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名作鉴赏

发布时间:2011-11-01 15:46:34

第一讲 西方文学与文化宏观扫描

一、希腊感情

所谓希腊感情是指古希腊人的感情模式。简单说,希腊感情就是天真好奇、蓬勃向上、热爱现实、向往光明、追求幸福的童年时期的感情。这是一种极具感性色彩的感情,在深层次上体现了文明初期古希腊人的原始欲望的潜在冲动与外现。

(一)热爱现实、享受生活

古希腊人有命运的观念,但没有世界末日的思想;他们敬爱神,但没有演变成死后进入天堂,今生受苦,来世享福的宗教意识。

他们被现实生活的魅力所吸引,在他们看来,享受现实生活是神的恩赐。

(二)人体美的欣赏

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古希腊很多城邦都有选美活动;

每次祭神典礼站在最前排的是公认为英俊健美的青年;

斯巴达妇女的寝室里,挂着神话中美男子的画幅,以求生个漂亮的孩子。

古希腊的裸体雕塑,至今是珍贵的艺术宝品。断臂维纳斯以其转折有致的身姿,显示了女性丰腴、典雅、专注、宁静的美。而那种坦荡、自尊的神态洋溢着人性的尊严。

屠格涅夫的说法

雅典娜的发明

(三)爱欲是第一位的

十年的特洛亚战争,归根结底是为了一个象征情欲的海伦,这在很多民族文化里都是不可思议的,但这恰恰体现了古希腊民族放纵原欲的世俗人本意识。

放纵情欲的宙斯

神王宙斯是一个放纵情欲的典型。他不仅有七个妻子,还不时地追求天上的女神和人间的女子。他曾为得到亚细亚的少女欧罗巴而变成一头牛,古希腊神话中的众英雄,除了赫拉克勒斯之外,差不多都是被享乐女神牵着鼻子走的人。阿伽门农、阿喀琉斯会不顾一切争夺女奴。

这些故事带有原始社会一夫多妻制的痕迹,但其间蕴含的性爱观却透出了文化的韵味。情欲的放纵是古希腊文学对的一种理解,并成为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一种传统与突出特征。

爱与美的化身——阿芙罗狄忒

(四)注重人的价值、才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神话和戏剧中的普罗米修斯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行动,还敢于违抗天帝宙斯的意志,有很强的叛逆精神、自由意志和主体意识。

普罗米修斯表达了古希腊人在自然面前的理想和激情。

抗争命运:俄狄浦斯

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日渐觉醒,人既感到了自然之主人和社会之主人的骄傲,同时又感受到除自然异己力量之外的社会异己力量的束缚,因而英雄们总是因命运之重负而深感行动的艰难,但又从不放弃行动,敢于反抗命运的捉弄。

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强烈的行动意识,表明了人的主体性上升到了一个自觉意识的高度。尽管他的结局说明,反抗命运的过程正是走向命运圈套的过程,这种悖谬现象隐喻了人类抗争的悲剧性命运。

个体本位意识和自由观念 :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是决定希腊联军生死存亡的主将。他勇敢善战,热爱自己的民族,但是,当个人荣誉和尊严受到侵犯时,他会放弃一切去维护荣誉与尊严。

古希腊的神和英雄们对个人荣誉的崇尚,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其中又体现了对个体生命意志与欲望的放纵。

高度人格化的神

古希腊的神不是庄严得令人恐怕的神灵,是高度人格化的神,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人的喜怒哀乐、希望追求,他们都是多种性格元素的组合。

众神之父宙斯,有着魁梧的身躯、有力的双臂和威严的面孔,他有时冷酷凶狠(如对普罗来修斯),专横独断,有时公充正直,通情达理,当女儿阿弗洛狄忒扑到他怀里哭泣时,他笑呵呵地说:是谁把我的宝贝欺负成这个样子?这时他又是一位饶有情味的父亲。

对比:以饕餐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

以饕餐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

各式各样的餐餐纹样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深渊般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

对比:埃及金字塔

同是人类早期的埃及文化,以法老政治、亡灵崇拜为突出特征,向往的是死后的世界。

作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用一块块巨石垒成,象征着威严和权势,给人一种沉重、压抑和神秘的感觉。

小结:正常的儿童

总之,希腊感情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人在自然与社会面前表现出的行动意识、自由观念和主体精神,还是作为个体的人所表现出的个体意志和情欲,它在古希腊文学中是被充分展现。

因此,从文化的层面上看,古希腊文学的深层激荡着人的原始欲望自由外现的强烈渴望,蕴藉着人的生命力要求充分实现的心理驱动力。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古希腊人可称之为正常的儿童,古希腊文学的文化内质呈——原欲——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较之其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世俗人本意识,其人性取向是原欲。

四、西方文学的演进

古希腊罗马文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中世纪文学(封建社会476——14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人文主义,14—17世纪初)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19世纪前30——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中后期——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是主旋律

