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德育学科考试要点(职业生涯规划)

发布时间:2019-10-18 21:43:00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德育学科

职业生涯规划(考试要点)

第一单元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

1课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习要点:

一、职业与职业生涯

1.职业与民生之本。

1)职业的概念: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既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的舞台,也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手段。

2)职业的内涵:第一,稳定的收入。第二,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进行自我完善的途径。第四,是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结的纽带。

2.职业生涯与人生。

人的生存、生活离不开职业,职业是人生发展的载体。围绕职业,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业准备阶段、从业阶段、从业回顾阶段,其中从业阶段是人生的主要阶段。

二、职业生涯的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1.职业生涯概念: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历程,即一个人一生的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的实现过程。

2.职业生涯的特点:①发展性;②阶段性;③整合性;①终身性;⑤独特性;⑥互动性。

3.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1)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是“圆梦”的计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谋划,是个人对职业前途的展望,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前提。

2)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一是帮助我们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二是帮助我们扬长补短地发展自己。

3)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三、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第一,专业定向后初次就业。第二,必须面对就业难的现状。第三,必须把个人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第四,引导自己形成学习的动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五,指导自己就业和创业。

2课职业理想的作用

学习要点

一、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目标追求,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为自己设计一个具体而现实的职业理想,是每一个中职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首先考虑的。

二、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有明确职业理想的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

社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核心,它影响和制约着职业理想,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正确的社会理想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精神动力。同时,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因为人的社会理想也是通过具体的职业理想的确立和职业活动实现的。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

1.务实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把理想变成现实。

2.规划的过程是提高自己的过程。

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1课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专业起步

【学习要点】

一、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群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1)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划分的,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其特点是明显的技术性和职业性,往往与社会上一定的职业群相对应。职业学校的课程是中职生就业的基础,是为中职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

2)职业群: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每个专业都对应着某个职业群。职业群一般由基本操作技能相同,工作内容、社会作用以及从业者所应具备的素养接近的若干个职业所构成。

2.中职生面对的两类职业群。

1)适合中职生横向发展的职业群。

适合中职生横向发展的职业群主要体现为首次就业时择业面的拓展或今后可能转岗的职业。

2)适合中职生纵向发展的职业群。

适合中职生纵向发展的职业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或职务等级的提升,二是能引起社会角色变化的职务、职业转换。适合中职生纵向发展的职业群,是中职生有一段工作经历后可能晋升的岗位或转换社会角色的职业。

职业生涯纵向发展路径有三个方向:技术路径、管理路径、创业路径。

二、职业对从业者素养的要求

1.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必备的综合品质。

1)职业素养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表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的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中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公民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基础,思想品德是“好公民”应具备素养的灵魂。

2)职业素养分为三个层次: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公共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是职业人共有的基础性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是某行业对本行业从业者职业素养的共性要求,具有行业特点。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岗位从业者的特殊要求,是某个岗位对从业者“做人”与“做事”的特定要求。

2.职业素养是可训练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1)职业素养主要表现为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在职业活动或目标明确的训练中形成的。简言之,职业素养是训练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2)职业素养训练包含了观念意识树立、情感态度形成、思维方式建立和行为习惯养成这四个过程,是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而形成的结果。

3.职业素养是“四育”有机融合的结果。

“四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德”是职业素养的灵魂;“智”是职业素养的主体;“体”是职业素养的载体;“美”是职业素养的情感。德育、美育側重于“做人”,与情商的提升密切相关;智育、体育侧重于“做事”,促进智商的提升。

三、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生涯发展

1.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

1)学历文凭:学历文凭是指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年限、所具有的文化程度或学业程度的证明,由教育部门颁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证书是持证者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的证明。

2)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3)职业资格证书:是持证者有能力胜任某个岗位的凭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或其委托的部门颁发。

中职生应该按“两种证书”的标准,完成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任务。

2.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就业环境中,中职生的优势不是学历,而是实践能力,证明这一优势的重要凭证是职业资格证书。

“证”是求职就业的“入场券”,是具有实力、能胜任岗位的标志,“取证”是増强就业竞争力的手段。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不但能扩大择业面,増加就业机会,还能大大提高择业过程中的主动性,使自己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具备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

中职生取证的第一步要确定应取得的证书的种类,第二步要确定每一种证书的级别。

3.与中职生就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与中职生就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三大系列:以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和公务员职业资格证书。

4.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

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应当从个人实际出发,并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是中职生强化自身职业能力的依据。

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1.中职生能成才。

人才观是对人才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人オ是具有某种特长的人。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人才的主要特征。

