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动物

发布时间:2019-06-24 00:23:49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清明节的动物



  篇一:《过清明》主题活动方案
  生成主题活动方案:过清明
  一、主题说明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四月上旬的一个重要节气。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但现在作为节日提出,比纯粹的节气多了一层含义。因为节日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历来是人们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除了扫墓祭祀先人、吃青团外,还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如荡秋千、打马球、蹴鞠、插柳(植树)、放风筝等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我们开展了生成主题《过清明》,让小班幼儿通过感恩先人尤其是感恩革命先烈,来深刻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刻理解生命的伟大和人生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同时我们又应该走出活动室,走向自然,让幼儿去感受自然的魅力,体会自然的恩赐,回报自然的馈赠,把清明节过成一个“崇尚自然节”。
  二、主题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种类及结构。培养幼儿放风筝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活动能力。
  4.通过插柳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让幼儿理解插柳的意义,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
  5.知道清明节的节日特色食物是青团。能尝试制作青团,初步掌握团、搓、压等技能。
  6.能感受歌曲的活泼、快乐,学会演唱歌曲,唱准歌曲中的休止符。
  7.加强节日安全教育,教育幼儿不玩火。
  三、环境创设
  1.创设《过清明》主题环境。布置清明各地的不同习俗。
  2.布置“清明诗篇”版块,请家长搜集清明诗篇和图片,让幼儿了解清明有哪些诗,学着念一念。
  3.布置“我们去踏青”版块,请幼儿画出和爸爸妈妈去踏青的情景。
  4.创设丰富的游戏区角。
  语言区域:引导幼儿看图念清明诗篇。
  美术区域:投放白纸和勾线笔,引导幼儿勾画不同的风筝造型。
  科学区域:投放各种各样的风筝图片,让幼儿了解风筝的不同造型,知道怎么样放风筝。
  生活区域:投放橡皮泥,引导幼儿做清明节食物:青团。
  四、家园共育
  1.请家长利用休息时间,带幼儿远足踏青,体验、感受春天的气息,了解春天人们的活动(踏青、放风筝等)。在带领幼儿游玩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爱护花草树木,不踩踏花朵,不损害和采摘花草,不随地扔垃圾和大小便,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请家长丰富孩子有关清明节的知识,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及风俗。
  3.请家长帮孩子准备一只风筝,闲暇时带孩子到公园里放风筝。
  4.对孩子进行节日安全教育,教育孩子出外游玩时要紧跟大人不要随便乱走。
  五、主题网络图
  具体活动内容:
  活动一:谈话:过清明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讲介之推的故事——即清明节的来历。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5日清明节)
  二、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介子推的故事)
  三、讨论:
  (1)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2)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小结:让幼儿知道寒食节的第二天是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给烈士扫墓的日子。教师:每年44日、5日或6日是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请幼儿观看有关清明节  
习俗的图片。
  四、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吃鸡蛋、扫墓、踏青等)
  教师讲解:扫墓为什么要选择清明呢?
  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需要整理;
  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之三,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五、小结:使幼儿深刻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二:音乐活动:健康歌一、活动目标
  1.能感受歌曲的活泼、快乐,学会演唱歌曲,唱准歌曲中的休止符。
  2.能根据歌词创编动作,并大胆表演。
  二、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在《健康歌》的音乐伴奏下自由地跳舞。
  提问:你喜欢这首歌吗?听着它,你想做什么?
  2.学习歌曲。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请幼儿仔细倾听歌曲的内容。
  提问:歌里唱了什么?运动了哪些地方?
  (2)幼儿跟着教师按歌曲节奏朗诵歌词2-3遍,在休止符的地方用点头表示休止。
  和教师一起演唱歌曲,注意休止符的唱法。
  3.幼儿和教师一起为歌曲创编动作。
  4.幼儿和教师一起边唱歌边跳自己创编的舞蹈,感受边唱边跳的快乐。
  四、活动建议
  1.教师要重点指导休止符的唱法,特别是四分休止。
  2.可将幼儿创编的动作组合,作为早操律动。
  []歌曲:
  健康歌
  1=D2/4
  111|165|1111|3165|7777|0767|11|10|
  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
  来做运动。
  1111|1165|4444|4-|555|5554|3122|
  动动手呀动动脚呀去做深呼吸,学爷爷唱唱跳跳永远不会
  10|
  老。
  活动三:实践活动:插柳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插柳是黄河口一带清明节期间的一种习俗,并知道其由来。
  2.通过插柳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3.让幼儿理解插柳的意义,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
  活动准备:
  柳枝若干,小铁铲、小水桶的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清明节插柳的习俗。
  ①启发提问:“清明时节,草青树绿,黄河口一带的人们有一种习俗即折柳枝,这是为什么?”(人们要去插柳)②教师:“小朋友知道吗,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插柳?”介绍插柳习俗的来历:晋文公在清明节的第二天,到大臣介之推坟前祭奠时,发现与介之推同时被烧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便掐下柳枝插在了头上,他的群臣也仿效晋文公掐戴柳枝。另外还有一种民谣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
  2.向幼儿讲解插柳的意义,激发幼儿动手插柳的兴趣。
  ①插柳可以渲染节日的气氛,增添节日乐趣。
  篇二:清明时节话清明
  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传统的农业生产是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因此,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生产知识和经验,24节气,就是最重要的生产知识之一。
  清明最开始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这是一个典型的源自农业文明的节日,也是唯一一个由24节气转化为节日的节气。作为24节气之一的清明节,是人们开始农业生产的季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就是这个道理。
