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秀洲区文化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5-07-12 15:42:41

嘉兴市秀洲区文化建设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大力打造“文化秀洲、画乡新区”,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文化事业体系,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制定秀洲区文化建设规划。    

一、基本概况

秀洲区是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区,地处杭嘉湖平原,东邻上海,西靠杭州,南濒杭州湾,北接苏州,是嘉兴市本级的两个行政区之一。全区总面积542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34.06万,下辖5个镇、3个街道(其中2个街道委托嘉兴经济开发区管理),共有115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

秀洲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殷实,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生活富裕,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秀洲区的前身是嘉兴县,始建于春秋时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境内自然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古运河贯穿全境。横跨古运河的王江泾长虹桥和王店镇曝书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塍镇小蓬莱公园和王江泾镇莲泗荡公园独具江南水乡风情。

改革开放以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秀洲区文化建设成效明显,文艺创作成果丰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艺术教育进一步加强,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文保工作不断加强,秀洲农民画享誉海内外。

秀洲区于1996年建造了全省第一座农民画陈列馆,1999年建造了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8年被命名为“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成绩显著地区”。

二、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嘉兴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以及秀洲区实现“三大战略”的目标,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充分利用秀洲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加快发展具有秀洲特色的文化事业,逐步构建起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框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创新机制、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繁荣格局,为秀洲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努力,到2015年,逐步形成一个与现代化相适应、城镇文化与乡村文化丰富多彩、特色文化更具优势、人文景观和谐统一、水乡文化风尚与文化氛围鲜明突出、文化设施和信息传媒比较发达、文化生活与文化消费比较合理的现代文化格局;建设一个全民文化素质良好、文化体制富有活力、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文化产业发育良好、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文化先进区;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才;创作一批反映农村风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使秀洲区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富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文化大区和国家级文化先进区。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开放进取的现代化文化新风尚。

——实施生态建区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新型道德观念,为生态经济的发展营造现代社会人文环境。

——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品位高雅、服务优良的现代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和旅游设施。逐步形成区、中心城镇和其他镇(街道)规划科学、结构合理的文化设施网络。

——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农民画艺术。努力创作一批展示时代风貌、反映秀洲特色、具有全国水平的农民画作品,力争在国际、国内高品位大奖(赛)中获得好成绩,继续保持现代民间绘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和学生竞技训练工作。办好传统项目,发展强项,扶持弱项,力争在省、市比赛中取得优良成绩。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体育队伍。建立让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机制,培养一大批业余文化体育人才。

——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万里边疆文化长廊”等国家重点文化体育工程,建成一批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镇、体育先进社区,创建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区。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具体目标

(1)近期(20052007年)目标: 2005年,创建2个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镇(街道);区创建成为省文化先进县区;完成运河文化长廊中的吴越文化景区建设。2007年,建成体育场1个,体育馆1座;创建1个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镇,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镇(街道)普及率达100%

(2)中期(20082010年)目标:2008年,完成少儿活动中心、电影城的建设。2009年,区创建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2010年,完成国际文体商贸城的建设,完成运河文化长廊中的运河博览景区、水乡民俗景区、古建筑风貌景区、水乡生态休闲景区的建设。

(3)远期(20112015年)目标:完成区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把秀洲区建成浙江省乃至全国富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文化大区。

(三)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两翼,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文化事业,两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2、以人为本原则。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青少年;坚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

3、可持续发展原则。鼓励绿色消费,提倡自然、文明、健康、科学的绿色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4、改革创新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研究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加快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事业的文化经济政策、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5、博采众长原则。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适合秀洲区实际的各类文化成果,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6、有序发展原则。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加强精神新产品生产和文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文化娱乐和文化消费,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行动,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7、循序渐进原则。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文化建设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8、挖掘地方特色为主原则。深度打造已有的农民画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本土文化、民俗文化,努力形成区域特色。

三、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公益性文化设施不仅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集中财力、物力,有重点、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品位高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标志性、公益性文化设施。