总观西方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主旋律,而且这个是真正独立的、个体的。由希腊的发端,经过中世纪的曲折,自经过文艺复兴的再发掘,强调个人奋斗,个性的解放是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

从古希腊神话史人格化的神,到文艺复兴对人性觉醒的礼赞,再到现代主义对人性失落的哀悼,都可以看到人的主题。

而且,西方文学中人的主旋律总是通过灵与肉、罪与罚、自由与原则、人性与魔性的交战中表现出来。

针对社会和自然,人是文学中的独立主体;在个人的内在世界,人在文学中又有两个对立的世界,个性解放和博爱的束缚,自由的追求和原则的限制,往往是这两个世界交战的导火线。

遵循灵的指令,必将导致肉的煎熬,听从魔的召唤又会导致人的恐慌,正是在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中,人获得了有血有肉的表现。

第二讲 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

一、古希腊的社会文化简况

古希腊文化的特征

之一: 极具感性色彩,在深层次上体现了文明初期古希腊人原始欲望的潜在冲动与外现(爱欲与享乐的追求、宙斯和阿弗洛狄特的作为)

之二:世俗人本主义(人体美的欣赏、人的价值的肯定、人的全面发展)

之三:对的崇尚(维生手段、英雄标准)

关于正常的儿童

古希腊文明为何取得这么高的成就?

1.黑格尔分析希腊精神的元素

2.多民族文化融合

3.复杂多变的生活与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

二、古希腊文学成就

神话传说

荷马时代(前11-9

荷马史诗

叙事诗

抒情诗

寓言 (《伊索寓言》)

城邦时期(前8-4 悲剧

戏剧

喜剧

文学理论

新喜剧

希腊化时期

三、荷马史诗鉴赏

(一)关于史诗

原始史诗(民间史诗)

狭义

史诗 第二代史诗(文人史诗)

广义

特征:①塑造民族英雄;②背景宏阔;③英雄超人的战斗业绩;④神灵参与伟大的行动;⑤与宗教仪式相关,用仪式风格朗诵。

(二)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

两部各24卷,围绕战争和战后回家组织题材。

《伊利亚特》

阿克琉斯的两次愤怒

阿迦门侬——赫克托尔

墨涅拉俄斯——帕里斯

帕特洛克罗斯

《奥德修纪》

卡吕普索从神命放奥德赛回家

开端 帖雷马科从雅典娜之命外出寻父

帕涅洛佩与求婚者的周旋

菲阿西亚国,奥德赛讲述:海上漂泊——伊斯马鲁岛的掠夺;漂至食莲国;独目巨人岛;

风神岛;伊耶岛(女妖赛栖),赴冥府;过塞伦岛;日神岛吃神牛;漂至奥吉吉亚

回到伊大卡岛,乔装;

回国 杀死求婚者;

夫妻考验,团圆

荷马史诗的认识价值

1.荷马史诗通过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2.通过对众神的描写,表现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

3.史诗通过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荷马史诗的和审美价值

1.精巧严整的结构美;

2.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美;

3.口头文学表达的质朴美

第三讲 欧洲中世纪文学与但丁

相关的背景知识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概况

1.蛮族入侵与西罗马帝国灭亡

2.封建化及其发展

3.基督教意识形态统治地位

4.新型城市的兴起

蛮族入侵与西罗马帝国灭亡

DC1-3世纪,形成许多部落联盟,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和勃艮第,莱茵河流域的法兰克,盎格鲁和撒克逊,伦巴德等。

DC4世纪,他们人口激增,需要找到新的居住地,当匈奴人从中亚西迁进入欧洲时,引起日耳曼人大规模地向罗马帝国境内移动,历时200年,史称民族大迁徙。

民族大迁徙的过程,实际上是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后期长期流动、转战和建立国家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过程。

封建化及其发展

丕平之子查理(768-814在位),发动53次侵略战争,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大帝国。

国王或皇帝是最高封建主,他把大部分土地以采邑的形式分封给教、俗大封建主。层层分封,因此,在国王或皇帝下面,就形成许多贵族等级,分别享有不同的爵位:公、侯、伯、子、男。

封建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审判权、司法权、收税权、铸币权、行政权等,而所有这些特权都随同领地世代相传。领主和附庸:授受土地、建立封主与附庸关系,要经过一定的仪式。

基督教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

中世纪文化的主体是基督教。基督教对中世纪的政治、法律、教育、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都起着支配作用。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推行蒙昧主义与禁欲主义,排斥所谓异端,古罗马、希腊文化遭到浩劫。

禁欲主义”“驯顺服从的教义禁锢着人们的反抗意识,稳定着不合理的社会秩序。

11-14世纪欧洲基督教会学院的一种哲学思潮。任务是论证基督教教义。基本方法是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

