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诗集

发布时间:2014-10-12 12:34:21

韩偓 (844-920) 字致尧, 长安人。

钓龙台诗

无那愁肠日九回, 强抒怀抱立高台。中华地向城边尽, 外国云从岛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 一冬无雪却闻雷。离宫紫气生冠冕, 试望扶桑病眼开。
钓龙台:亦称越王台,在闽江北岸。

曾巩 (1019-1083) 字子固, 江西南丰人。

出利涉门
红纱笼竹过斜桥, 复记翚飞入斗杓。
人在画船犹未睡, 满堤明月一溪潮。

利涉门:唐罗城南门,位置在今安泰桥北。


朱熹
次韵

百年地辟有奇功﹐创见犹惊鹤发翁。

共喜安车迎国老﹐更传佳句走邮童。

闲来且看潮头入﹐乐事宁忧酒盏空。

会见台星与卿月﹐交光齐照广寒宫。

越王城下水融融﹐此乐从今与众同。

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

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风通。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 历城(济南)人。

贺新郎
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
翆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荫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三山:指福州南门内的于山、乌山和北门内的屏山,转为福州的别称。
西湖:公元282年,晋置晋安郡,郡守严高筑子城于越王冶城之南,并凿东、西二湖。后东湖雍塞,西湖尚存。
十里水晶台榭:五代闽王所建行宫,在西湖岸边,已毁。

和前韵
觅句如东野。想钱塘,风流处士,水仙祠下。更忆小姑烟浪里,望断彭郎欲嫁。是一色空蒙难画。谁解胸中吞云梦,试呼来草赋看司马。须更把,上林写。 鸡豚旧日鱼樵社。问先生,带湖春涨,几时归也? 为爱琉璃三万顷,正卧水亭烟榭。对玉塔微澜深夜。雁骛如云休报事,被诗逢敌手皆者。春草梦,也宜夏。

又和
碧海桑成野。笑人间,江翻平陆,水云高下。自是三山颜色好,更着雨婚烟嫁。料未必龙眠能画。拟向诗人求幼妇,倩君妙手皆谈马。须进酒,为陶写。 回头鸥鹭瓢泉社。莫吟诗,莫拋尊酒,是吾盟也。千骑而今遮白发,忘却沧浪亭榭。但记淂灞陵呵夜。我辈从来文字饮,怕壮怀激烈须歌者。蝉噪也,绿荫夏。



萨都剌 (1272-1355)字天锡, 山西雁门人。

闽中苦雨
病客如僧懒,多寒拥毳裘。
三山一夜雨,四月满城秋。
海瘴连云起,江潮入市流。
钓杆如在手,便可上渔舟。

陆游的诗词:

登子城新楼遍至西园池亭》:

狂夫无计奈狂何,何况登临逸兴多。

千叠雪山连滴博,一支春水入摩诃。

吟余骑省霜侵鬓,钓罢玄真雨满蓑。

逐虏榆关期尚远,不妨随处得婆娑。

[注释] 子城: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所建,北宋太守程师孟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建,在城上设有9楼,所谓新楼,就是宋时新建的。西园:是官家园林,又称州西园,在当时的福州府衙西边。狂夫:诗人自称。逸兴:清闲脱俗的兴致。滴博:古时候边疆一处关山的名称,千叠雪山即指北方边疆的地理环境。摩诃:梵语音译,大、多、胜的意思。骑省:书名《骑省集》,宋徐铉著。霜:头发白如霜。钓罢玄真:苦修悟道,玄真指道的真谛。蓑:棕衣,蓑衣。榆关:山海关。婆娑:盘旋,徘徊。

此诗大意是:我是个狂人,总是解不开心中的痴狂,何况游览一个好地方,脱俗的兴致、脱缰的思绪更是纷至沓来。遥想滴博边关,重重雪山与它相连;眼前则是一条江水,径直流向更加广阔的地方。吟读了《骑省集》之类的著作,头发就渐渐花白了;苦修悟道之后,雨水已经淋湿了蓑衣。把敌兵赶出山海关,为期尚远,不妨让身心在所到之处稍作徘徊。

诗人到哪里都不忘逐虏大计,不忘边疆战事(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他终生的心结。他初到闽中就写下一首心情悲愤的诗《适闽》:春残犹看少城花,雪里来尝北苑茶。未恨光阴疾驹隙,但惊世界等河沙。功名塞外心空壮,诗酒樽前发已华。官柳弄黄梅放白,不堪倦马又天涯。即使是登上福州子城新楼,游西园,置身池亭雅地,也不例外。难怪他临终前会有《示儿》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妨随处得婆娑,只是他自我安慰的无奈表述。

醉吹横笛坐榕阴

——陆游《度浮桥至南台》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烟云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释] 浮桥:福州万寿桥的前身,是闽江南北的重要通道,因水流湍急,屡修屡坏,一直到元代,头陀法助募资建石桥,现在改成了解放大桥。南台:南台岛,指福州仓山一带。废:放弃。试:试探。寻:寻找。九轨:轨是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九轨引申为车轮滚过后留下的痕迹,这里即指道路,钱锺书《宋诗选注》说,九轨句写浮桥的用途,千艘句写浮桥的形体。系:绑、缚,把船只并列绑扎连接,上面铺板,形成浮桥。墟落:村落。白发:诗人说自己年纪老大。

此诗大意是:客居福州,经常生病,本已放弃游览雅兴,但听说南台那个地方不错,便决定试着去探寻一番。走过闽江的浮桥,只觉得道路是在怒涛上缓慢延伸,无数船只被紧紧地系在大江中间,连接着两岸。南台的寺庙里,有钟鼓之声,似乎在催促着傍晚和清晨的轮回,许多村落,自古至今就在这一片烟云之中。我虽然上了一定的年纪,但今天豪气勃发,来此地游览一番,歇息的时候,暂且坐在榕阴下,饮一点酒,吹响心爱的横笛。

这首《度浮桥至南台》是陆游任职福州最重要的作品,为我们再现了南宋时福州城南闽江的波涛汹涌,以及江上浮桥的壮观,那时江面比现在要宽阔得多。而白发未除豪气在,既指诗人此次去南台是一次豪气勃发的游览,又暗含诗人抗敌报国壮心不已的意思。

辛弃疾:
先来读他的一首《西江月》:
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
万象亭中把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啼罢醉方休,细雨斜风时候。

[注释] 西江月: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贪:贪恋,片面追求。明朝:明天。重九:重阳节。万象亭:在福州于山,从于山法雨堂向东往戚公祠方向,拾级而上,可以看见万象亭,后人为纪念辛弃疾而重新修建。九仙阁:于山有九仙观,建于北宋,其后殿即称为九仙阁。鸦:鸦雀。罢,结束。休:停止,消停。

这首《西江月》大意是:贪恋时光不要过得太快,心里数着日期,以为明天才是重阳节,不知不觉之间,却已经过了中秋。人生匆匆,又有多少愁苦可以排解,眼前所见,只有秋天的黄花开放依旧。 今天,我在万象亭中饮酒,到了九仙阁,酒劲上来,只好以手扶头。这样歇息一阵,直到城头鸦雀都叫累了,醉意才消。这时候才发现,天空中已经下起了细雨,斜风把雨打到了人的脸上……

这是1193年重阳节辛弃疾在于山万象亭饮酒后作的词,表达了壮志难伸、借酒浇愁的郁闷心情。词与酒,是他寻求心灵安慰的两个精神保姆,他一生的600多首词作中,有一半与酒有关,甚至还有写戒酒开戒的。人生就在醒醉间,辛弃疾一生总体上是胸怀豁达,个性狂傲,性情不喜遮掩,对于荣辱拿得起放得下,但写这首《西江月》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眼看着北伐无望,故土难回,免不了流露出低落的情绪。





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



文学史家说辛弃疾是苏东坡之后豪放词的代表,实际上他跟苏东坡一样,所写的婉约词一点也不少。有许多词,婉约豪放的界线又怎么分得清呢?尤其辛弃疾,无事不入词,写法也不拘一格,嬉笑怒骂、调侃、议论、写景、抒情,都可以用词来表现。下面这首《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就难以单纯地给它贴上豪放婉约的标签。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阴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注释] 赵丞相:指曾经在福州担任太守并疏浚西湖的赵汝愚。经始:开始营建,泛指开创事业,这里指赵汝愚疏浚西湖的功业。翠浪:湖面翠绿的波浪。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天河:银河,天空。卧龙山:在福州城西北郊,当时福州西湖比现在广阔得多,延伸到卧龙山下。约略:大概,好像。滟滪: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称为滟滪堆1958年整治航道时已炸平。瞿塘:长江三峡之一,以水急滩险著称。马:比喻瞿塘峡像一匹奔腾的烈马。浩:浩繁,浩茫。西湖社:西湖的诗社。重来手种:赵汝愚第二次来福州任太守,不仅继续疏浚西湖,还倡导并亲手在湖边种树。陌上:路上。故国:指五代的闽国。水晶台榭:闽国王延钧喜爱西湖,在西湖建后宫,称为水晶宫。复道:从王宫通向西湖的夹道,1993年福州曾发现复道旧迹。粉黛:指闽王宫的妃子,当年闽王宠妃陈金凤在西湖观看龙舟竞渡,曾自编《乐游曲》,讨闽王欢心。中洲:湖中间的绿洲、小岛。

