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城南旧事(节选)》全套教案

发布时间:2019-09-18 11:18:41

11 城南旧事(节选)从容说课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林海音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内地导演吴贻弓执导,1982年完成。影片以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为主人公,纪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然而它却不是一部儿童片,而是让人感觉到了丰厚、沉重的社会内涵,这种沉重感是用衬托和反差造成的,它间接地涉及了深刻的社会主题。本文节选的是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离别的故事。在教学时,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特色——散文美,进而了解《城南旧事》里“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作品的叙述视角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电影《城南旧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中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从莎翁笔下的宫廷的血雨腥风中走出来,相信大家有些目眩了吧。

﹙学生随声附和)

好吧,今天我们再去小孩子眼中的世界领略一下纯真的感觉。让大家重新回味一下童年的快乐和成长的印记。人们都说,小孩子看世界看得最真切、最纯洁,也最美妙。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城南旧事》的主人公英子就是一个爱观察世界的人,现在我们就跟着英子一起来看看她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原著作者林海音。

多媒体课件展示: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小名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这段作者介绍不知大家看出了什么?

《城南旧事》是不是作者的自传啊?

何以见得啊?

作者的小名和《城南旧事》主人公的名字一模一样。

(微笑)孺子可教也!

(学生笑,课堂气氛愉快)

没错。《城南旧事》正是作者自传体的小说。下面大家来看看作品的故事简介

多媒体课件展示:

全剧以小英子所遇到的三个生活小故事作为骨干组成。通过小英子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有被生活逼疯的年轻女人;有“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有善良而命苦的保姆宋妈等……这些人的经历和命运,看似各不相干,但都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本文节选的是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小偷)离别的故事。

推进新课

既然,课文与一个“厚嘴唇的人”有关,我们就先从这个人物入手。下面给大家 8分 钟的时间阅读课文,在阅读的同时,思考一下“厚嘴唇的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写这样一个人物到底有何用意。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问题)

好了,时间到。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文中的“厚嘴唇的人”,这是《城南旧事》中走进英子生活的三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中的一个,但他却给小英子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呢?

对话啊!

当然是对话,电影剧本都是以对话为主的,分析人物当然也要从对话入手。

没错。文章中“厚嘴唇的人”与小英子有几次对话?

(异口同声)两次。

好,下面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重点研读有关“厚嘴唇的人”的对话,找出能够表现他性格的话,讨论分析。

(学生阅读并讨论)

好了,下面是分析家们发表见解的时间。

我们组先说。在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中,“厚嘴唇的人”非常关心小英子的功课,当他得知小英子考十二名时,他说“才考十二名?应当考第一名,准是爱玩儿”。我们觉得这句话看似平淡,却有深意。

说来看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厚嘴唇的人”虽为生活所迫沦为小偷,但能劝英子上进学好,足见其善良本性。他之后还说“我小时候就是贪玩,书没有念好,后悔也来不及了。我小兄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也是这个意思。

你们小组认为“厚嘴唇的人”本性善良,其他小组是否同意这个意见?

我们小组同意。谁生来就想做小偷呢?可是极度贫穷而又万般无奈的生活现实使得他只好去行窃,并以此来养家糊口及供弟弟上学。

对,当小英子否定他是坏人时,“他哭了,流出了眼泪”。听到有人说他不是坏人,心里当然会感动万分,此时应是因感动、感激而泣。

看来,大家都比较赞同他们小组的意见啊。那么,文章里还有没有其他的佐证可以证明“厚嘴唇的人”本性善良呢?

还有!在他们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对小英子说:“小妹妹,我忘不了你,又聪明,又厚道,咱们也是好朋友一场哪!”面对一个年幼的知情者,厚嘴唇的人并未失去信任,还坦诚把自己的苦衷告诉她,说她是自己的“好朋友”,这充分表现了小偷善良诚实的本性。

之后他又说:“回去吧,小英子,这两天别再来了。”这个时候他明白自己有可能因偷东西的事情被捕,不希望自己给英子天真无邪的心灵留下坏的印象,再次表现了小偷的善良与友好。

“厚嘴唇的人”被捕后,有人说:“这小子不像做贼的样,好人坏人真看不出来了。”这一次是通过看客的口吻来说,也表现了他原本善良,只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才做小偷的。

【知识拓展】

大家分析得既详细又深入,非常好!那么,作者写这样一个人物到底有何用意?