1096-1291年西欧天主教会、世俗封建主和意大利的富商,对中东各国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远征和侵略扩张。因为战争的发动者罗马教皇赋予它以宗教战争的性质,即基督教徒反对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称为十字架对弯月的战争;先后八次,历时二百年。

新型城市的兴起

10-11世纪,生产力发展,农奴手工业者竭力逃出庄园,逐渐产生了手工业者的聚居地,他们最初用篱芭,后来又建起了石头城墙。

11-12世纪,城市已经遍布欧洲,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城市摆脱封建主剥削获得自治的方式是武力和赎买。

(二)中世纪欧洲文学类型

1教会文学

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圣者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主要内容:普及宗教教义。

艺术特点:多梦幻的、蒙胧的、浪漫的气氛,又多劝善惩恶的说教。

英雄史诗

前期,记录成书较晚,而实际流传时间较早,属于民族大迁徙时期,是氏族社会的部落生活,有较多神话色彩,主要有:

A《希尔德布兰特之歌》,日尔曼人异教时代。

B《裴欧沃夫》(《贝奥武甫》),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除此之外还有民间謡曲《罗宾汉謡曲》(与乔··罗琳的《哈利·波特》1999

C《埃达》和《萨迦》,冰岛。

2英雄史诗

后期,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以一定历史事件为基础。既有民间加工也有后来学者的篡改,复杂性。

A《罗兰之歌》,法国,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B《熙德》,西班牙。

C《尼伯龙根之歌》,德国。

D《伊戈尔远征记》,古罗斯。

3骑士文学

骑士精神:忠君、护教、行侠,文雅知礼,荣誉高于一切,崇拜爱幕心爱的贵夫人

--封建性和矫揉造作、也有锄强扶弱及突破禁欲主义束缚的一面,但是总带有宗教的调和净化,圣洁的妇人、浪漫的两情相悦,也是骑士的精神世界中的一种寄托。

法国,骑士文学最兴盛。南方普罗旺斯地区的骑士抒情诗,和北方的骑士叙事诗。

骑士抒情诗:《破晓歌》

骑士叙事诗: 骑士为荣誉和获得贵夫人的青睐,除妖驱魔、降龙伏虎,进行各种冒险的活动,包括征服异教徒的故事。叙事诗缺乏历史依据,基本是虚构,情节离奇,充满冒险精神。

A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

B《特里斯丹和依瑟》。

4城市文学

在非教会的世俗文化氛围中形成,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取材于日常的现实生活,讽刺与揭露是其特色,风格活泼,体裁上有创新,如韵文故事和讽刺叙事诗。作者主要是街头说唱者。主题是歌颂市民的机智,讽刺贵族、骑士和教士。

列那狐的故事。故事诗、12——13世纪,列那狐、伊桑格兰狼、布伦熊、驴子贝尔纳、狮子诺布勒、鸡、兔。

《玫瑰传奇》。法国。

市民抒情诗人,吕特勃夫。维庸。

城市戏剧:道德剧、傻子剧和闹剧。

二、但丁与《神曲》

(一)勤奋学习,博学多识

得到大学者布鲁内托.拉丁尼的指导,对拉丁语、修辞学、逻辑学、诗学、伦理学、哲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无不潜心苦学,还阅读荷马、维吉尔、贺拉斯、维吉尔、奥维德的诗作,接触了法国的骑士文学,尤其是普罗旺斯地区的抒情诗。

认真钻研古典哲学,广泛涉猎中古神学和经院哲学。

(二)积极从政,报国无门

青年时期参加盖尔夫党,参加了冈也地战役。

1293年佛罗伦萨建立行会民主特别会议和百人会员议的成员。1300年被任命为执政官(六执政官之一)。

1302年,但丁以使者身份前往罗马,却被教皇扣留。以贪污、反对教皇、谋叛罪名,被革除公职,判以巨额罚金,并流放两年。但丁坚定不屈,拒不认罪,同年又被处以终身流放。

(三)情感早熟,精神恋爱

一次刻骨铭心,但却没有任何结果的恋爱。

9岁见到了当时8岁的贝亚德丽采。9年后再次相见,胸中涌动难以遏止的爱。

26岁时得到贝亚德丽采死讯,但丁痛不欲生。以后但丁把他为贝亚德丽采写的情诗以及唁诗集成一集,加上散文解说,文集名为《新生》。

夜的最初三小时已逝去

每颗星星都照耀着我们

我的爱情来的多么突然
至今想起仍震撼我心魂

我觉得爱神正酣畅,此刻她
手里捧着我的心;臂弯里
还睡着我轻纱笼罩的情人
他唤醒她,她颤抖着驯服地
从他手上吃下我燃烧的心
我望着爱神离开,满脸泪痕

(四)著书立说,谈诗论美

但丁不仅有《新生》、《神曲》这样的文学创作,他还有三部理论著作;《论俗语》(1304-1305)、《飨宴》(1304-1307)主《帝制论》(1310-1312)。前两部是诗学、美学著作,后一部是政治学著作。