  清明一词,原本指神志思虑清晰明朗,即动植物进入了生长的季节。据记载,清明节前后,人们要举行众多的活动,主要有禁火寒食、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等。而今天的人们,重视清明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节日,至于其它活动,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清明以前就开始了,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到了战国时期,扫墓的情况就更常见了。汉代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定型时期,这时,人们对扫墓活动注入了礼俗内容。到南北朝时,人们更加重视祭祀扫墓的活动。到唐代,祭祀之风才开始盛行。唐开元20年,唐玄宗组织官方编修五礼时,为了给世人的这种追贤思孝的野祭正名,特敕令将寒食节扫墓编入五礼中的第一项,使其永为恒式。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清明节的最初模式。
  时代发展到今天,清明节就演变成了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积善的具体表现,所以,清明节就成了华人的一个重要节日。清明节期间,长辈带领晚辈浩浩荡荡到祖先和已故亲人的坟头,清除坟场杂草,在坟头和坟场周边培添新土,并在修整好的坟头用土块压上一张纸钱,表示坟已经修整过,后人没有忘记先辈的意思。然后祭奠酒、茶,焚香燃纸,上献各种供品等不一而足。此时,皆有年长德高者给诸晚辈介绍各位祖先的功过得失,讲解本族人创业立家的艰难,给后辈人现场上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勉励后辈继往开来,奋发有为。
  今天,政府和民众越来越重视过清明节的意义,将清明节法定为假日,就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
  篇三:清明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第17课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北师大版)
  福州八中鳌峰初中张琼
  一、教材简析:
  采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6月第二版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单元第17课《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
  1.我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在两宋,而两宋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新教材首次采用一幅画来作为学生整节课进行探究活动的对象,可谓是独具匠心。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代城市社会的基本情况,它与前面所学的1213课的基础知识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本单元做了一份画龙点睛的收尾工作。
  2.《清明上河图》带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从画中感受到生活中极易接触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这不仅渲染了历史氛围,较好展示了该图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同时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价值。进一步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也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中以图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
  2.部分学生有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特长,这为他们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多角度的帮助。
  3.目前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比较窄,原因是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太少,较大部分学生家里尚未配备电脑,也就无法上网查阅资料了。
  三、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依据这一理论,在本课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开放的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讨论式、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谈话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并将它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进行对照比较,让学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去感受历史,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清明时节(春分322日——清明45日)的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探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何时景象?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体会传递历史信息的多种方式,知道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分析,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六、教学流程:
  活动准备过程:
  1.学生准备:
  (1)观察322日——45日这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并小结气候特征。建议采用表格形式记录,可设计日期、天气情况、自身感觉等栏目。
  (2)布置一项作业(两题任选其一)“我眼中的汴京城”或“福州商业街的一角”。有绘画特长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画,不擅长绘画的同学可用文字描述。建议结合课本第67页小字部分和13课的内容或观察台江步行街、花鸟市场的景象。
  (3)在第13课学完之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书籍、图片资料,并要求注明出处。
  (4)按照自愿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68人,民主推荐出组长,负责小组的整体协调工作。
  2.教师准备
  (1)指导每个小组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要任务。全班分为6个小组,分别是:
  第一组:探究《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因何而得名?
  第二组:比较宋代房屋建筑或交通工具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
  第三组:比较宋代服饰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
  第四组: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你能找出多少?
  第五组:比较宋代集市与今天的市场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
  第六组:宋代的女子都在家做什么?与现代女性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说明了什么?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如:《清明上河图》全卷及局部图;宋代的衣食住行;《宋代汴京在中国城市史上的地位》;《市井文化》中的部分内容。
  (3)在学生分组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要将六个小组的活动有机的融和在一个课堂整体之中,使班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避免局限在只有少数一部分学生活动的情况。
  课堂活动过程
  一、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师:同学们在过生日或外出游玩时如果想为以后留个纪念,一般会怎么做啊?
  生:拍照片或拍录像。
  师:在800多年前的宋代没有照相机或摄像机这样高科技的产品,那么人们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来展现当时的景象呢?
  生:可以画一幅画。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看看从这幅画中我们能了解到宋代生活有哪些特点?
  二、探究过程:
  

清明节的动物

相关推荐