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爱的心语素材含解析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9-07-06 22:01:17

爱的心语

[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五首诗歌均以爱情为主题。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这些诗歌通过不同的意象,抒发了现代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情、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诗歌的抒情技巧和创作风格。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情感,诗人往往通过采取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爱情是非常个人化的、心灵化的,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身上,使“物”皆着“我”之色彩。例如诗人把爱情的寂寞比作“蛇”,把爱情的期待比作“年轻的神”,或者以“窗”“你的名字”“神女峰”等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值观。这种写法特别具有生命感应的持久性,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

常识积累

1. 作者简介

2.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州人。19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41年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著有诗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和《立斜阳集》,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中篇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2.背景探寻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诗人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不给人以任何美感。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3.相关知识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戴望舒、卞之琳、冯至、何其芳等。由于这些诗人的创作都深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也由于他们的诗作大多发表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因而被称为“现代诗派”。该派作品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苦闷、迷惘的思想情绪,抒写的大多是一些低沉辛酸的回忆和爱情、理想的幻灭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规避,笼罩着感伤、孤寂甚至绝望虚无的情调。在艺术上,不讲究音韵格律,大部分诗作采用自由体写作,注意捕捉和创造新颖别致的意象,对当代诗歌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名言警句

冯至经典名句

1.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十四行诗》

2.社会在变,许多人都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忆平乐》

3.用急躁等待将来,用后悔回顾过去,都等于独立核算现在。——《冯至选集》

4.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别离》

含混、杂糅、繁复——读冯至《蛇》

《蛇》开篇便极为不凡,“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这种比喻相当罕见,以“蛇”来形容羞涩、隐晦的单恋心境此前从未有过,作为负面象征的蛇显然无法同比翼鸟、连理枝、相思豆归类在一起,这种震撼性的比喻无疑具有夺胎换骨的效果。这一意象针刺般楔入读者的眼球,让人难以忘怀。

诗人充分利用了词句意义上的多元性与所塑造的形象寓意的含混,“蛇”既可作愁绪解,又可作征服解;“草原”既可理解为爱情的绵延,又可理解为具有压倒性力量的占有;“乌丝”既可以是心上人在“我”心头的拨弄,亦可是魔咒般的咬噬。意象内在的歧义直接导致了诗歌的多重、含混、复杂。而这种复杂的、矛盾的描述,又恰恰符合“爱情”的实际特征,何尝有过一蹴而就的爱呢?哪一桩爱情故事不是经过了挑逗、追逐、征服、控制呢?诗人的这种写法不能不说是极为巧妙的。一方面,写出了单恋者内心的热切、彷徨和臣服;另一方面,又写出了恋爱对象所具有的魅力、魔力和暴力。于是,爱情所具有的复义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而且其内在的对立意义又在诗歌内部制造了饱满的张力,使诗歌本身意蕴无穷,难以尽言,可谓深得写作之妙。

在诗的最后一节中,亦有惊人之语——“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花朵”的本体也是极为含混的,它可以象征爱恋对象内心的绮丽,也可以象征“蛇”鲜血淋漓的攻击。总体而论,第三节的表述依然是男女爱情复杂性的推演——既可以玲珑如朱砂痣,又可以殷红如伤口;蛇的“衔”既可以是温柔的舔舐,又可以是狰狞的噬咬。其中也表现出了暗恋者对暗恋对象的复杂心态——温柔幻想与暴力想象并存,臣服现状与征服欲望同在。诗人采用了与前面两节相同的言说策略——利用意象的复杂内涵来表现情境的丰富,作为收束之笔,“蛇衔红花”的意象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忽略。

除了“蛇”这个呈现于诗歌显性层面的意象之外,隐藏于诗歌内部的“我”亦值得重视。“我”与“蛇”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有着羞怯、含蓄、孱弱的表现,却无法掩饰内在的勃勃生机与野心。爱情与欲望本来就难以分离,单恋的寂寞又何尝不是激情的前兆呢?