《飨宴》四篇,借助对自己诗歌的解说,论及各方面的知识,意在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故名之《飨宴》。

《帝政论》阐述了他从政期间实践的政、教分离的思想。

(五《神曲》的创作动机与主题

在神学框架下表现的不是神学的内容。而是但丁政治生活的挫折,个人生活的不幸,促使他对社会、现实、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尤其是流放期间四处漂泊的日子里,他的视野更加开阔,目光也更加敏锐。

他试图给这个动荡社会中的人信探索一条幸福、和乐的光明之路。

诗人的探索

《神曲》中他的探索是在中世纪浓郁的基督教氛围中从一个诗人的角度,从对人类的巨大忧患意识出发,探索人类,意大利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正是这种对民族和人类的深沉之爱,使他对人的理解达到了当时的思想没有的深度。

但丁的自述:主题是人

但丁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读到过《神曲》的内涵。

他说:必须注意这部作品,它的意义不是简单而含多种意义的:第一种是字面的意义的;另一种是象征的或道德的意义。……这全部作品的主题单就字面上看,是人类死亡后的灵魂状态,就象征意义来说,它的主题是人,他义所得的奖励与惩罚。

象征意义上的人的主题

我们把握作品的主题要从象征意义上把握的主题。

《神曲》的神游是人生的心灵之游,精神游。它借生命的死亡后的来日审判,以象征隐喻的方式经历一次,从而唤起人们对自己复杂人生的反省与追问。

《神曲》主题的象征体系

黑暗的森林困惑

——贪欲 迷惘和错误

——野心 原罪

——逸乐

地狱————痛苦

净界————考验

天堂——————

维吉尔——理性(人智)

贝亚特丽齐--信仰(爱)

具体精神” yu“最高精神

具体精神是作为生命个体的精神存在型态,它是不完善的,需要在理性和信仰的引导下,不断地向最高的三位一体前进。而具体精神所能达到的程度,就是他们在作品中地狱、净界、天堂的不同层次所处的位置。

最高精神则是至高无上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从《地狱篇》、《净界篇》的反证和《天堂篇》的正面描写,作品暗示最高精神是充满公正、克已、虔诚、光明、德行、善和爱的精神,三位一体作为最高精神体现出来的是最高的真理。

《神曲》中的但丁就是作为具体精神的代表,他的神游,由地狱出发,经历净界向最高精神复归的过程的艺术化的反映。

人生中理性与信仰的引导

理性于人生至关重要。 《神曲》中说:去掉理性,人就不成其为人,而只有感觉的东西,即畜生而已

人生仅有理性是不够的。维吉尔慨叹理性的局性: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玄妙,真是非愚即狂。人类呀!在¡°为什么¡±三字之前住脚吧!假使你能够看见一切,那末玛利亚就用不着怀孕了。你知道多少古往今来的哲人的欲望没有结果,他们的好奇心非但不能满足,反而堕入永久的惆怅。

从上述对上帝内涵的解说可知,其实是信仰善和爱的力量,首先是善和爱的存在,其次是它能公正地裁决这个世界的一切。

主题与现实时代的联系

作品既包含了但丁对人类的忧患,也包含着深沉的民族忧患,在新旧交替的动荡意大利,四分五裂,人欲泛滥,甚至忠奸不分,善恶不辩。但丁借公正的上帝,庄严地审判现实中的各种罪恶,一些还活着的邪恶之人已经安排了在地狱中的惩罚(可教皇逢尼西斯八世),也树立正面的榜样,给人以激励和启示。

作品现实意义:在旧的生产关系衰落,新的生产关系萌芽时期,给意大利开出一剂药方,描出一条道德复兴之路。

第四讲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与莎士比亚

有关背景知识

(一)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已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故有文艺复兴之称。

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的单纯复兴,它包含了萌芽中的资产阶级文化因素,与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因而,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来历

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的原义为再生”(renaissance),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1511—1574),他在《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1550)中指出,意大利当时的造型艺术的特点是复兴古代的审美标准,艺术的目的是摹仿自然,表现人的个性,发扬人的思想感情。它与中世纪教会文艺思想,表现心灵朝向天国的哥特式建筑和抽象、象征的艺术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就文艺来说,文艺复兴意味着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的再生。后来西方史学家以此泛指1417世纪初发生的全欧性文化运动和整个时代。

文艺复兴实质

实际上,文艺复兴这个名词不能概括这场运动的全貌,它不仅是文艺思想的转变,而且还包括哲学、政治、世界观、科学、宗教等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的全面变革。

文艺复兴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兴起的标志是天文学方面的革命。在15世纪,天文学受到三方面的冲击,第一,地理大发现提出了新要求。第二,作为基督教教义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体系受到怀疑。第三,历法改革需要新的天文体系