此词大意是:广阔的湖面,翠绿的波浪吞没了整个原野,一直延伸到卧龙山下。是谁(赵丞相)挽住了天河,要在这里照影子。下一点雨,烟雾笼罩,这种景致当然不错,若是天晴,这里会更漂亮,这个时候,福州西湖就像是尚未出嫁的西施一样美。等什么时候有空,仔细把这里的山水来描画。想象的画面中,在广阔明亮的水光山色之间,要出滟滪堆的样子,又好像有扁舟要冲下瞿塘峡。我心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句子,但对于西湖美景,还是感到浩浩茫茫难以描写。(也有人把浩难写解释为:赵汝愚主持疏浚西湖时,曾遭朱熹反对,朱熹质疑说费多利少,而辛弃疾与朱熹交情不错,不便在词中批评朱熹,故而说浩难写 诗人们按惯例都加入西湖诗社。诗歌要记录时代风流,特别应该记下,赵丞相二次来福州之时,亲手在西湖种下的树,早已绿树成阴了。路上的游人,常常夸耀闽国往日的辉煌,比如西湖后宫的楼台亭榭,尤其是那条从王宫通向西湖的地下通道,它在清凉的夜晚发生过什么事,正是人们最喜欢谈论的话题。闽王的妃子,曾经在西湖中间的小岛上歌唱美妙的乐曲,现在来追问这些事,当年见证过的鱼和鸟都已经不存在了。往事如烟,时光如水,堂屋上,有燕子在做窝,似乎在告诉我们,又一年长夏来到了。

这首词上片重点写景,写美景的同时,歌颂了赵丞相对福州西湖所做的贡献。下片重点感事,追述了闽王宫和水晶台榭的沧桑变化,暗示了作者对南宋当局歌舞升平、贪图安乐的担忧。

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这一句是吟咏福州西湖的名句,是辛弃疾从苏轼诗句化来的。苏轼写杭州西湖有一首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诗虽然已经家喻户晓,但不妨碍辛弃疾别致的化用,因为辛弃疾化出了新意。这个新意,不仅在于四句浓缩成了两句,更在于辛弃疾笔下个体的情态更加鲜明。苏东坡笔下,”“状态的景致都很美,处于并列地位;而辛弃疾明显更喜欢的状态。为什么说晴更好呢?因为他觉得,晴天的西湖就像是未嫁的西施一样美。未嫁的西施到底是什么样的美?那是一种清纯亮丽的美,充满青春的活力,又自然天成,根本用不着涂脂抹粉,无论淡汝还是浓抹都不需要。

福建师范大学从前有一位老教授,叫黄寿祺,是易经专家、古文专家,据说曾经师从章太炎。1962年的某一天,这位教授突然想起辛弃疾的名句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写下一首诗《久未至西湖,偶忆辛稼轩游西湖词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之句,因而有作》:

风雨晴烟罔不宜,稼轩丽句耐人思。

莫嫌湖比杭州小,恰似西施未嫁时。

意思是说,福州西湖无论天晴下雨,或是刮风起雾,都不会不好看,辛弃疾的美丽词句是耐人寻味的。不要嫌福州西湖比杭州的小,它就像西施姑娘没出嫁时那样美。

黄寿祺与辛弃疾,相隔八百年,却心意相通,借着诗词丽句,表达了心中理想的美。其莫嫌之句,则又有针对性地劝告世人,无论看待自己还是看待事物,都要把胸怀、眼界放宽些。正如毛泽东劝慰柳亚子所说: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何必南园作醉乡

——李纲《宴湖亭》



当历史走到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时,出现了让人揪心的一段。由于这一段历史,整个南宋的诗词就比别的朝代多出了一个主题,那就是恢复失土、抗金报国,而这个主题又总是伴生着壮志难酬的悲愤。正如岳飞在他的《满江红》词中所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大举南下,第一次围困了大宋的首都东京汴梁。还没等过完春节,徽宗皇帝赵佶就仓皇传位给太子赵桓,这就是宋钦宗,钦宗将年号改为靖康1126年就成了靖康元年。面对父皇交给他的烂摊子,面对金兵的威胁,钦宗也没有准主意,他一方面任用兵部侍郎李纲守城,另一方面又派人与金兵统帅讲和。在李纲的坚守之下,金兵无法攻破东京,围城33天之后,不等赔款交齐就自动撤围而去。但是,在1126年冬,金兵再次包围了东京,这一次围城20多天,就攻陷了,李纲等主战派早已被贬到外地,谈判也都失效。到了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将徽、钦二帝及其宗室、后妃、官员、工匠等一万四千多人像牲口一样掳往北国,这就是靖康之耻

也就在1127年五月初一,赵桓的九弟、康王赵构在痛哭流涕中称帝,延续父兄基业,即宋高宗,国号仍为宋,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一直偏安南方,连半壁江山都不足。在南宋初建的朝廷中,一代名臣李纲,曾经闪耀一时,像一颗流星,划破长空。赵构称帝一个月,即任命李纲为相。李纲极力主张把首都选在北方,在赵构无意北返的情况下,他就着手在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进行整顿,包括机构设置、国赋税收、募兵买马、训练军队等等,使新的宋王朝初现生机。但是,赵构空有一批忠臣良将(比如李纲、宗泽、岳飞等),奈何他自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忠臣良将终究无用武之地。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初旬到八月十八日,李纲担任宰相仅75天就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而被罢免。

李纲(1083—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居士,祖籍福建邵武,罢相后离京,担任湖广宣抚使等职,晚年寓居福州(从1138年起),病逝于此,谥忠定,著有《梁溪集》、《建炎时政记》等。闽侯有李纲墓,福州西湖的桂斋,是林则徐借李纲的书斋名命名的,桂斋院内的李纲祠堂,也是林则徐从屏山迁来的,林则徐题李纲祠联曰: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这里我们来欣赏李纲在福州写的一首诗《宴湖亭》:

画栋翚飞瞰曲塘,主人情重启华觞。

月摇波影鳞鳞碧,风入荷花苒苒香。

散策幸陪终日适,开襟还喜十分凉。

天涯随分同清赏,何必南园作醉乡。

[注释] 宴:宴会。湖亭:福州西湖湖心亭。画栋:雕梁画栋,形容湖亭的装饰美。翚飞:形容建筑的飞檐。瞰:俯视或远望。曲塘:岸边弯曲的水塘。启:开。华觞:丰盛的酒宴,觞指酒杯。鳞鳞:形容水面波光闪闪。苒苒:渐渐弥漫开来。散策:散步的手杖。随分:随缘,随意。清赏:清正的欣赏。南园:暗指南宋初年的南方,福州一带,有的版本写作南国

这是李纲应友人之邀,赴湖心亭饮宴之后的诗作,描写了福州西湖夏天夜景之美,也写到诗人自己当时赋闲的心情,委婉地表达了屈身南方、壮志未酬、酒醉浇愁的内心隐痛。诗的大意是:湖心亭内雕梁画栋,其飞檐俯瞰着弯曲的水塘,主人真是情谊深重,在这样独特的地方为我摆开丰盛的酒宴。夜幕降临,天空的月影倒映在水中,摇摇晃晃,波光闪闪。微风吹来,水塘的荷花散发出时浓时淡的香味。我现在闲居福州,平日里散步幸好有手杖相陪,还算适意;这样的夏夜,且解开衣襟,心里还是喜欢更凉爽些。远离朝廷,人在天涯,随意与人同赏清福,又何必把这里当作了逃离国事的醉酒之乡呢?

万里江山知何处

——张元幹《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



靖康之变前夕,主战派代表李纲的身边有一名得力助手,此人来自福州,名叫张元幹。张元幹出身官宦之家,年少即有壮志。当时他在李纲的行营做属官,率众拒敌,浴血奋战。后来李纲受排挤被免职,张元幹也因此获罪。

宋高宗绍兴年间,朝廷与金人议和,胡铨上书请斩投降派代表人物秦桧,天下震动,胡铨因此获罪,被贬新州(广东新兴县)。胡铨在赴新州的路上,途经福州嵩口(此前胡铨已经被贬过一次,在福州任签判之职),退居在家的张元幹为他送行,并激于义愤作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以壮其行色,显示出一股浩然正气。

这首《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全文如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胡邦衡:即胡铨,字邦衡,江西庐陵(吉安)人,曾任枢密院编修,秦桧死后获重新启用,官至兵部侍郎。谪:贬谪。神州:指中原沦陷区。画角:涂彩的号角。离黍:用《诗经》中《黍离》诗意,悲叹汴京故宫荒废。底事:何事。砥柱:比喻国家支柱。九地:九州之地。黄流:黄河水流,借喻金兵到处肆虐。狐兔:代指金兵。天意:指朝廷用意。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耿:明亮。斜河:斜转的银河,表示夜深。微度:慢慢飘过。雁:古人常用雁表示音信传递。儿曹:小辈们。尔汝:你我相称,表示亲密。大白:酒杯名。金缕:即《金缕曲》,《贺新郎》词调的别名。

此词的大意是:对于中原失地,我一直魂牵梦绕。又是令人惆怅的秋天,凉风中似乎传来军营的号角声,汴京故宫大概已长满荒草。为什么昆仑山的支柱会倾倒,使得滔滔黄河四处泛滥,无数的村庄被狐兔一般的金兵侵占。朝廷用意真是难以问清楚,随着国破家亡,人也老了,这满腔悲愤更是难以倾诉。今天在这水边,送你去那遥远的地方。 凉风吹拂着岸边的柳树,残余的暑气即将消尽。夜深了,明亮的银河已经斜转,星稀月淡,几片浮云慢慢飘过。万里江山,谁知道英雄立身何处?回想从前,我们曾对着床头彻夜长谈,如今要去的地方,大雁尚未飞到,我写给你的书信托谁送达呢?然而,放眼天下,心里装满了国家的现在和过去,又怎能像小孩一样专讲个人的恩怨得失呢!举起酒杯吧,听我为你唱这首送行的《金缕曲》。

