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杭州

发布时间:2019-02-25 16:13:45

名家散文杭州

【篇一:名家散文杭州】

作者:钟树梁

粉黛西子

少年时读苏轼赞美杭州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小的心灵上便有了烙印。后来长大了读到久居西湖的晚清学者合樾的笔记,说西湖的风景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更令人神魂飞越了。

数十年后才到西湖一游,却只领略到一个晴方好,也就是三不如。虽然水光潋滟,晴渡温柔,已经令人流连忘返;可是没有领受到而办奇的美景,总不免是憾事。

三年前农历正月中旬重游西湖,和两位同志住在湖滨路西湖饭店。真是不巧,住了几天就落了几天雨。但也算凑巧,可以补偿雨亦奇的游览宿愿了。我们穿上雨鞋,撑开雨伞,便作雨湖之游。

一到湖边,湖水拍岸作响,湖波灰白色,卷起层层细浪,湖上是无边无际的雨丝,湖中却一架船儿也没有,开旷空阔。这并不是画船尽入西拎,闲却半湖春色(宋人词句),而是画船尽系岸柳,避让满湖春雨也。举头展望,只见湖水东南北三面,群山隐隐,南高峰、北高峰全是灰蒙蒙的。山耶云耶远不知,但是又深深浅浅,富于层次。最深的近于墨色,最浅的类如银粉。天水沾连,山云融合,又像是正在洗涤中的硕大无比的大理石屏风从几方面围绕着。啊!原来是活生生的粉墨山水、粉黛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

顺着湖滨走去,不久便到断桥。这是民间故事中白素贞阳许仙会见的地方。这美丽的民间故事曾经感动过多少有情人。传说既久,也就当真。我们站在桥头也感到,好像多少年前真有过他们主仆三人在这儿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今天的湖水还为他们奏出相思之曲,雨丝还为他们飘洒同情之泪。其实许仙和白娘子不过是自古以来许多情真义重而遭遇悲惨的青年儿女的化身。早就知道西湖上有个月老祠,月老祠有副集句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错过姻缘。可惜我们没有寻见。

眼前的湖景仍然是细雨纷纷,游人甚少。没有半点尘嚣,只是一片清寂。我们倚靠着平湖秋月的栏干,远望保淑塔,近望孤山,想到苏东坡腊日游孤山诗句林深无人鸟自呼,现在连林鸟也无声息。我感到山色空蒙的这个字真下得好,现在真觉得心境与湖境俱空。游西湖游到这个程度,这般境界,应该说是难得的佳遇,也是一种少有的福气。

上了林和靖的孤山,山不太高,梅花还有几树开得正好,在四周灰蒙蒙的背景衬托下,红梅愈更俏丽,只是不见鹤影。站立山头,望得更远,饱吸清光,饱餐秀色,这巨幅长卷水墨西湖图,空蒙而又空明。我不辞目劳,不觉腹饥,数千里外而来,要把这雨西湖的近水遥山望一个够。可是仿佛之间,又觉得这份黛西子也微开俊目正在观看清冷空气中三三两两湖山游客呢!

玉泉、花港观色

花港现鱼是西湖十景之一。我们先去玉泉,后去花港,去玉泉也是为了观鱼。两处观鱼景物各殊,情趣不同。

玉泉在栖霞山和灵隐山之间的清涟寺内,因寺内有西湖及其附近三大名泉之一的玉泉,所以又称这座寺庙为玉泉寺。玉泉寺面积不很大,年代却较古,它始建于南齐初年,原名净空禅院。玉泉水色碧绿,从玉泉池中涌出,千年不歇。池子纵四丈,阔二丈,周围是栏槛房舍。五色的游鱼(主要是红黑二色)浮游在碧绿的泉水中,或隐或显。好像是缕缕色丝在飘动,又像是霞采片片照映在绿波中。雨水浸淫,池水漫衍欲溢,大鱼欢喜,跃出水面。不仅是细雨鱼儿出,简直是与人同乐,向人索食。人们在池上食饮,鱼儿在水中唼喋,皆大自在。如果战国时的庄子、惠子来游,庄子一定又会赞叹说鱼儿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又会问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但庄子又会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又会引起濠梁上的一番辩论。其实鱼乐也与世运有关,在十年动乱中我曾来游,那时的王泉池快变成垃圾箱了,什么残汤剩饭也不惜向它一泼。游人稀少,游鱼也奄奄无生气。那时如果庄、惠同来,不知他们是否有辩逞机锋的雅兴。