2.各行各业里人才辈出。

中职生应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职生有广阔的成才天地。

2课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

学习要点

一、兴趣及其培养

1.兴趣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如果对自己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探索、刻苦钻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到更快的发展。一个人对工作的兴趣与其成就的大小密切相关。

2.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使人对某种职业优先注意,并向往之。依据兴趣与职业的关系,人不同的兴趣类型对应不同的职业群。

3.兴趣需要培养。

1)应当先深入了解即将从事的职业。

搜集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的有关信息,关注它们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多参加职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取得成功的快乐。多了解本行业成功人士的事迹,通过真人真事体会这一职业的乐趣。

2)学好专业课。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是形成职业兴趣的源泉。

3)要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

二、性格及其调适

1.性格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1)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待客观事物和社会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个人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分为外向型、内向型、中间型三类。外向型人适合从事工作内容变化较大的职业,内向型人能较好地处理与工作内容相对固定的工作。中间型既有外向型的特征,又有内向型的特征,因此,中间型的人在职业适应性的方面更宽泛。不过,并不是每一种职业对性格都有特殊要求。

2.职业性格。

职业性格是人们在长期特定的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大多数人兼有多种类型的职业性格,只不过有的占主导地位,有的占次要地位。每一种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的性格类型并不只有一种。

3.性格可以调适。

性格存在可塑性,已经专业定向的中职生,应该按照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要求,在日常生活、职业环境中磨炼自己,改造甚至重塑自己的性格。

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中职生应分析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符合哪些职业要求,哪些还需要调适。中职学生通过养成行为习惯调适性格,这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也是追梦的需要专业定向并不等于职业定向。在职业群和相关职业群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拓宽自己的择业面,或在职业群中转岗,都能使自己从事与自己个性相符或相近的职业。

三、能力及其提高

1.能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能力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直接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各行各业为了保证职业活动顺利完成,都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该项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个人能力是否符合职业要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2.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能力,由专业能カ、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构成。

3.能力可以提高。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也许一个人开始时不具备某种职业能力,但只要他在职业实践中刻苦努力,职业能力不但可以获得发展和提高,还可以挖掘出澘能。

四、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

1.形形色色的职业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取向是指人们谋取一份职业的社会行为目的,决定人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行为,影响人在职业活动中的态度,是人在从业过程中的驱动力。

2.从实际出发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个人的职业价值取向,必须从实际出发。

职业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维持并提高物质生活的需要,这是最基本要求;二是满足精神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特别是发展个性的需要;三是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

五、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及其改善

1.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

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2.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是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中职生在校学习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类。

3.行为习惯市民化。

市民化即农民转型为市民,成为城市居民。市民化要求农民完成相互促进、彼此制约的三种转型:生活空间转型(居住生活从农村转向城镇)、谋生方式转型(从事农业生产转为从事非农业生产)、社会角色转型(主要表现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层次方面,具备市民应该有的内在素养)。

3课发展职业生涯要善于把握机遇

学习要点

一、家庭状况变化与职业生涯发展

家庭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规划职业生涯时应考虑变化的因素。

二、家乡发展动向与职业生涯发展

1.家乡及周边地区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是自己的家乡。

2.关注家乡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着重从两方面关注家乡经济:一是家乡经济特点,二是本地经济与其他地区经济的比较。

三、行业发展动向与职业生涯发展

1.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即将从事的行业发展动向密不可分,行业发展制约职业生涯发展

2.关注行业发展动向。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关注行业发展:一是本行业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二是本行业产生的新职业、新岗位;三是本行业与相关行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四是国家、地方和外资对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投资动向。

了解前两方面的动态,能及时按新标准提升职业能力,使自己站在行业前沿不被淘汰,对于岗位成才有重要作用。了解后两方面的动态,能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发现新机遇,这对创业十分重要。

第三单元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

1课确定发展目标

【学习要点】

一、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构成

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分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

确定长远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环节,其他环节都围绕长远目标的确定展开。长远目标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个阶段目标。阶段目标的搭建是否合理,既是长远目标能否实现的必要前提,也是衡量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优劣的重要指标。

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必须符合发展条件

职业生涯发展条件有外部、内部两类。外部条件主要指与本人可能有的发展机遇的因素,即家庭状况、家乡经济特点和行业发展动向。内部条件主要是指现实的身体素质、个性特点、学习状況、行为习惯及其变化趋势等。

三、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选择

对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特别是长远目标的选择将影响自己的一生,应通过预测、衡量、比较,即“筛一筛、量一量、比一比”后,再做出选择。

1.预测。

预测是设想各种方案并进行其可能性的评价,估计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包括成功的结果和失败的风险)。换句话说,就是先看看这个目标有没有可能实现。不论长远目标,还是阶段目标,在确立之前都要通过“筛一筛”,把不切实际、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去掉。

