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发布时间:2019-06-21 15:19:28

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科学有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X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X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等,编制《X市X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保X市X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促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规划》适用范围为X区辖区范围内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内容以X区“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基础,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明确的防治目标,结合全区实际,部署工作任务,突出可行性、实效性,并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基准年为X年,规划期为X~X年。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X区是X市辖区之一,东邻渭南市,南接蓝田县,西部与X市灞桥区、高陵区、咸阳市三原县相邻,北部与X市阎良区接壤,是古都X的东大门。辖区总面积915.16km2,辖23个街道办事处,28个社区,285个行政村,1625个自然村,687691人(X年统计数据)。

X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92.3亿元,同比增长5.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84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5227元,同比增长12%。

(二)地质环境基本特征

X市X区属东亚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内陆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间有两种气候的特点,属温暖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暖和,多风,干燥;夏季炎热,日照长;秋季降温快,多阴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而雨雪少。年平均气温13.5℃,极端低温-17℃,极端高温41.9℃。年均降水量591.1mm,年最大降水量为954.9mm(2003)。降水具集中于7、8、9、10四个月。

区内有大小河流10条,均属渭河水系。其中,境内河流7条,界河1条,入境河流1条,过境河1条。南岸有零河、戏河、玉川河、沙河、五里河、临河、三里河、韩峪河8条河流汇入渭河,北岸有石川河汇入。

X地势南高北仰、中间低,境内有山、塬、川,以川为主,分为骊山基岩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渭河南黄土台塬区、山前冲洪积扇区和渭河冲洪积平原区五类。南部骊山最高处海拔1302m、城区海拔500m。

X区内主要发育有太古界和新生界地层,侵入岩零星分布于骊山基岩山区,岩性为花岗岩,块状构造。第四系全新统分布较广,包括第四系全新统黄土、冲、洪、坡积粘性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粘性土和碎石土主要出露于山前冲洪积扇和洪积台地上。

X市X区位于渭河地堑,骊山是渭河地堑中的一个断块山,区内构造断裂十分发育,其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为北东东向,另一组为北西西向。坡房村—赵家坡断层和王家坪—任家湾断层为北东东向,牡丹沟、官沟断层为北西西向的断层。而近南北向或近东西向断层只占次要的地位。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X),X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0.20g、地震反应普特征周期为0.45s。

(三)地质灾害现状与类型

截止X年底,全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4处,其中有12处划归X市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因此,由区政府负责,国土X分局监管的灾害隐患点合计为82处。其中,按类型:滑坡30处、崩塌50处、地面塌陷2处;按规模:大型2处,中型5处,小型75处;按稳定性:稳定性差的15处、稳定性较差的67处。

8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641户2592人1980间房的安全。威胁300人以上的隐患点1处,100人以下81处。

各乡镇地质灾害分布见表1-1。

表1-1X市X区各街办地质灾害点分布现状统计表

注:统计表不包含划归X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的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及成效

“十二五”期间,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避灾搬迁优先、危重地质灾害点治理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地质灾害防治四大体系建设,扎实有序开展防治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灾害防治各种制度和行政管理机构基本完善

截止X年12月,成立了以区、街办、村三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防灾预案、群测群防、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汛前调查、汛中巡查、汛期值班、汛后复查、“两卡”发放、监测、地质灾害预报、宣传培训、档案管理、总结等一系列制度。

2.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卓有成效

(1)投入200多万元对3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工程治理。

(2)“十二五”期间,X区总计搬迁145户,435人,实现了10处隐患点处村组的完整搬迁避让;

(3)对全区大部分地质灾害点实施了严密监管,每逢雨季灾害高爆发期,对各灾点群众实施灾害紧急避让,保障了在治理、搬迁不能全面兼顾的情况下灾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申请省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入库2个:仁宗街办庄王村应急治理项目(市局拨付资金);新丰街办叶坡组滑坡治理项目(申请中央资金)。

3.群专体系基本完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

(1)建立健全了较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监管责任得到全面落实

截止X年底,全区共有8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纳入到村、街办、区三级群测群防体系中,全面落实了隐患点的监测人和责任人,并及时进行动态更新。

(2)成立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主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副区长任区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长,区发改、财政、农林、水务、民政、国土、气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防范的工作局面。同时,成立了地质环境科,形成了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

4.高标准“十有县”建设

X年,X区地质灾害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已经顺利通过国土部验收,标志着X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5.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截止X年12月,共成立区、街办两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12个、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12个,建立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队伍。