山色四围,屋影倒印,细雨还在飞飞,池水像绿色丝绸不停地荡漾,鱼儿穿梭织锦,跳跃得更欢,游人凭栏观赏,笑声不绝,又若有所悟。不知哪位有兴致的画师愿画出这玉泉雨中观鱼图?

苏轼有句词,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有人认为这词句很是旖旎。那么我们今天不仅是雨中游客画中人,更是春衫正湿西湖雨而也旖旎起来,虽然我们穿的并不是叫。蛮针线。离开玉泉,又去花港,要想比较两处观鱼的不同味道,也就顾不得春衫雨湿了。

花港港湾曲曲,水面宽阔。比之于玉泉,玉泉精致小巧,是一块碧玉,花港却是百顷琉璃。花港多鱼又多花,现在迎春花开得正茂。鱼还是红色的多。不象玉泉池里的鱼类热闹、显露,却是萧疏、闲逸,聚散自如而更深沉。它们有时一簇一丛地像是水里繁花,有时一点点在飘动,又像落红随流水而去。

港湾一角,立着一块山石,上刻花港观鱼四个字。来游的人大概都要在这块山石前照个像。照像人两眼不是在观鱼而是在观照像师;背靠或手摩着山石,是要照下这四个字留作纪念。想起来倒也好笑;但我们也循与这四个字合影。花港尽多照像的好地方,大有好镜头可取。试看那边:一座小桥,几只小艇,上有娇花,下有游鱼。花光同鱼影交映,彩桥和画艇相迎。……

云缝中漏出一丝日影,雨也歇了片时,日光照射,春花更是娇好,鱼儿也更活泼,一霎时的景物变化,更使人意爽神怡。鱼游水底活,花对暖阳娇。花港观鱼别是一番风味。

我又想到自来写游鱼的文章首推唐人柳宗元,他在湖南永州写的《小石潭记》,日光下彻,影有石上,恰然不动,淑永远逝。确实能写出鱼的神态。但是早在战国时代孟轲的《孟子》一书中就有几句形象极为鲜明的语言,假托一个管池子的人之口描述放鲜鱼到池子里鱼的神态,他写道: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刚把鱼放在池子里,鱼还不很灵活,稍为隔了一会儿,它就摇着尾巴自由自在了;忽然间远远地游去了,不见踪影。真是化工之笔。我想,总要观察得细,休验得深,心与物游,笔随意运,才能抓得准,写得精,自然而又浑成。行云流水,鱼跃鸢飞,不仅给人以自然物的美感,也很有助于文思的开拓、气韵的流动和天机的活泼。

西湖有三个观鱼的好地方,我们已游览了其中的两个;还有一个是南屏金鱼,在南屏山净慈寺。无暇前往,只有用苏东坡的诗来补充了。苏轼诗;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八百年前,南屏金鲫就颇负盛名,现在听说各色全鱼有数千尾之多,且留待他日往观。

喜重拜英灵意气舒

连日阴雨。雨中游过灵隐,访过西泠印社,登过六合塔,尝过虎跑(读平声)清泉。有一晚上浓云渐减,透出了一片月光,不可不玩味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平声)(苏轼诗)的大好诗意。我一人踏着淡淡月光,走向涌金门外,体验了一番亦古亦今的生活,也算是游了月湖。只是天不作美,不多时候月光尽隐,又是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回到西湖饭店,却有一个令人十分兴奋的消息由电波中传到,十一届五中全会开了会,会上为刘少奇同志彻底平了反。最大的冤案彻底查清了,戳穿了。这是党中央的英明,是历史性的重大胜利,革命干部、工农大众、知识分子都受到很大鼓舞。恰在这个时候,我们第二天要去瞻仰岳庙、岳坟。愉悦的心情不可言喻。

