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2课时)

发布时间:2019-05-07 03:43:52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知识链接】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

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

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

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课文探讨】

1.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 兵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yì)帛(bó)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之义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餍(yàn)酒肉 瞷(jiàn 墦(fán 讪(shàn 施(yí)从

语人(yù) 卒然(cù)恶(wū)乎定 嗜杀(shì)苗槁(gǎo)沛然(pèi

2、分小节学习,合作解决相关问题

1节(梁惠王上) 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并完成下列问题。

1)重点字词:

河内移其民于河东 邻国之民不加少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加: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请以战喻 兵刃既接

请:请允许我 喻:打比方、比喻 既:已经(以后)

或百步而后止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或:有的人 以:凭借 则:那么 何如:如何

谷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胜:完全、尽 以:按照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申:反复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道路

(2)文言句式:

(判断句):非我也,岁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介词结构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之:宾前标)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则如何)

树之以桑:以桑树之(以:用,树:种植,之:音节助词,不译)

3)文句翻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译:咚咚咚地击鼓进军,武器刀刃接触以后,丢弃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

有的人逃跑五十步后停止。凭借逃跑五十步的人耻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么怎么样?

②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能够吃光,木材不能够用尽,这让百姓能够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没有

遗憾。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

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猪狗吃了人的粮食(官府)却不知道收敛;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打开粮仓

赈救;人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所造成的。

4)课文探讨

①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梁惠王和邻国之君的本质一样,都是杀民的暴政。

②孟子具体的讲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包括几个方面?具体说说都有哪些措施?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谷、鱼、木,即有吃有用,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先解决老百姓

的温饱问题,运用排比,有吃用不尽之感。那么,王道之始的标准就是要“养民”而非杀民。(补

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一步做好之后呢?树桑、蓄殖、耕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这里

俨然是在奔小康啊,那么第二步的理念就是要“富民”,同样是三个排比,令人不禁向往。那么,

我们一手要抓物质文明,另外还要抓什么?精神文明,即教育,教化百姓要知孝悌之义,要有助

老之心,以形成尊老爱幼、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 “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这便是王道之

成。

2小节(《齐人乞墦》)

(1)解释句中加粗词。  
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蚤起:“蚤”通“早”。  
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
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4)文句翻译

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译: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5)课文探究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的丑态的?

明确:从五个方面来层层揭示齐人的丑态:一、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优越

形象;二、妻子的怀疑、与妾的商量;三、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四、妻妾的羞愧和

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五、齐人无耻得意的另一种丑态。三次正面,两次侧面,曲折越多,

越具有戏剧性和讽刺性,尤其是最后齐人“骄”时的洋洋自得,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极具讽刺意

味。

2、文中的哪些关键字可以表现出齐人的品性?

“尽”。 “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必”,乞食行为的经常性,他的无耻深入骨髓。

“遍”,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说富贵者。为下文铺垫。

“乞”行为的卑劣,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

“顾”真是贪得无厌,无耻至极。 “施施”,洋洋自得,恬不知耻。“骄”外表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的厚颜无耻,欺骗虚伪,刻画的深入骨髓。 “良”具有讽刺的效果。

3 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傲慢自得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自己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重点实词、虚词,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2、分析孟子富含幽默的说理特点;

3、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3小节(攘邻之鸡)全班朗读全文,并尝试翻译文章

(1)重点字词

去关市之征(免除) 今兹未能(年) 请轻之(形容词作动词,减轻)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地;攘:偷)

请损之(减轻) 月攘一鸡(名词作状语,每月)

2)文句翻译

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如知其 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3)课文探讨

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的喻意为何?

明确:知错就要下决心立即改正,不能找借口拖延时间,更不能明知故犯!

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一方面,既然知道自己是错的,就应该果断彻底的斩断错误之根,彻底解决错误的行为。错误无论大小都是错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更不应谈什么循序渐进的改正。那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拖延时间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改过的真心。另一方面,知道错了,要下决心立即改正,一定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4小节(孟子见梁襄王):朗读全文,完成下列练习

1 重点字词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鲁肃闻刘表卒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3、文句翻译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

4、深入探究

A.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 国 君的威严。

 B、梁襄王缺乏 国 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C.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 向 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D.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 喻 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 明了 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总体探讨】

下面我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揣摩文中人物的言行,力求用生动的语气把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A 、师生探讨从文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明确:爽快、耿直,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  

具体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面对梁襄王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另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明确: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2课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