资本原始积累与世界市场

文艺复兴正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西方各国长期竞争,争夺海上霸权,人类经济有史以来形成第一次世界性格局。

文艺复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它的自然发现和人的发现,征服世界的雄心充满了欧洲人对亚洲、非洲、美洲的侵略和掠夺。

研究

对自我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资产阶级就此掀起了一个研究的学术高潮。人们在古代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象征,从专一的宗教倾向转向世俗生活,从对宗教的绝对信仰转向对人的理性信念,摆脱了对传统和权威的信赖,树立了对理智的新的信任。人们关心自己在人世间的命运,关心自我的发展。人的文化形成了人文主义文化研究的中心议题:人自己。

产生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谈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自然辩证法导言》,马恩选集第3P446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是一个巨人式的人物。他的最大特点是追根究底,不断观察、探讨和实验。他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当时的绘画水平达到一个新阶段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humanism)源于拉丁文Humanus,意即人的,在中国有三种译法: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侧重文化意义,人本主义侧重哲学意义(如费尔巴哈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包括面较广。因此,人文主义实质上也是人道主义,只不过它已成为专用名词,特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它提倡以人为本,以别于中世纪神学以神为本。以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文化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要求,它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二)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1、产生时期:意大利 彼特拉克《歌集》

卜迦丘《十日谈》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七星诗社诗人

2、发展时期:法 拉伯雷《巨人传》

田《随笔集》

尔《乌托邦》;

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3、高峰时期:西班牙 维迦戏剧《羊泉村》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斯宾塞的《仙后》

大学才子派

莎士比亚的创作

(三)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人文主义的思想特征;

2 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方法;

3 民族色彩;

4 文学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二、莎士比亚喜剧与《威尼斯商人》

(一)莎翁喜剧的特点

1)歌颂型喜剧;

2)表现理想:友谊与爱情;

3)柔光镜头色去生活

(二)《威尼斯商人》的素材
及对素材的改动

《蠢货》(乔万尼) 《威尼斯商人》

贾奈脱 巴萨尼奥

安萨多尔 安东尼奥

犹太人 夏洛克

寡妇 鲍西娅

1)增加了罗兰佐和杰西克的线索;

2)突出了安东尼奥;

3)对巴萨尼奥的改动;

4)对立的两极寡妇预鲍西娅;

5)选匣定亲的喜剧效果

三、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哈姆莱特》

(一)莎翁悲剧的特点:

1. 对人性全面透彻的剖析,在人性变化与环境的联系中,体现出社会批判的一面;

2. 自然进化律表现善被毁灭的悲壮;

3. 不仅将人物摆在外部冲突中描绘,而且主力表现人物内在的冲突,体现出形象塑造的精致与深刻;

4. 艺术风格以悲寂沉郁为基调,但又在不损害这一基调的前提下,庄严中有秦轻松,以喜衬悲。

(二)《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

第一幕 王子见亡魂悲添愁 新王取长嫂喜夹忧

第二幕 藏心机双方探真情 斥世事王子赞人类

第三幕 老朽献忠心充当替死鬼

王子设巧计证实亡魂言

第四幕 借刀杀人哈姆莱特被遣英国

聚众兴兵雷欧提斯为报父仇

第五幕 呜呼,死里逃生又见情人尸

哀哉,壮志未酬却成剑下鬼

(三)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1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A 具有人文主义的人生观、自然观、价值观;

B 崇尚理性、才具全面,具有巨人的特点;

C 在为父报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社会黑暗的认识,自觉承当起重振乾坤的责任,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社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D 其忧郁个性,是他的特殊身份和人文主义者的局限共同作用的结果。

2文化转型时期艰苦探索者的形象

A “文化转型的理解;

B 哈姆莱特矛盾复杂的性格因素;

C 统帅各性格要素的核心性格:探索;

D 探索的特点:没有结论。

第五讲 欧洲十八世纪文学与歌德

有关背景知识

关于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产生 :迸发于封建统治的危机;孕育于自然科学的温床;渊源于英法两国的先进思想(洛克的白板说;笛卡儿的唯理主义

2、启蒙运动的目的与核心

目的: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核心:理性

3、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比较

(二)英、法、德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1、英国——特点:(1)扫除封建残余,巩固革命成果;(2)以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为主要成就。

笛福《鲁宾孙漂流记》 塑造了早期资产者的典型形象:冒险精神;实干精神;对财富的占有欲。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小人国、大人国、飞来岛、马慧马因国

菲尔丁《汤姆¡¤琼斯》 奥尔华绥、苏菲亚、布利菲18世纪英国小说的最高成就。

2、法国——特点:(1)理性精神和革命热 情;(2以哲理小说为主要成就。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老实人》莱布尼茨“先天和谐论”——邦葛罗斯

悲观主义——玛丁 理想——黄金世界

狄德罗《拉摩的侄儿》“辩证法的杰作”

梭《新爱洛伊斯》、《忏悔录》、《爱弥尔》;自然人理论;社会契约论

3、德国——特点:(1)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学的要求;(2)以“狂飙突进运动”为高潮。

辛《汉堡剧评》《爱米丽雅·迦洛蒂》

赫尔德《批评之林》“狂飙突进运动”领袖

勒《阴谋与爱情》菲迪南、露易丝

相、伍尔牧

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三)启蒙主义文学的特征

1、强烈的战斗性与批判性;

2、争取第三等级的民主权利;

3、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4、新创的文学形式。

二、歌德其人

(一)文学地位

1.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2.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3. 跨时代的探索诗人:歌德跨越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时代,一生探索不息.