我前次来西湖是在那个十年的中期,走到岳王庙,却尝了闭门羹;要拜岳坟,也不知何处。问一问湖滨儿童,都说是已经挖了!心头问得很,又是大热天,树阴下有一个长方形石条,不免倒在上面一睡。昏昏沉沉中,蝉声竟如虎啸,山影忽成巨魔,在大白天中竟做了一个噩梦。惊醒过来,踽踽凉凉地慨然自去。后来有人问我看到岳坟没有,我总是把头一摇。想不到七八年后,我又来到此地,我首先注意寻觅当时我曾在上面睡过一会的那块横放着的石条,已经不见。同行者问我在寻找什么,我哑然一笑。

祖国有幸,拨乱世反之正,岳王庙的地位也就自然地复归于正。堂堂正正,庙貌庄严。岳鄂三坐在大殿正中,身披金甲,手按长剑,双目炯炯有神。这个塑像听说比原塑像更能显出岳王的精神。原来的岳庙、岳坟都在十年动乱中被彻底毁坏,岳庙大门西墙上的石刻《重修岳飞墓记》作了历史记载:一九六六年秋被毁,一九七七年重新修复。历时一年,花费人力五万六千工,人民币四十万元。毁坏了的可以重建,冤枉了的可以昭雪,因为历史是由人民写的!岳鄂王的上方有匾,党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元帅写上四个大字心昭天日。正因为心昭天日,耿耿丹心,任何白衣、苍狗都掩蔽不了、玷污不上!即使妖魔、丑类能毁掉英雄、志土的身躯,也绝对毁不了他们昭天日的丹心、薄云天的正气;能欺世骗民于一时,也绝不可能欺骗人民、强奸民意于久远,因为归根结底历史是由人民写的!刘少奇同志的冤案平反,比岳飞的平反更快,这说明时代更是不同了。

心情由激动渐渐平静,细看新建的岳庙,那大殿天花板上的百鹤全是重新飞集。三百七十只白鹤姿态各不相同,但高洁的品德则一。楹联已恢复旧观,还增添了新的对文。

继到岳坟。柏树岿然,烟云绕护。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的墓在石阶之上,端正肃穆。谒墓和下拜者不少。在墓前拍照的人更多。

谁是忠,谁是奸,公道自在人心;谁当褒,谁当惩,权柄也操在人民手上。元朝至正年间在西湖修建起了岳王庙;明朝正德八年,又用铜铸造了四佞跪像。后改用铁铸。在十年动乱中,岳飞被判为民族罪人,四佞反而逍遥自在。粉碎四人帮后,这南宋时的四个奸佞又才现出了原形。这四个奸佞是秦桧、王氏(秦桧之妻)、万俟高、张俊。据明代田汝成编的《西湖游览志》第九卷所说,最初只秦、王、万三人的像,张俊是后来所加。卖国、误国,陷忠、害忠,都是这一帮子人!这帮子人反剪着双手,赤裸着上身,长跪在铁栅栏中的露台上,接受千秋唾骂。

记得一个笔记上曾载过一副岳坟的七字对联,很有意思。那是:

青山有幸埋忠骨;

黑铁无辜铸佞人。

可算得是语没而旨深。岳坟前还有陈列精忠柏精忠柏亭和自根以上劈分为二的分严桧,自来有关的题咏不少,人们藉以寄托强烈的爱憎感情,而且以桧树直指秦桧。人民永远是爱精忠柏而恨分尸桧的;

瞻拜了岳庙和岳坟,心情十分舒畅,此次西湖之游,也就在自作词句喜重拜英灵意气舒的愉悦心情中束装返里。临行前抽出西拎笺纸先写一阂《沁园春》词寄答成都的朋友和学生。这首《沁园春》词如下:

春色蒙蒙,笑语盈盈,今日西湖。望高峰南北,传来吉报;涌金云月,绘出新图。门对江潮,楼观海日,纵目神州见坦途。情无限,更梅林访鹤,花港观鱼。

岳王桐墓不殊,喜重拜英灵意气舒。算千秋柏桧,终分忠佞;六桥烟水,唤起白苏。同庆明时,还追高躅,吟啸湖山岂自娱。堪持赠,借西泠笺纸,遥寄蜀都。

1983年春

【篇二:名家散文杭州】

这一年,在中国是弘治五年,大明王朝经历了奸佞当道、万马齐喑的成化一朝,抖落了一路的风尘,舔舐着满身的伤口,正在喘息着,低徊着,观望着,等待期许已久的辉煌。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令人兴奋的弘治中兴即将到来,因为一个少年的诞生,这些年、这些事,注定被写入厚厚的史册。

这个叫作朱佑樘的皇帝已经22岁了。5年前,在位23年的父亲驾鹤西归,老皇帝给他留下一个糟糕无比的烂摊子。国丧之后,不到17岁的少年朱佑樘无奈地扛起了大明王朝这副沉甸甸的江山。他即位初期便遭遇天灾人祸,黄河发大水,陕西闹地震;5年过去了,天灾人祸依然不断,广西古田壮族农民起义,贵州都匀苗民起义,件件都是麻烦事。

他是明朝16个皇帝中的第9个,大明王朝的国运刚刚行进到半程,便已千疮百孔。未来,在岁月的古井里,静静地等候着他,像等候着一个力挽狂澜的巨人。很多年以后,历史,这个慈祥严厉又睿智的老人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称号:明孝宗,而这少年确实不曾辜负过他肩负的这个江山。他宽厚仁慈、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一次次为濒危的王朝扭转乾坤。这一年,他又要出场了。

秋,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来临。夜幕四合,夜凉如水,空落落的树林里寂静无声,倦鸟早已归巢,鼎沸的人声随着坠落的夕阳消失在黯淡的夜色里。草地上一些新黄代替了旧绿,枯叶捧着薄薄的露水,静静地散发着潮湿的气息。银杏树小扇子般张开的叶子开始由翠绿转成金黄,在夜色中熠熠发光,随即飘然四散,铺就了一地灿烂的碎金。

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秋天。夜将要走到尽头,黑而且凉。启明星那如水波跳跃的音符,如常般照亮着无数后来者的征程。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的史官谨慎地记录下这个日子——14921012日。

两个多月前的83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带着87名水手,驾驶着圣马利亚号、平特号、宁雅3艘帆船,离开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开始远航。

海上的生活沉闷单调,水天茫茫,无垠无际。过了一周又一周,水手们沉不住气了,吵着要返航。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旅途中,哥伦布率领3艘帆船,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前方仍然是漫长的黑暗。

1011日,哥伦布看见海上漂来一根芦苇,他高兴地跳了起来!有芦苇,就说明附近有陆地!果然,这天夜里10点多,他们发现了前面有隐隐的火光。第二天拂晓,水手们终于看到了一片黑压压的陆地,全船发出了欢呼声。

哥伦布开心极了。那时候,充满迷信色彩的欧洲,大多数人认为地球是一个扁圆的大盘子,认为海洋的尽头有魔鬼守候着,再往前航行,就会到达地球的边缘,帆船就会掉进深渊。然而,只有哥伦布坚信,海洋的尽头是一片新土地。现在,他终于用事实证明了那些传说的虚妄不经。

1492年的天空布满钢铁般的倒刺,一个伟大的时代等待着云开雾散。月牙从一团淡淡的云层后透出氤氲的白光,雾气不知不觉地包围过来,像一枚枚急驰的子弹,在海面上、在每个人的身上铸就了一层冰凉而透明的盔甲。

此时此刻,哥伦布的内心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喜悦,因为他坚信自己已经到达了亚洲的东部沿海,坚信自己不久就可踏上梦寐以求的黄金之路——中国。

这其实是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在这之前,谁都没有横渡过大西洋,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

哥伦布也不知道。他努力控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站在船头,目光越过茫茫的海面,投向远方的海岸线。

他在寻找什么?