为了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脱口而出啊,深入分析一下。

文中用了许多细节表现了“厚嘴唇的人”的善良诚实本性、贫苦凄惨的家境和违心行窃的原因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说明是当时的社会逼良为“窃”。尽管他违心行窃是不能肯定的,但值得同情。

分析得不错。仅仅如此吗?大家别忘了文章的主人公可不是“厚嘴唇的人”啊。

(学生思考、讨论)

除此之外,作者应该是想用这个人物来衬托主人公小英子。

给出论据。

比如,在她和“厚嘴唇的人”的第一次对话时写到“英子摇摇头”,“英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摇摇头”,表现了英子童稚的眼光无法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也表达了小英子的天真无邪。年幼的小英子不具备分辨好人和坏人的能力,但她从与“厚嘴唇的人”的交往中感觉到他是个善良可近的人,她对小偷的同情,对小偷不幸命运的惋惜和对他俩不可避免的离别的悲哀。

对!小英子这种自然流露的纯真感情更能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而去拷问那个时代和社会。

课堂小结

大家的分析很到位。所以本课的主旨应是:通过描写小英子与小偷“厚嘴唇的人”交往直至离别的故事表现了小英子的纯真可爱、善良和同情心,表现了“厚嘴唇的人”的不幸命运,展示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旧北京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寄寓着作者对社会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对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

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下次要人物,下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英子。同时,大家回去认真阅读课文和观看《城南旧事》全片,再分析一下文章的意境。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断,在结束时定格在小英子的面部特写上)

这是怎样的一双眼睛?

这是一双纯真无邪的眼睛。

对!正是通过这双眼睛我们领略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旧北京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

推进新课

那么,大家说说看,作者是怎样展示小英子的纯真无邪的?

(学生讨论)

课文一开始就写到:“英子一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一边跳着过来,走向北屋。”边唱边跳,表现了英子天真活泼、兴高采烈的形象。

也在课文开头,她欲言还休,先说告诉妈妈一个好事儿,却又不和盘托出,故意卖个关子,让妈妈去猜,表现了英子的调皮可爱。

“妈妈开抽屉拿出一块纱巾,英子立刻抢过来,披到身上,走到穿衣镜前左看右看。”在这里“抢”“披”“走”“左看右看”四个动词把英子迫不及待的娇憨、可爱之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是啊,英子在家为毕业游艺会作准备。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了英子天真活泼、兴高采烈的形象。还有吗?

当“厚嘴唇的人”问她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时,她说:“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挺难分。你分得清海跟天么?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这也体现出小英子的天真纯洁。

这句话,除此之外,还有深意吗?

(学生讨论)

我们小组觉得这是一句很有意味的台词。从表面上看,对于读一年级的英子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好人与坏人她确实分不清;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和坏人本来就很难分清,人本身就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通过英子的眼光来看成人的世界,既真实地表现了孩子的认识特点,同时又反映了社会复杂的现状。

(学生鼓掌)

看来,大家对这位同学的见解十分赞同。的确,我们在上节课分析过,“厚嘴唇的人”向英子诉说自己贫穷的家世以及为生活所迫作了违心事的痛苦,流泪,企盼英子对他的理解,“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既是诘问又是自问,也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痛苦与无奈。“英子摇摇头”“英子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摇摇头”,表现了英子童稚的眼光无法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

还有,小英子无意间将“厚嘴唇的人”的行踪告诉了暗探“戴草帽的人”,用“笑嘻嘻地往回走了”。这“笑嘻嘻”表明英子不知内情,天真无邪。

这一段充分写出了大人世界的险恶和儿童心理的无邪。对话描写表现了“戴草帽的人”的机敏和英子的毫不知情。

在“看捉贼”的场景描写中,英子无法理解,一个一心一意供弟弟上学学好的善良的人怎么会是贼,怎么会被警察抓走。孩子纯真的心里盛不下成人世界里的复杂纷纭,因而“不愿意看”。再加上是她无意中给便衣警察提供了线索,也感到十分痛苦。

【知识拓展】

大家分析得很好。作者对社会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对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都渗透在小英子纯真的眼中了。大家再研究一下,为营造这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意境,作者还做了什么?

(学生讨论)

老师,我们组觉得音乐和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容忽视。

愿闻其详。

在文章开始时,有段教室里排练的描写。在这里,悠扬的风琴声、优美的歌声、夹杂着悦耳的小铃儿的响声,营造了一种让人心怡的氛围,偏偏在这个时候响起了沉闷的雷声,似乎暗示了一种隐隐约约的不祥之兆。

很好!还有类似的描写吗?

有。(学生读)“操场上,雨过天晴,天上有条虹。英子昂着头走了过来。后边,老师骑着辆女式自行车,微风吹拂着英子的童化型的头发,好漂亮。老师的车赶上了英子,英子转过头去喊了声:‘老师再见!’”这段场景描写主要写英子在学校为毕业游艺会作准备。画面上有白云、蓝天、彩虹,能听到风声、雷声、雨声、歌声、风琴声,从视觉到听觉,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在欢送毕业生游艺会开始之前响起,渲染了离情别绪,表现了游艺会的主题

在毕业演出上,《麻雀与小孩》表现了小麻雀焦急万分的等待着“母亲”觅食回来的情景,稚嫩的歌声伴着轻盈的舞蹈,烘托出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美好心灵,突显了英子活泼可爱的形象。