(二)精力过人、兴趣广泛、富于激情、多才多艺

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8岁写诗,11岁编剧本,精通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

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文论、绘画、音乐都有造诣。

历史、哲学、自然科学(颜色学、解剖学)都有研究成果。

(三)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成就

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

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与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1794

“魏玛十年” 与意大利之游。放弃了狂飚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道主义理想。剧本《哀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革尼亚》

3、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

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他们合作写诗,共同创办杂志,办魏玛歌剧院。二人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两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谣。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

4、理想深化与艺术融圆时期(1805—1832

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 “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向哲理化的深度开掘。作品主旨转向了人与世界、灵与肉、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

长篇小说《亲和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四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根据本人亲身经历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件而写成的。作品一出版,“搅动了每个胸怀着无名的骚乱和渴望的不满”的青年。

小说通过青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爱情悲剧的描写,深刻地体现了德国“狂飚突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维特虽然没有改造现实社会的雄心壮志,却追求美好的理想,要求个性解放,幻想纯洁的爱情。他有才华,有能力,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死气沉沉的现实却不容许他越雷池一步。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处处受到压抑和侮辱。

理解作品的背景:恩格斯的论述

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除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人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浮士德》分析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大作,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花了60年时间。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士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合同,以灵魂换取生前的享乐。最后被魔鬼引入地狱。

(一)题材与创作过程

1770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时就有创作计划

1774—1775《原浮士德》,1790《浮士德片断》,1806第一部,1832第二部。

传说中的浮士德:约翰·乔治·浮士德(1480—1540),学者、魔术师、星象家,四处漫游、无所不能,不服教会迫害,我行我素。

史皮斯《约翰·浮士德的生平》(1587)、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莱辛、克林格尔。20多种语言,2万多作品

浮士德故事广泛流传的原因;时代精神。

(二)情节结构

两部,12111

天上序幕(帝魔)

书斋(魔浮士德)

学者生活

恋爱生活(玛甘泪)

政治生活

追求古典美

理想事业

(三)主题思想

丰厚、深邃、驳杂

国外的几种看法:

1、宗教的善恶斗争;

2、哲学中善恶相依的观念;

3、人生的真义是努力;

4、内心世界之神的神秘幻影;

5、指导烧丹炼金、魔法符咒。

《歌德谈话录》中歌德的说法:

人们还来问我在《浮士德》里要体现的是什么观念,仿佛我懂的是什么而且说得出来。

从天上下来,通过世界,下到地狱,这当然不是空的,但这不是观念,而是动作情节的过程。

此外,恶魔赌输了,而一个一直在艰苦的迷途中挣扎、向较完善的境界前进的人终于得到解救,这当然是一个起作用的可以解释许多问题的好思想,但这不是全部戏剧乃至每一幕都以这种观念为依据。

象征地表现了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天上序幕》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人究竟是善还是恶,人在世界上是进取还是沉沦。 天帝坚信善的威力和“造化之功”,认为追求进取是人的本性。魔鬼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与天帝完全相反,他不相信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认为人必然堕落。

书斋的赌赛将天庭的 “至善”和“至恶” 形象化、具象化。从作品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浮士德在没有成为打赌对象之前,他只不过是封闭书斋中的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翁,陷入精神绝境。只有当善与恶的矛盾作用到他身上之后,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浮士德之所以处在不断追求和探索的前进进程中,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始终受至善至恶矛盾制约的。

浮士德自身也是个矛盾体,灵与肉、成与毁、上升与沉沦构成了他的内宇宙,有着向善和作恶两种可能。

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

阴暗的书斋是中世纪精神牢笼的象征。浮士德从书斋中走出来,表示了作家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以及他要恢复人与自然联系的渴望,这既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精神的写照。

爱情生活及其悲剧表现的是人文主义的个性解放及其评判。

政治生活概括了歌德本人十年魏玛宫廷生活的体验,也是对17世纪古典主义依附王权,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的改良的艺术思考。

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续)

追求古典美集中有力地否定了17世纪古典主义者和18世纪下半叶德国一些思想家试图通过艺术来改造社会的主张。

理想事业实质是19世纪初期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浮士德人生探索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现实的根据和时代精神发展的依据,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和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时期。