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福州永福(现永泰县)人。其词多慷慨郁勃之气,豪迈刚健,自成一家,为南宋爱国词人的先声,著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等。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夸赞张元幹的词作和为人。

这首词把对民族危亡的关注与对个人身世的感伤融合起来,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伤的遥想,又有昂扬的劝勉。慷慨悲凉,波澜起伏,在当时广为流传,自然也激怒了权臣秦桧,秦桧就找了个理由把张元幹除名削籍。纪晓岚把这首词视为《芦川词》压卷之作,认为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

——李弥逊《蝶恋花·横山阁》



百叠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老子人间无着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词语注释]

横山阁:在乌石山南坡上,亦称横山馆,已毁。百叠:表示繁复重叠。南台:闽江南岸的南台岛,指福州仓山一带。峥嵘:高峻突出。天尺五:指阁在山上,高可触天,好像离天空仅有五尺之距。荷芰(ji去声):荷叶和菱角。习习:形容和风。袢(pan去声)暑:炎暑,热夏,原意是指夏天穿的白色内衣。老子:老夫,作者自称。无着处:没有着落之处,没有去处,表示苦闷。尊:同,酒杯。横山主:横山阁的主人。

[作者简介]

李弥逊(1086—1153),字似之,福建连江人,两宋之间的爱国词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任饶州知州,后任户部侍郎、端州知州、漳州知州,由于秦桧专权,退居连江西山。其词多抒写乱世之中的感慨,风格豪放,著有《筠溪集》《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阅读参考]

《蝶恋花·横山阁》是作者晚年的词作。作者曾官居户部侍郎,面对秦桧与金兵苟和,提出批评,被贬为漳州知府,而后归隐连江西山,不时出门游玩,借以排遣郁闷。这首词在赞美乌山和横山阁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作者报国壮志难酬的愤懑。

大意是:夏日登上横山阁,只见远处层峦叠嶂,而闽江好似一条丝带。南台一带,道路弯曲,十里人家,星落散居。榕树枝叶繁茂,遮住了江面,时而可见一行白鹭飞起飞落。黄昏时分,天空中飘下了细雨,只好把窗帘放下半卷。 山势高峻,楼势突出,带有荷菱香气的凉风,习习吹来,消解了暑天的闷热。既然天底下没有老夫的去处,只好手持酒杯,姑且来做横山阁的主人了。





天风直送海涛来

——赵汝愚《绍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鼓山,是福州的游览胜地,官员和百姓都喜欢这里。鼓山灵源洞有密集的摩崖石刻,除了蔡襄、朱熹等人的字迹,还有南宋福州太守赵汝愚留给福州的一首名诗《绍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

堪叹人生祇如此,危栏独倚更裴回。

[注释] 绍熙辛亥:宋光宗二年(1191年),赵汝愚再次在福州任上。厌:厌倦。尘埃:到处奔波,风尘仆仆。快:畅快。直:径直。故人:指好友朱熹,赵汝愚第一次入闽时,朱熹在武夷山,赵汝愚曾寄赠食用品。契阔:离散。何厚:多么深厚。禅客:指鼓山涌泉寺住持元嗣,此时已离去。飘零:流落。灰:消沉。祇:只。裴回:徘徊。

此诗大意是:几年来到处奔走,已经厌倦了风尘,今天再次登上鼓山,仍然感到很畅快。山下闽江水滔滔奔流,天空的明月却留恋着鼓山,并未随着流水而去。阵阵秋风吹来,仿佛送来了海涛之声。文友之间的情谊是多么深厚,但此刻我们不在一起。寺庙高僧也已离去,不知流落何方,不免让人有些沮丧。人生就是这样,让人感叹,我只好独自靠着高高的栏杆,在这里徘徊。

赵汝愚(1140年-1196年),字子直,江西余干人。他曾先后两次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职务,是对福州有功的太守。第一次是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五月,赵汝愚以朝奉郎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到淳熙十二年十二月离任。第二次是在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这年十一月,他以敷文阁学士、中奉大夫的身份再次来福州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这次任期不到一年时间,第二年十月被朝廷召为吏部尚书1195年特进右丞相,不久被罢。

此诗是赵汝愚第二次出任福州太守时写的,面对名山胜迹,故旧离去,感慨丛生,题诗刻在鼓山观音阁东石门附近的岩壁上,紧挨着朱熹的题刻。朱熹是大儒,1183年,朱熹到福州讲学,并看望女儿女婿(青年才子黄榦,既是他的学生,又是他的女婿),受到福州太守赵汝愚的礼遇,两人结下深厚友谊。1187年,朱熹又一次从江西来福州拜访赵汝愚,不料赵已调任四川了,朱熹到水云亭后,留下了一方潇洒飘逸的行书石刻,表达强烈的思友之情: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朱熹的这方题刻,赵汝愚几年后再任福州太守时才看到。古人交往不像现在的电话和短信这样方便,赵汝愚与朱熹以石刻留言,虽是无奈,却成一段佳话。

这首诗抒发了赵汝愚在多年政治生涯中壮志未酬的惆怅心情和对师友朱熹、鼓山住持元嗣等人的思念情怀,历来被推为游鼓山的绝唱,后来朱熹又以诗中的天风海涛作为鼓山绝胜,将这四字书刻在鼓山绝顶峰。

到山不识山面目

——朱熹《方山》



在南宋时代,相对于北方而言,福州还算是安逸之地,它的经济和文化也相对繁荣,所以福建才会成为南宋理学创立与传播的重要区域。大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曾多次来到福州,有时是路过,有时专程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祖籍江西婺源(宋代属安徽),出生于福建尤溪,曾居建阳。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曾任枢密院编修、漳州知州等职,赵汝愚荐为焕章阁待制、侍讲。后被人弹劾为伪学,入闽避祸。死后获赠太师,追封为信国公,改徽国公,伪学又上升为官学。有《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传世。

朱熹在福州的时候,曾到闽侯的吟翠山楼讲学,讲学之余,登五虎山(方山)览胜,题刻之外,还留有一首《方山》诗:

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

归来几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

[注释] 方山:俗称五虎山,在闽侯。九鼻:指五虎山东向,壁立千仞,谷口深险,四面好像城郭;九鼻之语来自梁克家《三山志》,《三山志》描述方山为山在州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遥望突兀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梁克家是南宋一代名相,比朱熹大几岁,曾任福州知州,右丞相。曲:指溪水在山中弯曲绕行。几:竹凳子。倚天百尺:靠着天很近,似乎只有百尺之距。寒玉:天上的云气,清凉似玉。

此诗大意是:来到方山里面,却看不清它的面貌,只见山势险峻,溪水弯曲。归来搬把竹凳子在窗前坐下,心里仍在回想着方山之巅接近天宇的山势,以及山上的寒气。

首句到山不识山面目是从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化来的,既是个人体验,又含有哲理。





一心忧国愿年丰

——朱熹《游西湖》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朱熹来到福州西湖,见荷花盛开,为这里的秀美风景而动心,吟出一首《游西湖》:

越王城下水溶溶,此乐从今与众同。

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

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注释] 越王城:冶城,闽越王无诸所筑,俗称无诸城。水溶溶:形容湖面宽广、湖水荡漾的样子。与众同:指诗人自己当时是以布衣身份入闽,与百姓同等。芰(ji去声)荷:荷叶或荷花。永:永久。禾黍:稻子。西风:这里指秋风。潮信:指江潮上涨与退去,时间每天准确推移。酬唱:以诗词互相酬答。风物: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

此诗大意是:越王城下,湖面碧波荡漾,此时我来到福州西湖观赏美景,这种快乐与众人是一样的。满眼的荷花正要永久盛开,转眼之间,稻子就要迎来秋风,秋收季节很快就要到了。向西湖远处看,天空很是开阔,江潮的时间规律与大海气息相通。诗歌酬唱不必刻意夸赞这里风物的美好,心里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但愿今年收成好些。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诗人心里装着百姓,装着国家,所以才会由眼前的荷花想到稻子的收成,由湖水与江潮想到大海,由个人想到天下。这首诗让我们看到,西湖不单是代表着风雅,西湖更大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映照出人的胸怀。





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

——朱熹《寄题廓然台》



昨游九日山,散发岩上石。

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

归来今几时?梦想挂苍壁。

君结茅地,恍复记畴昔。

年随流水远,事与浮云失。

了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

遥怜石上翁,鹤骨双眼碧。

永啸月明中,秋风桂花白。

[注释] 廓然台:在于山吸翠亭东,有一巨石,题刻廓然台,乃是北宋福州音乐理论家陈旸命名,高僧鸿份手书;宋时,站在此处远望,可见绿野广阔,风景绝佳,廓然就是广阔、寥廓的意思。九日山:于山的别称。散发:指诗人自己弃了官簪的普通装扮。天宇:天界,天空。尘境:人世间。梦想挂苍壁:梦想还挂在旧墙上,既未实现也未破灭。结茅:结草搭盖茅舍,指隐居处。恍:隐约。畴昔:从前。石上翁:指陈旸。鹤骨:形容身体消瘦。啸:长吟。