杭州。

岩石,岩石!汝何时得开!”

然而,哥伦布错了。

1012日,哥伦布带领3艘帆船,终于踏上了新大陆。他认为,这毫无疑问是他找寻已久的亚洲。但是,他错了,这是美洲。那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在欧洲与亚洲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美洲——哥伦布更是压根儿连想都没想到过。

不需要再讨论——究竟是人找到了世界,还是世界找到了人。哪里有比这更亘古的传说、更痴迷的寻觅?哪里有比镌刻在人们心头更永久的伫望?苍茫的大海上,哥伦布播撒的种子已化作满天繁星,可是,怀揣着梦想的欧洲,同着四处寻找这梦想的哥伦布,又一次失望地发现,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的那个遥远的中国、那个遥远的天城,仍然是一个无比遥远的梦。

天城——杭州,几乎是可以认定是唯一曾经无数次托梦给西方、让整个欧洲为之迷醉的中国城市。

史学家从残存的史料推测,西方人将杭州称为天城,源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谚语,口口相传中的天堂,毫无疑问就在中国。

可是——杭州,在哪里?天城,在哪里?

中国,又在哪里?

中国与欧洲,分别位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相距遥远,中间还有崇山峻岭、江河湖海、戈壁沙漠。公元前6世纪,在地中海地区诞生了辉煌的古代希腊文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所产的丝绸、茶叶已经远销到古代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尽管如此,以希腊为中心的西方,仍然对中国文明一无所知,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坚信居住在世界最东方的居民就是印度人。

公元前2世纪后期,西方人通过横贯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获悉,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盛产丝绸的民族赛里斯;公元1世纪中期,西方人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得知东方有一个被称为秦尼的国家。最初,他们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则支持了这种误判。在他的著作中,托勒密言之凿凿地写道:

托勒密对于中国的论述,长期影响了欧洲。就在整个欧洲为托勒密所误导、在一片黑暗知识的黯淡背景中屡屡冲破迷雾努力寻找中国的时候,有且只有一个名字,在他们的梦想中从未动摇,那就是作为人间天堂的天城杭州。

秦朝设县治,隋朝筑城郭,吴越建王城,南宋立国都,往事和传奇在数千年的日日夜夜中流转,层层叠叠积淀在这片土地上,累积在这座古城里。光阴像一只又一只惊慌失措的鸟,箭一般地飞向高空;然而,大地和古城却神态自若,列祖列宗在这里繁衍生息,子子孙孙在这里绵延赓续——这是一群人的力量,也是一座城的力量;这是一群人的魔法,更是一座城的魔法。

找到了杭州,就找到了中国,就找到了天堂。

西方寻找天城的行动轰轰烈烈,找到天城的故事却是悄无声息——

13世纪中期,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的一名随从鲁布鲁克从君士坦丁堡出发,横穿黑海,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岸,一路东行,经过俄罗斯南部草原,进入蒙古高原,终于抵达中国。中国文化令他啧啧称奇,他在日记中写道:“他们用一把像漆匠用的刷子写字;他们在一个方块里写几个字母,这就形成一个字。他试图继续向南方行进,找到长生不老的蓬莱仙境,然而,他失败了,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第一次将杭州的信息带到了欧洲,这些信息间或道听途说、真真假假,间或模糊不堪、以讹传讹,比如他说,中国有一座城市,城墙是用白银砌的,城楼是用黄金造的,而这座城市,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传说中的那个以丝绸著称的赛里斯

半个多世纪后,一名意大利的传教士鄂多立克离开他的家乡诺瓦,从波斯湾乘船前往印度,又从印度经海路抵达中国,最后经过广州、泉州、福州最终到达杭州。此后,他沿着大运河来到北京,出河西走廊,沿着陆路丝绸之路到达西亚,最后返回故乡。他的身体在长途旅行中累垮了。去世前,他在病榻上将沿途所见所闻记录成书,不吝用最美的语言描述杭州:“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确实大到我不敢谈它。它四周足有百里,其中无寸地不住满人……城开十二座大门”“城市位于静水的礁石上,像威尼斯一样有运河,它有一万二千多座桥”“男人非常英俊,肤色苍白,有长而稀疏的胡须;至于女人,她们是世上最美者