哭冯至先生(节选)

季羡林

对我来说,真像是晴空一声霹雳:冯至先生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要说我一点都没有想到,也不是的。他毕竟已是达到了米寿高龄的人了。但是,仅仅在一个多月以前,我去看他。我看他身体和精神都很好,心中暗暗欣慰。他告诉我说,他不大喜欢有一些人去拜访他,但我是例外。他再三想把我留住,情真意切,见于辞色。可是我还有别的事,下了狠心辞别。我同他约好,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接他到燕园里住上几天,会一会老朋友,在园子里漫游一番,赏一赏他似曾相识的花草树木。我哪里会想到,这是我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的最后一次谈话。如果我当时意识到的话,就是天大的事,我也会推掉的,陪他谈上几个小时。可是我离开了他。如今一切都成为过去。晚了,晚了,悔之晚矣!我将抱恨终天了!

我认识冯至先生的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已经成了历史。他长我6岁,我们不可能是同学,因此在国内没有见过面。当我到德国去的时候,他已经离开那里,因此在国外也没有能见面。但是,我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抒情诗,对那一些形神俱臻绝妙的诗句,我无限向往,无比喜爱。鲁迅先生赞誉他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我始终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因此,对抒情诗人的冯至先生,我真是心仪已久了。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中,我们虽为朋友,我心中始终把他当老师来看待。借用先师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诗,就是“风义平生师友间”。经过这样长时间的亲身感受,我发现冯先生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可亲近的人。他淳朴,诚恳,不会说谎,不会虚伪,不会吹牛,不会拍马,待人以诚,同他相处,使人如坐春风中。我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前几天,我到医院去看他的时候,他女儿姚平告诉我说,有时候她爸爸在胸中郁积了一腔悲愤,一腔不悦。女儿说:“你发一发脾气嘛!一发不就舒服了吗?”他苦笑着说:“你叫我怎样学会发脾气呢?”

冯至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奇特,这样一个貌似平凡实为不平凡的人。

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生性内向,懒于应对进退,怯于待人接物。但是,在八十多年的生命中,也有几个知己。我个人认为,冯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漫长的开会历程中,有多次我们住在一间屋中。我们几乎是无话不谈,对时事,对人物,对社会风习,对艺坛奇闻,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几乎没有丝毫分歧。我们谈话,从来用不着设防。我们直抒胸臆,尽兴而谈。自以为人生幸福,莫大于此。我们的友谊之所以历久不衰,而且与时俱增,原因当然就在这里。

近几年来,我运交华盖,连遭家属和好友的丧事。人到老年,旧戚老友,宛如三秋树叶,删繁就简,是自然的事。但是,就我个人来说,几年之内,连遭大故,造物主——如果真有的话——不也太残酷了吗?我哭过我们全家敬爱的老祖,我哭过我的亲生骨肉婉如,我哭过从清华大学就开始成为朋友的乔木。我哪里会想到,现在又轮到我来哭冯至先生!“白发人哭黑发人”,固然是人生至痛。但“白发人哭白发人”,不也是同样的惨痛吗?我觉得,人们的眼泪不可能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几年下来,我的泪库已经干涸了,再没有眼泪供我提取了。

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完全不是这样。前几天,在医院里,我见了冯先生最后一面。他虽然还活着,然而已经不能睁眼,不能说话。我顿感,毕生知己又弱一个。我坐在会客室里,泪如泉涌,我准备放声一哭。他的女儿姚平连声说:“季伯伯!你不要难过!”我调动起来了自己所有剩余的理智力量,硬是把痛哭压了下去。脸上还装出笑容,甚至在泪光中做出笑容。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的泪都流到肚子里去了。为了冯至先生,我愿意把自己泪库中的泪一次提光,使它成为我一生中最后的一次痛哭。

呜呼!今生已矣。如果真有一个来生,那会有多么好。1993年2月24日

  赏析 本文题目用了一个“哭”字,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冯至老人离世的悲痛。文章以一种悲痛难抑的笔触抒发了作者不可遏止的悲痛。其中多次用到“眼泪”、“痛哭”等字眼,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点击素材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

运用示例

诗人冯至曾告诫我们: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我认为,品味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我触摸到寂寞灵魂,在这寂寞中我渐入人生的至境。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品味寂寞》