这是朱熹的《寄题廓然台》诗。朱熹十几岁时就随父亲到过福州,但那时印象不深。此后多次到福州,多有题咏。晚年到福州,既为了避祸,又借讲学和游览来排遣心中郁闷,因为当时朱熹的学说被指为伪学。宋宁宗庆元年间,朝廷派系斗争激烈,掀起庆元党禁,排挤伪学”“伪党,朱熹等50多人受到打击和牵连。《寄题廓然台》这首诗大概是朱熹晚年所作,诗中回忆了前人往事,联想到自己的际遇,颇多感慨。他感慨人世间是如此狭小,何处可以找到用武之地;他感慨日子过得胡里胡涂,竟不知什么时候归来;他感慨自己的梦想尚未实现,还闲挂在墙上;他感慨年事如流水,过去的不再来。

遥怜石上翁,字面上是可怜音乐家陈旸,实际上怜惜自己,身边缺少知音,只能对月长吟。

路逢十客九青衿

——吕祖谦《送朱叔赐赴闽中幕府》



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注释] 青衿:读书士子穿的衣饰,代指莘莘学子。同袍:比喻同学友爱。

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祖籍山东,定居浙江金华,官至国史院编修。是南宋著名学者,与朱熹、张栻(南宋宰相张浚之子)合称东南三贤,朱熹曾把儿子朱塾送到吕祖谦门下做学生。吕祖谦出身官宦世家,他的先祖吕蒙正、吕夷简、吕公弼、吕公著,都曾在北宋朝廷当过宰相。从他的曾祖到他的父亲,家族中又出了多位朝廷命官。吕祖谦本人是南宋孝宗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综合当时各家学说,是浙东金华学派(婺学)的创立者。他又是哲学史上著名的朱(熹)、陆(九渊)思想论辩的鹅湖之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可惜他40多岁就病逝了。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春,吕祖谦的父亲吕大器到福州担任福建提刑司官员,吕祖谦随父到福州求学,师从理学家林之奇,后来的岁月中,他与闽中学者多有交往。

吕祖谦的《送朱叔赐赴闽中幕府》(有的版本写作《登郡城》),是吟咏福州的一首名诗,历来被广泛引用,写的是宋代闽都学风的盛行,满街是书香人家。此诗大意是:在福州,路上碰到十个客人就有九个是读书人,而且多半是同学或弟兄。最让人回忆和怀想的是夜晚,街市桥边,在灯火安宁的气氛中,巷南巷北都会传出读书声。





日暮天寒山路长

黄榦《寿山》



朱熹在福州有个心爱的学生,名叫黄榦,朱熹不仅把次女许配他为妻,临终前还亲自把手稿交付给他。

黄榦(1152年-1221年),南宋理学家,朱熹高足,字直卿,号勉斋,福州闽县(今福州)人。黄榦曾官至大理丞,晚年倾心著述,对朱熹学说的发展贡献很大,有《黄勉斋文集》传世。

我们来看黄榦的一首七言绝句《寿山》:

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

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

[注释] 寿山:在福州城北40公里,因产美石而久享盛名。文多:指寿山石纹路漂亮,丰富多彩,。寺:指寿山的广应寺,建于唐代,今已毁。萤煌:萤火,萤光。

诗的大意是:寿山石纹路极其丰富、华丽,引得刀斧加身,被人们雕刻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寿山的寺庙则屡遭火焚,成了荒野上的萤光。它们一个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赏,一个则越来越暗淡,人世间的荣辱就是这样,不必去计较,太阳总会落山,天气总会寒冷,山间的道路却总是那么长。

这是最早吟咏寿山石的诗作,既写到寿山石华丽的特质,又写到它被雕刻成工艺品的历史。这又是一首借物言志诗,诗人由寿山石想到人生,有感而发,并提出,人世间的荣辱不必太计较,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强自立最重要。这是他的仁忍宽恕思想的反映。

闽山有多大,何处看闽山

——程师孟《闽山》



闽山,一般作为福建的山的统称。这里是专指,闽山,是福州城内的山名。据说唐玄宗曾经赐名乌石山为闽山,但这个名称没有流行,所以乌石山还称乌石山,或简称乌山。诗中的闽山,是指玉尺山,在光禄坊内(旧的福建省法院大院内,但不是假山),是乌石山的分支,现在只剩下一块大石头,石头上至今仍刻着好多段题刻,其中闽山光禄吟台特别明显。光禄吟台四个字,正是源于程师孟的诗《闽山》(有的版本写作《游玉尺山寺》):

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

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

[注释] 永日:漫长的一整天。野僧:僧人,指闽山保福寺和尚。题石:刻字在石上,指僧人在闽山刻光禄吟台四字。颜光禄:指颜延之,南朝宋临沂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程师孟(1015—1092年),字公辟,江苏吴县人。程师孟也是福州历史上有名的太守,宋熙宁元年(1068年)程师孟以光禄大夫身份出任福州太守(知州),比蔡襄任太守的时间要晚大约十年。程师孟任内扩子城,疏河道,修桥梁,兴教育,救灾荒,并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程师孟认为乌石山可与道家蓬莱、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邀请大文豪曾巩作《道山亭记》,治行称得上东南第一。程师孟公事之余常到坊内的闽山游玩,闽山法祥院(唐时称为保福寺,宋代改称法祥院)的寺僧刻光禄吟台四字于岩石上。





温泉,是福州的福

——程师孟《福州温泉》



曾看华清旧浴池,徘徊却想开元时。

此泉何日落天崖,不见莲花见荔支。

[注释] 华清:华清池,在陕西省临潼县,唐玄宗时为杨贵妃浴池。开元时:唐玄宗即位,用姚崇、宋璟等为相,迎来太平盛世,被赞为开元之治;后来玄宗宠用杨国忠等,国政日非,乃至爆发了安史之乱。见荔支:指唐玄宗为讨得杨贵妃欢心,从岭南各地,远运新鲜荔枝,供她享受。

福州温泉,相传在晋太康年间就已发现,宋代有内汤地名,明代城东温泉坊(今汤井巷)渐为大众所用,如今的福州,开发了多处温泉洗浴休闲场所。有温泉可供享用,这是福州的福气。程太守在享用这种福气的时候,联想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历史,感慨良多。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天性和良知使然,游玩体现的是他的天性,忧患体现的是他的良知。

雨过横塘水满堤

——曾巩《福州城南》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这是宋代大散文家曾巩《道山亭记》的文字,读来文笔何其流畅!我们现在知道曾巩,首先是因为课本里说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我们现在知道曾巩与福州的关系,首先是因为他写下的《道山亭记》成为福州文史不可或缺的名文。

从谢泌到蔡襄到程师孟,前面已经谈到宋代福州的三位太守和他们关于福州的诗作,曾巩是福州历史上又一位知名的太守——虽然他做福州太守只有一年多。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江西南丰人,著有《元丰类稿》等。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授龙图阁直学士并出任福州知州。

这里我们来看曾巩诗作中的一首名诗《福州城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 城南:指福州夹城南边宁越门外,现在的南门外。横塘:曲折回环的池塘。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路东西:道路交错,通往城郊的东和西。花开尽:指春末季节,百花都开完了。青青草色齐: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

诗的大意是说:春雨来得迅猛,池塘水满,漫过塘堤,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边,道路蜿蜒伸展;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时已然落尽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这是一幅春末郊外景色的速写,笔调轻快流畅,一气呵成,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宋诗中不多见,放到唐诗中也堪称精品。

为了体会曾巩诗作一气呵成的流畅感,不妨再看他的一首《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 朱楼:红楼,就是诗人到海边办事或会友临时住宿的西楼,依山面海而建。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西楼》和《福州城南》都是曾巩诗中的名作,也是写雨的,但《西楼》写的是海边的雨,是宋诗中不多见的一幅海边风暴图,写得气势磅礴。卧看一句,更是显示出诗人泰然自若的豪情。曾巩在很多地方做过官,但其中靠海的地方只有两处,一是福州,一是宁波(明州),其他任上是不大可能特意住到海边去的,所以这首诗很有可能是写这两个地方之一的海边。这首诗虽然不一定是写福州,但我们完全可以借来体会福州海边的风暴景象:潮头如云,去而复回,惊涛拍岸,北风呼啸,风中裹携着阵阵惊雷,暴雨马上就要来临;且把西楼四面的帘子都挂起来,干脆躺下来静静地观察暴雨如何到来。





满堤明月一溪潮

——曾巩《夜过利涉门》



红纱笼烛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

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

[注释] 红纱笼烛:罩着红纱布的灯笼。过:有的版本写作。斜桥:指利涉桥,即今安泰桥。翚飞:形容建筑的飞檐。斗杓:北斗七星的,这里是说房屋的飞檐翘起,刚好挂入北斗柄。画船:供游玩的装饰精美的船;有的版本写作,如果是人在画楼,又怎么利涉门?那不是利涉门吗?一溪潮:溪水像潮水一般荡漾。

利涉门,又名南利涉门、福安门,王审知在子城外增筑罗城时,其南门称为利涉门,即现在的吉庇路和津泰路之间。宋代,安泰河流经此地,河两岸榕阴匝地,坊巷交错,舟揖楼连,酒市笙歌,颇具古南京秦淮河的风韵。曾巩的这首《夜过利涉门》,写的是安泰河的夜景,反映了当时福州的繁荣街市、夜生活热闹的风貌,并且隐去了脂粉气,不落俗套。





