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审美赏析

发布时间:2020-04-09 19:39:07

王昌龄诗歌审美赏析
作者:杜春霞
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22

         ;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王昌龄是完整而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确立意境范畴的第一人。他不仅深入分析了意境重要的审美特征,而且还以其三境说,揭示了意境的深层特点,并又在其三格说中探讨了意境营造的方法和途径,为形成和丰富这一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的意境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意境理论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王昌龄;愁怨之美;悲豪之美;清正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2-0224-01

        一、王昌龄宫怨、闺怨诗中的愁怨之美

        在王昌龄的宫怨、闺怨诗中,大都反映了嫔妃、宫女和思妇的孤独、寂寞、无奈和伤感,表现了她们心中不尽的愁,体现了她们胸中无声的怨。她们心中的愁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她们胸中的怨有如万箭穿心,令人无比伤感。她们本可以有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不公,使她们失去了幸福。在这个受到压抑的社会里,她们愁荡心间,进而由愁产生希望和幻想,幻想自己能再一次得到幸福,但现实的残酷使她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滅以至于绝望。终于怒填前胸,悲愤难抑。这怨有如滚滚洪流,要将这压抑她们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的堤岸冲垮。这些现象在王昌龄的宫怨、闺怨诗中得到了大量体现,表现在审美观照上,那就是艺术化了以后的愁之美、怨之美。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王昌龄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称作愁怨之美

        二、王昌龄诗歌中的悲豪之美

        这里所说的悲豪之美主要指诗人的一些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凉、悲痛、苍茫之美和豪气冲天的气势美。如《塞下曲》四首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这几句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寥的塞外风景图,那里环境艰苦,寒冷非常。而诗中最后两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则更是一幅悲凉的景象。诗人通过对塞外这一个个悲凉景象的描写,尤其是最后一句让人心痛的描写,控诉了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悲惨处境。又如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万里云沙涨,平原水霰涩。夜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从军行》二首之二)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给士兵造成的心理创伤。读来最能引起人们同情使人悲痛难抑的是诗人的《代扶风主人答》。头两句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杀气腾腾,残酷异常的场景。杀气像冻住了一样凝固在战场的上空,风悲愤地号叫着,日光也变得寒冷,没有了温度。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悲凉的基调。后面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以一种悲愤难抑的口吻向读者历数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悲惨命运。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这几句集中描写了战争的激烈程度和士兵们艰苦的生活。由于连年征战,兵员减少,所以连十五岁的孩子也拉去打仗。由于战争频繁,所以连年不解甲。由于生活困苦,所以积日无所餐。由于战争残酷,伤亡损失惨重,所以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这一句句哭诉像针一样刺向了读者心中。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是主人向客人拿出了见证沙场残酷的证据刀箭来证明战场的残酷。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这句句哭诉又如尖刀一般划向读者心头。诗歌最后一句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表现了主人对自己命运前途的不知所措和渺茫失望的心情,因为不管哪个边疆都是一样的残酷,一样的艰苦。全诗读来句句悲凉,使人心寒,塞外战场的残酷、艰苦和士兵命运的悲惨与不幸被活灵活现地刻画在了读者的眼前,使读者不由得同情广大将士,而憎恶统治阶级,这也是诗人在描写悲凉、悲惨景象时的深厚功力的体现。

王昌龄诗歌审美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