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茂成:讽刺文学的千姿百态

发布时间:2019-06-02 11:37:17

翟茂成:讽刺文学的千姿百态

语文月刊

03-29 17:00

本文作者:翟茂成

讽刺文学的千姿百态

汉中市龙岗学校高一(8)班翟茂成

讽刺就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讽刺,是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手法。就讽刺该词而言,它本身似乎带着一种负能量的情感,然而,讽刺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讽刺,后半句解释以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认识和理解,这恐怕才是讽刺的精髓所在,对事物进行批判,不能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简单地抱怨,而是通过批判讽刺这种手段使这种现象为大众所知,引人深思,进而关注去改善,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讽刺的目的。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讽刺文学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并且它关注于社会现象,使它有着更大的价值,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文学艺术上有了丰富的色彩。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社会黑暗,革命交替,矛盾尖锐的时代,最容易出现经典的讽刺文学作品。

(一)文学作品中讽刺的运用和效果

讽刺文学中最常见的是讽刺小说。小说中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达到讽刺效果之作不少,它的妙处在于读者在讥笑谩骂之后,了解人物性格,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它的成功往往在人们笑过之后,引起人们深深的沉思,给人物或同情、或痛恨、或鄙夷,或憎恶的态度,著名的作品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小说中讽刺始终贯穿全文,没有明面上的任何批判,但在人物的对话、描写中讽刺的意味早已显露。

以《变色龙》为例,对比和夸张这两种手法在这篇小说中可谓运用得淋漓尽致,其讽刺效果也使得读者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位狡猾多变的人物印象深刻。

最明显的是语言对比上。警官不知道狗主人是谁时,俨然一派很公正的样子,我不能不管。”“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到处乱跑的看看。”“用不着白费功夫谈空话了。可知道狗主人的身份后,就变换了腔调和语言,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混蛋,蠢手指早晚要收拾你。这样的警官能从人民利益出发吗?显然,他是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皇忠实走狗形象。

还有对围观路人采用夸张的手法进行描写,木柴厂周围很快就聚了一堆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钻出来的。夸张路人聚集的如此神速,说明在沙皇时代,由于极端的专制造成人们的精神面貌病态现象:贫穷落后,愚昧麻木,无聊透顶。正是作品中有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具有个性特点,我们在欣赏之余受到教育和启发。

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儒林外史》在世界文学杰作中占有一席之地,鲁迅曾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有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它对古代吏治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特别是对儒林当中的可恨、可怜、可笑、可怜、可憎进行无情的揭露。

其中一个监生的形象在后世中为人乐道。严监生家中有十万两银子,然而胆小吝啬,其临死时的情景刻画令人心颤。作者没有过多的的语言去描写,仅通过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的细节化描写就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简单的动作反映出严监生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的心理状态。当大侄子问他是否还有两个亲人未见面时,严监生只是摇摇头;而当二侄子问他是不是有两笔银子忘了吩咐时,严监生眼睛睁得溜圆,头是狠狠地摇,指发得越紧。同样的动作,不同的细节,为什么会有这样差别,因为二侄子问到了银子,从这小小的细节上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对严监生对钱财吝啬的讽刺。最后赵氏挑去一根灯芯,严监生手才放下,然后断气。这是最为讽刺的场景,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的艺术手法和严监生性格中比生命还重的吝啬。谁能想到家财万贯的监生在临死前就不能断气的竟是一根小小的灯芯,这种反差对比和夸张的举动使一个视钱如命的形象跃然纸上,令其在讽刺人物长廊中独占一席。

(二)西方与中国讽刺文学的异同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契诃夫、欧亨利。简单比较,会发现他们有两个共同点:1.他们都是十九世纪的西方人。2.都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因此他们的作品是最具有西方讽刺文学的特点的。

西方讽刺文学最早见于希腊罗马古典文学中,中世纪之后,在荷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相继发展。讽刺文学作品的题材极其广泛,形式主要是诗、戏剧、小说和小品文。西方讽刺文学的黄金时代是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时代,此时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运用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揭露在封建专制和资本罪恶之间发生的种种社会恶象,以此表达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痛恶。

文学中最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无一不是对资本钱财极具讽刺鞭挞的人物,英国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威尼斯商人》、法国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国巴尔扎克小说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及俄国果戈里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我们既可以说是这四部讽刺作品成就了这四个人物,也可以说是这四个人物成就了这四部作品。

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中短篇小说最明显的特征除了讽刺批判还有就是若隐若现的幽默,使人想笑却不是快乐的开怀大笑。有趣的一点是四大吝啬鬼当中的两大吝啬鬼都出自喜剧,而喜剧在西方与讽刺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是幽默与讽刺如同亲兄弟一样总是同时出现。可见,恰如其分的幽默使得讽刺更能直击心灵。在幽默中讽刺,在讽刺中幽默,正是这种幽默使得这些作品在社会中流传广泛。

西方的讽刺文学对人物精雕细琢的描写,是一种刻意的描写,流露出明显的讽刺意味。如在莫里哀的《悭吝人》,全剧都在描写阿巴贡的吝啬,通过他对儿子、女儿谈婚论嫁的态度和他自己对钱财欲望的追求使人惧怕他的吝啬疯狂。在描写时是作者极尽夸张,大胆、泼辣、锋芒毕露地无情鞭挞莫里哀。