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能,落实规划目标和各项防治任务;基本建成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6.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得到宣传普及

在每年汛期及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减灾日”等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对群众地质灾害监测员以及受灾害威胁的群众,进行识灾、防灾、避灾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讲解。通过广泛宣传,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保护地质环境和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7.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效果显著

通过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同时将有可能发生灾险情的信息通过短信发给有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各有关部门依据预报预警,对区内地质灾害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汛期重点加强巡回检查工作,对各地灾隐患点逐一进行排查,落实各项防灾责任制;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值班记录,并全面开通汛期地质灾害通讯网络;严格实行灾情速报制度,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

8.地质灾害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以及应急演练工作,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了应对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2012——X年期间,平均每年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30余处540余人实施了紧急转移,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因监测预警及时、临灾处置果断、转移避让迅速,避免了伤亡事故的发生,有效检验了全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科学合理性,切实提高了各级政府遇灾应急处置能力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水平,大大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X区地质灾害防治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分布不均

X市X区地貌由南向北一次可分为骊山断块低山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骊山北麓黄土台塬区、渭河冲积平原区。地形呈阶梯状,自北向南逐渐升高。区内主要分布有上、中更新统黄土,最厚可达百米以上。因受地震和区域新构造隆起运动的影响,地面长期处于抬升过程,渭河南部的骊山断块低山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骊山北麓黄土台塬区河流侵蚀下切,坡陡谷深、地形破碎复杂。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组合性质、气象水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影响下,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且分布极不均匀,其分布规律明显具有地域特点,表现为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形地貌控制了灾害的分布及类型,在人类工程活动比较活跃的区域内,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2)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面提高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的总体要求,各级政府应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完善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体系。

在此社会形势下,X区地质灾害防治将迎来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极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X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日趋紧迫。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治理、监测等工作将大幅度增加,若不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必将同步增长,其影响危害也会愈来愈大。因此这些形势对X区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制度落实、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防治应急体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X区黄土台塬、丘陵山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位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条件,不可避免的引发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质灾害。

X区矿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采石矿山固体废弃物任意堆放,致使一部分地方出现了“青山挂白”现象,促进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X区建设步伐的加快,X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不容乐观。

2.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高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

虽然多家单位在区内开展了地质、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等研究工作,特别是X西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X年《X省X市X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10万)》,有效地指导了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但是我区地质灾害种类还没有完全查清,如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因此,急需进行新一轮的高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以进一步查明我区地质灾害现状。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我区已经建立较完善的群防体系,但是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仍属处于极度薄弱环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精度和精细化程度不够,预警预报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时效性有待提高。

(3)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十二五”期间,X区地质灾害防治完成避灾搬迁10处,实施治理3处,投入数百万元,但这与地质灾害点总数达到82个,威胁群众资产数亿元,可谓“杯水车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顺利推进。

(4)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基层投入资金有限

虽然我区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机构和人员编制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受编制和财力的限制,目前国土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紧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队伍人员数量、质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难以满足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中,资金主要来源为区一级配套以及上级专项拨款,及部分群众自发筹集资金。

(5)经济建设中,防灾工作力度不够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越来越强烈,由于缺乏科学预见性,或防范措施不到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所以,避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是当前以及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矿山关闭,未对遗留矿山进行环境恢复治理,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进一步加大了矿山及其所在周边环境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X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保障国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为核心,尊重自然规律,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搬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依法防灾减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实效,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协调统一,通过减少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以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预报预警为基础,排查、巡查、核查为一体的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防范能力,加快推进以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消除机制。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根据雨情和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能力,结合X市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移民搬迁和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有的放矢,分类同步实施,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和主导地位,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在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中,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灾工作格局。

依靠科技,依法防灾。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效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依规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防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水平。

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依靠科技深化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力求用新理论、新思路,总结研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发展、成因及其规律,用新技术、新方法治理地质灾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及实效,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

(三)规划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目标:全面提升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使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建成规范、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群专结合的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高效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体系。

1.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措施,在2018年末,全部消除已有的8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2.建立群测群防和专业化相结合的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做到所有隐患点可防可控;严格控制工程建设领域人为活动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3.加强区、街道办两级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建设,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应急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4.积极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信息化、快速化、准确化。

