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9-02 20:53:0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周大农)

一、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程是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它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根据社会与个体需求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案和文件。

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相比,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而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相比,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以及行业(或技术领域)通用能力,更加注重学生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技术技能(心智技能与复合技能)的培养。因此,要有效地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必须要在课程观念上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由学科中心向技术中心、由学历中心向能力中心、由学校中心向社会中心的三个转变,并将这种转变落实到课程中来。具体地说,就是要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中,注重六个环节:构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重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课程整合,尤其是要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按照工作过程,构建 “学习领域”,开发项目课程(包括教材开发);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按照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学习、问题学习、或项目学习,实例引证工作现场中真实问题的典型答案,引进相关项目及实例研究;创新评价方法, 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建设实训基地,营造工作现场的真实情景,以便把生产方式物化到教学环节中去,改变现行教学体系中的学科知识为主线的传统,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强调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师资队伍,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工作一线的内行或专家,增强解决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使新一轮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落到实处,本课题旨在从上述六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方面形成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方案,另一方面以丰富的课程开发个案,引领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加拿大的DACUM模式、德国传统的双元制培训过程和模式等),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模式。但这一课程改革模式的提出,虽从宏观、中观层面解决了课程结构的问题,但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职业教育的特色并没有得到解决。该模式实际上仅是把传统的学科课程划分成了四大课程模块,而这四大课程模块相对应的学科仍然是传统化的学科,使得职业教育仍然没有跳出学科模式。多少年来,高职教育始终是在学科体系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寻找适合学科知识和职业之间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职业教育与工作实际、工作过程实际相脱离的现状。在教学设计上,目前高职教育不仅学科本位的痕迹依然严重,理论与实践依然严重脱节,还存在着诸多其它的不足。如虽然引入了“双证书”制,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间的关系缺少衔接,“两张皮”现象严重,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常常是单独的取证行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虽已为高职教育界接受,看法、观点也很多,但实际固化在课程方案中的却很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近提出了“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概念,但如何在此概念的导引下开发高职课程,还少有尝试;等等。总之,一方面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实践研究也较分散,真正成功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并有广泛指导意义的高职课程改革理论成果还较少。因此,深入地进行高职课程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依然是高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集聚力量,进行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是当前之急需。

近年来,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受到国际上广为推崇。德国专家在分析了传统的“双元制”模式的不足后,又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这些,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本课题将消化、吸收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集中江苏省内在课程改革方面较有优势的若干所高职院校,凝心聚力,通过课题研究,使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点带面,引导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由于江苏是高等职业教育大省,以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本课题将积极地进行高职课程观的研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吸收国内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致力于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把全面提高学综合生素质落实到课程中来;借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克服DACUM课程模式与德国传统的“双元制”模式之不足,研究多元课程模式的运用与整合,探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新路子,探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模式与课程开发路径,使课程开发从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构建工作世界的能力与职业生涯发展能力转变。为了有利于在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与课程标准中融入职业标准,实现知识、技能、态度的有机融合,并为高职课程体系的重构提供比较清晰的框架,对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近提出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概念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导引,进行课程体系重构的实践研究。通过本课题研究,重点要在知识与技能的合理组合、课程内容的相互关联与整合、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课程的评价与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大类与公共课程的实例开发,从而构建一系列可供操作、可供模仿的方案样式,并通过高职课程标准样式的研究与教材开发的研究,拉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教学设施配备方案、教法和学法、考核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为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以对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形成有效的指导作用,本课题将从以下几方面(子课题)进行研究: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与课程观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确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与“多元整合”的课程观,并以此指导具体的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立,指导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2、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导引下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构建及其方案样式,进而引导高职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开发,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双证融通”的教育模式,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路径与程序研究。以产学合作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课程整合的研究。根据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课程整合,尤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按照工作过程,构建 “学习领域”,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功能为主线、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和柔性化等多种课程模式,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

4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积极探索行为导向教学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研究并践行适用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案例式、主题讨论式、研究性学习式等),积累成功的系列案例。

5、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条件保障研究。1开展以“双师型”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2)具有“真实职业情景”的实训基地建设;(3)融合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双证”教材的研究。通过研究,引导高等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教师-学生-教学情景三者关系。

6、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管理、实施与评价研究。1)探索校际合作、提高全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组织化程度与措施。研究并提出课程管理与实施(包括管理与指导机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教材建设)的指导性方案或实施意见;(2)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及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引导各院校走具有高职自身特色的课程建设之路

7、高职公共课程、大类专业课程的开发个案研究。根据各学校的特色大类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开发的需要,分工研究,结合具体的专业大类或公共课程开发个案,探讨不同课程模式的运用与多元整合。具体大类划分为:(1)基础课程类;(2)计算机技术类;(3)机械与数控类;(4)电子信息类;(5)汽车与机电设备类;(6)现代农业类;(7)建筑工程类经;(8)商贸与现代服务类;(9)纺织服装类。

四、子课题研究分工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在成立“江苏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的凝聚力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子课题研究,并成立十大类专业课程和公共课十一个课程改革课题组,进行不同专业类型课程的个案研究,以便形成点上突破,面上推广的课改格局,有效地实施“十一五”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工程。

1、理论准备2006.12—2007.5:成立“江苏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指导委员会”,挑选学校与专业,组建各子课题研究队伍;组织有关课程教师与实验实训指导人员学习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请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等莅临指导,针对课题研究需要,作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方面的学术报告。

2、形成指导性方案2007.3—2007.7):消化和吸收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并通过校际合作研究、会议讨论、职教专家咨询等方式,就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路径与程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等提出课程改革与建设指导性方案(或实施意见)。

3课程改革的个案研究阶段(2007.8—2008.3): 在上述课程改革与建设指导性方案的框架下进行大类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九组课程改革工作,从课程标准确立、“学习领域”构建、项目案例、教学情景建立、教材编写、实践能力训练等一系列教学设计到教师培训与教学评价,完成试点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工作。

4、中期评价(2008.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并推出各类课程改革的案例等中期成果,并通过专家咨询对已进行的工作作出评价,找出问题,纠正偏差,调整课程改革与建设指导性方案,安排下一步研究工作。

5、 课程改革与建设方案推广阶段(2008.4—2009.3):在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试点、以及指导性方案调整基础上,在“江苏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各成员学校,进行全面的推广试验研究,完成全部子课题。

6、结题阶段(2009.4—2009.6):进行研究成果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会;全面推出研究成果,并在其它高职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进行推广;推出理论性研究成果,《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专题论文集。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课程始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为了有效地实施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六个环节的工作:构建质量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法、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而坚持“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导向作用、以多元整合的课程理念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引领各项工作,将促使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可能的创新之处:

1、建立“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双证融通”,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2、确立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导引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开发的路径与程序。

3、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工作过程,构建 “学习领域”,围绕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并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进行课程模式建构,从根本上加强和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为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双证融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与更加充实的内涵。

七、预期研究成果

八、其它事项

1、本课题聘请石伟平教授、王明伦研究员等为顾问,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2、本课题立项事宜:

1)批准部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批准文号:苏教科规[2006]005

3)项目类型:重点

4)项目号:Ba/2006/01/037

请各子课题组在发表成果时,注明: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Ba/2006/01/037)。

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