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综述

发布时间:2012-04-30 20:01:5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综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综述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介——理论概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费农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以美国为例提出了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的4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是美国对某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

新产品是创新的产物,由于创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和技术力量,这只能由发达国家如美国等资本充裕和科技力量雄厚的国家进行,从而生产出创新产品,并对该创新产品拥有垄断地位。

第二阶段是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

外国开始仿制该种新产品,由于仿制国不需要负担新产品的科研开发费用,也不需要支付因出口而支付国际间的运费和关税,因此在劳动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产品价格低于从美国进口产品的价格。虽然其出口价格高于美国的出口价格,从而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同美国产品竞争,但从美国的进口逐渐减少,于是仿制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产生相应的萎缩。

第三阶段是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与美国产品进行竞争的时期。

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种产品,美国垄断地位逐渐丧失,出口大幅度下降。因为其他国家生产新产品后打开了销路,取得了规模经济的效益,成本进一步下降,使其能在世界出口市场上与美国产品进行价格竞争,最终外国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代替了美国产品。

第四阶段是美国开始了进口竞争时期。

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进口该种“不再是创新”的产品,开始从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因为随着其他发达国家出口的扩大,新产品成本持续降低的数量超过向美国出口所需要的运费、关税和保险费用,他们的产品终于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出口出现停滞状态,从而新产品周期在美国即告结束。这时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开始利用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生产这种产品,逐渐增加向发达国家的出口。

当四个阶段结束后,该产品的国际生产周期在仿制国依然继续进行,此时可能处于第二或者第三阶段,此后别的国家又可能开始新的仿制过程,使得该产品在别国又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周期。

这种新产品的生产、出口在不同类型国家中的变化、传递(通常由美国传递到加拿大、西欧、日本,再由加拿大、西欧传递到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和新加坡),然后再从新兴工业化国家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其情形有如接力赛一样一棒接一棒。

以上理论内容,可由下图形象表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1967年,贺尔什(SHirsch)根据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工业竞争力作了对比研究,从而进一步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动态化。他把世界各国分为3种类型:A类型国家,指以美国为首的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D类型国家,指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如荷兰、瑞士、以色列等;L类型国家,指开始进入工业化但程度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土耳其等。贺尔什认为,A类型国家有能力生产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但是因A类型国家在资金、管理、国内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在研制新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A类型国家市场广大,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于是对于处在第二阶段的产品拥有相对优势。D类型国家有相对丰富的科技力量和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但是同时其国内市场比较狭小,外部经济规模也小,从而当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第二阶段其相对优势就会逐渐下降,进入第三阶段则会完全丧失,因此其优势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范围内新产品的开发。L类型国家有丰富的半熟练工人,其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程度足以弥补其资本的相对稀缺,在这个基础上,L类型国家具有工艺定型、技术成熟、对技术要求较低的产品的生产优势,即拥有生产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第三阶段的产品的优势。对他们来说,这种已成熟的产品也比较容易出口到已经存在的市场中去,从而有利于扩大产出。

1968年,美国学者威尔斯(Wells)进一步发展了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把产品周期划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和衰退期5个连续的阶段,并将此用于各国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分析。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评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过产品的生命演进,以及同H –O理论的有机结合,说明了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从一类型的国家转移到另一类型的国家,因而不存在那种一国永远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一理论为世界性的经济调整和产业的国际转移现象提供了一种规律性的解释。同时该理论在现实应用上能够解释产品在国家间的转移,有利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

当然,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创新国和模仿国的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现实经济中,新技术的创新也可能在发达国家以外出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适用性

一般来讲,任何一个国际贸易理论都要解决和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模式及国际贸易收益。以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的技术差距决定国际贸易模型同样对上述三个问题做出了回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先进国(发达国家)与后起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及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发生及国际贸易模式。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技术因素引进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使比较利益学说由静态发展为动态,这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进步和丰富。从理论上讲,技术差距决定国际贸易模型,为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引进成熟技术,并结合本国其他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理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美两国的收音机制造厂商的经历为产品周期模型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无论是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是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都强调和突出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然而这些理论又都没有涉及如果单一的依赖技术引进,缺乏技术创新,这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什么影响?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技术创新加快等),这种技术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能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收益?在这种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如何?

从表面上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从技术差距及动态转移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格局。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暗含了比较优势学说和资源禀赋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在技术的成熟和普及阶段,技术竞争、创新竞争开始让位于价格竞争。此时,相对于先进国家的人力资本和研发资源来讲,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充裕的自然资源具有相对优势,并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参与国际竞争。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起着核心的作用,产品价值的主要构成已经不再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是智力和无形资产的投入。也就是说生产质量的提高,决定因素是知识要素而不是能源、耕地,同时,劳动主体则是掌握知识的、具有人力资本的人。总之,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转向以知识和信息为主的智力资源,从以土地、资本、劳动力为主的生产要素转向以知识智力为主的生产要素。随着生产要素构成内容的变化,国际贸易竞争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谁拥有更多更好的自然资源和更多的资本,谁就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这里,竞争的焦点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品种及其质量,区位优势在决定国家或者是企业的竞争能力方面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基于这一方面的原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后期国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并结合本国的区位禀赋优势来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而知识的无国界性和无限供应性以及非独占性这三个特点又决定了知识经济必然是一种全球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竞争的焦点不再是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而是各种知识活动的结果,竞争的环节已经从生产阶段前移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乃至基础研究阶段,从有形产品竞争到无形产品竞争,从产品过度到技术,也就是说国家或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其研究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包括国家层次和企业层次上的竞争,并且各国竞争的战线明显前移。这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已经不在仅仅局限在产品的成本和服务上,更多地体现在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上面。因此,创造知识的速度以及利用技术创新的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后起国家可以发挥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然而,应当指出的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国际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1)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日益减少。当今国际贸易的目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互通有无了,而是尽可能的占领国际市场,以获得更大的对外贸易利益。为此国际生产也越来越倾向于以需求为导向。而从需求结构来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日趋饱和,国际消费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结构已经向更高层次转变。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创新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因此,这类产品出口面对的只能是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和不断下降的市场价格。(2)劳动密集型市场相对饱和、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单一地依赖于这类产品的出口,就有可能出现“贫困的增长”。此外市场的饱和和集中,还容易是这种产品的出口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3)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也使得这些产品的出口受到诸多贸易壁垒的限制,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从而使建立在劳动力资源优势基础上的贸易模式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从属和被动的不利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多取决于能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造和传播能力。很明显,那些高科技产品出口、 活跃的国家是研发活动高的国家。新能力的创造和技术转换及环境变化代表了持续发展和贸易促进的新要求。今天,一个国家如果不具备持续提高其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那么会很快丧失国际竞争力。大量的国际经验表明,那些竞争力强的国家是那些能够实施一种有助于推动技术创造和传播的政策的国家。’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促进战略有助于保证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由其技术的创造和传播速度决定。技术提供了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因此,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起国家引进技术并结合本国的低劳动力成本进行生产的贸易战略,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

总之,以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的技术差距贸易模型,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和实践的适用性也需要重新认识。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应该根据变化了的经济环境,调整自己的技术和贸易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材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第一期

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黄胜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综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