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音乐赏析结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6-06-27 12:01:15

华沙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一直都是我很崇拜的音乐家,但事实上,崇拜并不代表我喜欢他,记得小时候每次老师一留肖邦的曲子我头就大了,总觉得他的曲子都特别难演奏,那时感觉枯燥乏味到气急败坏的我甚至还给他起过无数个外号。但是随着慢慢长大,了解到他的身世以及作曲背景以后,我对他的看法渐渐有了转变。

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他的家国情怀。“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今天看来,这依然是对肖邦中肯的评价。肖邦已然成了波兰的象征和国家的名片,其所承载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音乐、钢琴的范畴。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欧洲大地的革命风雷潮起云涌。波兰爱国青年秘密集结,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积极酝酿着新的起义,革命一触即发。见此情形,亲朋好友不忍才华横溢的肖邦卷入充满危险的洪流,纷纷劝他赴国外演出,以乐曲为武器报效祖国。
离开还是留下?这成了一个问题。几经权衡后,为了去音乐之都维也纳进一步深造,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愤之情,肖邦最终选择了与生活20年的祖国别离。

到达维也纳不到一个月,华沙起义爆发了。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起程回国。华沙起义一度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整个欧洲为之震动。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最终被沙俄军队反扑所扼杀,华沙再遭沦陷。
当时正前往巴黎途中的肖邦,听到了华沙陷落的消息,悲痛欲绝,但他迅速将自己的一腔悲愤化成了音符的雷鸣,为此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

《革命练习曲》是热烈的快板,4/4 拍,c小调。练习曲从不协调的、强有力的属七和弦开始,引出一连串汹涌澎湃的十六分音符,上下翻滚,十分突出,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犹如同仇敌忾的狂涛,奏出热血沸腾的音调,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大爆发,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激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钢琴在高音区奏出明亮有力的音符,似冲锋陷阵的号角,激昂有力,这种起伏的旋律感情,把乐曲一次次推向高潮,向人们展现一幅波兰人民英勇斗争,前仆后继,血染大地的生动画面。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这个主题是一个从愤怒的和弦紧接着是失望的下行音阶,虽说第一个强有力的和弦代表作曲家以满腔热血的革命精神勾勒出一幅华沙起义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场面,但随之而来的下行旋律告诉我们,斗争并未取得最后的胜利,相反,而是令人失望。特别是曲首冠音,气息悠长的旋律具有诉说、叹息的情绪。就像浪漫主义诗人的朗诵,也相当于语言文字中的感叹句,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音乐在感情激烈的动荡之后,出现了一段悲愁、哀痛的曲调,像是对牺牲者的哀悼,又好似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在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的推进下,音乐盘旋发展,这是一个凯旋的形象,它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美好回忆。乐曲的最后是第一段的再现,从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终了,恢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左右手八度齐奏,气势逼人,势不可挡。最后,在四个ff也就是非常强力度的和弦的进行下,奏出了主和弦,不但使肖邦的激情和愤怒达到了极点,同时也体现了肖邦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一曲终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革命》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也是我喜欢的唯一的一首练习曲。

后记:也许是从小学琴的缘故,对于古典音乐,我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它不像摇滚那么震撼,少了点蓝调的忧伤,也没有爵士乐的诙谐,它就像一杯红酒,只有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它的香醇。有人说,对古典音乐的热爱是一种高贵而纯粹的感情,它沉淀于每个爱乐人的内心深处,向深海里的珍珠般熠熠生辉。是音乐给了我们力量,是音乐引领我们走出洪荒,感谢音乐!

西方经典音乐赏析结业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