鞅,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后就离开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刚才以君为先以臣为后,因而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你,就该杀掉你。大王答应了我。你赶紧逃离吧,(否则)将被擒拿。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最终没有离开魏国。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难道不是糊涂了吗!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秦孝公)又害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有超出常人的行为的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好。甘龙说:不是这样的。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称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为法度所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不贤的人为礼制所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应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4.3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