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灰姑娘上学去:以童话故事为媒介

发布时间:


11灰姑娘上学去:
以童话故事为媒介
——以灰姑娘这个童话为治疗介入的选择,是治疗过程中的灵光一闪,只是希望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故事协助联想。
小学才开学一个多礼拜,小楠(化名)和奶奶就出现在诊疗室。奶奶说,每天早上准备上学时,小楠就会哭哭涕涕的跟着奶奶的哀嚎她不需要去上学。在推脱拉扯之下,好不容易才把小楠送到校门口,个头不大、胆子又小的她,却硬是不肯独自进入校园,总是拉着奶奶陪她一起在学校门口上演一场十八相送后,才看踏进学校大门。
为了让小楠愿意上学,奶奶和爸爸做了很多让步,也不断以鼓励的方式劝小楠。
但奶奶每天早上陪到她到校园的协议不久后失效,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楠不愿意上学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初次就诊时,奶奶不但每天陪她到学校,还坐在教室后头远距离陪伴她一起上下课。奶奶心里打着如意算盘:
坐在教室后面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有机会,她就趁机落跑。偷溜造成严重后果
有一次,机会来了,奶奶趁小楠不注意,偷偷离开教室。原本以为如此一来小楠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慢慢适应,没想到适得其反!这次事件后,小楠变本加厉,要求奶奶一定要紧紧坐在她身边,而且上课时让她的手还要放在奶奶的腿上,就像连体婴一样。老师只好无奈地把祖孙二人安排在教室最后面的位置。小楠终于可以在教室里安心上课,但是这些举动造成老师教学以及班级经营上的干扰。当然,奶奶的困扰绝对不亚于老师。小楠从小长成于单亲家庭,生活起居一直都是由奶奶照顾,连睡觉都是和奶奶共寝。在小楠心目中,奶奶所扮演的角色没有其她人可以替代。
1/6



会谈过程中,很意外的,小楠从头笑到尾,心情非常愉快。除了提到她不愿意让奶奶离开学校这件事,好像没有任何大事困扰着她,当下很难有更深入的谈话内容。
奶奶则表达自己的无奈和不知所措,毕竟家里有很多家事等着她去做,她却被绑在教室里,哪儿也去不了!奶奶的陪读不只是上课陪伴而已,还兼任玩伴的角色。深怕奶奶突然不见的小楠,下课时不大愿意和同学一起玩,一直待在教室里,奶奶因此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
小楠的表现与常见有分离焦虑症状或个性害羞的孩子不太一样。小楠看起来很快乐且个性活泼,可以与住家附近的邻居孩子一块玩耍,与奶奶的互动也相当不错。她在幼儿园段未曾发生过不愿上学的状况,面对小楠不愿意上学的难题,家人的管教态度是不断以鼓励的方式劝说,从未因为这件事而惩罚小楠。小楠有几个表哥、表姐、堂哥、堂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大家甚至轮流去探望她、关心她,目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她适应得更好。但是,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在一次会谈中,跟小楠讨论到与未来相关的话题:
你那么害怕上学,将来可能没有办法再继续读书,该怎么办?奶奶年纪越来越大,以后没有办法陪你一起上学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小楠一脸茫然,她的小脑袋瓜无法理解和体会我们所说的未来。
父母缺席,渴求关爱
每次看诊,小楠的父亲都会一起来。父亲虽然支持奶奶,不过在提供支持的同时也给自己的母亲压力,总是要求奶奶要赶紧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诊一段时间后,我与小楠家渐渐建立起互信关系。有一次会谈结束时,奶奶把小楠父女推到门外,自己关起门来,又坐回诊间椅子上,她低声说她需要再跟我多谈几分钟。
奶奶说,小楠的母亲在小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她从此扛起照顾孙女的责任。
2/6



这些年来,小楠父亲另外成立家室,除了在金钱上提供大量协助之外,很少回家探望小楠。日子久了,小楠仿佛成了祖父母的小女儿。小楠的所有事情,祖父母向来一手包办。自从孩子开始出现不愿意到学校的状况之后,祖父母终于把父亲给叫回家。之前的几次会面,当事人均未提过这些事。当下我突然明白,原来小楠的父亲不常住在家里,难怪父女之间的互动总透露出不寻常的客气和友善。父亲会逗小楠开心,看起来互动似乎不错,但在处理小楠的问题时,却没有太多的负面情绪。
我问奶奶:
自从小楠出现上学的问题后,爸爸的行为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奶奶提到,父亲回家的频率增加了,有时候甚至会留在家里过夜。留下来时,他会玩电脑、上网或是看电视,尽管比较晚睡,跟她们的作息不太一样,不过基本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干扰。孩子因此可以和父亲有了更多互动的机会,这是她过去欠缺的经验。可是,当父亲在家时,小楠也跟着一起晚睡,第二天早上要她起床就比较困难。父亲回家让奶奶觉得似乎多一个人可以和她一起处理孩子的问题,但是原本的家庭作息习惯跟着被改变。对小楠来说,她喜欢父亲回家,喜欢晚上跟父亲一起看电视和晚睡。十
一、十二月了,刮起东北风,天气转凉,对小楠和奶奶而言,早上起床更加不易,以奶奶的年纪,这样的陪伴实在非常辛苦。尽管会谈过程中,曾与小楠的父亲讨论过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会对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但似乎得不到特别的回应。
日子久了,小楠不愿意上学变成一个持续性问题。如果没有人陪她一起到教室,她就不肯进去。这也是一种拒学的表现。
一次会谈中,奶奶很生气的对小楠说:
如果你再不让我回家,那我就干脆把你带回家好了,我们一起不要到学校去,就呆在家里……”,小楠当然不愿意。当下我跟小楠说:
回家做家事,其实也是一个选择,如果你真的觉得上学这么可怕,奶奶年纪这么大了,实在没办法天天陪你到学校,你就留在家里工作吧!当然了,留在家里你必须做很多家事,而且因为你不上学嘛,学生的角色没有了,所以从
3/6