5.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

三、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分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考虑X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植被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结合已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和不易发区四个等级。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南部山区滑坡、崩塌高易发区)主要位于骊山基岩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175.00km2,占全区面积19.1%,主要位于骊山基岩山地和黄土丘陵区。主要包括斜口东南部、骊山、秦岭南部、穆寨、仁宗、小金。

该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现状发育密集,地质灾害点密度大。目前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58处,其中滑坡26处、崩塌32处。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该区域主要位于东部黄土台塬区,面积157.56km2,占全区总面积17.3%,主要分布在X中东部黄土台塬区和斜口南部—韩峪河沿线。包括代王、零口南部、铁炉大部分、马额大部分、斜口街办东南部、行者街办南部等。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共24处,其中崩塌18处、滑坡4处、地面塌陷2处。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尚可,但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为地质灾害中等发育。面积为144.50km2,占全区总面积15.8%。区内无地质灾害,本区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洪积平原和黄土台塬中部,包括行者、新丰,西泉大部分区域,骊山、秦陵、零口北部。代王大部分区域、马额中部、铁炉小部分区域。

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

该区(冲积平原地质灾害不发育区)主要位于渭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包括徐杨、栎阳、新市、雨金、任留、行者等街道办事处,面积438.10km2,占整个X区面积的47.8%,该区未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根据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综合考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城镇、工业园区、重要建设工程、旅游景区等人类工程活动密集区域,划分出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和重点防范城镇、重点防范地段。

1.重点防治区(Ⅰ)

该区包括骊山基岩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台塬区,总面积477.00km2,占全区面积52.2%。区内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位于该范围内。主要包括斜口、骊山、秦陵南部、马额、铁炉、零口的南部、代王街办的东部、仁宗、穆寨、小金。该区人口集中,企事业单位较多,其中骊山、华清池等著名风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强烈,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危害巨大。人口密集的村庄及交通、学校、矿区等范围内,也是全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域。

2.一般防治区(Ⅱ)

冲洪积平原一般防治区,面积438.16km2,占全区面积47.8%。位于渭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包括徐杨、栎阳、新市、雨金、任留、行者等街办,该区未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

3.重点防范城镇(Ⅲ)

根据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各街办居民受地质灾害威胁程度,将骊山街道办确定为重点防范城镇,骊山街办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口集中,旅游开发兴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在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4、重点防范地段(Ⅳ)

重点防范地段主要为公路、铁路交通沿线的地段。包括陇海铁路;连霍高速;X二级路网X段;203县道、204县道等。交通、铁路主管部门应做好重点防范地段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落实监测人及监测责任人,出现灾险情及时处置。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在结合全区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确保在册隐患点受威胁群众安全,控制新增隐患点,大力减少在册隐患点数量、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前提,按照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一)调查评价

1.组织协调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X年,完成X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详细查明危害村庄、居民点等的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形成条件、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发育发展趋势,分析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发育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

2.年度地质灾害“三查”工作

各相关街办、部门应按年度积极组织并开展地质灾害“三查”工作,即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确保每个隐患点防治工作到位,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认定,及时纳入防治体系。

3.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调查

根据灾情、险情等级,区调查队伍应立即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确保抢险救灾工作高效、快速、安全,成因分析即时、准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预警

全面建成以群测群防为基础,专业仪器监测和气象预警预报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体系,确保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以全区现有的8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基础,对群测群防网络每年开展动态更新。一是加强原有隐患点的核销与新增隐患点的认定工作;二是补充、完善、更新隐患点各类信息,始终保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全覆盖;三是对稳定性差、危险性高、险情大、难以治理隐患点,除了加大群测群防人员培训力度和装备建设,同时应推广应用专业化监测手段,提升群测群防水平。

2.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

建设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运行体系。继续加强国土部门和气象部门密切合作,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采集、处理、会商、制作和发布,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报预警信息,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精细化水平。

各相关街办、部门应采取地质灾害预警机、手机短信、微信等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建立以村镇为对象,国土、水务、气象等多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

(三)综合治理

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措施,在2018年末全部消除已有的8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1.避灾搬迁

避灾搬迁是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改变受威胁群众生活条件、实现小康生活的捷径。根据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人数和搬迁难易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期内安排77处灾害点的避让搬迁工作,若有新发展的地质灾害,另行安排。到2018年末,全区避灾搬迁325户,1334人。同时应对搬迁新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工程治理