2.衡量。

衡量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可行性,即在其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对设定的发展目标进行考量,结合自身实际,综合各种因素,遵循一定原则,确定最适合自己、最具可行性的目标方案。

3.比较。

比较目标优劣即“比一比”,是在衡量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备选方案比较、排序・确定最优方案。其目的是反复的、排序择优,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挑选出最符合本人的发展条件、最有激励作用的方案。

通过预测、衡量、比较三步的决策分析,可能做出的决定有两种:终结性决定和调整性决定。终结性决定是选出了最佳方案,而调整性决定是对原有的备选方案均感不满,决定重新探素发展目标,列出几个新的备选方案,再次进行决策分析。对于比较复杂的重大问题,往往需要反复多次分析选择才能做出决策。

2课构建发展阶段

学习要点

一、阶段目标的特点及设计思路

1.阶段目标的特点与要素。

长远目标是分阶段实现的,各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阶梯形的,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后一个目标是前一个目标的方向,所有的阶段目标都是指向长远目标的。

1)阶段目标的特点。

阶段目标有三个特点:一是必须“跳一跳”,为之付出努力,因为目标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二是“够得到”,可望又可及,不脱离自身条件,不脱离社会现实:三是“很具体”,能让自己方法明确,为实现这个目标到底要从哪几个方面做出具体的努力。

2)阶段目标“四要素”。

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目标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一是“什么”,即具体的职位、技术等级等;二是“何时”,即什么时间达到;三是“内涵”,即该职位对从业者素质的具体要求,以及该职位对从业者可能有的精神、物质方面的回报或其他期望;四是“机遇”,即达到此目标应该有的外部环境,以及环境变化后的调节手段或备选方案。

2.阶段目标设计要领与思路。

阶段目标构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脉络,是职业生涯规划优劣的重要标志。

1)设定阶段目标的要领。

第一,明确分段数量。第二,明确表现形式。第三,明确分段方法。

2)“倒计时”的设计思路。

最常见的设计思路是“倒计时”的方式,即根据达到长远目标所需要的台阶,一步一步往回倒着设计。

二、近期目标的重要性和制定要领

1.近期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阶段目标,是职业生涯发展中第一个指向明确,并以此调整个性、提升素养的目标,具有特殊意义。中职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既是确认发展方向的最佳时期,更是夯实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有效时期

2.近期目标的制定要领。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近期目标,要有中职生的特点。制定要领如下:

1)脚踏实地,不好高鹜远。

2)内涵充实,能激励斗志。

3)指向明确,有年级特点。

三、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

1.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是在全面分析职业生涯发展条件和机遇的基础上进行的。

2.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要着力分析自己到达近期目标所具有的优势和差距。通过了解现在的我”,“预测明天的我”,细致、深刻、全面地了解自己,是提高职业生涯设计可行性的基础。其核心是找准优势、找出差距。

3课制定发展措施

【学习要点】

一、发展措施与终身学习

1.发展措施的重要性。

要实现目标,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即针对实际情况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处理办法。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措施应当切实、明确、有可行性,并在行动中落实,否则,规划只能是一纸空文。

2.终身学习与人生。

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个人一生的学习。必须在职业生涯发展措施里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落实终身学习的安排。终身学习不仅能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更新知识、技能,而且能让我们精神充实,得到启迪,升华人性。

3.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即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自己,使自己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使自己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使自己美梦成真。

学会学习,具有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注意力、观察力、记忆カ、思维力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注意力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学习能力,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

二、措施的要素以及制定要领

1.措施的三要素:任务(含方法)、标准和时间。时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完成期限,二是落实措施的时间进度。

2.措施的三个制定要领:具体的、可行的、针对性强的。“具体”强调措施的内容要实在,清晰明确;“可行”强调措施要符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强”则强调措施不但直接指向目标,还指向本人与目标的差距。

3.制定措施的思路。

1)“近细远粗”的思路。

2)针对“三个方面”的思路。三个方面指:为近期目标的实现服务;为第二阶段的发展做铺垫;为长远目标的实现打基础。

3)“弥补差距”的思路。

发展目标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与从业者自身条件之间的差距,应该成为第一阶段措施制定的主要依据。

三、落实近期目标的措施要有计划

我们要学会制订执行计划,并用执行计划约束自己的行为。

编排执行计划可以采用从年开始,向月、周、日细化的方法。年度计划可以用概括,月、周、日计划要详细。内容按轻重缓急排序。

年计划是月、周、日计划的基础,将每件措施按月份写明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对于中职生来说,年计划应在学校制订的学年教学计划基础上制订。