预言 窗 你的名字 神女峰

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1)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州人。诗人、诗评家、学者。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获《大公报》文艺金奖。1941年底发表诗作《生活是多么广阔》,在青年中影响很大。作品有诗集《夜歌》《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

(2)陈敬容(1917—1989),四川乐山人。曾名陈懿范。早在1935年赴北京自学期间,就开始在《晨报》《大公报》上发表诗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交响集》《盈盈集》《老去的是时间》,散文集《星雨集》,散文诗集《远帆集》。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3)纪弦,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祖籍陕西。1936年秋,与徐迟、戴望舒合作,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到香港,任《平言日报》主笔兼副刊《热风》编辑、成功中学国文教师。1948年到台湾后改用纪弦这一笔名。1953年2月,将《诗志》改办为《现代诗》季刊,提倡新现代主义。1956年,发起成立现代派诗社,被称为台湾现代派诗人的“旗手”。1976年底移居美国,常住加州,著有诗集《行过之生命》《飞扬的时代》《无人岛》《五八诗草》《摘星的少年》《槟榔树》等,诗歌评论集《纪弦诗论》《纪弦论现代诗》等。

(4)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了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探寻

(1)《预言》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体现了诗人30年代初到抗战前的创作风貌,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渺的心灵语言。据诗人自述,他在19岁那年的夏天,曾经受到一股爱情风暴的袭击,“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又凄凉又艳丽的秋光”(《梦中道路》)。这首诗就是诗人经历了爱情风暴后从心灵里流出的真纯的清泉,它倾吐了“幼稚的欢欣,幼稚的苦闷”。

(2)上个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辛笛、陈敬容等一大批青年诗人,面对人生价值和生活苦难的困惑和思索,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在心灵的共鸣之下提出了“诗歌现代化”,要求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同时抒写个人心绪,二者互相沟通,要求诗歌应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知性感性相融合,并大量进行诗歌实践,形成“九叶诗派”,此诗就是这种主张的一个实践。《窗》写于1939年4月,当时作者居于成都,虽为一名女性,却关心时代风云、人民的忧患,诗人的思想在寒冬里奔走,在噩梦里抗争。

(3)《你的名字》是一首很有新意的爱情诗,堪称“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照亮”的佳作。纪弦创造性地以恋人的“名字”作为全诗的构思中心和中心意象,并以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比喻,围绕中心完成全诗的意象结构,像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完成一幅得意的蓝图。

(4)《神女峰》取材于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神话传说,这是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吟咏过多次的题材。这首诗却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因为在舒婷以前,还从未有人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过这一神话的悲剧性质。在诗人看来,化为石头的神女,错过了“无数次春江月明”,为前人赞扬的磐石般的坚贞,不过是“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强加在神女峰上的是陈腐的封建道德,实际上,神女峰正是男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诗人为神女逝去的青春而无限惋惜。

3.相关知识

朦胧诗

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因诗歌以描述诗人内心的主观感受为主,采用新奇的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诗意内涵丰富,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故称之为“朦胧诗”。“朦胧诗”这个名称在中国诗坛上真正见诸文字是1980年8月号《诗刊》上的一篇文章。它的主要特征是:含义深远,感情潜在,结构跳跃,手法新异,但有的流于晦涩难懂。朦胧诗的出现,主要是当时的一些青年诗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在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出于对中国文艺现代化的美学追求,而尝试着进行这种新体诗的创作。它在一定意义上起着一种文艺创新的先锋作用,但距离我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和人们的欣赏习惯较远,在文艺界曾引起一场热烈的讨论。

名言警句

何其芳经典语录

1.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独语》

2.不,不要期待着酒一样的沉醉!我的感情只能是另一种类。它像天空一样广阔,柔和,没有忌妒,也没有痛苦的眼泪。——《回答》

舒婷经典语录

1.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

——《我的前半生》

2.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

——《星之碎片》

3.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圆舞》

4.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受一群人影响。——《喜宝》

5.生命像流水,这些不快的事总要过去,如果注定一辈子要这么过,再不开心也没有用。

——《女人三十》

飘逝于爱情预言的歌

——何其芳《预言》赏析

如梦如烟,宁静柔婉,何其芳在回忆与梦幻中寻求美,表达美,抒下这首《预言》。全诗富有音乐性,六行大体押韵,每行的节奏又大体相等,读来平和愉快,诗句本身的节奏又和情绪的抑扬顿挫相协调,从而产生了拨动心弦的音乐效果。一支充满柔情的夜曲,引领我们步入何其芳的涓涓心灵细语中。