较之西方的讽刺文学,中国的讽刺文学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和寓言中就已有之。用小说进行讽刺的,晋唐也已有之,明代尤胜,但往往夸大过甚不符合社会实践,词意浅陋几乎如谩骂,没有取得过多的艺术成就。直到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出现后,才算有足称讽刺之书。《儒林外史》在某种程度堪称讽刺文学的绝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讽刺小说就演变为谴责小说。中国的讽刺文学单从著作上看起来略逊西方,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长期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在精神高压控制之下,思想的禁锢与控制使主流文学鲜有或不敢进行激烈得斗争或抗议,从而使中国讽刺如绵中之针,委婉、含蓄而又深刻,讽刺艺术像是压在巨石下的野草,只有经过曲折变形才能保持生存的权利。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诞生了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战士——鲁迅。他用笔讽刺辛辣,深刻地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在对社会黑暗和反动派的讽刺中既有毫无保留地讽刺也有含蓄的指代讽刺,这还是与当时反动势力的强大有关。因此,东西方的讽刺文学差异不仅仅只是文学上的差别,其背后还是社会文化的不同。

中国的讽刺与西方相反,更多的地是与悲剧联系在一起。一位外国评论家说过:在一件社会罪恶面前中国人务实的哲学使许多人面对罪恶首先把目光集中在罪恶对人类的影响,将他的滑稽可笑忽略,用快笔寥寥勾勒,明白而传神,务求让不清醒的一下子看到这种影响。所以中国讽刺的视角是平视。鲁迅笔下的Q”,作者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未追求他的他的滑稽可笑,我们在想笑未笑的时候已经被阿Q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劣根性的悲哀和沉痛压抑了。

(三)讽刺文学的价值及如何欣赏

讽刺文学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针对特定的事件,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它的看法、批判,在艺术的氛围中直击人的心灵,使人深刻感受,启迪智慧,并使社会问题得到关注与解决。

它既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在文学的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又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色彩,是一种思想前进的催化剂与武器,是一位具有文化思想的革命者,着眼于社会黑暗与现实问题,诉求人民的渴望与利益,推动社会在批评中健康发展。

纵观史诗巨著,大部分有着讽刺与现实的意味,才能够成为划时代的作品。因此讽刺文学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体现着众多的社会关怀。讽刺文学将随着时代的步伐进一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和民众思想的开化者。

既然讽刺文学中有着非凡的价值,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它,从中汲取它的价值?

欣赏作品的前提必然是对作品的内容已经充分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欣赏讽刺作品首先就要关注它的讽刺手法,或者说作者是如何写出讽刺的效果,因为讽刺是它的最大特色。讽刺的常用手法就是夸张和对比,我们在了解内容的同时,刻意地就可以将这些手法找出。找出这些手法,就要联系前后,思考这种手法的作用,它主要是揭露了什么现象、为文章情节发展作出了什么、刻画了什么形象、想表达什么,如果将这些这些问题解决,了解内容就不只是外行人看热闹——只为了看故事。除了这两大手法,还有其它的手法,如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衬托,环境的描写渲染,还有穿插在这些当中的细节描写,它们或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或推进情节深入等,是讽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砖瓦。通过这,我们已经构建起文章大厦的基本框架。

其次,深入一步总结人物形象或社会现象。讽刺不是凭空的,它是有实质,有具体对象的。我们要认识清楚这种对象,了解它的前因后果,前世今生。这时就要借助上一步的手法分析,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等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客观地总结出人物的特点,如好吃懒做、虚伪奸诈、冷漠麻木、吝啬小气等。人物形象总结准确以后,需要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人物和事情之间的关系,事情和事情之间内在联系,思考人物这样做的原因——是性格缺陷中的必然还是偶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等。填补文章大厦的各种空白,在各楼层之间架上楼梯、电梯,使文章在脑海中呈现整体状态,而不是仅由各小事件或小人物组成。

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讽刺作品的主题思想更是文章是否精彩的关键。这时就要深入到思想领域,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讽刺什么,映射什么,对什么现象或行为无情揭露或鞭挞。这时需要联系背景和社会实际,如果是古代的文章,我们就需要了解在当时的社会中的问题和特点,在这个范围当中去寻找主题,而不能超越这个范围去理解超时代或超个人行为的主题。如对小市民阶级的讽刺,不能上升为对经济制度的讽刺。现代作品更容易理解,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当中,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我们能自然而然地对接上,讽刺文学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对它的理解无论如何都不能超脱现实。在深入明白它的主题思想后,还应该体会到它背后的现实情怀,讽刺的目的不是谴责,而是希望。

《孟子》中有一篇寓言,讲述一个齐人的妻妾因为丈夫谋生的龌龊手段,而相泣于中庭,替丈夫感到羞耻的故事。这篇寓言是想讽刺靠低劣手段获得财物的人,而这就需要以古代的时空观去看待它。他如此穷困,然而有妻妾;他的谋生方式如此低劣,然而妻妾以前却一直被他所骗;妻妾既然已经知道,然而没有揭发。这些现象在现代不合理,而在古代合理,这与当时的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密不可分。他谋生的方式是乞讨祭品,这在古代礼教下是可耻的,然而用现代时空去看,他并没有犯法,所以部分人认为这又是合理的。如果这样看待这篇文章,是难以把握文章的主题的。

讽刺文学自它诞生起,便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它的千姿百态将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翟茂成:讽刺文学的千姿百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