措施的落实最终要落到每天的安排上,因此,日计划和每日的执行是关键。

第四单元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

1课正确认识就业

【学习要点】

一、首次就业是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

首次就业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它将给生活方式带来重大变化,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经历和起点。首次就业的目标要务实,忌好高远、眼高手低。首次就业的实际岗位可能与你的规划有差距,但你不要轻言放弃,要从基层岗位做起,脚踏实地才能上高峰。

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与择业

1.必须正视就业难。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与大学生相比,中职生的就业优勢是务实的就业观和动手能力强。

2.我国就业政策

我国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确立“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方针。

3.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首次就业时,择业期望值不宜过高,应珍借机会,及时就业,先解决生存问题,再积累经验,选择理想岗位。再次择业是从业者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提高就业质量,调整发展方向的好机会。

三、提高就业质量

1.就业质量。

从个人角度看,就业质量即个人对职业的满意程度。追求“十全十美”的就业质量,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2.从业者的职业素养高低影响就业质量。

职业素养是“四育”有机融合的结果,是“做人”和“做事”的有机结合,是决定从业者就业质量高低的内在因素。

3.终身学习是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的保证。

就业质量和职业素养都是动态的社会现象,必须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终身学习。

2课做好就业准备

【学习要点】

一、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1.“学校人”和“职业人”的区别。

“学校人”通过努力学习获取今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能力,主要扮演着获取的角色;“职业人”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为他人服务,为社会贡献,并获得报酬,主要扮演付出的角色。

2.角色转换的四个重点

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四个重点:成长导向向责任导向的转变、个性导向向团体导向的转变、思维导向向行为导向的转変、智力导向向品德导向的转变。

二、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1.职业生涯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过程中得到发展。

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能力即社会能力。社会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否成功。

2.中职生社会能力提高的途径

1)在学习中训练。

2)在日常生活中训练。

3)在社会实践中提高。

三、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

1.讲究求职技巧。

就业信息主要用于择业决策和求职两个阶段。可通过传媒和网络、学校和中介、亲戚和朋友等多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

1)搜集就业信息。

低年级时,应注重搜集所学专业的对应行业以及职业群的信息。掌握这类信息的作用,一是将其作为确定求职大方向的依据,二是将其作为按职业要求调整自我、提升素质、适应职业的标准,以便提高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的针对性。

高年级时,应注重搜集具体用人单位信息。用人单位信息包括这些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业绩、发展方向、公司文化、对聘用人员知识能力的要求、工资待遇、晋升机会等。掌握这类信息的作用,一是作为制订求职方案的依据,即确定具体用人单位;二是面试时,有利于和招聘者沟通。

2)掌握面试技巧。

面试是通过当面交谈对应试者进行考核的一种方式。面试时要重视行为举止,掌握谈话技巧,推测对方心理,展现自身优势,谈话时要口齿清晰,语言流利,语气平和,语言要含蓄、幽默,注意听者的反应。

3)善于推销自己

根据对方需要推销自己、扬长避短推销自己、多道推销自己。

2.在日常生活中为求职做好准备。

3.求职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第一,要正视现实和自我,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二,要敢于竞争,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第三,要不怕挫折,遇到挫折后要用积极的态度分析失败的原因。

3课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

【学习要点】

一、创业的重要意义

1.创业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飞跃。

创业是个人或若干人联合创办企业并掌握其所有权。广义上看,创业是创立基业、创办事业,运用开拓性思维的创造性劳动。创办企业是中职生职业生涯迈向高峰的标志,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

2.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创业鼓励竟争,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展协调性的增强。

2)创业往往伴随创新,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创业能带动就业。创业不但是就业的一种形式,而且在就业方面具有“倍增效益”的作用。

二、创业者应有的素养

1.创业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想创业、敢创业,是创业成功的必要前提):①独立、自主的心理素质;②善于交流、合作的心理素质:③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的心理素质;①克服盲目冲动的心理素质;⑤坚持不懈、不屈不挠、顽强努力的心理素质;⑥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性强的心理素质。

2.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会创业,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方面有特殊要求。

三、中职生创业的优势

中职生接受职业教育,专业明确,针对性强,社会实践广泛,有务实的创业观念,要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要发挥自己专业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从“小”做起。

四、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

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应根据内外条件确定创业时间。可以在毕业后立即创业,也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的几个发展阶段设计为企业由小变大的台阶,也可以“先就业、后创业”,把创业安排为职业生涯规划中后期的每个阶段目标或发展的长期目标。在校期间,我们要在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三方面上做好准备,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飞跃打下基础。