“十三五”期间,对现有的稳定性差、危险性较大且受威胁住户不宜搬迁安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争取中省财政资金支持,地方配套,分轻重缓急逐步进行工程治理,确保受威胁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实际情况及资金安排,选取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316户,1258人),分年度开展工程治理,到2018年末通过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同时,对每年突发或地质灾害险情加重的,各级财政要积极筹措资金开展应急工程治理,确保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宣传培训演练

1.宣传

一是宣传形式要多样。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读物、电视、广播、网络、微信、微博、书籍等各种媒体和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宣传;另一方面区组织行政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宣传队,进街办进村进学校进企业进行宣传,达到“千村培训、万户避险”目的。

二是宣传对象要明确。结合辖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孕灾环境,重点宣传对象为高、中易发区内的城镇和重大建设项目单位,确保高、中易发区内群众全部宣传到位,使其深刻了解区内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三是宣传主题要突出。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在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厅确定的活动主题基础上,提出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宣传活动。

四是宣传内容要全面。将地质灾害防灾避灾知识、法律法规植入人心,通过科普宣传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临灾自救能力。

2.培训

一是区、街办各级干部统一安排,分期、分批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政策法规、防灾减灾业务等技能培训。

二是对村组干部及群测群防员进行地质灾害识别、日常监测技能培训,确保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四应知”、“四应会”。

3.演练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演练,包括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防、抢、撤”避险演练、国土部门的应急响应联动演练等。

(五)能力建设

1.应急机构建设

“十三五”期间,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需求,国土分局在地质环境科的基础上成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地质环境监测站现有基础上增加人员,充实力量,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工作。

2.加强平战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优势,本着“双重领导、平战结合、集中指挥、灵敏高效”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体系。落实好国土分局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领导小组各项工作。

3.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水平,加大国土分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装备建设,配备专业通讯电话、野外调查记录仪、激光测距仪等专业设备。确保灾险情发生后,应急调查队伍出动迅速、人员安全、信息准确、资料完善。

4、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建设纵向(省、市、区、街办)及横向(国土、气象、交通运输、防汛、应急)信息互联互通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网络,努力实现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范化、信息化、高效化。“十三五”期间,在省级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重点建成市、区二级国土部门互连互通的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值守、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工程治理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技创新力和推动力,为减灾防灾提供服务。

五、经费估算

(一)经费估算依据

项目投资估算依据以下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价格估算进行编制:

1.调查评价类: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X年试行)》;

2.监测预警类: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X年试行)》;

3.搬迁避让类:参照《X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X政办发〔X〕67号;

4.工程治理类:依据《X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X年),《工程勘察收费标准》和《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国家计委、建设部,X年);

5.宣传演练类:按照市场价格及结合往年实际发生费用确定依据。

6.应急能力建设类: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X年试行)》,并结合市场价格确定。

(二)经费估算及投资构成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情况,经各项费用估算合计,“十三五”期间,X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共需经费4493.7万元。争取中省市财政及其他资金补助1260万元,纳入移民搬迁专项经费2112.5万元,区财政其他自筹资金1121.2万元,同时鼓励水利水电工程、房地产开发商、矿产公司等社会投资。

本规划经费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

1.调查评价体系建设共需资金300万元;

2.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资金49.2万元;

3.避灾搬迁费用2112.5万元(建议纳入移民搬迁专项经费);

4.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金1742万元(争取中央财政补助1000万元,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市局拨付资金60万元);

5.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及演练费用45万元;

6.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资金245万元。

(三)年度经费估算安排

根据前述工程安排和资金预算,年度经费估算安排如下:X年防治经费182.4万元;2017年防治经费2068.9万元;2018年防治经费2092.4万元;2019年防治经费75万元;X年防治经费75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各街办、相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区政府将定期督促检查防灾责任落实情况,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各街办、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辖区、办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国土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区发改、教育、电信、民政、建住、交通运输、水务、科技、农林、安监、旅游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防治经费投入机制

区政府将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中、省财政资金,同时探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多元化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机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部门协作,形成合力

建立健全与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依托地勘单位建立高效、联动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制度,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队伍水平。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做好本行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检查,工程建设领域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工程建设领域地质灾害防治的检查指导。各工程建设单位和矿山企业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定,做好工程建设、运营中地质灾害预防、巡查、监测预警和工程治理等措施,做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国土分局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政府。

七、附则

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图件与规划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本规划自X市X区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由X市国土资源局X分局负责解释。

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