且偷闲日试闲行

——曾巩《旬休日过仁王寺》《大乘寺》诗二首



杂花飞尽绿阴成,处处黄鹂百啭声。

随分笙歌樽与酒,且偷闲日试闲行。

这是曾巩的《旬休日过仁王寺》,是诗人在休息日游览乌山,经过仁王寺的诗意灵感。

[注释] 旬休日:唐宋时期官方实行旬假制度,十天为一旬,十天休息一天,称旬假、旬休。仁王寺:在乌山神光寺西,始建于五代后晋时期,初名道清天王院,内有横山阁、雨花阁等,明代万历年间曾经重建,现已废;仁王是佛教的五大力菩萨,又称为五大力尊、五方菩萨、五大力明王,是未来国的护国。黄鹂:黄莺。百啭:形容鸟鸣声婉转动听。随分:随缘,随意,随便。笙:乐器名。樽:古时的酒杯。

这首诗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描写仁王寺周围的环境,后两句写诗人的活动和情怀。大意是:春去夏来,百花已经飘落,绿树已经成阴,到处可以听到黄莺那动人的鸣叫声。随意品尝一点美酒,如果有缘分,还可以欣赏到美妙的笙歌,在这样休闲自适的日子,且出来悠闲地游玩吧。

自古太守喜出游,而且是自助游,用现在的话说,太守们大多是驴友且偷闲日试闲行,这是忙里偷闲,既可以了解风土人情,又可以放松自我。如果与亲友一起出游,更是人情味十足。我们来看曾巩的另一首闲游诗《大乘寺》:

行春门外是东山,篮舆宁辞数往还。

溪谷鹿随人去无,洞中花照水长闲。

楼台势出尘埃外,钟磬声来缥缈间。

自笑守官偷暇日,暂携妻子一开颜。

[注释] 大乘寺:在福州东山南麓,南朝梁大同年间所建,明朝嘉靖年间被毁,清朝康熙年间曾重修,现仅存遗址。行春:踏春,春游。篮舆:竹轿。辞:放弃,舍弃。鹿随:指唐朝永泰年间,樵夫蓝超遇白鹿的故事,前文介绍蔡襄《榴花洞》诗时已提及。洞中:指榴花洞。照:映照。尘埃:尘土,这里指尘世。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守官:诗人自己。妻子:妻子儿女。开颜:表示开心,愉快。

这首诗将大乘寺周边的自然风光、传说故事、寺院气氛和家庭欢乐融为一体,仿佛随手拈来,颇能体现曾巩诗自然流畅的特点。诗的大意是:正是春游好时节,出门不远是东山,宁愿放弃竹轿,多次往返去那里游览。东山的溪流峡谷之间,蓝超追鹿的传说早已远去,榴花洞中,流水映照着花草,永远显得这么悠闲。楼台建筑看上去超凡脱俗,寺院的钟声隐约传来,百忙偷得一日闲,姑且带着妻儿来这里开心一游。

江山旧是无诸国,文士莫如今日盛

——陈襄程师孟越山亭唱和诗



蔡襄、程师孟、曾巩这几位,都是有大才的人,在北宋时代就是知名人士,他们先后出任福州太守,无疑给福州增添了文化气息。他们都为人正直,政绩可嘉,这是福州之幸。我们来看看他们出任福州太守的时间:蔡襄第一次出任福州太守是1045年至1047年,第二次是1056年至1058年;程师孟出任福州太守是1068年,三年后离任;曾巩出任福州太守是1077年,一年后离任。似乎是时间老人的有意安排,他们几乎每隔十年轮流来到福州。就在他们那个时代,福州迎来了文化兴盛的一个高峰,正是他们以及他们身后的延续者们,真正为福州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誉——邹鲁本来是孔孟之乡,历来指文化兴盛之地。

事实上,福州的文化教育虽然说在西晋到唐代就已兴起,但它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一直缺乏广泛性,直到北宋和南宋时代,福州的文化教育才进入全盛时期,官办的府学、县学普遍建立,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涌现,各乡里都有书社。

谈到文化教育的兴盛和广泛性,通常离不开文化精英的示范或倡导。早在蔡襄他们出任福州太守之前,福州的文化教育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广泛性,但一般读书人都是为应付科考而专心于词章的雕琢。这个时候,福州出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他们一扫当时迂腐呆板的学风,积极提倡儒学,为福州文化带来一股经世致用的清新空气,人称海滨四先生(或闽中四先生)。这就是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四人,他们都是福州本地人,是同乡好友,他们的学术主张是理学的先导。四先生的名字,和蔡襄等太守们的名字一起,在福州文化史上是可以列入文化精英的。

这里我们来欣赏海滨四先生之一陈襄的一首诗《和程公辟〈越山亭〉》:

荔子园林海日边,幽亭更在碧云巅。

江山旧是无诸国,楼殿今为极乐天。

马知君多暇少,一樽惟我共游偏。

须知白首留连意,已有新诗寄北船。

[注释] 和:唱和,和诗,依着他人的原韵而作。程公辟:即程师孟,公辟是程师孟的字。越山亭:在福州屏山上,屏山又叫越王山、越山。荔子:荔枝。碧云巅:形容耸入蓝天白云的高山之巅。无诸国:指无诸所建之,汉初闽越王无诸在福州筑冶城,是福州建城历史的开端。极乐天:极乐世界,佛教阿弥陀佛所居的地方,屏山有华林寺等楼殿建筑,所以诗人把这里喻为极乐天。五马:根据汉代官仪制度,太守出行配五匹马的车,所以五马借指太守。知君:对太守的称呼,这里指程师孟。多:多半,多数情况下。暇:空闲时间。樽:酒杯。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开。北船:北归的船。

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侯官县(今闽侯)古灵乡人,号古灵先生。青年时代在福州求学,与陈烈、周希孟、郑穆是好友,人称海滨四先生。宋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之后,终身在外地为官。

程师孟任福州太守的时候,陈襄曾回乡祭祖,与程师孟同游越王山、乌石山等,游玩之后两人有诗唱和。乌石山上先薯亭附近至今还存有一处石刻,记录着程师孟、陈襄等人游览的事,其文如下:程公辟、陈述古、沈公仪、湛仲谟、刘执中、杜伯通、马损之,熙宁元年冬游。上面所选的陈襄这首《和程公辟〈越山亭〉》,也是他们一同游玩的见证,是和程师孟《越山亭》诗的原韵而作。诗的大意是:福州到处都有荔枝园林,甚至在海边,靠近日出的地方,而越山亭则在屏山之巅,与蓝天白云相伴。这里曾经是无诸建国之地,如今建起几处楼殿,堪称悠游胜地、极乐世界。太守大人平常空闲时间极少,却偏偏陪我一起饮酒,一起游玩。我知道太守这份留恋不舍的心意,因为离开之后太守已经有新写的诗寄到了我北归的船上。

再来看程师孟《越山亭》诗:

江山千古仙人地,城郭三春刺史天。

文士莫如今日盛,方袍更比别州偏。

[注释] 仙人地:神仙所在的地方,指福州是个仙境般的好地方。刺史天:汉代即有刺史官职,相当于太守,宋代以文官任太守,刺史成为虚职,刺史天是汉代典故,用来指政绩可嘉的地方官吏。三春,指春天,根据旧历,正月称为孟春,二月称为仲春,三月称为季春。方袍:僧人所穿的袈裟,平摊为方形,借指僧人。

此诗大意是:福州这个地方自古以来真是个仙境,三春时节,我在这里认真地履行我的太守职责。现在这里文士学风已经达到鼎盛,而对僧人来说似乎比别的州更显偏远。
其中文士莫如今日盛一句,正是当时福州文化昌明和兴盛的写照。

书生有刚烈,为民请命时

——陈烈《题灯》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遇上几位蔡襄、程师孟等几位贤太守,算是福州天大的福气。若是摊上个喜欢向上奉承、向下欺压的太守,那百姓就要遭殃了。曾巩从福州调走后不到两年,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福州来了个刘瑾出任太守,这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太守。

为了粉饰太平,这个刘瑾一上任,就准备在元宵节大摆花灯,他下令福州城每户居民不论贫富,一律装点花灯十盏,悬挂在楼前屋檐下。一盏花灯要花费二钱银子,十盏花灯就是二两银子。可当时,福州刚遭遇水灾,百姓家连日常生活都很困难,面对官府命令,敢怒而不敢言。

恰巧当时,海滨四先生之一的学者陈烈正寓居在福州郎官巷,他在街头看到官府的告示后,极为愤怒。这位刚正的书生,决定为民请命,他在过年的时候登上福州鼓楼,在一盏大红灯笼上题下一首诗:

富家一椀灯,太仓一粒粟;

贫家一椀灯,父子相聚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

犹恨笙歌无妙曲。

[注释] 椀:碗,盏。太仓:京城储粮的大仓。风流:指太守卖弄风骚的举动。犹恨笙歌无妙曲:是说太守还苛刻地抱怨歌舞升平缺乏好曲子。

此诗写到了当时贫富的悬殊,而重点在于同情百姓的贫苦,让人感同身受,同时,对太守的不顾百姓疾苦的行为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它一出现,即传遍全城。太守刘瑾闻讯,气得暴跳如雷,有心惩处写诗的人,但看到诗尾署名陈季慈三字,他不敢动手了,同时他也担心激起民变。正月初四,刘瑾下令取消摆花灯。

陈烈是何许人也?陈烈(1012—1087),字季慈,长乐人。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与陈襄、周希孟、郑穆并称海滨四先生。欧阳修曾推荐他为国子监直讲,但他未答应,而是选择在福州当教授,在职不受禄,设馆授徒,是个有名望的学者。