1.调适心理、提高能力。

我们要了解我们与创业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创业能力的差距,制订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调适心理和提高能力的计划。

2.学习经营、懂得融资。

学习和了解与创业目标类似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必须考虑资金来源并学会融资。

3.构思项目、编织网络。

选择创业领域,应注意一下这三个方面:从自己专长出发,经营自己熟悉的项目;从市场需求出发,经营有商机的项目;从自身能力出发,经营力所能及的项目。要有一个服务于即将创办企业的人际关系网,并加以维护。

第五单元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调整与评估

1 管理规划,夯实终身发展的基础

【学习要点】

一、认真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措施

1.依靠集体的力量规范自己的行为。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1)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规划的实行、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2)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二、定期检查职业生涯规划执行实效

1.定期自我检查

定期自我检查职业生涯规划落实的情况,是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自我检查可以综合周计划、月计划展开。

2.善于请人监督

我们可以请同学和老师督促自己按计划实施行动。

三、珍惜在校生活,奠定发展基础

1.职业的演变需要有发展的基础。

科技进步的拉动下形成的生产力发展,是导致职业分工和演变的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中职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校期间应养成自学的好习惯,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时间观念,才能打好发展基础。

要实现发展目标必须强化时间观念,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落实规划。

2 调整规划,适应发展条件变化

【学习要点】

一、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应对外部条件变化的需要。

在外部条件变化导致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难以实现时,必须及时调整近期目标和发展措施,甚至调整长远目标。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外部条件的第一个变化,很可能就是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

2.适应自身条件变化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实质,在于通过以往成长经验的总结,审视自身情况的变化,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

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机

1.毕业前的调整

中职生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个最佳时机是毕业前夕,根据实训和求职过程中的体验,依据就业市场的供需实际,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

2.从业初期的调整。

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另一个最佳时期,是工作后的35年。这时已有从业经验,可以根据从业过程对自身条件的检验,以及周围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在职业转换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1.自身条件重新剖析和发展机遇重新评估。

1)自身条件重新剖析。

是通过“我能干什么?我能干好什么?”的自我审视,掌握自身条件的变化及其在职业实践中的检验结果。

第一,重新剖析是在总结职业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第二,重新剖析是在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或者对原定计划已有调整意向的前提下进行的。

2)发展机遇重新评估。

是通过“什么可以干?”的自我审视,对就业环境进行再分析,评估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机遇和阻碍状况。

2.发展目标修正和措施修订

1)职业生涯目标修正。

是通过“我为什么干?”的自我审视,在自身条件重新剖析和发展机遇重新评估的基础上,对新目标初步想法进行确认,对长远目标、近期目标进行调整。

对职业生目标的修正,更侧重于对目标的价值取向修正。

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是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2)职业发展指施修订

是通过“干得怎么样?”和“应该怎么干?”的自我审视,根据修正后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制定新的发展措施。

3 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

学习要点

一、评价职业生涯成功的不同价值取向

1.不同的人对职业生涯成功的理解不同

不同的人对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职业生涯成功的理解也会有变化。虽然人们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职业生涯的成功,能让人产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能促进个人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和潜能的挖掘。

2.一个人在做出职业选择时放在首位的,即“最想得到”的追求,体现人们对职业成功的不同理解,与多种多样的职业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二、评价职业生涯发展的要素

1.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的角度判断

按照人际关系的范围,可把职业生涯发展的评价标准分为自我评价、家庭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四类。

2.为中国梦的实现发挥正能量。

评价职业生涯是否成功,要从个人追梦的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成果或者最终结果与“中国梦”的契合程度进行判断

三、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评价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依据。

1)目的:通过衡量、评定规划的价值,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发展的激励功能,为自己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开端和高质量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2)依据:始终围绕规划能否促进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具体操作时,要从两个方面把握,即现实性和激励性。

2.评价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形式。

1)评价的两个方法。

第一,按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过程,即按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发展台阶、发展措施四个环节的顺序,审视各个环节的现实性,重点考虑长远目标的依据、可行性、激励性。

第二,重点检查近期目标与发展条件的匹配程度,以及近期目标的成功概率和实现近期目标措施的可操作性。

2)评价的三个形式:自我评价、集体评价和教师评价

3.评价职业生涯规划的标准。

第一,要看规划是否与中国梦契合,即处理好我的梦和中国梦的辩证关系。

第二,要看规划是否符合国情,即符合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第三,要看规划是否符合本人实际,即符合本人、家庭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实际。

第四,要看规划是否有完整、合理的环节,即规划的结构、文字表述和图示能否使自己产生追求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德育学科考试要点(职业生涯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