耳边飘过那个神秘的足音,如夜的叹息,悠长而安静。细细等待,林叶和夜风私语,麋鹿驰过苔径蹄声细碎,那是她的足音,正渐行渐近。诗人的情绪不禁怦然跳动,渴望而欣喜,“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期待着这位年青的神的停留,而他,也开始了这段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预言。

这个“预言”,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那喀琉斯与回声女神厄科的故事,厄科痴恋美少年,唱着歌儿盼着他的驻留,而那喀琉斯却终究离开了她。厄科只能化成幻影,在众女神报复的诅咒下,美少年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爱而不得,叹息而死,化为水仙,终日顾影自怜。

神话中,年青的神是个美少年,而诗人笔下的却是个美丽的女子。来自温郁的南方,温柔可人,带着那身诗情画意的气质,这个形象是诗人是无数少年,心中那个完美理想的化身,是他们心灵深处最初最单纯的爱情憧憬。诗人期待听到如梦般的她唱的歌,合眼沉醉,感受那灵魂深处似曾相识的温暖。这份期待下,诗人温柔地邀请,“请停下你疲劳的奔波,进来,这里有虎皮的褥你坐!”敞开自己的心扉,诗人愿为这次注定的邂逅付出自己所有的温柔。烧起每个秋天拾来的落叶,烧起积累已久的等待与期盼,幻化为无限的温暖,留着年青的神,细细倾听诗人自己的歌。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那是少年对爱情的期盼,沉郁又高扬,心中有着这样一首歌,唱给梦中人,唱给这年青的神,或许只是,“原来你在这里”的一声叹息。歌声怎能将他的一生诉尽,只是十九岁的心如此骄傲,十九岁的激情如此高昂!写下此诗的何其芳刚刚失去一段恋爱,昙花一现的爱情是一个注定的预言,当诗人感受到这个年轻的神出现时,当他怀着火光般的激情欲与之诉自己的一生时,歌中是否也不自觉地有着这段宿命的愁肠?

尽管诗人如此勇敢地表白胸臆,如此殷勤地呼喊挽留,可年青的神却并不因此而驻足听他歌唱。诗人告诉,近乎于威胁她,前面是无边的森林,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藤蟒交缠,阴森恐怖,没有一丝星光。事实上,这不是年青的神将会遇到的不幸,而是诗人面对将要失去她时,内心不忍想象的失落画面的写照。“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此时诗人的挽留甚至已成了哀求,一腔挚诚,只为舍不得放不下的这个女子,这份眷恋。愿用尽全身力气为她唱忘倦的歌,只要她回眸,诗人便愿给她全部的温暖。这忘倦的歌唱的是男子的誓言与最后的决心啊!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诗人的歌声到达了高潮,从小心翼翼的守候到倾注着所有的渴望与真情,而年轻的神最终还是决然而去。歌声在这个爱情的预言中渐渐飘逝,年轻的神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留下诗人独自惆怅。这段美丽而又感伤的境遇,是一个美丽的预言,注定会有那么一个歌声,去追逐,去惆怅。

何其芳的诗总是不去刻意刻画那个美的形象,总如镜花水月,却总能打动读者心底的情丝。木雕流金,岁月漾开涟漪,回首间,正是十九岁这个梦的季节,想着那首歌,关于红尘,关于爱情,关于青春。

舒婷和蔡其矫

舒婷的家庭是一个非常美满幸福的家庭,父亲在银行工作,母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知识女性。1969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席卷至南国美丽的小岛——厦门鼓浪屿,舒婷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眷恋插队落户到闽西上杭太拔公社。面对狂热的红色风暴、贫困的山村和善良的房东大娘,初涉世事的舒婷受到强烈震撼,她发誓要写一部艾芜的《南行记》那样的作品,为牺牲的整整一代人作证。于是,她开始认真地记日记,抄各种中外诗人的作品,有意识地去寻找各种各样的书来读,此时,她顺手写下的几首诗开始在知青中流传开来。1971年,一个思想仍然被牢牢禁锢的年代,舒婷与一位学政治经济的大学生有过一次关于诗的政治的长谈,此次长谈对舒婷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让舒婷认识到,文学是有思想的,是承担着社会使命的,为此,她写了《致杭城》,这是收在诗集《双桅船》里最早的一首诗作。

