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6 11:14:01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分析
作者:崔建中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年第02

        摘要:通过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模式分析,提出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为辅的国家助学货款模式,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50-001

        

        国家助学贷款包括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是1999年试点以来,尤其是2004年实行新机制以来,经历了1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从20078月,在江苏、湖北、陕西、甘肃、重庆5省市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后迅速推开的一种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式。下面就这两种国家助学贷款模式进行分析。

        

        一、高校国家助学贷款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由银行发放,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中经济困难的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于1999年开始试行,然而在2003年部分进入还贷期的学生出现了超过20%的违约率,造成个别银行的一度停贷。由于该制度在我国实施伊始,尚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仍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使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政策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政策性目标与商业化经营相冲突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国家为了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所制定的助学贷款制度。助学贷款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和福利性。而国有商业银行则是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行的,其基本原则是安全性、生动性和盈利性。两者目标的不一致,导致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本身存在着内生性的矛盾。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