书生有刚烈,为民请命时。这样一位学者,写下这样一首诗,显示出了诗歌的力量,宛如侠客的一柄剑。





天堑波涛亦壮哉

——郑侠《题仁王寺横山堂》



历史的书写通常是围绕着大事来进行的,然而大事进程的迅猛或迟缓、甚至方向的改变,往往受到一些小事的影响——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也就是说,人们在叙述历史大事的时候,总有一些小事无法省略,无法绕开。这些小事发生在身份并不显赫的人身上,但由于是在历史的关节点上出现,在历史的漩涡中淘洗,因而会显示出一种惊心动魄的魅力。

在北宋时代,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算是一件大事,由此而发生的改革派和反对派的斗争,对于斗争的双方来说,最终都是悲剧。1068年,宋神宗即位,改年号为熙宁,第二年,王安石就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宰相),实施变法。王安石变法自始至终在朝廷都有人反对,当时的反对派并非一般的腐儒或霸道人物,而是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一批智者,这说明双方都有问题。因此,变法的推进速度和实施效果并不如人意。

1074年(熙宁七年),王安石变法要遭受的最大挫折来临了。从上一年四月直到这一年七月,京城一带大片地区是滴雨未降,引起严重的旱灾。朝廷纷纷传言:这是上天对变法的惩罚。自从变法以来,年年都有异常的自然灾害发生,反对派以此归咎于变法,王安石基本上不为所动,但这一年的旱灾太严重了,弄得老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甚至卖儿卖女。这个时候,事情的导火索出现了:京城有个叫郑侠的负责监管城门治安的监门官,实在是对民不聊生的现实状况看不下去,他要上书皇帝,阻止变法。但他官职卑微,奏疏送到中书省就被退了,于是郑侠假称是紧急边报,发马递送银台司,终于直接送到宋神宗手中。郑侠主要是把官府敛财和百姓惨不忍睹的生活状况写在奏疏里,并说这都是变法带来的恶果,要求废除变法。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民间老百姓卖儿卖女、典当妻子、拆毁房屋等悲惨景象画成了一幅《流民图》,一并呈交在宋神宗面前。他还打包票说,只要下诏停止推行青苗法等新法,十日之内,天必降雨,如未降雨,请砍我的头,以谢王安石。这个郑侠,与王安石并无私人恩怨,他实在是看老百姓生活太痛苦了,才冒死站出来说话,是书生的耿直秉性使然。宋神宗看到郑侠的奏疏和《流民图》,受到极大震动,彻夜未眠。四月初六,下诏暂停变法。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天,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百姓拜伏在泥泞之中,高呼万岁。这真是王安石的宿命。

当然,历史并不是这么简单,变法与反对,都有极其复杂的背景,但郑侠上书宋神宗,毕竟对王安石变法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历史的进程。就像与巨人对弈,下了一步影响全局的棋。他这一次上书,也是他人生中的关键一笔,一下子使自己以一个低级官吏的身份站到了历史的前台,从此打破了生活的宁静。

我们在这里介绍郑侠这个人,不仅是因为他把自己当作一颗石子,掷入了历史的漩涡,还因为他是福州人,确切地说,他是福清人。郑侠(1041—1119年),字介夫,生于宋仁宗庆历元年,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先是担任光州司法参军,进京后也只担任了安上门的监门,官阶很低。宋神宗时代,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卷入朝廷党争,被贬到英州(今广东英德)。到宋哲宗即位,才由苏轼、孙觉联名推荐,起用为泉州教授,但后来又因保守派与变法派的党争而被贬到英州。宋徽宗即位后放回,官复前职,但不久又被丞相蔡京剥夺,从此未再出任官职。回归故里后,自号一拂居士,著有《西塘集》。现在福清市有街名一拂街,就是为了纪念郑侠。

郑侠在辞世之前,曾留下一首《临终作》,表达了他面对人生的波浪,处之坦然、问心无愧的情怀:

似此平生只藉天,还如过鸟在云边。

如今身畔浑无物,赢得虚堂一枕眠。

[注释] 藉天:凭借着天意,顺其自然的意思。身畔:身旁,身边。浑:全。虚堂:虚无的地方,指死后。

关于故乡福州,郑侠也留有诗作,且看《题仁王寺横山堂》:

案俯横山跨海来,拂云高阁为谁开?

荒溪古木闲猿洞,明月白沙空钓台。

晓日东峰龙夭矫,秋风西峡凤徘徊。

居然静卧江南岸,天堑波涛亦壮哉。

[注释] 仁王寺:在乌山之南,前面介绍曾巩《旬休日过仁王寺》时已有注释。横山堂:在乌山仁王寺后,历代多次修葺,现已毁,又称横山阁,横山楼。案:指古代福州城南面有三座小山,依次重叠分布,像桌案一样守护在南边,俗称横案山。横山:指吉祥山,为城南第一案。拂云:指阁高触云。猿洞:乌山有宿猿洞,俯视可见。钓台:大庙山钓龙台,古时在乌山可遥望其景。西峡:在乌龙江。居然:居留不动的样子。天堑:天然沟堑。

此诗大意是:登临高阁,只见城南的横山跨过大海冲着福州走来,而身边的高阁又是为谁开辟的呢?溪流之上,不见人迹,只见古木参天,宿猿洞显得那么清闲。倘若到了夜晚,明月之下,远处的沙洲和钓龙台若隐若现,又是那么空明。清晨日出之际,东边的山峰仿佛有蛟龙显现出矫健的身姿,而秋风中,西边的河谷又似乎有凤凰在徘徊,它们似乎都想有所作为。当它们安静地潜伏在闽江南岸的时候,江中的波涛也显得波澜壮阔。

诗人在横山阁居高览胜,福州城外景色远近分明,胸中不免产生一股豪情。诗中天堑波涛亦壮哉一句,虽然本意并非诗人自况,却着实可以用来形容郑侠的人生特点,其”“意象似乎也暗示着他的高远心志。

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

——龙昌期《三山即事》



1059年,福州曾经来过一位外地学者,他对福州民风也颇为称赞。他叫龙昌期,生于971年,卒年不详,字起之,四川仁寿人,世称武陵先生。曾担任国子四门助教,后改任秘书省校书郎,1023年应邀到福州讲学。1059年以八十多岁高龄再次奉诏进京,赐五品服,又因为欧阳修等人反对,追夺所赐,遣返故里。

龙昌期流传下来的诗作只有零星数首,却有两首写福州的,一首是《三山即事》:

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

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

[注释] 三山:福州代称,因为福州城中有于山、乌山和屏山。苍烟:青黑色烟火,指烟火人家。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道路,这里包含街道。青榕老:由于老榕树挂着须髯(ran阳平),所以,有的版本写作青榕髯。白露:农历节气名。紫蔗:福州特产,一种表皮呈紫色的甘蔗。千家:有的版本写作万家。沽:买。帘:布帘或竹帘。

此诗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从巷陌写到园林,从百货随潮写到沽酒垂帘,描写了北宋时代福州的繁荣经济、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大意是:巷陌深处,老榕树随处可见,百姓家的烟火,显示着安宁的生活。到了白露时节,园林里的紫色甘蔗甜得诱人。各种货物随着潮水的涨落,用船运到这里,进入市场。千万户的人家都会买酒喝,门户垂下门帘,门帘内的生活真是有滋有味,让人称羡。





是处人家爱读书

——龙昌期《福州》



龙昌期另一首写福州的诗就是《福州》:

等闲田地多栽菊,是处人家爱读书。

饮宴直尝千户酒,盘餐唯候两潮鱼。

[注释] 等闲:平常。两潮:通常情况下,由于日月的引力,海潮一天涨两次,古代称白天的海潮为,晚上的称为,合称潮汐

龙昌期流传下来的诗作只有零星数首,却有两首写福州的,一首是前面介绍过的《三山即事》,另一首就是《福州》。《福州》这首诗写得更加浅白,但朴实真切。大意是:福州这个地方,田间地头多半会栽种些菊花,人们崇尚读书。这里的人家还很好客,经常有人宴请宾朋,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尝遍千家酒宴。而餐桌上最典型的美味,就是随着海潮涨落捕捞上来的新鲜鱼了,你看,人们都等着品尝呢。

用这样的诗句写出来的福州,有酒有鱼,还有菊花装点生活,更有书香人家,外乡人怎能不羡慕!