1、秀洲新区文化设施建设在秀洲新区建成图书馆、档案馆、少儿活动中心、电影城等一批公益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充分发挥已建成的秀洲公园、秀洲区行政中心文化广场、江南摩尔等设施的作用,使之成为群众开展广场文化体育活动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2、农民画阵地建设进一步打造秀洲农民画特色文化金名片。在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的基础上,以新区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为基点,分别建成农民画艺术研究中心、农民画艺术陈列馆、农民画艺术长廊、秀洲中国农民画论坛会展中心,使秀洲区成为全国农民画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创作中心、交流中心之一。各镇、街道建成农民画创作基地,每个基地拥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农民画创作室。加强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每个基地拥有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农民画艺术教学室。在油车港镇已建立“缪惠新画室”的基础上,设置农民画画室、作品展览室和民间收藏展示室。(具体另行制定《秀洲区农民画画乡建设规定》)

3、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秀洲运河文化长廊位于秀洲新区京杭大运河北侧150进深的区域,长廊平面呈东北西南带状,长约8400,总面积130公顷。秀洲运河文化长廊依托古运河千百年产生的文化积淀,营造一个集历史、人文、宗教、景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运河文化长廊景区。整个景区自东向西分为吴越文化景区(包括学绣园、吴越文化、岳家祠景点)、运河博览景区(丝绸文化展示、秀洲农民画陈列馆、运河博览等景点)、水乡民俗景区、古建筑风貌景区、水乡生态休闲景区等5个景区10个景点。2005年,完成运河文化长廊中的吴越文化景区建设。2010年,完成运河文化长廊中的运河博览景区、水乡民俗景区、古建筑风貌景区、水乡生态休闲景区建设。

(二)社会文化事业建设

逐步建立起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齐全、管理有序、富有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文化体系。

1、加强社会文化网络建设。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网络,实现镇镇(街道)有文化站,村村(社区)有文化室的目标。在现有设施基础上,改造和新建一批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设施,提高城镇文化品位。镇、街道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中心及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其中,中心城镇要有一座标志性文化建筑。实施“文化先进县区”和新一轮“浙江东海明珠工程”创建工作。按照省、市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各镇、街道建有相应标准的文化中心、配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广场(公园)、影剧院和体育活动场所。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建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中心,其中,图书馆(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镇(街道)建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多功能文化活动楼,其中,图书馆(室)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在文化设施中辟有少儿活动场地和老年活动场所。巩固已创建的3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2005年,创建2个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镇(街道);2007年,创建1个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镇,全区完成镇、街道文化阵地建设目标。

2、加强村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建设。行政村和社区建有村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科普宣传长廊、广播室、健身苑(点)。文化活动中心室内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设置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电视录像、图书阅览、老年活动等不少于五项内容的活动室,并配有必备设施,配备兼职文化管理员及文化辅导员。制订管理制度,建立活动档案。文化活动室室内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设置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电视录像、图书阅览、老年活动等不少于三项内容的活动室,并配有必备设施。力争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完成村文化阵地建设目标。到2007年,基本实现村村建有文化阵地的目标。

3、抓好村文体团队(点)和宣传文化示范户的建设。村文体团队由10名以上村民组成,每年开展文体活动5次以上。制订活动计划,建立团队活动章程和活动档案。文化广场(农民公园)、篮球场、门球场、健身路径等村文体活动点,位置、环境好,配备一定的文体设施,经常性开展文体活动。宣传文化示范户要求思想素质好、邻里关系好、住户户址好、住房条件好、热情服务好,订有5种以上报刊、杂志,开通广播、有线电视,有电视机和VCD机,有藏书、VCD碟片100册(片)以上,有一定数量的文化、体育器具。

4、加强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镇、街道文化站图书馆(室)建成率达到100%。中心城镇和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文化站图书馆(室)藏书不少于1万册,年购新书不少于1000册;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镇、街道文化站图书馆(室)藏书不少于8000册,年购新书不少于800册。配置省、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求的设施设备。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系统的图书馆(室)建设,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全民读书活动普及,富有成效。