1972年,舒婷回城。1974年,一个对舒婷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出现在她眼前,他就是蔡其矫,一个依旧被流放在福建永安县坂尾林场监督劳动的老诗人。蔡其矫是在读了厦门黄碧沛寄来的舒婷的诗歌《致大海》后,开始了与舒婷的通信。1975年3月,满怀热心的老诗人蔡其矫亲自来到厦门,与舒婷见了面,这次见面,让舒婷深受鼓舞。在以后长期的交往中,舒婷与蔡其矫常以唱和的形式探讨与交流诗歌,长期的通信与交流,使他们两人渐成忘年之交。

蔡其矫特殊的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使他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外国文化。在认识蔡其矫之前,舒婷的诗歌主要受何其芳《预言》的影响,在认识了蔡其矫之后,蔡其矫总是不厌其烦地、整页整页地为舒婷抄写惠特曼、聂鲁达、波特莱尔、洛尔伽等外国著名诗人的诗歌,并加以点评,舒婷在这样的阅读中,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界,使她的诗歌创作有了极大的长进。

1976年“文革”结束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出现许多重要变化,原来处于“地下诗歌”的“潜流”开始走向公开,并在诗歌内容与形式上出现“反叛”的姿态。但由于当代诗歌观念与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的延续,这些表现出“异质”的诗歌很难得到“主流诗界”的普遍认可,因此大多数作品难以在由国家控制的报刊上登载,因而自办诗报、诗刊、自印诗集成为重要的手段。与舒婷有着直接关系并对她产生重要影响的,便是北岛、芒克主办的民间刊物《今天》。

《今天》创刊于1978年12月23日,以诗歌为主,兼有小说、评论和外国文学翻译。在创刊号上署名“本刊编辑部”(北岛执笔)的《致读者》,引用了马克思的论述来批判“文革”中实行的“文化专制”,表达了诗歌革新者对社会的理解和诗歌的理想,并由此宣言:“‘五四’运动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一时代必将确立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并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自由精神的理解:我们文明古国的现代更新,也必将重新确立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我们的文学艺术,则必须反映出这一深刻的本质来。”这批诗人,主要有北岛、芒克、食指、江河、方含、杨炼、顾城、严力、林莽等,被称为“今天派”。

最早将舒婷引进“今天派”的,还是蔡其矫。早在1977年经蔡其矫介绍,舒婷与北岛已有书信往来。1979年10月,舒婷从工厂请假上北京,蔡其矫带着北岛到火车站迎接。接触了北岛、芒克、杨炼、顾城等的作品,舒婷“不啻受到一次八

级地震”,因此舒婷很快就加进了“今天派”,并开始与一个特定的词“朦胧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此舒婷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中国诗歌的历史深处。

赏析 舒婷曾说:“我很幸福,到今天仍有许多人记得我,我应该感谢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我中了一个大大的彩票。……诗歌是带有自发性的民间艺术,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力量能阻止它。我热爱诗,因为我爱美。我写散文,我认为是对语言的一种翻耕,是对语言的一种重新获得。”我们认为诗人最应感谢的人当属蔡其矫,是他把她引上诗坛的。当我们走向成功时,别忘了我们的引路人。

点击素材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预言》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

运用示例

流行歌词“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让我挣开,让我明白,放手你的爱”明示了爱情无价的道理。爱情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感,只有用一生去呵护,用真诚去经营,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火爆台词“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更是一种扭曲的爱情观,这和诗人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厮守相依的爱情观截然不同。那些初涉爱河的痴男怨女,面对自己预言中年轻的神,我们更要拭亮双眸,莫为金钱遮望眼,只缘身置真爱中。——散文《爱情无价》

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爱的心语素材含解析新人教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