楼台相望跨蓬壶

——陈轩《冶城》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注释] 冶城:汉高祖封无诸为闽王,无诸在福州冶山一带筑冶城为都城。古越都:古代闽越国的都城。蓬壶:海上仙山,蓬莱俗称。罩:笼罩。

陈轩,字元舆,福建建阳人,生卒年不详。只知道陈轩是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授平江军节度推官,宋徽宋即位后被升为兵部侍郎兼侍读,后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崇宁元年(1102年)知福州,并死于福州。

这是吟咏福州古城的一首名作,传诵甚广。诗中所写三山楼台相望,虽是其他诗作经常写到的,但当它与有时细雨微烟罩这一独特状态相结合时,审美的效果出来了,那真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令人神往。为什么有了微烟罩就会有水墨画的效果呢?因为云烟或雾气正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的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虚实结合,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没有雾气也要通过绘画技巧营造出雾气来。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所以是名句,就是因为它也具有中国画的审美特点。

城里三山千簇寺

——谢泌《福州即景》



一别无诸岁月增,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漱齿冰。

[注释] 无诸:指无诸城,即福州城,汉初,闽越王无诸在这里筑冶城,是福州建城历史的开端。三山:指福州城内的三座山,即于山、屏山和乌石山。七塔:指福州的定慧塔、神光报恩塔、崇庆塔、开元寺塔(又称寿山塔)、育王塔、定光多宝塔(白塔)和坚牢塔(乌塔),前五塔先后被毁,后两塔至今犹存。东山:在福州东门外。漱:漱口。

谢泌(950—1012年),字宗源,安徽歙县人,其著述有《古今数要》30卷。曾出任福州知州(太守),政绩不错,离任后福州百姓为他立德政碑纪念。

这是谢泌离任福州太守之后写的一首诗,回忆了亲身经历过的福州的历史风貌,重点写到福州的农业生产、宗教发达的盛况,和地泉资源的丰富。福州真是一块福地,夏日炎热,有赖寒泉解渴降温,冬日寒冷,又有温泉驱寒护身(虽然诗中尚未写到温泉)。道路逢人半是僧,说明人心安定,也说明宋代福州这个地方极为崇尚佛教。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反映自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这使人联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南京,而福州对佛教的热衷程度,在字面上看似乎比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眼看沧海近,身与白云高

——王逵《鳌顶峰》等二首



福州是一座靠海的城市,这个特点一再被写进诗中。我们再来看北宋诗人王逵写的一首《鳌顶峰》:

眼看沧海近,身与白云高。

回影连三岛,盘根压六鳌。

[注释] 鳌顶峰:即鳌峰,福州于山最高点,在平远台东南,宋代有嘉福院地,因状元陈诚曾在这里读书,俗称状元峰。沧海:这里就是指福州东边的大海。三岛:指道家神仙居住的地方,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地。六鳌:指鳌顶峰的传说,传说此山是六只巨鳌从东海之滨驮来。

此诗大意是:站在鳌顶峰,眼看着东边,大海好像离得很近,而自身又好像高入白云。回头看山影,它仿佛与蓬莱三岛相连,同时,整个山体盘住脚跟,紧紧地压住传说中的六鳌。

这首诗写诗人登临于山鳌顶峰的所见所感。沧海近白云高并举,写出了鳌顶峰的高耸和气派。地理形胜,使人不由得联想到道家仙境,再加上此处有六鳌的传说,更增添了它的神奇魅力。

王逵(992-1072),字仲达,河南省濮阳县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中进士,曾出任处州、福州、扬州、洪州、衮州、全州等地知州(太守),最终官至尚书兵部郎中。他出任福州知州的时间是宋仁宗庆历二年至四年(1042—1044)。王逵大部分著作今已散佚,存留在世的诗作也不多,但至少有三首写到福州,除了《鳌顶峰》,还有《中元燕百丈小楼》和《上巳游东禅寺》。先来读《中元燕百丈小楼》:

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楼高阁与云齐。

中山酒熟中元节,归去从他醉似泥。

[注释] 中元:七月半,即七月十五日,传统的祭祀节日。燕:同。百丈小楼:福州乌山薛老峰西边的一座楼阁,地势较高,人们习惯称之于百丈小楼;据《三山志》记载,闽王于薛老峰西作百道阶,每岁中元,闽人盛游于此。薛老峰:乌山向阳峰,唐咸通年间侯官县令薛逢与神光寺僧灵观同游,见此峰颇具特色,于是建亭在侧,题名薛老亭,此峰因此又被叫做薛老峰。中山酒:泛指美酒。熟:成熟,酿好。从他:任他,随他,不管他。

此诗大意是:薛老峰的西南侧,百丈小楼高耸入云,美酒已经酿好,尽管豪饮,即使回去之后烂醉如泥,又有何妨。这就是李白所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情。

重忆永和春

——王逵《上巳游东禅寺》等



王逵的第三首写福州的诗作是《上巳游东禅寺》:

紫陌破清晨,雕鞍映画轮。

因修洛阳禊,重忆永和春。

锦绣花香度,岩峦梵宇新。

忙中得闲暇,来见解空人。

[注释] 上巳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东禅寺:从前,福州除了现存的西禅寺,还有东禅寺、南禅寺、北禅寺。东禅寺在福州东郊,据说福州锅炉厂有其遗迹。紫陌:通向帝京之路,这里指道路。雕鞍:饰有花纹的马鞍。画轮:漂亮的轮船。修洛阳禊:修禊是一种古代民俗,在阴历三月三到水边游玩,以驱除不详,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三月三日,河南府尹李待价邀约留守裴度一起到洛河之滨举行除灾祈福的祭祀,裴度招集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中书舍人郑居中等十几位官员,在船上举行盛大宴会,此后,诗人们往往用修洛阳禊泛指修禊活动。永和春:指王羲之等人聚于兰亭的永和九年暮春,当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人正是在三月三这一天修禊于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兰亭集序》有语: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锦绣:丝织品,借指游人,有的版本写作罗绮。度:过,经过。梵宇:佛殿。得闲暇:得到悠闲的机会,有的版本写作得乘暇。解空人:指僧人、修行之人,佛教崇尚的观念,解空就是悟解诸法空相的意思。

此诗大意是:清晨,道路破雾而出,有人骑在马上,有人待在船上,人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水边,参加三月三修禊活动。由此,我又想起了东晋时代王羲之等人兰亭雅集的佳话。此刻的东禅寺,不断地有善男信女从花丛中穿过,山峦之间的寺院佛殿如新造一般。我从凡尘琐事中抽出空闲,来会见在这里修行的朋友。

春三月邀友郊游,作为一种民俗活动,绵延久远。这在明代福州诗人邵傅的诗作《同郭东皋诸游将军山九曲泛觞》中又可以找到印证:

楚楚集群贤,闽山三月天。

风宜花草径,酒称果蔬筵。

倚杖晴登石,浮觞曲引泉。

因询郭有道,何异永和年。

[注释] 将军山:福州冶山。诸:众人,诸位。九曲泛觞:指汉代闽越王曲水流觞、饮酒作乐的原址。楚楚:形容衣着整齐美观。闽山:这里指冶山。觞:酒杯。因询:于是询问。郭有道:诗人朋友的名字,即郭东皋。何异:有什么不同。

诗中楚楚集群贤,闽山三月天一句,反映了福州春游活动的盛况,令人神往。酒称果蔬筵等句,又让人直流口水。

蔡襄《寒食西湖观竞渡》
游览过福州鼓山的人会知道,鼓山灵源洞喝水岩边上有石刻的三个大字忘归石,楷书,那是一代名臣、北宋书法家蔡襄的手迹,是蔡襄留在福州的最有名的一处书法石刻。
蔡襄(1012—1067年)不仅是书法家,还是政治家和茶学专家,字君谟,号莆居士,福建仙游人,蔡京自称是他的族弟。关于蔡襄的书法,《宋史·蔡襄传》说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苏东坡也推崇他为本朝第一,后人将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书法四大家(也有人说是蔡京)。蔡襄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过福建路转运使,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知州。其中,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出任福州知州(1045年至1047年),嘉祐年间以枢密院直学士再次担任福州知州(1056年至1058年),政绩卓著。在担任泉州知州时,蔡襄主持建造了跨海石桥万安桥(后来改称洛阳桥)。死后谥号忠惠,欧阳修为他写墓志铭。著作有《宋蔡忠惠文集》《荔枝谱》《茶录》《墨谱》等。
两次出任福州太守(知州),蔡襄留下了不少关于福州的诗作。且看《寒食西湖观竞渡》:
山前雨气晓才收,水际风光翠欲流。
尽日旌旗停曲岸,满潭钲鼓竞飞舟。
浮来烟岛疑相就,引去沙禽好自游。
归骑不令歌吹歇,万枝灯烛度花楼。
[注释] 寒食:节俗,在清明前两天。尽日:一整天。曲岸:弯曲的湖岸。潭:这里指西湖。钲: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有柄,形状像钟,但比钟狭长,用铜制成。沙禽:栖息沙洲的水鸟。度:经过。
( 福州西湖的龙舟赛事,是传统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地方行政长官往往亲自观瞻。这是身为太守的蔡襄在观赏福州西湖龙舟竞渡之后的吟咏之作,先写西湖的自然气候和风光,再写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和自己的细致感受,最后写到余味未消的兴致,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也反映了宋代福州的民风民俗。
诗的大意是:早晨,山前的雨气才收敛起来,西湖水面和四周,仿佛一片翠绿在流动。一整天西湖的岸边都彩旗招展,整个湖面鼓乐喧天,飞舟竞渡。湖上的小岛仿佛载着烟雾在向你靠近,引得水鸟在它的上空自由自在地飞翔。骑马归来,仍不愿让乐队停歇,直到千万枝灯火经过座座花楼,仍然觉得白天的赛舟场面并未消散。)

蔡襄的诗,有多首写到乌山,或者与乌山有关,可见他对乌山特别的钟爱。先看《饮薛老亭晚归》:
终日行山不出城,城中山势与云平。
万家市井鱼盐合,千里川原彩画明。
坐上潮风醒酒力,晚来岩雾盖钟声。
归时休更燃官烛,在处纱灯夹道迎。
[注释] 薛老亭:位于乌山向阳峰,唐咸通年间侯官县令薛逢与神光寺僧灵观同游,见此峰颇具特色,于是建亭在侧,题名薛老亭,此亭现已修复。终日:整天。与云平:比喻山势之高突峭拔,与浮云平接。市井:街市和人家。合:合得来。千里川原:指福州城外辽阔的郊野。官烛:官府用的灯烛。纱灯:灯笼,俗称衔头灯
(这首诗的大意是:整天行走在山上而不用出城,城中的山势几乎可以与浮云平接。城内街市很热闹,万户商家,鱼盐贸易,都和睦相处,井然有序;城外广阔的原野犹如彩画一般明朗、美丽。坐下来歇息,刚好借着潮湿的风醒醒酒;夜幕降临,山间雾气升起,钟声正穿雾而来。回去的路上,不必再点亮灯烛来照明,所到之处都有灯笼在夹道迎候呢!)