5、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大对全区社会文化的宏观指导力度,努力发展乡村文化。加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开展学校艺术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开展企业文体活动,丰富企业文化生活。进一步开展社区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建立区、镇(街道)、村、户科技示范体系,开展面向农村(社区)、青少年、企事业的科普活动。到2015年,创建10所科技特色学校,50%的镇(街道)成为科普示范镇(街道),每个镇、街道建有25个科普示范村(社区)。

6、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遵循文物工作的自身规律,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对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点)进行整修。把保护文物古迹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全区旅游业的发展。

7、加强农村电影事业管理。充分发挥区电影公司在电影发行放映上的“龙头”作用,在全区形成以影为主、多业经营的电影发行放映系统。

(三)文学艺术事业建设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是衡量文化事业发展水准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体现。组织群众文艺专业人员和广大业余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农村风貌、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群众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文学艺术工作者。

进一步发掘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民间文化资源,办好文艺交流的内部刊物,力争每年都有作品在“五个一”工程中获奖。不断完善《秀洲区文化艺术创作奖励办法》,推动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

(四)特色文化建设

进一步打造农民画特色文化品牌。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继续发挥秀洲区农民画、儿童画及农民版画的特色优势,努力保持农民画创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每三年举办一次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以画乡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提高秀洲区的知名度。全区各镇、街道普遍开展农民画创作活动,各中小学将农民画创作活动与美术教育有机结合。抓好农民画基地建设,培养农民画创作骨干和后备力量。

进一步开展镇、街道特色文化活动。各镇、街道成立特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对特色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制订相应措施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设“一区一品”、 “一镇(街道)一品”特色文化,举办具有地域特色、民俗特点的文化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五)名人文化建设

秀洲区历史上名人辈出,尤其是明清时期诗人、词家荟萃。位于王店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曝书亭,是我国著名学者朱彝尊的故居和藏书楼,原有十二景,是市郊唯一幸存的园林式名人故居。

编制曝书亭维护方案和开发建设规划,对曝书亭进行整修,在潜彩堂、娱老轩陈列朱彝尊生平事迹,逐步恢复朱彝尊故居的原貌。逐步开展其他文化名人的挖掘工作,充分发挥名人文化资源,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秀洲区名人文化建设。

(六)生态文化建设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环境良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合的生态文化转型,培育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新型道德观念。

通过宣传和教育,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与消费方式,选择有益健康的绿色消费方式,过上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恬静、简单的生活,真正提高生活质量,为生态经济的发展营造社会人文环境。

(七)新闻事业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积极发挥市新闻媒体与我区地域近、人缘亲、关系密的优势,充分发挥区新闻中心和区委报道组的作用,积极开辟对外宣传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扩大对外影响。努力办好在市电视台、《嘉兴日报》上开设的秀洲区专栏(专版),为推进我区的各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增加投入,建造设施完备的广电站,改造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实现广播电视共缆传输,广播通响率达到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以上。

2005年,完成电子政务一期建设目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建成以区政府为中心,上联省、市,下联各镇、街道和区级机关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建成统一的政务平台,推进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实现政府系统全面信息化。在此基础上,做好二期电子政务建设的准备工作,实现视频会议系统和互联网的应用。

(八)体育事业建设

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建造塑胶标准体育场1个、1000座位以上的体育馆1座,实行社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作用。力争12个社区达到全国体育先进社区标准。全区80%的镇(街道)达到省级体育先进镇(街道)标准,各镇、街道公共体育设施达到“二场一室”(即200以上田径场、标准水泥篮球场和8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室)及2条健身路径标准,行政村和有条件的企业单位也要有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形成具有秀洲区特点的全民健身体系。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推广《普通人群体质锻炼标准》。全区经常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35%以上,其中50%以上的参加者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全区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适龄学生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

积极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巩固一批少体校分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训练点,努力培育强项,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在市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九)旅游事业建设