三个同心圆:歌德的一生、300年来的欧洲、人类精神的发展

“歌德与其替身一生的生活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解决其问题,提出解救之道。所以有人称《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

——宗白华

(四)浮士德: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性形象

浮士德形象的内涵极为丰富:

从哲学层面来看,浮士德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

从道德和伦理学的层面来看,浮士德又是“善”的代表。浮士德多次强调:“我是神性的写真”。但浮士德所代表的善与天帝所代表的善又是有别的。

从社会学的层面来说,浮士德又体现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某些思想与行为特征: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赋之于行动。特别是他从一生经历所得出的教训中,否定现实中一切具体的丑恶。

正是上述诸种因素融汇在一起,构成了浮士德作为人类积极精神象征的内涵。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由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概括出来的精神现象。指一种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积极实践、不断进取的精神。浮士德形象启示我们,人具有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五)《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1、形象性与哲理性的高度统一。

作品中的人物,均是活生生的。浮士德的苦闷、热恋、享受、追求等,无不具有现实生活中常人的情感特征。学者书斋、下层酒寮、皇帝宫廷等,也富有鲜明具体的形象性。但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又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浮士德与魔鬼的赌赛、上天入地的追求等又并非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节。作家正是通过这些形象化的场景和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人类精神的演进过程,表现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哲理。

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交融。

在诗作中主要体现为现实主义因素和浪漫主义因素的相互交织、有机融合。作品对于德国市民社会的描写,对于封建朝廷荒淫无耻生活的描写,都是真实而富有典型性的。但是,《浮士德》全篇构思又是幻想性的,诗作中除了包含大量古代的、中世纪的各种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之外,有大量情节又极富浪漫主义特色,如浮士德因喝魔汤而变得年轻,海伦与浮士德的结合以及瓦普几司之夜等描写,都是主观幻想的产物。

运用了多种诗歌艺术体裁和包容有多种艺术形式因素,并将其有机地融为一炉。

整个作品中,有抒情诗、哲理诗、散文诗、叙事诗,也有感情纯朴、音韵优美的民歌,当时所出现的各种诗歌样式无所不包。歌德又总是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诗体与韵律作为其表现手段。例如在塑造玛甘泪形象时,为了充分刻画这个姑娘纯洁善良的性格,诗人较多地运用了抒情诗的形式。而在海伦悲剧的部分,又采用了具有古希腊悲剧风格的诗行。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表现了丰富多样的内容,使得作品色彩纷呈,变化无穷。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与拜伦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1、法国大革命后——社会剧烈动荡

自由、平等、博爱意识深入人心

对启蒙者谎言的失望

回避现实,耽于幻想的社会心态

2、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3、文学传统的积累——传统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18世纪:狂飊突进运动

感伤主义

卢梭自然人理论

狄德罗原始粗犷的诗意和天才论

二、欧洲主要国家浪漫主义文学成就

德国 特点:(1)消极软弱,缺乏斗志;

2)神秘色彩;

3)对中世纪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

.史雷格尔《论美的文学和艺术》

.史雷格尔《断想》

耶拿派 诺瓦利斯 《夜的颂歌》

三卷童话:《黄头发的艾克贝尔特》

阿尔尼姆

《儿童的神奇号角》(民歌集)

海得堡派 布伦塔诺

艾兴多尔夫 《诗集》抒情诗人

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德国传说》

沙米索《彼得.史雷格氽的奇遇》

柏林派 霍夫曼《侏儒查赫斯》《金罐》

克莱斯特《考验》(戏剧)

英国 特征 1)诗歌成就突出;

2)愤世嫉俗的倾向;

3)崇尚大自然的倾向

华兹华斯《<忬情歌谣集>序》

湖畔派 柯尔律治《古舟子咏》

塞《审判幻景》

伦《唐璜》

恶魔派 莱《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慈《希腊古瓮颂》

法国 特点: 1)政治色彩;

2)与古典主义的斗争;

3)小说成就突出。

夏多布里昂《阿达拉》

两位先驱

斯塔尔夫人《论德国》《论文学》

诺迪耶 组织者

第一文社 拉马丁 《诗的沉思集》

《古今诗篇》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

领袖

《世纪儿的忏悔》

第二文社 戈蒂耶 《莫班小姐》

乔治· 《魔沼》

俄罗斯 特点:

1)向往自由民主的倾向;

2)以诗歌为主要成就;

3)与古典主义感伤主义交错渗透,并向现实主义发展。

: 茹科夫斯基《俄罗斯军营歌手》

雷列耶夫《致宠臣》

代表诗人 普希金《高加索的俘虏》

莱蒙托夫《童僧》、《恶魔》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2、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和单纯明晰的美学风格,追求自由的创造丰富纷繁的美学趣味;

3、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

4、对民间文学的重视;

