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31 13:52:47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研究

作者:梁珊珊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8

         要:词类划分问题是汉语语法界一直在讨论的重大问题。本文对《马氏文通》以来的几部重要的语法著作进行分析,探讨了各家在词类划分标准上存在的一致和分歧之处,探寻词类划分标准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词类系统的变化。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类;标准

        作者简介:梁珊珊(1991-),女,河北唐山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1

        一、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回顾

        (一)30年代以前的词类研究:

        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受国内与国外语言学的双重影响,他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这可以看出,该书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将词类分为9类,那时还未出现这种说法,而是叫做,故词类均称为“X”字,分别为实字和虚字。这个体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后来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格局之上,只有些许变动,数词和语气词分别从静字和助字中独立出来,增加了拟声词和量词。

        黎锦熙先生的著作《新著国语文法》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语法,在汉语语法史上影响甚大。黎锦熙先生提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1]P19)他开始引入句子成分这一标准,他认为要按照词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来分辨词类,词类不能离开句子。书中将词类划分为9类,和《马氏文通》里的分类大体一致,只是名称略有变动,有了的叫法。

        (二)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

        20世纪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主要受到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影响,主张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产生于这一时期,书中认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在于意义的虚实。吕叔湘先生按照意义和作用把词归为7类,他认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意义比较实在,归为实义词一类;并指出凡是意义不及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实在的,一概称为辅助词,属于这一类的有限制词(副词)、指称词(代词)、关系词、语气词;为了便利起见,还添列了一些名称,如方所词、时间词以及日期等等。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既有规律的描述,又有理论的阐述,从而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汉语语法新体系。关于词类划分标准,王力先生从意义出发,但虚词的划分考虑到了语法的意义。他认为汉语里,词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2]P42)王力先生把词类划分为9类,还有一个记号,即附加词缀,如等。把系词、数词分别从动词、形容词中划出来,单独设类,这是王力先生的首创。

        (三)50年代的词类研究:

        20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产生了词汇·语法范畴这种词类划分标准,它反映了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由传统语法向结构主义语法的过渡。1956年由张志公先生主持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就是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词类划分的,共分为11类。1984年该系统有了修订版,名为《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增加了拟声词一类,共12类,这一体系影响较大,后来出版的标注词类的词典大多沿用这一体系。

        (四)20世纪60——80年代的詞类研究:

        1962年出版的由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对词的分类基本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上,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反之则为虚词。实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词和词的组合能力上;虚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它同实词或词组的关系上。[3]P54)胡裕树先生认为,词类划分的标准不只是要根据词的句法功能,还包括词和词(或词组)的组合能力。根据这一标准,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把词类分为13类,并把副词和名词、形容词等词归为实词,将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归为虚词。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词类研究:

        80年代以来,关于词类划分标准这一问题还是延续上一个阶段的观点,主流观点认为区分词类的标准还是词的语法功能。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里讲到词类的划分不能依据形态,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这个词在句法结构里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4]P37)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把词类分为17类,朱德熙先生把处所词、时间词和方位词从名词中独立出来,也把语气词从助词中独立出来。

        19911月,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问世,他们认为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5]P6)词的语法功能是主要依据,而形态和意义则是参考依据。实词和虚词的划分问题上,也采取这一观点,兼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则为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则为虚词。根据这一分类标准,将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象声词、叹词归为实词,将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归为虚词,共14类。

        二、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的发展趋势

        纵观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现代汉语的研究对词的分类越来越细,词类划分的标准越来越多。开始学者们只是粗略地进行大体的分类,后来的学者则是从已有的词类细化出一些特殊词类,这也使得词类的研究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严谨。

        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词汇意义词汇意义·句子成分词汇·语法范畴功能。词类划分的标准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些词类划分标准的变化反映出了从传统语法向结构主义语法过渡的变化趋势。汉语词类划分标准也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标准并非单一的,而是多角度多重标准,不拘泥于意义或是功能的单一标准,而是将形式与意义相融合,并将其运用于词类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9.

        [2]王力.汉语语法纲要[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42.

        [3]张平.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述评[J].阴山学刊,20076.54.

        [4]张志公主编.汉语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7.

        [5]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