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5-16 05:18:43

2、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二、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2)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3)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4)朗读指导: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5)齐背。   4、绿。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演示:“半边渡”(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5、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6、本节小结,演示:连续欣赏。(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二)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2、奇。   1)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2)指导朗读。   2、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3、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三、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层层剖析 领悟内涵――《桂林山水》句子教学一得 多媒体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同学们,假如把这句话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读句子) 生: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写得很具体。 生:当然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具体地写出了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也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把漓江水静、清、绿的程度写清楚了,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说得真棒。的确,这句话具体地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让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要是把这句话再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请两位学生分别读句子) 生: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用了感叹句,语气比较强烈。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一些感叹句,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强烈感情写出来了。 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真会读书,说得很好。不错,这句话运用了感叹句,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让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 师:如果再把这句话换种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很,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同桌一人读一句) 生:我还是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了“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起来琅琅上口,而第二句用“真静啊”、“很清”、“绿得很”,感觉有点乱。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是个排比句,写得十分有节奏感,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而第二句没有运用排比句,显得有点零乱。 师:你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居然还知道排比句,真了不起。(去掉第二句)是啊,这句话运用了一组句式相同的语句,也就是――(生齐:排比句)这样一来,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生齐:朗朗上口)让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评析】 这个重点句子是描写漓江水的精华所在。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获得语感。这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水美。通过第一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通过第二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美;通过第三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出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桂林山水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 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 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只。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   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   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   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生:奇。   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   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生:(念课文)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生:是说山陡。   师:山陡,不易通过。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生:是美的意思。   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生:秀丽、秀美。   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   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   生:(指一座山的中部)   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生:明丽。   师:丽才是美。“明”呢?   生:鲜艳。   生:明快。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   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   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   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生:(念课文)   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还有---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   师:什么叫舟?   生:小船叫舟。   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   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   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生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写桂林的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   〔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读课文)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的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生:山河。   生:河山。   生: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山河秀丽。   生:大好河山。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   〔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二、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出示小黑板)   漓江波��   (抽一生上讲台填写,填写完讲评)   下课。

2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