挖掘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水乡民俗文化特色,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条件,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使旅游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按照“一心、二廊、三区”总体布局。“一心”即秀洲新区旅游中心;“二廊”即苏嘉古运河民俗文化长廊、杭嘉古运河江南水乡长廊;“三区”即荡上民俗风情区、福地度假休闲区、诗书画刻文化区。各个功能区各具特色,力求做到资源与产品互补互动。力争通过10年努力,将秀洲区建成“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城郊型水乡休闲旅游基地”。20052010年,以打造运河旅游,新塍镇小蓬莱、能仁寺,王店镇曝书亭,王江泾镇莲泗荡等重点景区的“休闲观光”为主要目标,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旅游项目建设。20112015年,通过提高旅游产业经济运行质量,深化市场开发,增强全区旅游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实力,达到旅游总收入比上期末翻一番,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之一,带动全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十)文化市场建设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统揽全局,抓质量、求效益,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努力建成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种类齐全、档次分开、结构均衡、布局合理、规范有序、健康繁荣的新型文化市场。在秀洲新区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品位高雅、服务优良的综合性娱乐设施。镇、街道以中心城镇为龙头,幅射带动乡村,结合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文化消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培育和拓展适合农民需求的农村文化市场。

(十一)文化产业建设

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主,集体、个人、外资共同参与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文化投资格局和运行机制。在维护和发展农民画声誉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民画进入市场的新路子。到2015年,全区的文艺演出、电影业、图书音像业、文化娱乐业、美术品经营业、艺术教育培训业等文化产业,行业齐全、整体效益明显,在我区第三产业中占较大比重,成为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优势产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文化事业的领导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认真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及“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观念,努力做到“五个纳入”,即把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治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市委《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以建设文化大区为目标,继续对文化建设实施优惠政策。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一是区、镇(街道)两级要把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增长幅度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基本同步。制定出台以奖代补政策,鼓励镇(街道)、村(社区)加快文化阵地建设。镇、街道要加大对文化站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文化站人员、活动经费落实。二是镇、街道财政对文化活动经费可按本镇、街道人口总数人均35元的标准予以安排。三是村民委员会要加大对村级文化活动的支持和投入,所需经费按一定比例在集体可支配资金中列支。原则上,集体可支配资金在30万元以下的列支2%3050万元的列支3%5080万元的列支4%80万元以上的列支5%。四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对民营企业兴办的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捐赠,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化经济政策执行。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项目,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规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扶持。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根据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创建文化先进区的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一致、与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从人事、编制、工资、职称、经费、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配套政策和支持,推动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办文化”转为“管文化”,简政放权。在对文化事业单位性质、功能的科学定位和分类指导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和检查监督,形成政府宏观管理文化事业的新格局。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改革用人制度,全面实行以全员聘用合同制为主的多种用人制度,强化竞争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秀洲特色的文化改革和发展之路。

(四)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与管理并重的方针,以中心城镇为重点,对文化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加强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的沟通,鼓励和提倡体现时代主旋律、健康向上、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进入文化市场。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和专项治理,培育健康、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守法经营。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完善群众监督、举报和奖励制度。

(五)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有计划地对现有文化工作者进行政治和业务培训,积极支持他们在职进修,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稳定、充实文化站干部队伍,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力量。抓紧培养和选拔文化后备干部,特别是专业技术干部,保证文化事业后继有人,特别要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兼晓行政管理、现代科技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从社会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紧缺人才。

重视业余文化体育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业余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全区市文联各协会理事及会员的作用,多出优秀作品。在中心城镇和有条件的部门、镇(街道)逐步建立本系统、本镇(街道)的文化艺术协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秀洲区文艺界联合会,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致力于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

(六)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的文化一体化考核机制,把文化建设工作列入镇(街道)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村年度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增加分值,与各级领导班子的政绩和年终奖金挂钩。成立区级考核领导小组,制定考核办法,对文化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镇、街道,每年由区委、区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嘉兴市秀洲区文化建设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