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5.18《杨修之死》课文解析素材

发布时间:2018-11-28 16:16:19

罗贯中《杨修之死》课文解析

操屯兵日久,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段析】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点明人物心境,引出矛盾的导火线——“鸡肋”。为下

文写曹操杀杨修设伏笔。

【品味】两个“欲”字,写出了曹操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鸡肋”本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东西,这自然触动了曹操的心事。

“随口曰”,意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品味】“准备归程”,写杨修的才华出众,能猜透曹操的心思。

【段析】写杨修见传“鸡肋”二字而叫军士准备归程。杨修的才干在众人之上,能猜透曹操的心思,但擅自行动,客观上起到了“惑乱军心”的作用,是违反军纪的。

对于“鸡肋”的诠释入情入理,显示了杨修的聪明过人,但擅自行动,却成了他被杀的罪名。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表明夏侯惇对杨修的无比钦佩。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悖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悼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段析】写曹操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杀得似乎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这正是曹操为人奸诈险恶之处。

第一部分:写曹操借“鸡肋”一事,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杨修,这是故事的发展。

【品味】“绕寨私行”,再一次点明了曹操进退两难、夜不能寐的心理。

“造言”用得准确。因为曹操毕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不过是杨修的分析。强加于人,自然是造言,即编造的话。

杨修被杀,正是他的性格造成的,杨修身为行军主簿,岂有不知军纪之理,明知而故犯,表现了他的恃才放旷。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

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段析】写曹操于门内书一“活”字被杨修悟出其用意。

【品味】画线句点明曹、杨矛盾的症结所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接下来文章内容转入插叙,“数犯曹操之忌”一句,引出六个事例,同时,这句也是六个事例的总叙。

“不置褒贬”“书一‘活’宇而去”,写出曹操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虽小事也不直言。

“人皆不晓其意”与杨修的话对比,突出杨修的才华。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人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段析】写杨修以析字的方法分吃了曹操的“一合酥”。表面看是个恶作剧,实质是杨修卖弄小聪明不把曹操放在眼里的表现。

【品味】拆分“一合酥”三字,是杨修“恃才放旷”性格的又一次体现。

“虽喜笑,而心恶之”,又一次写曹操的心口不一,由前文的“忌”而“恶”,曹、杨两人的矛盾又加深了一步。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复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段析】写曹操“梦中杀人”的伎俩被杨修揭穿。“梦中好杀人”是曹操为防止他人暗害自己而编造的谎言,并通过“梦中”杀一近侍的实例来证明是真话,让人们相信,体现了曹操的虚伪和多疑。

【品味】“佯惊问”“痛哭”“厚葬”,写出了曹操的虚伪。本来就是故意杀人,却要装作是在“梦中”,其险恶虚伪可见一斑。

“人皆以为……惟修知其意”,以众人与杨修进行对比,突出杨修的才华过人。临葬时,杨修的“指而叹”,再次激起了曹操的不满。

“愈恶之”,说明曹操对杨修的厌恶日益严重,曹、杨两人的矛盾又进一步加深。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人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人府中。修知其事,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人。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段析】写曹植与杨修的关系,突出了曹植的爱才和好学。本段写杨修到曹操处告密,反被曹操疑惑,说明杨修已卷入了曹氏内部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

【品味】“常邀”与“密请”对比,衬托出曹丕处事精细,不动声色。

画线句写出了曹丕办事审慎练达。

“径”字写出杨修的轻率大意,双方相争,一个精细缜密,一个轻率大意,输赢已成定局。

又一次用“愈恶之”,说明曹、杨矛盾又深一层。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段析】写杨修唆使曹植不顾阻拦、立杀门吏,从而使曹植赢得曹操的肯定。但却被人告密,使曹操更加嫉恨杨修。

【品味】杨修教唆曹植立杀门吏,说明他已猜透了曹操的用意。他的计策使曹植赢得曹操的赞赏,但结果被人告密,说明他无所顾忌,办事不够稳重,又一次反胜为败。

“大怒”“不喜植”,表明曹操对杨修由“忌”而“恶”,由“恶”而“大怒”,两人之间的矛盾又加深了一步。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本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如果删掉有什么不好?)

【段析】写曹、杨矛盾逐渐加深,已达到一触即发之势。“今乃借……”句中一个“借”字点明“惑乱军心”只不过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这一句在文中起小结的作用。

第二部分:作者插叙六个事例,说明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品味】“依条答之”“对答如流”,从侧面写杨修之才。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矛盾达到一触即发之势,只待机会来到。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悖,下令来日进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段析】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遭失败,险些送了性命。粗看,这部分不过是情节的继续,与“杨修之死”这个题目无关。但和“方忆杨修之言……”联系起来,就可知这些内容证明了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文章以“身死因才误”一线贯串,情节从“屯兵日久”至“就令班师”,结构完整,曲折有致。

第三部分:这是故事的结局。次日出战,被迫退兵。事实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于死杨修,说明杨修真的有才,写此段的目的仍在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而“惑乱军心”只是一个借口。

【品味】“佯怒”,即假装发怒,以此来掩饰杀杨修之心虚。

由“犹豫不决”到“兵出斜谷界口”,强改“退兵”为“进兵”,掩盖杀杨修的用心,掩盖想退兵的心事,表现出曹操的虚伪狡诈,令人莫测。

“厚葬”杨修与“厚葬”近侍一样,都表现了曹操的阴险和虚伪。

“就令班师”这个结局暗示杨修预见正确,不是惑乱军心。这里曹操是给自己一个台阶,借机退兵,“厚葬”与前面“恶之”形成鲜明对照,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答案速查

去掉这部分内容,虽然从行文上看,前后仍然连贯,但是这部分内容是作者对杨修之死的原因的探究。用上这部分内容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曹操杀杨修的原因;同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杨修“恃才放旷”和曹操“忌才多疑”的性格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5.18《杨修之死》课文解析素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