(学生读)“街上的人渐渐散去了,只剩下打糖锣的老头儿歇在那里打锣,可是没有一个孩子买糖吃。胡同显得分外寂静。”孤独的老头,单调的锣声,寂静的胡同,烘托了英子痛苦的内心世界。北京街头特有的叫卖声反复出现,反衬了环境的冷清。

在文章结尾时“老师踏着风琴,小学生齐声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的歌声再次响起,歌曲凄婉动人,诗意地烘托了浓浓的离情别绪。在英子的心里,此时的“离别”有多种含义,学长的毕业离去,“好朋友”“厚嘴唇的人”被捕离去,唱歌思人,心头涌起的情感有酸楚、凄凉,也有悔恨、内疚。秋景烘托了英子的心情。

是啊,影片把《送别》这首歌曲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片。在“毕业典礼”上以及小英子在班级里都唱了这首歌,它已成为剧情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这首歌曲有着古朴、单纯、清淡、典雅的生活音韵和强烈的时代感。使用它,能够比较准确生动地体现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对祖国、对家乡、对童年深切的怀念以及影片的几个主角都是“离我而去”的那种怨而不怒的情感,有着催人泪下、耐人寻味的艺术感染力量。

(多媒体课件播放《送别》与影片资料)

《送别》忧伤的曲调反复出现,烘托了英子难以言传的痛苦和负疚的心情,渲染了剧中哀婉的离愁别情,凸现了影片“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主题。曾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他曾走进英子的视野和内心,却又黯然离去,而他的音容笑貌犹在,他的善良诚实难以忘怀。为何人世这般艰难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痛苦思索却又不得其解。校园依旧,课堂依旧,琴声依旧,歌声依旧,画面与音乐共同营造出一种淡雅凄清的艺术氛围,将电影主题推向高潮。

课堂小结

课文具有朴素、自然、含蓄、深沉,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诗般的艺术风格。亲切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朴素的生活场景,真诚纯朴的语言,古朴典雅的音乐,共同营造出一种淡雅凄清的艺术氛围。正如导演吴贻弓所形容的——

多媒体课件展示:

“它像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地流入人们的心田;它又像是罩上一层阴影的散文纪事;好像用一支简单的乐器奏起一支单纯古朴的小曲,没有修饰,但又有修饰,朴素极了,让你从这朴素之中感到了一种典雅的生活音韵以及对往事的回忆。”

布置作业

结合两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四。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活动与探究

阅读《城南旧事》原著并观看影片《城南旧事》全片,思考:

1.原著与影片在结构与人物安排等方面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2.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人物,想一想,为什么他们的遭遇都是不幸的?

3.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想一想你的童年中有没有难忘的人和事,学习本文的叙事方式和叙述语言,试着记下来。

注:1.以上问题可选择一题,也可综合各题统一研究。

2.阅读《城南旧事》请点击:http//wwwoldbi.com/bilife/biart/biart00075.htm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启发学生结合特定的剧情,理解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正确认识和评价剧中的人物。

参考答案:1.“厚嘴唇的人”说,“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希望小英子不要把他看作是坏人,他本性善良、诚实,只是因社会不合理,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违心的事。

2.小英子同情“厚嘴唇的人”,但又分不清他沦为小偷的社会原因。(同学们对“厚嘴唇的人”的认识可以不同,只要这些认识符合剧情,言之成理就可以。)

二、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剧中音乐对人物情感和心理变化的烘托作用及其在故事叙述中的结构作用。

参考答案:这场戏一开始,小英子边跳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呀”,表现出她因被老师安排在学校游艺会上将扮演《麻雀与小孩》中的小麻雀而高兴、兴奋的心理;当小英子在课堂上再次唱起这首歌时,突遇狂风暴雨,让人有一种不祥之感,这为下面小英子听到小偷诉说不幸生活后淡淡的忧伤情绪作了铺垫;在毕业典礼会场,小英子第三次唱起“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流露出她为那个“考第一名”、却没有母亲陪伴的毕业生骄傲而又担心的复杂心理。

《送别》的歌声第一次在欢送毕业生游艺会之前唱起来,表现了小英子在父母陪伴下参加游艺会时的高兴、幸福的心理;小偷被捕后,课堂上的小英子再次唱起《送别》时,流下了心酸的眼泪。

这两首歌的歌声反复出现,既反映了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和心理的波动,也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把几个生活场景、事件连在一起,起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作用,同时还营造出平和、舒缓的叙事节奏。

三、命题意图:启发学生观察和理解电影的叙述技巧。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小英子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厚嘴唇的人”,这样写的好处是:以一个天真、善良的童心反衬出成人世界生活的不合理;儿童天真无邪的目光和心灵,让读者(观众)感到所述故事的真实性。

四、命题意图: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答案:略(学生所写书信只要以小英子的口吻、符合剧情逻辑、有真情实感即可。)

广东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城南旧事(节选)》全套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