1338年,居住在法国南部阿维尼翁的教皇派出一个使团来到中国,其中一个成员马黎诺以非凡的热情记录了杭州:“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国土最为辽阔,人民最为幸福。此国有一个著名的城市,名为杭州此城最美、最大、最富,在现在世界上的所有城市中,它是最为神奇、最为富贵、最为壮观的城市。没有见过此城的人,都认为简直难以相信,还以为讲述者在说谎。

16世纪始,从大西洋绕过非洲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被开辟出来,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来到中国东南沿海,他们逐渐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杭州。在近代西方工业化以前,以丝绸、茶叶为代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诱惑和竞争,这是中国文明辉煌的一页,也是世界近代文明的开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守明太祖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更多深怀遗憾远眺这块神奇大陆的人,却从未有缘踏进中国,遑论杭州?他们在内心发出无限的感喟: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但为什么就是不愿打开国门拥抱世界呢?

1574年,意大利传教士范礼安描述中国是个秩序井然的高贵而伟大的王国,相信这样一个聪隽勤劳的民族绝不会将使用其他语言和文化的朋友拒之门外。但是,事实让他感伤。他远渡日本,遥望中国,大声呼喊:

岩石,岩石!汝何时得开!”

【篇三:名家散文杭州】

《能不忆江南——杭州,一座天城的前世今生》是g20杭州峰会前,散文名家李舫献给杭州的一篇美文。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过杭州,而李舫此文,从全新的视角探寻杭州的前世今生。

写杭州的文章很多,但从未有人从寻找天城的角度来写。这是一篇情感真挚、内涵深刻的散文。作者通过全镜式叙事的方式,向读者展现美丽杭州的深厚底韵。文章一气呵成,在娓娓动听的叙述中,承载了众多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还原了有关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景,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是什么原因触发了您写这篇文章?

:我与杭州结下不解之缘,是在童年的时候。父亲出差,我随他同行。我是北方人,第一次来到南方,就是杭州,那是与凝重的北方截然不同的世界。南方的那种钟灵毓秀、那种温文尔雅,猛然间就走进了我的内心。说到这篇文章,写作的冲动和灵感就像一粒种子终于长成一棵枝叶散漫的大树,它很久很久以前就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只不过,今天,我才认真地将这棵大树的成长历程记录下来。《诗经》中有一句诗,可以表达我对杭州的情愫:“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杭州逗留期间,令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我认为,杭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成长,她不停地变美,我说的不仅是景色的优美,还包括人的美,而这正是最灵动、最丰盈的美。在这种意义上,杭州是一个有着无限成长空间的城市,这恰是她保持恒久魅力的奥秘所在。

:如何看待今日杭州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西方工业化以前,中国经济贸易能够称雄世界,与江南的富庶息息相关。如果从杭州指代中国的角度看,我认为,全世界没有一座城市可以替代我心中的天城

:假如有机会,您会选择定居杭州吗?

:当然,毫不犹豫地选择杭州。我们知道,杭州经济蜕茧成蝶的过程,显示着蓬勃的发展动力。逆势增长背后,呈现的是杭州、甚至浙江历任执政者的眼光、谋略、气度、胸襟,这才有了杭州的结构之变、动力之变、理念之变,这才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真经。我认为,在g20杭州峰会这个重要的世界经济舞台上,g20各成员的领导人集结,探求的也是这个真经

:您怎么看待杭州的历史和文化?

深度阅读:

《能不忆江南——杭州,一座天城的前世今生》原文: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天城,在哪里?”

冷峻的风,从黑黢黢的空中刮过,沿着犬牙交错的高耸檐廊,掠过清凌凌的湖面,悄然降落在夜的深处。

这是公元1492年的秋风。

名家散文杭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