5、以丰富的想象、夸张和对比的艺术手法,强化表达效果。

三、拜伦及其诗歌创作

拜伦(BYRON1788-1824)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篇洋溢着民主理想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激情。

毕生为民主自由而战,是西方文学史上用生命去殉从理想的著名代表。

(一)生平

1、忧郁、倔强、向往自由的个性

出生伦敦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在拜伦4岁时游荡而死。母亲把对丈夫的怨恨发泄在儿子身上。拜伦天生跛脚,常常受人欺负。从小养成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10岁继承男爵爵位,成年后以世袭议员的身份进入上议院。

1815年与贵族小姐安娜贝拉结婚。由于志趣不合,一年后分居,拜伦受到社会舆论攻击,愤然离开祖国,从此终生侨居国外。

1812年拜伦在上议院发表演说,反对把罢工和捣毁机器的工人处以死刑的法案,为暴动工人辩护,不见容于英国政府。

2、积极投身意大利、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拜伦长期侨居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革命活动。

1823年希腊反抗土耳其奴役的斗争高涨,拜伦放下写作,去希腊参加斗争,他卖掉自己庄园,为希腊军筹集资金。

希腊军总司令。

1824419在军中病逝,年仅36岁。

(二)拜伦的不朽

拜伦的死,震动文坛,引起全英国和欧洲进步人士的悲悼。报纸上讲,本世纪两个伟大人物拿破伦和拜伦几乎同时辞世了。人们赞颂他的卓越天才,更加景仰他的革命壮举。歌德赞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

诗人的不朽,都在他们的作品,拜伦的不朽,还在于他是19世纪初期最伟大的反抗者和行动者。

罗素认为,拜伦的情感和人生观是影响19世纪以来的欧洲的重大要素。拜伦的诗作也许不是最精美的,但没有任何一个诗人象拜伦那样掀起拜伦热

拜伦在西方代表了一个时代,构成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关于人的新观念。这种观念被高雅欧洲视同毒药和动乱的因子。但它又像大海的波涛冲击着欧洲古老的基石。许多有才华的青年人追随他,希望像他一样获得一个放荡不羁的生命和辉煌灿烂的毁灭。

用中国传统观念来看,他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狂人。他长相迷人,却是个跛子;他才华横溢,却又放荡张狂,是才子又是流氓;他自称有一百多个情人,却还不满足,在诗中写道:愿天下所有的女人只有一张嘴唇,只要一吻,从南到北全部吻遍;他渴望荣誉又认为荣誉于人生毫无意义;他为一只爱犬死去而写诗诅咒人类,却又深切地同情饥饿的工人。

(三)拜伦主要诗歌创作

《懒散的时光》(1807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812

《东方叙事诗》(1813— 1816

拜伦式英雄

《曼弗雷德》(诗剧 1817

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景》(1822)

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1809-1817)早期代表作。共4章,描写孤独的漂泊者恰尔德·哈罗尔德出游欧洲的见闻,被看作是诗人的自述。

东方叙事诗:以东方为题材,包括《异教徒》(1813)、《阿比道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柯林斯的围攻》(1815)、《巴里西纳》1815》。诗中塑造了一批叛逆者形象,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讽刺诗:《别波》(1818》、《审判的幻景》(1822),后期诗作。

压卷之作《唐璜》(1818——1823)。

拜伦式英雄

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特《曼弗雷特》。

精神特征:

1. 反叛性。与社会对立,坚决与命运相抗衡。

2. 孤独性。高傲不羁,惟我独尊,鄙视一切。

3. 浪漫性。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充满情感,为爱复仇。

拜伦诗歌的创作特色
1、对自由与正义的呼唤。

2、个人反抗的孤独感和忧郁悲观的色彩。

3、辛辣的讽刺。

四、《唐璜》

《唐璜》(Don Juan 1818-1823

拜伦的浪漫主义杰作,诗体小说,共16548行。作品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真诚追求和唤起人民的积极行动。

唐璜原型:唐璜本是一个传说中的浪荡子,在莫里哀的喜剧、莫扎特的歌剧都出现过。他勾引西班牙司令的女儿,又在决斗中将司令刺死,进而戏弄司令的石像,最后被打入地狱。

(一)古老的传说,引人的故事

他在16岁爱上了一个少妇,事败被迫离家远航,经历了海上风险,死里逃生。

在海岛上和海盗的女儿相爱。被海盗卖为奴隶,到了土耳其苏丹后宫。因不愿阉割出逃,参加俄军攻打土耳其,成为俄军英雄。

他来到彼得堡,成为女皇叶卡捷琳娜的宠臣。最后作为俄国的外交使节派往英国,活跃于上流社会。

(二)人性主题

用人类感觉的永恒色彩塗抺来的人性图画(雪莱)

(1)戳穿虚伪道德,原始情欲苏醒

(2)现代文明外衣下的狼性

(3)返归自然的欢欣

(4)欲海血海中的挣扎

文学名家名作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