此以后我就叫你灰姑娘好了。每天早上外祖嗯,每天早上奶奶摇铃,你就要赶快把早餐送去给她;她再摇铃,你就要赶快把狗喂好;再摇铃,你要赶快把家里的地板擦干净;接下来如果再摇铃,你可能要去把晾在外面的衣服收进来……”
同心未泯的奶奶,听我这么说,眼睛一亮,立即改口喊小楠【灰姑娘】。我们和小楠达成一个协议:
如果你愿意乖乖去上学,扮演学生的角色,那这些家事就由奶奶来做。如果你不愿意自己上学,那就和奶奶一起待在家里做家事,你就从学生变成灰姑娘。
两个礼拜后,奶奶带着小楠楠来看诊,奶奶笑着对我说:
灰姑娘去上学了!我并不知道什么原因让小楠愿意去上学,这应该归功于灰姑娘这个童话故事吧。
改变家人互动模式
这个家庭因为小楠的拒学而有所改变,过去六年常常缺席的父亲,如今出席了。
但父亲的出席改变了孩子的生活作息,有时候也成为她不愿意去上学的原因(因为早上起不来)。我们无法完全清楚小楠在拒学过程中的所有思维与感受,是不是因为曾得到所谓的第二增强(Secondarygain),而导致拒学行为的延续?也就是说,父亲的出席让孩子感情上的需要得到满足,让小楠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藉由控制拒学这样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得到她想要得到的关注。当然孩子并非故意操控,只不过她确实会因为如此的增强方式而延续她的行为。
对于奶奶,我们同理她过去的付出,也支持她继续付出。对于父亲,我们请父亲提供小楠原本应该得到的亲子互动机会;换言之,小楠不只是愿意上学才可以得到父亲的陪伴,她本来就应该得到父亲的陪伴。如果父亲的陪伴是个正增强诱因,它不应该只被局限在有没有上学才能被给予,也可以被设定在其她的情景下被给予。适当的运用正增强会让孩子越来越愿意表现出符合他人期待的行为,而不应该是为了得到回馈反而过来控制大人的行为。以小楠为例,在她的认知里,也许越是不愿意上学,父亲留在家里的时间就越来越长。
4/6



如果这是唯一能让父亲出现的方式,那么她又何必改变自己的行为呢?以专业上的观察,家人互动模式的评估与调整,在儿童精神科的治疗层面是非常重要且必须的。否则,如果抓错了处理重点,父母反而增强了孩子不当的行为。
和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说【不上学,就留在家里做家事】,她应该很难感受其中的利害关系,毕竟才七岁。每个小朋友都几乎看过迪士尼的卡通片《仙履奇缘》,透过童话故事的介入,让孩子与童话故事的主角连结,能够帮助她了解规则上学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次的灰姑娘事件,出乎意料的达到治疗效果。小楠在那次会谈过后,没多久就开始能够上学。很幸运的,在奶奶还没有崩溃前,小楠就已经能够自己单独去上学,尽管偶尔还是会小小的哀嚎一下。后续跟踪小楠在家里的状况,看起来只要没谈到学校,她跟家人的互动还是很好的、到了放寒假没有上学的压力时,互动更好。
以灰姑娘童话作为治疗介入的选择,纯粹是在治疗过程中瞬间产生的灵感,希望借由孩子能够理解的故事让她做联想。小楠虽然不是真的灰姑娘,不过在她自己的原生家庭里,父母无法完全尽到照顾之责,这点与灰姑娘的境遇倒是雷同。
小楠是个快乐的孩子,也是一个焦虑度很高的孩子。处在隔代教养的环境里,她常常担心很多事情,担心奶奶有没有生病,爷爷的车有没有坏……等等,爷爷奶奶虽然可以提供她生活上的满足,可是相对在情感上的满足往往照顾不到。这个容易焦虑、容易想很多的孩子,长期处在莫名的担心里,而爷爷奶奶在这个层面上完全无法处理,常常会笑小楠:
你想太多了或告诉她:
这个事情你不必操心……”,经常一句话带过,希望以淡化的方式化解她的担心,也从来没有和她讨论过她的担心是怎么回事。爷爷奶奶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讨论这些问题,总觉得不要去想就通通会消失,借由这次学校开学,压力和症状出现,刚好制造了一个慢慢处理她不安和焦虑的好机会。
寒假结束、新学期开始之后,小楠上学的情况还是稳定的,并没有出现太多问题,这是一个不需要做诊断的孩子,可是她却还是出现就学困扰,借助通话故事为媒介,解决了小楠的拒学,以预后来说,效果不错。小结:
5/6



和一个小一的孩子说不上学就留在家里做家事,她很难感受其中的利害关系,毕竟才七岁。每个孩子几乎都看过迪士尼的卡通片《仙履奇缘》,透过童话故事的介入,让孩子与童话故事的主角连结,能够帮助她了解没有规则上学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次的灰姑娘事件,出乎意料的达到治疗效果。
以专业上的观察,家人互动模式的评估与调整,在儿童精神科的治疗层面是非常重要且必须的,否则如果抓错了处理重点,父母反而增强了孩子不当的行为。
6/6


11 灰姑娘上学去:以童话故事为媒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