乌山和于山、屏山都在城内,这就是山在城中的特点,同时,福州城又三面环山,这就是城在山中的特点。山绕着城,城包着山,这个特点早就反映在诗歌里。这是蔡襄游览乌山的诗作,既写到福州地理形势的特点,又写到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和商贸的繁荣,还写到诗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斯地斯人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作为福州父母官的自信和气度。

很可能有一段时间,登乌山成为蔡襄的生活功课。这不是说这个福州太守在偷懒和游手好闲,而是说明他管理的福州很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经常登乌山,总免不了要登上它的最高处。当蔡襄登临乌山最高处凌霄峰时,他写下一首《凌霄台诗》:
峭拔几千仞,孤高无四邻,
低回倾北斗,突兀起东闽。
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
溪山来面势,歌吹彻穹旻。
子夜看先日,阴崖得后春。
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
使者风流在,诗人格调新。
骊珠忽投我,神笔动惊人。
平昔持州契,于今识路津。
去天知不远,咫尺仰威神。
[注释] 峭拔:形容山势高而陡。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倾北斗:压倒北斗星。穹旻:天穹,苍天。来面势:具有迎面而来的气势,逼人的气势。阴崖:山的北崖,缺乏阳光照射。后春:原指春末时节,由于背阴之处花朵往往迟开,甚至错时节而开,所以后春又指迟开的花,错时的花。万落:千村万落,形容许许多多的村庄,指人聚居处。来骊珠:传说骊龙颔下有千颗明珠。州契:官府文书。
(诗歌注重感觉和意境,这首诗描述乌山的峭拔俊秀,充分运用了夸张手法,如几千仞”“倾北斗”“青云上等语,重在写出气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乌山绝对高度并不高,周围不少高楼大厦,挤挤挨挨,显不出乌山的高来。但古代并不是这样,那时候,乌山前面、福州南台还是广阔的田野和水泽,一无遮碍,乌山自然显得峭拔。旷野之上,一棵树都有高可擎天之感,何况一座山?

那时候,登乌山可以观日出,可以望见闽江风帆。从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起,诗人把笔触移向山外,引伸出生活感悟和哲思。最后四句写到:平日里每天接触的是州府文书,而今登上乌山之巅,似乎认识了登仙之路,这里离天宇不远,咫尺之间,可以仰望威灵之神。

蔡襄既是官员又是诗人,以官员的身份写诗,反映在诗歌里,可以看到,他是关心民生苦乐的。一旦他的诗篇里隐藏了官员的身份,一个纯粹诗人的心迹就坦露无遗,这个时候,一个诗人固有的超脱、闲适的情怀就显现出来。同样是与乌山有关的诗作,《薛老亭晚归》关心民生的官员身份最明显,《凌霄台诗》已经流露出摆脱平昔持州契、抛却繁琐公事的心迹了。

蔡襄在《凌霄台诗》中已经流露出了摆脱平昔持州契的心迹,但毕竟是想到了平昔持州契之类的琐事,并没有忘掉自己的官员身份。在下面这首《开西园》中,诗人则完全隐没了自己的官员影子:

风日朝来好,园林雨后清。
鱼游知水暖,蝶戏觉春晴。
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
游观聊自适,不用管弦迎。
[注释] 风日:春风和阳光。朝:早晨,上午。聊:姑且。自适:自得其乐。管弦:指音乐,管乐和弦乐的合称。
(此诗第一联,从气象的角度写出西园的清雅幽静。第二联扣住鱼和蝶的,写西园的春天尤其动人。第三联草与花相对应,突出了迷行迹隐笑声的游园之趣,表明诗人完全融入普通游人之中。最后表达自适情怀。)
此诗大意是:早晨,西园的空气和阳光特别好;雨后,整个西园显得特别清新。水池里的鱼游来游去,它们最知道水的冷暖变化——使人联想到苏东坡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蝴蝶在园里游戏,它们最懂得春日晴好。地上的青草软绵绵的,人行走的痕迹迷失其中;草木上的花正灿烂绽放,花丛深处传来阵阵笑声。在这里观赏游玩,真是自得其乐,根本用不着人为的音乐来迎候。
这首诗的意境,不亚于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抛开字面上的解释,我们只看两诗的写作角度和意境:不用管弦迎而无车马喧写作思路不是差不多吗?风日朝来好山气日夕佳不是刚好对应吗?游观聊自适此中有真意都是直白地表露心志呀!鱼游”“蝶戏的细节与飞鸟相与还的细节又何其相似!而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句,更使蔡诗增添了活泼泼的人气,不像陶诗那样,言志”“表白的心态过于明显。陶诗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句是明显的言志句,在诗中占去过多篇幅。
诗题中的西园,是官家园林,又称州西园,在当时的福州府衙西边,现在的鼓楼区新民路以西、北大路南段东侧,福州第三中学校址一带。这座西园是志书上有记录的福州最早的园林,据记载,园林里建有春台馆、春风亭、戏台、沽酒肆、秋千架等,还有池塘、小溪,与衙门里的沟渠相通,池塘的水很神奇,能与潮汐相通起落。宋代的时候,每年二月至三月,官方会开西园让市民观赏游玩,时间大约一个月。这首诗是蔡襄初到福州出任太守不久写下的,估计蔡襄亲自参加了开园仪式,所以诗题叫做《开西园》,估计他对这件事感到很满足,所以他在园里才会那么自在、那么陶然、那么忘我。

蔡襄《达观亭
峭峻钓龙石,飞亭压其端。
旷彻四无际,因之名达观。
扳云跻大庭,仙路何纡盘。
秋明澄远绿,暑霁凝新寒。
城郭烟火稠,水陆渔樵安。
偶暇按民俗,适游心意欢。
鸣弦俯清流,对酒环苍山。
重拂衣裾净,从带夕岚还。
[注释] 达观亭:位于福州大庙山钓龙台上侧。飞亭:指亭檐如飞翼般翘起。四无际:四外无边。跻:登上。大庭:天庭,天帝的宫殿,有的版本写作大亭。纡盘:曲折,绕弯。霁:雨后转晴。稠:密,多。暇:空闲,休闲时间。衣裾:衣服。岚:山风或雾气。
(蔡襄喜欢游览,这是蔡襄登台江大庙山达观亭的纪胜抒怀之作。层次感显明,景物描写与个人体悟相发挥,是蔡襄游览诗作的普遍特点。这首诗开头四句点明达观亭的位置和地势,以及取名的由来。第五句至第十句,描写登亭所见的景色,上下左右,远近纵横,包括秋明景象和城郭动静。最后六句,写诗人自己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外游览的乐趣和情态。)

蔡襄《榴花洞》等短章二首
蔡襄两度在福州任太守,他本人又喜欢游览,其足迹遍布福州城里城外,南北西东。福州东郊有个榴花洞,蔡襄游览之后写下短章一首,即《榴花洞》:
洞里花开无定期,落红曾见逐泉飞。
仙人应向青山口,管却春风不与归。
[注释] 榴花:石榴花。落红:落花。管却:管住。与:赞许,允许。归:归去。
(这首诗大意是:榴花洞别具洞天,气候特殊,花开没有固定季节,这里的落花往往飞落到山泉里,随着泉水流走。真希望仙人们守住这里的山口,管住来到这里的春风,不让它离去。)
关于榴花洞的来历,有个美妙的传说,不能不在此介绍一下:传说唐代永泰年间(765—766年),有个樵夫叫蓝超,遇见一头白鹿,于是追逐下去,一直追到榴花河口,遇石洞门。洞门极窄,进入深处,豁然开朗,里面有村舍人家,鸡犬相闻。蓝超遇见一老翁,询问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老翁说这里的人是逃避秦时战乱来到此地,也不知现在是什么世道了。老翁劝蓝超留下,蓝超说回去辞别妻子再来,老翁临别时赠予石榴花一技。蓝超出洞后恍然如梦,不久再欲前往,但已经找不到洞口所在了。这个故事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很相似,也许是古人因为喜爱榴花而虚构出这么一个榴花源式的世界吧。《闽都别记》也说到一个关于榴花洞的故事,说周启文与吴青娘一对少男少女因为躲避黄巢起义军而住在洞中十几日,后终成眷属,年老又双双乘青鸾羽化成仙。
别样洞天别样心,诗人希望仙人帮忙,留住春风,这虽然是游览榴花洞时的突发奇想,却是诗人的神来之笔。
短章的妙处,就在于记下了诗人的瞬间感受。这里再介绍蔡襄的一首短章《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门晚照》,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瞬间灵感:
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西山气色好,晚日正相当。
[注释] 宁越门:福州夹城城门之一,在城南。石桥:即九仙桥。晚照:夕阳,与晚日相同。归鞍:归来时骑着马。驻:驻足,停留。气色:天色。相当:相宜,合适。
(这首短诗的瞬间感受,就在于当诗人在石桥上停下歇息的那一瞬间,看见西山一带的天色和夕阳,那么美丽动人,觉得很舒服、惬意,一切都是那么合适。相当(合适),这个感觉是难以言传的,多一点少一点都不对,艳丽一点暗淡一点也不对,刚刚好,而且正赶上诗人驻足歇息的那一瞬间。这个时候,只能用这个词:相当。)

福州诗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